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安徽诗人叶世斌被推荐角逐诺贝尔文学奖 [打印本页]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8-9-4 16:52     标题: 安徽诗人叶世斌被推荐角逐诺贝尔文学奖

新闻晨报9月4日报道记者从最新一期出版的《世界诗人》(混语版)上获悉,安徽省诗人叶世斌已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推举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随后记者采访了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张智先生,他称这是该中心第一次向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推举中国诗人。
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世界诗人大会国际执委会执委、诗人、评论家张智先生告诉记者,推举叶世斌先生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经过该中心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执行委员会执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的,这充分证明了叶世斌先生是一位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诗人,是一位值得研究和期待的当代杰出诗人。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深居我省皖东小城家中的叶世斌先生。当记者问到他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推荐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事时,他并没有显出更多的惊喜。他平静的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就收到了一份由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执行主席张智先生签发的公函,公函称该中心国际执委会经过多次磋商,决定推举他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日前他也收到了最新一期的《世界诗人》杂志,上面刊登了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三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的《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一封推荐函》。一些国内外的诗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询问过此事,他都作了低调应答。
叶世斌说,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就像很多汉语诗人都可以被推荐一样。他强调说:“诺贝尔文学奖当然是一个相对公正和伟大的奖项,但我不知它离我们尤其是我,有多遥远。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肯定不是为了某个奖项和某种鼓励而写作的。说到底,诗人还是应该对诗歌负责。我希望我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诗歌创作上,继续坚持严肃的高难度的写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记者问“你认为中国诗人有多大可能获取该奖”时,叶世斌先生回答到:“我写作20多年了,只是一个业余作家。但诗坛的情况恰恰是:我们相对了解西方,而西方并不了解我们。我认为汉语写作中,确有一批很优秀的诗人,他们不能获取诺奖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汉语的翻译难度。但这并不妨碍汉语诗人始终瞄准或逼近世界先进诗歌艺术写作,并达到相应的水准。”
世斌简介
叶世斌1982年初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中文系,文学学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人协会(WCP)会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滁州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至今,已在世界各国百余种报刊发表大量诗歌、小说。2007年9月,获IPTRC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同时,获希腊国际作家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国际文化-文学-艺术奖”,并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评为“2007年度国际最佳诗人”,2008年初,获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文学奖”。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门神》、《倾听与言说》、《在途中》、《叶世斌诗选》(汉英对照)、《叶世斌诗选》(法文版)、小说集《你走不出你的鞋子》等。
诺贝尔奖提名和评选程序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徵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1. 资格确认: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今年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2. 初选: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份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十五至二十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现在一般也先遭淘汰(自称是首次获提名的李敖,今年恐怕就在此落马),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曾担任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多半会被归于此列)。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3. 复选: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
4. 决选: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三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今年至少需要八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四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5.颁奖公告: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和平奖得主由挪威国会主席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其它奖得主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诺贝尔奖每个得主除了得到一张奖金的支票外,还得到一张奖状和一块塑有诺贝尔头像的金质奖章。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这样的事发生过三次,其中两次是文学奖得主,分别是苏联作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和法国哲学大师让-保尔·萨特(1964年)。


世斌诗选
我被遮蔽
和虚悬在这里
我的天空忽然阴暗!乌云
随风而来的样子,如浮萍
笼罩水面。我的天空被多少
风雪吹打,被多少雷电
划伤!令人心疼的雏鸟
在巨大的天幕下举着十字架
在飞,闪电拖长它幽蓝的
尾巴。天桥上的女人
如果张开双臂,似乎
就是天使,或是另一只鸟
天空尽头山谷深刻,长城
一队砖头进行着不倦的长征
河流把天上的泪水汇聚
把天空下的宁静推移
这样的时刻!我的阳光
和星朵忽然熄灭,我被遮蔽
和虚悬在这里,如一只
自闭的黑鸟。我的晦暗
总与心灵上的一颗黑痣
一个事物无法剔去的阴影
有关。我的天空一再地阴暗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8-9-4 17:06

不知道是不是又在忽悠。反正这个题目报纸是每年都要做一下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9-4 17:19

