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季风书园面临"关门危机"
[打印本页]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9-22 10:48
标题:
季风书园面临"关门危机"
独立书店:为城市留住人文气质
文章来源:文学报 | 时间:2008年09月18日
经营十年、被视为"上海文化地标"的季风书园总店面临"关门危机"
本报记者金莹
对季风书园而言,今年可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家被称为"上海文化地标"的民营书店,与地铁公司的十年租约即将到期。如果上调租金超过"季风"的盈利能力,位于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的总店将可能关闭。"季风"的去留引起广泛关注,一些热心读者因此专程赶到"季风",向营业员了解情况。读书网站"豆瓣"上发起了"一起来捍卫陕西南路季风书店!"的活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有500多名网友参与到此活动中,为让季风书园继续生存下去出谋划策。
虽然租约还在商谈之中,最后结果要到年底才会有分晓,但人们还是希望"季风"能常驻繁华市中心,希望上海能有更多像"季风"一样具有人文气息的独立书店,希望上海的文化精神能够因为它们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元。
"季风"去留,爱书人的一桩心事
书店往往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在北京,万圣书园和它的醒客咖啡成为著名的文化空间,而先锋书店则因其简洁独特的空间设计和执著的文化梦想成为南京的文化标志,厦门有"光合作用",提到上海的书店,爱书人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季风书园,它的存在,提醒着上海文化品质的存在。
创建于1997年的"季风"如今已拥有八家分店,而最早开设的位于陕西南路地铁站出口的总店,因为市中心的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有一种与上海这个城市匹配的精神气质,俨然成为"季风"的象征。
"季风"一直以独特的"气场"受到文化界人士的关注。它的品质体现在人文定位上,占书籍总数30%的学术类图书一直是"主打产品",走进宽敞明亮、总是回响着轻柔背景音乐的店堂,入口处醒目陈列的推荐图书几乎清一色是学术书籍、纯文学作品。此外,"季风"还定期举行文化沙龙,发布作家新作,推动出版学术书籍,雇用下岗工人,这些都显示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因此,尽管"季风"很少打折,也从来不搞促销,却依然在大书城、网络售书的重围中牢牢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繁华闹市里的文化绿洲。"去季风"成了很多爱书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在这里,你会不经意地看到江晓原、陈子善、孙甘露等沪上文化学人在熟门熟路地挑选购买书籍,也会看到有人因为找到别处买不到的书而情不自禁地惊喜。许多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文化人每到上海,"季风"是他们的必到之所。
而对于普通读者,"季风"十年经营的人文情怀,其存在就代表着一种阅读的氛围,提醒着人们书籍的存在。评论家张闳曾如此形容"季风"总店:"这个寄生于地铁躯干之上的图书‘昆虫’,总是刺激着都市人群的精神之痒。它像是预先埋伏在那里,等待着来自地底的众生,随时准备给他们来一次‘精神’洗礼,作为升上更加光明的地面‘天堂’的预备工作。"
像"季风"这样深具人文气质的独立书店,为大众阅读提供了更多富于个性和文化的元素。人们会缅怀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这样温情脉脉的小书店,喜爱台湾"诚品"这样的连锁人文书店,与它们象征的生活方式和营造的文化氛围不无关系。但现在,这样的书店却越来越难以负担日渐上升的成本,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视野。
成本上涨、利润微薄,这不单单是"季风"的困境,书店的微利似乎注定了它无法在地价日益高涨的市中心生存,即使它在这里竖起了物质无法抵达的精神标杆。曾经在上海红火一时的"思考乐"虽然每年有近6000万元的销售额,但几家店面却要支付每年1000多万元的租金,远高于其10%的营业利润。而南京的先锋书店则将店址选在一个改造后的地下车库,只因租金较为低廉。
"季风"的去或留,也许并不取决于顾客的态度,但"季风"的命运,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近期上海爱书人的一桩心事。
人文书店生存堪忧
