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太太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0:56     标题: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太太

『煮酒论史』 [西事纪闻]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太太

作者:普瓦蒂埃的雷蒙德

提交日期:2009-2-22 10:06:00

??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早就妇孺皆知了。本文之所以把这个老话题重新拿出来,是希望以一种更全面的观点看待亨利八世的婚姻。笔者希望能以他的六次婚姻为切入点,观察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变化。
  
  1509年——1526年
  1509年4月21日,18岁的亨利八世登上王位。那时,亨利八世是个体格健壮、身材修长、活力四射的美男子。他擅长骑马、打猎、网球以及其他一切体育运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亨利八世都被英国人视为男性阳刚魅力的象征。很显然,年轻的雄狮不会甘于独身的寂寞。6月11日,就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还不到两个月,亨利八世结婚了。
  
[attach]18984[/attach][attach]18985[/attach]

[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9-3-13 21:25 编辑 ]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1:00     标题: 阿拉贡的凯瑟琳

  如同大多数人预料到的那样,王后是年方24岁的阿拉贡的凯瑟琳。阿拉贡的凯瑟琳是西班牙人,父母——阿拉贡的费尔南德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尔一世分别是西班牙两个最强大的王国的君主;正是他们的结合才完成了西班牙的统一。凯瑟琳的家庭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她的父母,尤其是她的母亲伊莎贝尔女王,是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天主教信仰伴随了凯瑟琳一生。在她最困难的时期,她也始终得以保持王室公主的尊严和体面,不屈不挠地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不能不说与她坚定的天主教信仰有关。其次,她的父母都是野心勃勃、目光远大的君主。他们不满足统治偏安欧洲西南一隅的西班牙,而希望把西班牙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于是,凯瑟琳和她的哥哥姐姐们就成了他们重要的棋子;一俟成年,王子和公主们将肩负起联姻的重任。如果要想成为合格的国王和王后,他们就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凯瑟琳在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中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都是首屈一指的,不能不归功于她成功的幼年教育。
  
  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德的关系。由于西班牙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和地方意识,尽管两位君主已经结为了夫妻,但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在各自国家内部的事务上仍享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权。这种独特的联合王国的运行模式,使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德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伊莎贝尔并不因其女人的身份而屈从于费尔南德。相反,她在国家事务上享有很大的权力。这种夫妻关系影响到凯瑟琳日后在英国的作为。她不仅是英国国王的妻子,还敢于为了自己的信念与国王抗争。
  
  1501年11月14日,凯瑟琳在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与英国王储阿瑟结婚。阿瑟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长子,比凯瑟琳小1岁。有关他们俩的结合,在他们尚蹒跚学步时就开始谈判了。阿瑟是个身体虚弱的年轻人,但作为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的长子,他是英国王位的头号继承人。凯瑟琳与阿瑟的结合,可以巩固英国与西班牙的同盟关系,使都铎王朝和特拉斯塔玛拉王朝能够联手抵御共同的敌人——法国。
  
  婚礼上还发生了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凯瑟琳是由阿瑟的弟弟亨利牵着,步入教堂的。这一幕似乎暗示了这对叔嫂日后的结合。

  婚后不久,阿瑟和凯瑟琳就被送到了威尔士边境的拉德洛城堡。作为英国王储,阿瑟的正式头衔是威尔士亲王。这就意味着,他必须作为他父亲的钦差前往威尔士,代表英国王室统治那里。拉德洛城堡坐落在一个气候寒冷潮湿的地方。王储夫妇又是在隆冬时节造访那里的。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不久,城中疫病流行,凯瑟琳和阿瑟都染上了重病。凯瑟琳后来痊愈了。不幸的是,虚弱的阿瑟在1502年4月2日去世了。

  17岁的凯瑟琳成了未亡人,而她11岁的小叔子亨利在第一时间成为了新的王位继承人。凯瑟琳的未来在一夕之间变得扑朔迷离。按照费尔南德和伊莎贝尔的想法,他们当然希望女儿能回来,以便按照西班牙的利益为她重新选择一个丈夫。但亨利七世并不这么想。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的公主奇货可居,倘若被许配给敌国,他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更重要的是,凯瑟琳结婚时西班牙许诺的大批嫁妆还没运到。如果让凯瑟琳就这样回去,岂不便宜了西班牙?
  