这消息,几乎是没有意义的。按诺奖的规定,每一个具有文学系教授职称的人,都有权向诺奖评委会推荐人选。理论上,仅中国,大概就有五千个人可以推荐。
当年李敖也曾大肆炒作自己的《北京法源寺》,说是有望获得诺奖,结果纯属忽悠。区别是,在有些奖项里(尤其是一些电影奖),仅仅获得提名,也是一种荣誉。但诺奖不在其中,因为它的提名近乎不受限制。说得刻薄些,只要闲得慌,一些人可以今天说这个诗人,明天说那个作家有望得诺奖。
关于诺奖,偶尔光顾燕谈的BREDSAND网友,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长期跟踪报道每年的诺奖情况,也是BREDSAND的工作之一。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8-9-4 18:59

呵呵,定时抽筋。
作者: 山民    时间: 2008-9-4 19:34

诺奖候选人这个称呼很暧昧。

每年都有数千人被推荐,然后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每个奖项剩下2-3人(或小组),这些人称为:获诺奖提名者。

再从提名者中选出获奖者。

这位吕先生的这一首诗,不是俺自吹,比俺的中等水平还不如。有很重马雅可夫斯基的遗迹。kokoko,写这种诗的感觉,我猜测大概和排放大便时的感觉有些相似。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8-9-4 20:30

叶诗人这首诗,怎么说呢,是那种圈子里玩诗很娴熟的招式,但好在哪里呢?充满神叨叨的大词,散文化句式,更适合写成散文诗。最重要的是,它没引诱到我,感动我。
面对好诗,俺会不吝赞美,如同见到绝色美女,我们应该大胆赞美造物主的神功。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8-9-4 20:33

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世界诗人大会国际执委会执委、诗人、评论家张智先生告诉记者,推举叶世斌先生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经过该中心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执行委员会执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的,这充分证明了叶世斌先生是一位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诗人,是一位值得研究和期待的当代杰出诗人。
---------------------------------
这年头真搞笑。俺就见到国诚恳承认自己不懂诗歌的评论家,但新华书店里却有他编选的诗人诗集。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8-9-4 20:55

又自娱自乐了?候选就候选吧,这么大的中国,得奖得不到,再不给几个候选,那就太不好玩了啊。
作者: bredsand    时间: 2008-9-5 02:40     标题: 那年李敖派助手送书到瑞典文学院

把他老人家毕生大作约60多本,不远万里,齐齐送上,却被瑞典小国的文学院拒之门外。因为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的老城股票交易所的楼上,只有一层楼,堆不下很多书。他们一般只收藏著名作家的著作。

何况李敖著作是中文,只有马悦然先生能读。而马悦然先生的房子也不大,每年有很多中国作家给他送书。马老先生八十多岁了,读不了也没有兴趣读,于是找来斯德哥尔摩的东亚图书馆,把这些书统统送走。

而李敖被提名,只是全世界每年被提名的几百或上千个作家之一。他宣称他收到瑞典文学院的信,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李敖的提名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邮递方法,要求对方签收回执。于是他就拿到了瑞典文学院秘书小姐签收的回执。

二,作家自我推荐时,瑞典文学院会彬彬有礼地覆函说,诺奖评选不接受作家的自我推荐,并且附寄一份诺贝尔文学奖章程。笔者知道一位法国女作家,她毛遂自荐为诺奖候选人。瑞典文学院回信说:“尊敬的女士,很遗憾,我们瑞典文学院不接受作家自我推荐的提名。”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8-9-5 08:31

哈哈,李熬这内幕很~~老家伙脸皮。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08-9-5 09:05

关于李敖获诺奖提名的内幕,几年前我在真名有过一回复——泽雄兄可能会有印象,检索一下,竟然还在,转贴如下:

——————

张辛欣文章中曾经写到过一件李敖派人跟踪陈迈平的趣事:“台湾的李敖不愧聪明,比汉学家和国际中国文学评论腕们更注意到陈迈平的重要性。去年,陈迈平到台湾开会时,发现有人老在旅馆门口晃,晃得他烦起来,打算抓住人家问个明白的时候,人家自动凑上来,说是李敖的代理人,请教怎么弄诺贝尔提名。迈平松下一口气,笑起来,指出诺贝尔提名的几个要素:作品翻译,什么人能作提名人,包括学院的教授。在迈平的具体指点下,人找了翻译,翻译了作品,又问,那怎么才能证明诺贝尔委员会收到了提名信?迈平继续微笑,慢声慢气说,一封回执挂号信,秘书签字就是证据。这就是李敖为党作秀弄得中文世界一时沸扬的诺贝尔提名故事。”——张辛欣:《诺贝尔,艺术化的幽默作对?》

