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写作无技巧(供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2-9 11:43     标题: 写作无技巧(供讨论)

  文/严立真
  有人要做文学的叛徒,我不反对,但我不知道什么才叫文学的叛徒。我虽然写作有十多年,但我至今只懂一些文学常识,不懂什么文学创作的技巧;我也不认为那些标榜乔伊斯、普鲁斯特、昆德拉这些打破传统小说表现形式的小说家是文学叛徒,相反我觉得他们是文学的知己,是真诚对待文学的作家。
  我读过一些不同形式的小说,有意识流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复调小说、心理小说、诗体小说等等,这些作品中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我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标新立异的痕迹,相反它们是那么的自然,它们之所以如此被作者创作出来,完全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模式和作品的题材所定的,不是作者为了把自己的作品写的与众不同而搞得什么形式主义的技巧。
  我认为,一个作家写小说,首先要抛弃一切形式上的束缚,顺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怎么写,都应该是由着作者的思想和题材而定,不应该是先有什么固定的形式,然后作者在里面邯郸学步地填充思想和裁剪题材。
  比如我写的“独白体”小说,不是我懂得什么与众不同的写作技巧,也不是我想哗众取宠而耍的花招,而是我的思想和我所选择的题材需要我这样来表现。这好比脚与鞋的关系,你的脚穿三十八码的鞋合适,我的脚要穿四十码的鞋才合适的道理,脚虽然都叫脚,但穿的鞋应该由脚的尺寸来定。我想乔伊斯写《尤里西斯》、普鲁斯特写《追忆逝水年华》、昆德拉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杜拉斯写《情人》、卡夫卡写《城堡》、笛福写《鲁滨逊漂流记》、歌德写《少年维特的烦恼》等等诸如此类与传统小说表现形式异样的小说,都不是作者出于对文学的背叛所为的,而是对文学的真诚,作者大胆地冲破传统的表现形式的束缚,另辟蹊径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文学得到更自然的表现。
  其实只要作者真诚地对待文学,把文学的意义正确地看成只是安慰自己的灵魂之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文学的形式真诚地表达出来,作者自然而然就会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鲁迅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因此,作者想要学习如何写好作品,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如惠列赛耶夫说的:“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的作品里去领会。”
  除此之外,那些所谓的文学写作技巧的理论,只不过是那些根本不懂文学为何物的文人或者是打着文学行骗的骗子们的哗众取宠的把戏而已。
  09/2/5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2-9 12:06

记得别尔嘉耶夫在检讨俄罗斯人时,曾感叹俄罗斯人“形式天赋”很低。我觉得,中国人的“形式天赋”更低(当然,他们的情趣天赋很高)。
我觉得,作者的一些说法,很中国化,也恰切地反映了作者(包括我们)形式天赋低下的特征。形式天赋低下的一个常见表现方式,是贬低形式,推崇灵感。
实际上,写作怎么可能没有技巧呢?只是,写作技巧是一种活物,无法按方抓药。一个工匠可以通过向师傅依样画葫芦的学艺而走向成功,而同样方法只会使一位作家成为笑柄。这只能说明写作技巧是一种不适合工坊的玩艺,而不宜一气之下反而否认写作技巧的存在。
歌德有一句睿智的忠告:“巨匠是在限制中表现自己的。”比如形式感,就不合适作者的鞋论。不管你的脚穿几码的鞋,你要写七律,就必须遵守它的格律,而不能因为自己脚大就临时改成八律。
作者: 笑笑书    时间: 2009-2-9 12:19

“写作无技巧”,巴金先生似乎也说过类似的话。
作者: 心中有刀    时间: 2009-2-9 12:28

如果做菜有技巧,那写作也一定有技巧。
作者: 酱香老范    时间: 2009-2-9 12:44

有感“中国人的‘形式天赋’更低”,想其吴冠中掷地有声之言:“搞艺术的人,不讲究形式,那是不务正业。”文学庶几近之。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2-9 12:46

闲闲书话』独孤九剑是如何炼成的——随便扯扯文字技巧


作者:五岳散人_

??四年记者、五年专栏,发表文字上百万不止,其间两本小说、一本算是随笔的玩意儿也堂而皇之的摆上过柜台售卖,但其实我是没啥资格谈文字技巧的。所以标题就别当真了,那是胡扯的。
  
  我最初并未学习过如何写文章,当年教导我写字的老师就是当时我们记者部的主任。他说过两句话是我码字生涯的起点,一句叫做“新闻无学”,另外一句叫做“不会写新闻稿的话,不妨用倒金字塔的方式写起”。倒金字塔是至今我唯一学过的写作技巧——如果新闻稿也算写作的话——就是先把事情结果写出来,然后后面分小节描述具体经过,是最简单的手法,类似于拳法中的“黑虎掏心”。
  
  “新闻无学”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毕竟没去学过新闻学的课程,只是采访是有技巧的,这个基本上属于个人机敏程度与学识的范围,至于说写新闻稿是不是还有很多别的形式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到了后来就拼命想让每篇新闻稿都有个不同的结构,讲好每一个故事。至于说这算不算技巧,我到现在也不知道。
  
  但这两年别有一点感悟,在此就教于方家。
  
  看见一位先生说“写作无技巧”,最初开始能驾驭文字的时候,这话我是双手赞成的。这可能是由于那时候认为自己也算是个会写字的人了,而且没有受到过任何专业的文字技巧教育,这不是也抄起键盘,文字也就哗哗而出了?数年后重新读金庸小说,有两个细节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其意义的,似乎与文字生涯有些可供类比的地方。
  