记者调查发现,上海人文书店的生存状况的确堪忧。对一些尚在发展中的小型人文书店而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已经让经营者进退维谷。
开在巨鹿路上的"渡口书店"已小有名气,在"豆瓣网"拥有人气不错的读书小组,定期举办读书会,每周五晚还有小组讨论,也算拥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但书店经营者高路依旧十分忧虑,"买书的人太少"。这个从建筑行业转入图书行业的女孩时常感慨:"我就住在‘季风’旁边,逛书店是很平常的事,每到一个城市也喜欢到当地的书店逛逛。"但她的习惯却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书店营业现状令她对当初的决定产生了怀疑,"我可能太理想主义了"。
同样是爱书的理想主义者开设的犀牛书店,在莘庄拥有200平方米的店面,网友评价这里"轻松找到全套的福柯、韦伯或者本雅明,成列的年代诗选和整面墙的‘上海译文’,喝着用意大利咖啡豆现磨的卡布奇诺,或者陈年的普洱",虽然在读者群中广有好评,但是从去年国庆节开业,到宣告今年9月15日关门,才支撑了不到一年,连开一家"二楼书店"的愿望都没有达成。
还有一些开在大学旁边的书店也境况颇危,复旦旁边的"左岸"已经关闭,华东师大附近的"大夏"书店,因为租金的原因,常常搬迁,令买书人无处寻觅。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由于书店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书市竞争日益残酷,许多追求人文主义理念的小众书店已经渐渐招架不住:杭州的江郎书店和三联书店已经倒闭,"枫林晚"也在去年撤出了闹市区;在成都,"卡夫卡"书店倒闭后,曾有多个试图延续"卡夫卡"血统的人文书店涌现出来,但最后都纷纷"凋谢"。
这些大大小小独立书店的创办者,没有"季风"那样的机遇,毕竟,上世纪90年代独立书店还有发展生存空间,而如今,这些独立书店的店主们,全凭着对书籍的热爱艰苦经营着书店,却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如果一直亏损的话,也只能选择关闭了。"高路说。
但悲观之后,我们还是能欣喜地看到,人文书店也并非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光合作用"的上海分店关闭了,但它今年在北京相继开了四家分店,并进驻杭州。根据相关报道,成都小书店的数目也在增长之中,浙江也有了民营书店的联盟。独立书店的经营者还需继续寻找文化理想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为城市留下独特的人文气质。
"许多国际大都市的市中心和繁华商业中心,都有大量的大书店存在。比如纽约,仅曼哈顿岛上就有14家平均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巴诺连锁书店,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的‘戏剧书店’、‘广告书店’、‘艺术书店’。希望在上海市中心,也能保护扶持那些构成‘人文景观’的书店,让它们成为城市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久地存在。"有读者这样呼吁。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9-22 10:49
商业区:书店的无奈转身
www.zjol.com.cn 2008年09月1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的地下通道里,有一家颇为知名的季风书园。
学者张闳如此形容“季风”:“……仿佛浓密的物质森林里的一小块精神空地。这个‘寄生’于地铁躯干之上的‘昆虫’,总是刺激着都市人群的精神之痒。在‘季风’之上,周边环绕着百盛购物、巴黎春天、二百永新等大型购物中心。……从这里走过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一道熟悉的景观,年轻的男男女女一手提书,一手提着刚刚买来的新款皮鞋穿梭而过,商品与书籍互相摩擦,发出某种暧昧的声响。”
然而,由于租金上涨,在这个繁华的商业区驻足10年的这家书店,面临着关闭或者搬迁的压力。这个消息被媒体披露后,迅速在众多爱书人中形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季风”的去留,彼此观点并不统一。而在这一局面背后,可以引申出更多关于书、关于书店的思考。
商业区留得住书店吗
对于相当一部分读者来说,在商业区有一家有格调的书店,无疑是城市品位的象征,甚至是城市的一个地标。
以纽约为例,仅曼哈顿岛上就有14家平均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巴诺连锁书店,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家“戏剧书店”、“广告书店”、“艺术书店”。要构成一座现代都市的文化景象,商业区里的书店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展示橱窗。