我曾问过陈迈平,此事是否属实,他说是的,去台湾的时候李敖还请他吃过鲍鱼宴。陈迈平,笔名万之,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毕业,八十年代中期赴瑞典,后长期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教书,与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席、著名诗人谢尔和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提名委员马悦然、罗多弼等人都是同事,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品提名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高行健获奖的第二天,香港报刊就登出了陈的评论文章,可见陈是预先获知这一消息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9-5 09:21

李敖这个人也是值得感叹的,天赋与志向不成比例,天赋卓绝,行为却堕入下乘。啧啧,大智力配小胸怀。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9-5 11:30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9-5 09:21 发表
李敖这个人也是值得感叹的,天赋与志向不成比例,天赋卓绝,行为却堕入下乘。啧啧,大智力配小胸怀。
他拿着灭火器在立法院阻止提案表决,不可谓没有志向啊。一个自信过头的人,总会做出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不过,无论为文还是为人,我依然以为,他在台湾是最优秀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9-5 11:47

阿吕兄:我说的是作为文人、学者的李敖,不是作为社会公共人物的李敖。在我看来,有李敖这样的天赋,却整天靠一些令人张大着嘴的事件来吸引看客目光,不像是可取的样子。那是比他差得多的人热衷于干的事。
这也没办法,他就那性格,有人喜欢有人反感,有人追捧有人不屑,都很正常。
所以,阿吕兄欣赏他,我不反对、不争辩。
作者: 山民    时间: 2008-9-5 11:52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9-5 11:30 发表

他拿着灭火器在立法院阻止提案表决,不可谓没有志向啊。一个自信过头的人,总会做出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不过,无论为文还是为人,我依然以为,他在台湾是最优秀的。
为文不敢说,为人恐怕不见得吧。台湾有二千多万,莫非阿吕兄都认识?
作者: hyacinth    时间: 2008-9-5 12:02     标题: 机构推荐诗人参评诺贝尔文学奖遭业内人士质疑

  这当然不是一个诗歌的年代,但生活中依然不乏打动人心的诗歌——有趣的是,关于诗歌的新闻有时带来的却近似于一种娱乐。
  昨天(9月4日),安徽及沪上一媒体均报道称,安徽一位诗人被一家名为“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的机构推荐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报道称,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诗人张智表示,推举此诗人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经过该中心10位执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的。然而一些诗歌界知名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却一笑置之。
  在“诺贝尔奖”情结的推动下,中国作家诗人的诺奖“参评”风波已多次出现,但最后到底能否被提名与获奖,大多却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早报记者对于被推荐诺奖提名的这位诗人是首次听说,对其作品更不甚了解,对推举该诗人的机构也是首次听说。在诗坛颇为知名的北大一位学者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这位诗人从未听说,对其作品更不了解。
  谁有资格提名诺奖?
  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北大学者透露,他听说过推荐这位诗人的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张智,张智早年是重庆的一位诗人,笔名野鬼,做过医生,打过很多年工,曾陷入多年的经济困境,后创办民间诗歌小报《汉诗选刊》(以后更名为《国际汉语诗坛》及《世界诗人》),杂志所刊载的诗歌水平相当一般。对于世界诗人大会之类的组织,一位诗歌研究者甚至戏称其近似于“全国牙防组织”这样忽悠大众的机构。
  对于“世界诗歌翻译中心”这样的机构,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多与此次的中国诗人提名诺奖新闻相关,其他相关信息极少。一些业内人士也对这一机构有没有提名诺奖的资格提出了质疑。据悉,诺贝尔文学奖金是授予近年来创作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均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
  低调诗人也是房地局长
  对于获得推荐的这位安徽诗人,早报记者多方联系,并未联系上其本人,但当地媒体报道称,这位诗人就其被推荐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事表现出了低调的态度,在接受采访时说:“汉语的翻译难度并不妨碍汉语诗人始终瞄准或逼近世界先进诗歌艺术写作,并达到相应的水准。”
  早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年50周岁的这位诗人在安徽其实是一位地方行政官员,1994年前在安徽某县级市机关工作,1994年后调乡镇任乡镇长及书记,2002年初调任当地国土资源和房产局局长,记者通过ICE8000信用信息库查询得知,该诗人目前仍是当地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法人代表。据称,该诗人因为工作任务繁重,创作曾中断十多年,直到2004年底才开始重新进行诗歌创作。报道称,他在《国际汉语诗坛》、《北方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作品500余篇。
  声音
  多么“烂的菜”都可以送评诺奖?
  天涯网友:欣闻某诗人被推举为2009年度诺奖候选人。我并不知道诺奖候选人的推荐程序,但我猜测,诺贝尔文学奖如果真的很牛,就一定是海纳百川式的。多么烂的菜都可以去他们那里配送,不过是多雇点清理垃圾的工人而已吗。在宁可错收一万,不可错过一个优秀作家的前提下,某诗人被推荐下去了,这和人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文学会无关。我不能阻挡有人去示丑,因为我没有权力,所以,对某诗人的示丑勇气,我表示百分之百的遗憾,百分之千的鄙视,以及百分之万的——我再好好想想,谨慎点!
  诗人海啸:推举某诗人为“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机构是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而此中心的负责人张智先生是我的朋友。按理说,像此等推举工作“应该”由中国作协来做的,退一万步说,也“应该”让什么学会来出这个风头啊!当代诗人有没有资格获诺奖,姑且不去论断。我只知道被提名过的诗人有北岛,有杨炼。但下一步譬如“赵梨花”、“伊湖水”,甚至芙蓉姐姐被角逐、被提名,甚至获这么个奖的可能性肯定大于北岛与杨炼。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hyacinth    时间: 2008-9-5 12:03     标题: 魏英杰:安徽官员诗人冲击诺奖太恶搞