  一个是段誉学得“北冥神功”之时。他老兄得到卷轴,除了看神仙姐姐的裸体胳膊之外,还是修习了一路经脉的,但本身并无内力,修了也等于白修。被关在无量剑那里的时候,被某弟子当胸一拳,得到了一丝微弱的内力后,这功夫才能有最初的根基。而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向来为人所熟知,似乎是那种任意施为的功夫。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在那之前他可是华山派的大师兄,功力超出其他徒弟不说,其师父岳不群还是对他在武艺上要求很严格的,应该说他的基本功夫是很扎实,固然说其个性更适合独孤九剑,没有这些年的基本功你练一个试试看?我是不太相信踢腿都不能过顶的人,能去学降龙十八掌的。
  
  所以,个人以为所有东西都还是有个发轫处,基本的文字技巧或者写作技巧还是需要的,而这个东西未必是写作的人意识到的。说个极端一些的例子:虽然我们的语文教育十分不堪,毕竟还是教授了一些最基本的叙述方法吧。而教科书当年似乎还有《荔枝蜜》之类的垃圾,但多少也有些好文章在。老师的分析与教授,也算是能够达成最基本的叙事技巧。
  
  在下以为,写作技巧不会因为说它没有而没有,不承认这个未免矫情了。承认其有而不为其所束缚,似乎更是一个合适的态度。当然,还是开头那句话,我是外行,就当作是胡扯好了。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2-9 13:12

说“写作无技巧”,一定是有省略的。对于迷恋技巧、把写作工艺化的人来说,一声“写作无技巧”不失为棒喝。如果没有这类省略,那就是国内半仙级文人的忽悠术了。
另外,一些自信心不足的作家,特别喜欢赋予写作以神秘色彩,以捎带着拉升自己的职业魅力。
其实,敢于老老实实地承认写作中的技巧性,才是真正需要魄力的。如老范所引的句子,不欺不诈,堂堂正正。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2-9 13:21

主贴还是有见地的,只是论据与论点不配套,再加上概念有些混乱而已。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2-9 13:27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9-2-9 13:21 发表
主贴还是有见地的,只是论据与论点不配套,再加上概念有些混乱而已。
愿闻其详
作者: 阿吕    时间: 2009-2-9 17:57     标题: 其详是

作者表达了一个意思:当一个作品成为作者不可遏止的表达冲动时,其形式往往不是刻意进行的技巧性的设计。这时的他是身心合一的。一如西施心痛时的表情,无技巧可言。
作者: 兮兮    时间: 2009-2-9 19:35

大象无形,写作有技巧,但最好不让人看出技巧。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9-2-9 21:45

我琢磨,写作的技巧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

如此劳作,一点技巧没有,似乎不合常理,但这样的技巧需要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2-9 22:24

海明威曾老实承认,为了练习提高自己的小说对白能力,曾专门去美国某学校学习。到底学些什么,如何学的,我记不清了。但曾经去学过,则是肯定的。
作者: 彼亦一是非    时间: 2009-2-10 00:12

我读过一些不同形式的小说,有意识流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复调小说、心理小说、诗体小说等等,这些作品中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我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标新立异的痕迹,相反它们是那么的自然,它们之所以如此被作者创作出来,完全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模式和作品的题材所定的,不是作者为了把自己的作品写的与众不同而搞得什么形式主义的技巧。
---------------------------------------------------------------------------------------------------------
作者居然这样理解“形式主义”……怎样把自己的思想很好地表达出来,本身就需要技巧。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9-2-10 04:11

这种强调思想、题材,贬低形式的说法,是毛时代革命现实主义的余毒而已。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9-2-10 10:20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9-2-10 04:11 发表
这种强调思想、题材,贬低形式的说法,是毛时代革命现实主义的余毒而已。
重形式或重内容的争论由来已久,说极端点,没有五千年也有两千年了,连“写作无技巧论”的责任也要推给“毛时代”,恐非持平之论。建国后的“毛时代”里,茅盾、赵树理等众多所谓“革命现实主义”大师们都多有谈论“写作技巧”的文字问世,这是有据可查的。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9-2-11 02:05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9-2-10 10:20 发表


重形式或重内容的争论由来已久,说极端点,没有五千年也有两千年了,连“写作无技巧论”的责任也要推给“毛时代”,恐非持平之论。建国后的“毛时代”里,茅盾、赵树理等众多所谓“革命现实主义”大师们都多有谈论“写作技巧”的文字问世,这是有据可查的。
回志刚兄,重形式或重内容的争论虽然由来已久,但把形式与内容对立得决绝,把思想题材强调到一个意识形态高度的,恐怕只有毛时代。所谓“革命现实主义”大师们虽然谈论“写作技巧”,但万万不敢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仅仅是在“纲”举前提下小小张“目”而已。
主帖作者把“写作技巧”等同于形式,然后就很毅然决然地说“一个作家写小说,首先要抛弃一切形式上的束缚,顺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怎么写,都应该是由着作者的思想和题材而定,不应该是先有什么固定的形式”,这样说法,古人似乎还是不敢的,倒象是五、六十年代革命作家的不容置疑。
作者: 菜农    时间: 2009-2-11 20:20

文革那场技巧的争论发展的后来形成一种俗套:抓政治意义的是书记,正确路线代表,抓技巧的是业务领导,走资派。
文革的后半期,即七十年代,大量文艺刊物复刊,如上海的《朝霞》等等,关于是否登载工农兵作品问题上,写作班子内部其实是有争论的,一部分老资历的红秀才还是强调一点技巧,说工农兵的作品文学技巧粗糙,但是造反派认为这是路线斗争,只要突出政治纲领,艺术技巧上差一点无所谓。
这样,文革后期的小靳庄赛诗会等导向,都是以工农兵身份作为正确的方向,至于诗写得如何,那不是一个问题。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