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波伏瓦百年 重新发现“海狸”
[打印本页]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11-17 12:45
标题:
波伏瓦百年 重新发现“海狸”
2008-11-14 1:12:24 早报记者 石剑峰
沉浸于学术思想中的波伏瓦
生活中的西蒙娜
“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这句名言今天仍在流传,而世人对波伏瓦和萨特私人生活的热衷已持续了半个世纪,作为思想家的波伏瓦总是笼罩在伴侣萨特的阴影下。站在波伏瓦诞辰一百周年的2008年,回望波伏瓦,她鼓舞了那么多女人冲出传统男权社会的藩篱,而她自己可能永远走不出那个男人的光环和影子。日前在南京大学举办的 “波伏瓦及其当代的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中法学者都试图回到波伏瓦的文本,重新发现和诠释波伏瓦思想的当代意义。
生活的西蒙娜
还是思想的波伏瓦
“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是对《第二性》这本书最精辟的概述。当波伏瓦在1940年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她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几代女性运动的偶像。波伏瓦也用自己的创作,以及和萨特间奇妙的终身伴侣关系,履践着自己独立、自由的梦想。但当萨特和波伏瓦合葬于巴黎郊外蒙帕纳斯公墓之后,学术、文学界依然痴迷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和《肮脏》,而波伏瓦的名字和她的《第二性》只是作为一个标签而存在。“我所希望的一切都没有改变。”1976年在《第二性》发表25年后,波伏瓦悲观地说。现在回过头去理解这句话,它也是波伏瓦本人真实处境的写照。
在“波伏瓦及其当代的意义”学术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黄荭提出了一个责问:“太多的西蒙娜会杀死波伏瓦?” 黄荭从十年来波伏瓦相关作品出版、研究成果的梳理中发现,当代学者和读者对这位女性着眼点总是在其生活和作品间摇摆、倾斜。“对日常生活的西蒙娜过度关注,是否会让我们忽略那个作为思想家的波伏瓦?”黄荭提出了这个疑问——事实是,这已经成为现实。近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的关于波伏瓦的著作,大部分都和波伏瓦这个日常生活的人有关,有关她思想的重要学术著作鲜有出现。
低估的波伏瓦
把她当作一般女作家
对于这位曾经深刻影响世界女性解放运动的思想家,学者李银河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波伏瓦的影响力仅限于知识阶层,是个圈子化、学院化的人物,我们的普通百姓甚至女性都不会知道这个人。”而即使在学术界,“波伏瓦虽然是个经常被知识分子挂在嘴边的人物,但对波伏瓦专门的研究却又非常的少,这是比较奇怪的。”在李银河看来,波伏瓦的学术资源,特别是女性运动的理论资源,学术界还没有真正挖掘。
波伏瓦在出版界的“热”,在学术界的“冷”,在南京大学法语系系主任刘成富教授看来,只是显示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通病,中国学术界对包括波伏瓦在内的西方思想界的热情总是一阵一阵,目前波伏瓦研究并非显学。同济大学教授高宣扬也有这样的感受,他的观点是,国内对波伏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翻译、介绍阶段就停顿了下来,就算是研究者,主要还是从文学性来看这样一位女性思想家,“更多只把她当作一般女作家,是低估了她的价值。”高宣扬曾说。
所以,波伏瓦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当肤浅的阶段,这也让法语文学专家许钧感到失望,不过他把造成这样一种现状的原因归咎于三方面:“她的作品主要译自英语,文本质量有待商榷;其次,她被贴上了‘女权教母’的标签,影响了人们对她思想的深层研究;第三,在中国,她严重处于萨特的阴影下。”最终,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学术上的独特性往往被萨特和存在主义哲学掩盖,而如何区分波伏瓦和萨特在思想上的诸多分野,是摆在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重新发现思想家的波伏瓦而不是重写日常生活的西蒙娜故事,对新一代的女性和知识界,既有其价值所在,也是纪念这位20世纪伟大女性的最好方式。
来源:东方早报
[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08-11-17 23:38 编辑
]
作者:
郭勇健
时间:
2008-11-17 14:59
挺佩服波伏瓦的,虽然读她的东西不多。记得她曾经有一个观点,大意就是,她要弄哲学无论如何也弄不过萨特,干脆专门做文学算了。因此,决定将此贴移至阅读版。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11-17 15:54
一脚给踢出场外,看来球发得太滥。
不过偶不怕,反正重在参与嘛。
作者:
城骁
时间:
2008-11-17 23:30
原帖由
emmer
于 2008-11-17 15:54 发表
一脚给踢出场外,看来球发得太滥。
不过偶不怕,反正重在参与嘛。
这球发得不烂。只是我水平太烂,无法接住,卓立兄这两天又不知道哪里逍遥去了,为免无法跟贴的尴尬,只好移动了。抱歉。其实,波伏瓦的帖子,放在思辨学园也是完全可以的。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11-17 23:36
好帖子呀。
都怪我误读了标题。我孤陋寡闻,确实不知道波伏娃还可以缩写成“伏瓦”,再加后面那个“海狸”,一下子莫明所指,还以为是讲科学的东西呢。
很早之前,读过波伏娃(我们那时习惯叫她波波娃)的长篇小说《人总是要死的》,感觉有点概念化。后来买过她的《第二性》,可能与译者有关,不太读得下去,就搁下了。现在,我基本上认为,波伏娃是一位需要经常强调她的价值和意义的人,至于读她的著作,倒未必是一桩急务。——当然,我这是无知之谈。
[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08-11-17 23:46 编辑
]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11-17 23:45
贴过来的时候漏了一个字,汗。
变成伏特加瓦特了。
谢谢两位鼓励。我手快,喜欢摘报章,其实不经过大脑的,发球没有章法。不过看在我手快,还是有做球童的潜质的。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8-11-28 22:39
这个帖子放这里很好的了,我们不懂波伏瓦,但我们不会遗弃波娃娃滴。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