作者:魏英杰

  诺贝尔文学奖曾是许多中国作家最大的梦想,然而每到诺奖候选人推举期间,一定会有娱乐人物出现。今年也不例外。有地方媒体报道,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诗人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机构推举为诺奖候选人。远在瑞典的诺奖委员会大概还不知情,这边却炸了锅似的。这位大名叶世斌的安徽诗人,因此闯入公众的视线。

  也许这位诗人不过是想在当地炒一炒,不料却成了众矢之的。仔细想想,在各种炒作手段中,恶搞诺贝尔估计是眼球效应最大,又最没什么风险性、成本最小的办法。难怪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奖被中国作家糟蹋得不成样子。

  作家炒炒也就罢了。比如王蒙、余华诸位,毕竟还是个文学人物。这位诗人算什么呢?看了介绍——原来这位冲击诺奖的诗人,还是安徽天长市现任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这一现象颇耐人寻味。像叶世斌局长这样怀揣文学梦的官员,并不在少数。远有东窗事发的山东泰安前市委书记胡建学,近的有陕西的“官员作家群”。应该讲,官员有些个人爱好,这很正常。但无论如何,作为官员首务是干好本职工作,而不能因此荒废“官业”。这位地方官员兼业余诗人花这么多心思在文学上,除非精力旺盛,否则难免有不务正业之嫌。

  话说回来,叶局长真正爱好文学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毕竟是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嘛。只不过要小心,个人也许是真诚的,别人却可能阿谀奉承。搞不好借此套近乎,终归还是看中作者手里那枚发烫的公章。说实话,叶局长附录于报道后面的诗作,不过中学生习作的水平,却被某些人捧上天,意味着什么?如此说来,不仅诺奖,连带这位“官员诗人”也被恶搞了一把。

  被恶搞也好,自己太当真也罢。诺贝尔文学奖已被高度娱乐化,叶局长还来凑热闹,实在有些不智。而且,他越是当真,恶搞效果就越被放大。比如他对记者强调:“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相对公正和伟大的奖项,但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肯定不是为了某个奖项和某种鼓励而写作的。”这话看着就像周星驰或另一位诗人——王兆山说的。依我看,当事人用(获奖的)事实说话的机会实在渺茫,还不如对此保持沉默。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9-5 13:23

原帖由 山民 于 2008-9-5 11:52 发表


为文不敢说,为人恐怕不见得吧。台湾有二千多万,莫非阿吕兄都认识?
是啊,我都认识。要不怎么能这么说?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8-9-5 13:26

原帖由 山民 于 2008-9-5 11:52 发表


为文不敢说,为人恐怕不见得吧。台湾有二千多万,莫非阿吕兄都认识?
而且,所有台湾人的文笔我都鉴定过,否则,为文也是不敢这么评价滴,呵呵
作者: 山民    时间: 2008-9-5 13:26

简直太崇拜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9-5 22:27

“比如他对记者强调:“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相对公正和伟大的奖项,但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肯定不是为了某个奖项和某种鼓励而写作的。”这话看着就像周星驰或另一位诗人——王兆山说的。”
——这话太不厚道了。虽然作者本意是要制造些戏剧效果,但把周星驰与王兆山并列,对周星驰太狠了点。我的修改意见是,把周星驰改成余秋雨。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