但另一部分读者虽然对“季风”的难处深表同情,也客观地指出,这主要还是一个商业经营的问题。
毫无疑问,作为利润并不丰厚的图书业,要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生存下去,必然是举步维艰。而在大背景上,最近五六年全国人均图书购买量都在下降。作为民营书店来说,又不可能像新华书店那样拥有自己的大楼,有巨大的教材教辅类图书批发的利润。
一位署名北马的网友说,民营书店要想盈利,只有做小,而不是做大。即走社区店、校园店的形式,面积不能太大,地段不能黄金,用服务和品牌维系住一群忠实读者。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不就几十平方米大嘛,开了近百年了,名声远扬。
事实上,在上海,像复旦大学南区的左岸书店、南京西路的大众书局等纷纷消失,在杭州,枫林晚书店也撤离了文三街。
当然,商业区的书店并非绝迹,比如“季风”,就在人民广场附近的来福士广场里有一个分店。来福士收取的租金是比较低的。对物业方来讲,虽然租金上有所损失,但整体上能提升商场的商业价值。尽管目前商场辟给书店的铺位面积有限,但这可能是将来书店在市中心能够留得下的一个重要途径。
书店还能维持读者的忠诚度吗
在“季风”的难题出现后,最为之担忧的是它的一些忠实顾客。传统的优秀书店往往有自己一批比较固定的忠实顾客。“季风”能有这样的忠实顾客,是他们经营成功的一种标志。
“季风”对于图书的经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季风书园董事长严搏非经商之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做过十年的哲学研究。这使他更为关注图书销售中思想的传播。
他说,自己大量阅读,寻找面对当下的文化和社会问题最有价值或比较有价值的思想资源,然后反复推荐。图书的选择(包括采购和陈列这两个环节)成为书店的核心业务。
与此同时,他们还和出版社合作从事图书策划工作,出版了两百多种赢得很好口碑的学术文化著作。但曲高难免和寡,严搏非多少有些无奈地说:“这些书基本上不能盈利。”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书店的忠诚度已经大幅减少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就是流通环节的通畅和书本身的性质决定,一家书店在个性塑造上更多的只能做减号,而很难做加号。“季风”可以不卖教材教辅,不卖流行的通俗读物,但也很难提供多少独家的好书。
现在,对于读书人来说,逛书店的乐趣其实是下降了。在像上海书城或者博库书城这样的大书店里,“季风”里有的书这里也都有,甚至更多。逛过了其中一家,基本就没有什么必要再去逛另外一家了。
不同之处可能仅仅在于寻找的方便性和气氛,仅仅靠这些还能吸引住固定的读者吗?
难怪在网络上,有的网友建议民营特色书店转型为经营二手书,因为,卖新书最贵卖不过定价,保证利润的方式只有压低进价折扣,而这又和书的质量以及出版单位的质量密切挂钩。所以,对于既想保持品位,又希望做好生意的小书店,实在太难。而二手书,无论在品种还是价格上的空间都要大得多。
打击忠诚度的另外一个要点是,网络图书销售的兴起,他们提供了实体店无法提供的低折扣,使得像“季风”这样精心从10000本书里挑出了值得买的100本,却等于只是给顾客提供了一张书单。许多顾客只是在这里翻阅,而回家再在网上订书。
这是下一个,可能也是更严峻的问题,实体店能抵抗网络销售吗?而且这针对的不仅仅是“季风”这样的特色书店。大型的新华书店一样面临着考验。这可能也是“季风”的困境更深一层的原因。
实体店能抵抗网络销售吗
13年前的6月,美国的一位名叫杰夫·贝佐思的人也在网上开了一家在线书店,他为书店起的名字是:亚马逊。现在,亚马逊的销售额使得任何一家实体书店都要退避三舍。
在国内,“当当”与“卓越”比起亚马逊来,在规模上差距遥远,在全国的图书零售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仅在百分之二左右,但仍然是一股趋势强烈的力量。
事实上,没有一家书店敢于忽视这种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无论大小,近70%的书店建立了自己的网上书店,其余的书店经营人也都有涉足的欲望和规划。
我们还可以参考几个数据:12.3%的中国人口是网民,总体基数已达规模;56%的网购者买书,22%的书店读者曾在网上购书。去年,网上购书的方便促使“当当”的客户全年购书额度由50元增长到120元,数量由4本增加到15本。很明显,网上购书的便利性已获得读者的青睐并将持续成长。
