这里,我并不想通过分析每位皇帝在起居操政中所显示出的个人创设与成就,来解释该王朝最后50年中皇帝权威摄域和权重(the scope and weight),以这种方式分析中国历史上任何王朝都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容易产生误导。因为,在我研究所关注的这一时期内,皇帝全权有效执政的时间仅有11年,而不是50年。作者建议,不妨去研究政府各界是如何理解并描述皇帝的权力和地位的。从1860年至1911年,皇帝在朝廷和政府官员眼中究竟代表着什么?君主政体下颇具影响力的臣仆们是如何看待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是否正如万古传颂的口号"忠君爱国"一样,皇帝对于他们而言是国家唯一的象征和化身吗?这种将皇帝与国家视为同一的观念是否基于官方礼规所确定的宗教与宇宙哲学的信条?
*译自:S.R.Schram, ed. Foundations and Limits of state in China.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87.PP.147-186.b。本文经作者本人亲自阅校,同意刊出。(补充说明:因发表篇幅所限,译者只能将原来约3万字的文章作大量删节,主要是对原文详实的注释重新进行归纳整理,正文基本保持不变,望见谅。)
[3]Chang Chun-shu:"18世纪中国的皇权",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研究中心期刊,第7卷,第1期,(1974年12月),第551-569页。对H.Kahn而言,尽管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对关于皇帝权威的理论并没什么贡献,但他们做出了重要的实际贡献。见H.kahn, Monarchy in the Emperor's Eyes: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Ch'ien lung Reign (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and "Some Mid-Ch'ing views of the monarch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No.2 (February 1965), pp.229-243。
[11]当时官方态度,见法国驻京代办的通信,引自 H. Cordier,Histoire des relations de la Chine avec les puissances occidentales 1861-1900 (Paris: Alcan, 1901; reprint Taibei: Chengwen,1966, 3 vols.), 2.12-12,16-17. 同治之妻在同治继承人作她的养子的情况下,原本也可宣布摄政,但她却于1875年3月26日自尽。这更激起了众多谣言。
[17]《光绪实录》261.6a-b中只注明奏折日期为1888年12月11日,并未收录详细内容。关于内容,可见L.S.Kwong的博士论文。"Ch'ing Court Politics and the Hundred Days Reformersonalities and Ideas ain Historical Juxtaposition"(Ph.D.Thesis, University of Toronto,1978),pp.40。
P.Weber-Sch?fer, Oikumene und Imperium,Sudien zur ziviltheologie des chinesischen Kaiserreichs (Munchen: list 1968)。
S. Le Gall, "Le Philosophe Tchou Hi, Sa doctrine, Son influence", Variétés Sinologiques, No.6 (1894)。
P.Hoang, "Exposé de l'origine et du développement du systéme de Tchou Hi et de son influence sur l'esprit des Lettrés", Variétés Sinologiques, No,21 (1902), pp.147-64。
B. J. Mansvelt-Beck, "The True Emperor of China", in W. L. Idema (ed.), Leyden Studies in Sinology (Leyden: Brill, 1981)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1867年:台北:华联与华文出版社,1964年)。
《大清穆宗显皇帝实录》(1879年:台北:华联与华文出版公司,1964年)。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1921年:台北:华文出版公司,1964年,597)
《清史列传》(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
吴相湘:《晚清宫廷实记》,香港:正中书局,1971年修订版。
左舜生,《中国近千百年史资料初编》(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排印本》(台北:成文书局,1970年)。
朱寿朋编:《东华续录》,(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9年)。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北京,1937:再版台北:文华,1963年)。
W. Ayers, 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L. E. Eastman, Throne and Mandari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L. S. Kwong, A Mosaic of the Hundred Days: Personalities, Politics and Ideas of 1898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香港:龙门,1977年。
R. L. Davis, "Historiography as Politics in Yang Wei-chen's ' Polemic on legitimate succession'"; T'oung Pao, Vol.LXIX, Nos. 1-3 (1983), pp.33-54;M. Loewe发表在同一刊物的文章。
张謇,《张季子九录》,(上海,1931年;台北:文海,1965年),专录。
《刘坤一遗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刘厚生。《张骞传记》(上海,1958年;香港:龙门,1965年)。
戴鸿慈与端方合著,《欧美政治要义》(1907年)。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Winston W. Lo ,"The Monarchical Mystique in Chinese History", Essays in Chinese Studies Presented to Professor Lo Hsiang-lin on His Retirement (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0), pp. 3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