当然,在线书店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容易。网络书店的先行者,法国人费努耶说:“网上书店开起来容易,维护起来却并非易事。我们目前的数据库有130万册图书,再考虑到每日更新、杀毒软件以及各种反黑客的补丁等等工作,我们需要相当大的网站维护费用。早在十年前我们刚开始启动的时候,客户遇到稍微一点儿连接困难就觉得不高兴,现在的情况更是如此。网上书店必须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保持正常运转,所以我们现在有两台服务器,这样一台崩溃后,我们马上可以用另一台来顶替。”
更为进一步的,亚马逊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掌上阅读器,不仅仅是书店,甚至书本身都在受到数字化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实体书店所谓的“购物环境体验”已经被网站的导引架构所取代。当然,在这种数字化的状态下,也无所谓地理的优势,无所谓商业区和非商业区的分别。
一个极具个性的中小型书店,会不会成为某种怀旧的地点呢。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9-22 10:50
标题:
书店的生命力在于服务而非地段
2008年09月18日 08:17《东方早报》
上海文化地标之一的季风书园总店——陕西南路地铁站店,这家民营书店因物业合同到期而前途未卜。与此同时,昨天开始,新华书店旗下的北发图书网,推出“图书大酬宾”活动,有些图书售价低于卓越、当当,新华书店开始发力网上零售。
有些地面书店的困境与某些网店的红火形成对比,似乎显示了书店从地面向“空中”转移的时代趋势。但问题并不在于书店实体与否,关键还在其供应的图书和服务能否贴近广大读者的需求。读者需求既有图书品种和质量方面的,又包含服务的快捷和到位。传统书店和网上书店各有优劣,谁能为读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谁就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对于非大城市读者来说,加上汇款费和邮费,这图书价格也不会低于实体书店,其服务也不再快捷,他们之所以选择网店购书,主要是在实体书店找不到需要的书。而对于大城市的读者,虽然有些网店图书价格较低,但质量却存在风险。上个月团结出版社社长将号称“全球最大中文网上商城”的某网店告上法庭即是例证,他在这家网店购得了假冒自己名字的非法出版物。而这家网店的商品评论当中,也不时有关于买到盗版书的投诉。
对季风这样的实体书店来说,地段位置当然重要,但不是决定生死的惟一要素,在坚持独特定位和优势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为更多有需求的读者服务到位,其生存和赢利前景完全可以超越当前的一些网店。决定书店未来命运的,不是表面的规模,而是其所提供商品和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北京 潘凤亮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9-22 10:50
标题:
书店的生命力在于服务而非地段
2008年09月18日 08:17《东方早报》
上海文化地标之一的季风书园总店——陕西南路地铁站店,这家民营书店因物业合同到期而前途未卜。与此同时,昨天开始,新华书店旗下的北发图书网,推出“图书大酬宾”活动,有些图书售价低于卓越、当当,新华书店开始发力网上零售。
有些地面书店的困境与某些网店的红火形成对比,似乎显示了书店从地面向“空中”转移的时代趋势。但问题并不在于书店实体与否,关键还在其供应的图书和服务能否贴近广大读者的需求。读者需求既有图书品种和质量方面的,又包含服务的快捷和到位。传统书店和网上书店各有优劣,谁能为读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谁就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对于非大城市读者来说,加上汇款费和邮费,这图书价格也不会低于实体书店,其服务也不再快捷,他们之所以选择网店购书,主要是在实体书店找不到需要的书。而对于大城市的读者,虽然有些网店图书价格较低,但质量却存在风险。上个月团结出版社社长将号称“全球最大中文网上商城”的某网店告上法庭即是例证,他在这家网店购得了假冒自己名字的非法出版物。而这家网店的商品评论当中,也不时有关于买到盗版书的投诉。
对季风这样的实体书店来说,地段位置当然重要,但不是决定生死的惟一要素,在坚持独特定位和优势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为更多有需求的读者服务到位,其生存和赢利前景完全可以超越当前的一些网店。决定书店未来命运的,不是表面的规模,而是其所提供商品和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北京 潘凤亮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08-9-22 12:13
我非常喜欢这个书店,在我的心目中,它不仅仅是一个能够买到自己喜欢的书的地方,我喜欢那里的原因是她非常有特色.
书多,品种全,是季风书店的特色和优势。爱逛那里的人都发现,季风书店的书特别新,架子上新书不断,几天一换。作为一家民营书店,经营者对图书市场是相当敏锐的。
但撑起季风书店名气的,恐怕不全是书,而是书之外的其他方面。书店一进门,便挂着各式各样的精致贺卡;走几步,便有浓郁的咖啡,时尚动听的背景音乐。还有一个关键的,是在书店里徜徉的女孩。谁都知道,在上海要看美女,索性就到淮海路陕西南路地铁站,这里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美女,就是那些神情专注、长得怪异、略带神秘、像搞特工的“星探”。在季风书店,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经意的挑书美少女,戴着耳塞在音乐中摇晃。书中本没有颜如玉,但季风书店有。
在季风书店购书的,中老年人不多。季风书店确实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营造了一种小资情调,让来这里购书的年轻男女,多了一份购书之外的感觉。来这里购书,既是在享受知识,更像是享受时尚。里面不乏让人思考的文史哲书籍,但更多的,是各类时尚书刊。情调啊、格调啊之类,摆在很显眼的位置;杜拉斯、张爱玲的小说,断不能少;英语、电脑书刊,纷繁陈设;各类装璜、美容的书刊,目不暇接……你想买刚出炉的、装帧精美、情调不俗的书,在季风书店似乎总不会失望。
以前没有车,专门乘地铁去,就是因为喜欢她的氛围.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9-22 12:43
曾经,那里也是我的至爱。原因之一是,我正好需要经常到这个地方去,季风是我的必经之地。
现在,主要是网络书店的勃兴,我好像有一年多没有去过季风了。这个频率,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作者:
裂石
时间:
2008-9-22 13:35
很久不上那里了,不过主要是因为很久不出门四处走了,最主要是这几年我想买的书越来越少,有也是复印,若买书更是基本只走网络途径了。
第一次进那里的印象确实很好,和外部印象无关,主要是我走到相关的专业书架上,惊讶地发现整理得出奇有序,重复的本少,排序合理,最重要的是质量上经过挑选,竟然会有些较早出版却比较有质量的书也坚持在架上,颇有点小图书馆的劲头。那说明店主的确是有相关方面眼光,而且很用心。当时就赖了大半天没走。在我印象中,那里就是一家书店成功的典范。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8-9-22 16:11
中国的书业,包括出版和卖书,赚钱只好靠考试用书的,没有考试,大概要关掉一大半。
作者:
朱晓剑
时间:
2008-9-23 11:46
呵呵,开书店不容易的。
作者:
人约黄昏后
时间:
2008-9-23 15:01
我以前也非常喜欢去,喜欢那里的氛围,甚至曾经白做梦地希望自己这辈子也可以开这样的书店。现在越来越多的琐事缠身,倒是不常去了。
作者:
朱晓剑
时间:
2008-9-27 18:03
好书店是越来越少了的。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8-10-13 20:22
“季风”书店的下一季在哪里
■周立民
下班时常常已经很晚了,街市上仍然车喧人闹,穿行于烟尘之间,整个人有气无力。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拐进了陕西南路地铁中的季风书园,可能是为了找某一本书,也可能完全是毫无目的地随便翻翻,反正这段时间是“换气”的时间,胸中的污浊之气在前贤的杰作中被涤荡,身上的世俗之气在书的气场中被压服。我喜欢“季风”这样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除了这样一种心理感觉之外,从实用的角度讲,“季风”的新书来得及时,所卖的书人文气息浓。
后来我发现好多朋友跟我有同感,大家都是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季风”的。套用一句被用滥的话:喜欢“季风”需要理由吗?不需要。但比较一下,你会发现还是有理由的。有一次得到一个三百块钱的购书卡,指定只能在一些书店买书,于是我就去了平常不大去的一些冠冕堂皇的书店,我没有想到区区三百元居然费了好大的心思才花了出去。此时,我惊讶地发现,好多书店已经成为学生练习册配售中心、外语培训班的教材发放点以及乱七八糟的畅销书的储存仓库。或许,我还是太理想主义了,总认为这个社会什么地方都可以出售“实用”和“功利”,惟独书店要出售一点超功利的东西;或许,我应当提醒自己:书店也是商业机构!但是,在富丽堂皇的书店里感受不到一点人文气息还是让人不甘心。一问三不知的店员,毫无逻辑的书籍摆放(一家书店把巴金的《家》、《春》、《秋》放在三个地方,除了锻炼身体之外,实在是对读者智力的考验),再加上一本书明明有好的版本它似乎跟读者作对似的进了一堆滥版本,置身于这样的书店,你会感觉到这里仿佛就是一个粗劣文化的展览馆。而此时,你实在无法、不可能不、的的确确在想念“季风”这样的书店——尽管,它也并非十全十美。
我甚至觉得,一个城市有这样的书店是在为这个城市增光添彩,它也无形之中成为这个城市中极有魅力的一部分。自从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开业以来,我每次到北京,不论多么忙,总会到那里去转一圈,我喜欢那里的气氛。如果住在西边,我也总会抽点时间去“风入松”、“国林风”等北大周围的书店去逛逛。有一次在“风入松”买了很多诗集,当时就在感慨:北京人就是有文化,这些诗集在上海一本都见不到,顿觉我们的城市未免市侩气太重了些!那一刻,不大的一个书店无形中就成了这个城市的形象窗口,在这一点上,它胜过了好多高楼大厦,胜过了趾高气扬的GDP,而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对这个城市的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我也在想,幸好我们还有“季风”,因为对于梦想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而言,光有刘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也得有文化的厚度和深度,如果说书店不足以承担那么多宏大命题的话,那么一个城市中有几个让读书人舒服的书店不应当过分吧?
可是有一天,我却听到陕西南路“季风”总店因为面临租金上涨明年可能要搬家走人的消息,当时我就惊呆了。报纸上呼吁过,但似乎一直也没有一个完全之策,这世界有太多太多重要的事情,一个书店的生存与否实在是微不足道。可是,理智还是说服不了我的感情。我认为像“季风”这样的书店在上海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一个书店的老板几年前曾经对我说过:如果书店与饭店同一标准征税的话,就等于告诉我们:你这书店开不了几天。所以我就想,除了解决具体问题,能否对于一些提升这个城市精神内涵的一些产业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扶助它发展起来。但一位作家朋友立即斥我愚蠢和天真,并教导我:文化凭什么就特殊,就该倾斜就要受保护?!就应当到市场中去检验嘛!我被他说得恨不得要到教堂忏悔去,但过后又想:为什么大熊猫就要特殊保护,怎么不给它扔到狼群中去接受锻炼,让它自生自灭呢?保护动物,除了证明人的善心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的理性和远见,哪怕动物无法创造GDP,但我们清楚: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中,除了GDP之外,还应当有更丰富内容。那么,无法赢利的一些文化产业是否也需要这样一份呵护呢?而且,我还想说虽然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但对于文化的支持有时不能太按条条框框的规矩来,最有活力、最有实力的文化或文化人往往就不是四平八稳、符合一切条件的“项目”,它有着自己的棱角和特点,因此对于有眼光的城市主导者而言在支持和发展这样的“项目”时,就要有魄力,就要敢于打破常规。
“季风书园”要搬迁这件事情,还让我对上海的民间力量感到失望。早就听说上海人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对这种说法,我常常不屑,甚至还为上海人辩护,我说这才是国际大都市市民的素质呢,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抻着脖子打听张家长李家短的。这次,“季风”的消息出来后,我还暗暗地期待:民间人士也会用自己的力量留住这个书店的,从道义的支援到实际行动,大家似乎都可以出一份力量。我听说冯骥才当年利用民间的力量做天津老城保护时,天津的文化人一呼百应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天津的老百姓口耳相传尽心尽力的热情,可是,我们除了报纸上几条消息之外,过了这么久,我几乎见不到再有什么声音了。我想起了17年前,徐家汇藏书楼危机的时候,年事已高的巴金先生居然致信报社呼吁,他说:“我疑心是在做梦。上海这样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大都市居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前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感。现在巴金远去了,据说他的书也根本就读不下去,那么大家就沉默着吗?有一种说法,说狼才成群结队,狮子和老虎从来都是独来独往,大约我们这里令人尊敬的狮子老虎及成功人士太多了吧?或许,在这一点上再次暴露了我的天真和愚蠢,没有人会在意他生活中的一个书店,大家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这是不是也是一个无形的测试表呢?测试出文化在社会中分量,读书在生活中的重量呢?
作者:
大嘴蚊子
时间:
2008-10-19 15:49
也许再过若干年,写字和书店都要申遗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