  亨利七世最初的想法是让凯瑟琳嫁给新王储亨利,西班牙也对此表示了同意。可这必须得到罗马教廷的批准。因为依照《旧约•利未记》的说法,一个男人不能娶他兄弟的遗孀,否则他们将受到没有子嗣的惩罚。不过,这里面包含了一个重要的隐藏条件:一桩婚姻惟有在夫妻已经发生过关系的情况下才能被视为有效婚姻。也就是说,倘若阿瑟和凯瑟琳没有发生过关系,亨利娶凯瑟琳就不存在问题。
  
  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提出来了:阿瑟到底有没有和凯瑟琳发生了关系。英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中世纪贵族十五岁之前结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何况,如果阿瑟结婚六个月还没有和凯瑟琳圆房,必会招致世人的耻笑。英国人当然不能允许这种侮辱他们前王储的事情发生。他们甚至拿出凯瑟琳早逝的哥哥胡安的例子来暗示这对夫妻已经圆房:传言胡安正是因过于频繁的性生活才在婚后六个月就去世了。但是,凯瑟琳的女官们却坚决否认这种说法。她们认定,阿瑟死时凯瑟琳仍是处子之身。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不过,王室和教会自然不会被这个问题缚住手脚。不管两人是否已经有过夫妻之实,只要罗马教廷颁布特许令,凯瑟琳就能与亨利合法地结为夫妻。当时,法国已经入侵意大利,对教皇的领地虎视眈眈。罗马只有依靠别国才能遏制法国的野心,因此教皇对英西联盟大加鼓励,在第一时间送上了特许令。有了教皇的特许令,亨利便向寡嫂求婚。1503年6月,两人订婚,凯瑟琳的未来再次变得光明起来。皆大欢喜时,阿瑟的性能力也被抛诸脑后。只是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后,这个问题将被再次提出来,并成为主宰英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砝码。
  
  不过,亨利八世的年龄是个问题,他才12岁。按照约定,两人将在两年后完婚。这一等就等出问题了。1504年,凯瑟琳的母亲伊莎贝尔去世,她的姐姐胡安娜继承了卡斯蒂利亚王位。胡安娜早就疯了,她的丈夫菲利普——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子、尼德兰大公便从布鲁塞尔带来了大批廷臣,准备接管卡斯蒂利亚。另一方面,伊莎贝尔的去世使费尔南德对卡斯蒂利亚的影响力骤减。因为按照法律规定,费尔南德对卡斯蒂利亚的统治权来自于伊莎贝尔,所以伊莎贝尔一死,他就无法名正言顺地干预朝政了。野心勃勃的费尔南德显然不愿老老实实地只当阿拉贡国王,于是便和女婿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直到1506年菲利普暴死,费尔南德才名正言顺地掌握了卡斯蒂利亚。再次统治全西班牙的费尔南德还有一个心病。他和伊莎贝尔只生育了一个儿子胡安,可胡安婚后六个月就死了,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费尔南德不愿意自己死后把王位传给哈布斯堡家族的外孙。1505年,他娶了自己同父异母姐姐、纳瓦拉女王埃莉诺的孙女热尔曼娜•德•富瓦,期望能生下一个男孩。
  
  西班牙国内局势的变动使费尔南德无暇理会在英国守寡的女儿。亨利七世察觉到西班牙扑朔迷离的未来,对迎娶凯瑟琳所能获取的政治利益也因此产生了怀疑。此外,费尔南德对支付嫁妆并不热心。他的拖延最终激怒了亨利七世。在亨利七世的授意下,亨利八世突然在1504年宣布取消与凯瑟琳的订婚。
  
  就这样,阿拉贡的凯瑟琳在英国尴尬地生活了五年。亨利七世减少了凯瑟琳的衣食,降低了她的生活标准。他声称,凯瑟琳现在之所以还能生活在英国,完全是由于他的施舍。凯瑟琳多次绝望地给父亲写信,请求他解决自己的困境,但费尔南德置若罔闻。据说,西班牙公主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带领宫女们刺绣裁衣,以换取可以维持温饱的衣物。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里,凯瑟琳仍然保持了一位公主应有的体面和尊严,坚定从容地与形形色色的人周旋。
  
  1509年4月21日,亨利七世的死亡终于给凯瑟琳带来了希望。长久以来,宫廷中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便是,王储亨利爱上了凯瑟琳,只是慑于国王的威严不敢采取行动罢了。现在,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唯一障碍消失了,凯瑟琳只需等待她的白马王子来迎娶她了。
  
  6月11日,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结婚。这真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不但符合英国和都铎王朝的利益,而且也满足了这对男女互相爱慕的心情。很快,凯瑟琳怀孕了,但是次年年初,她流产了。
  
  这次流产只是凯瑟琳近十年生育生涯中无数次失败妊娠和分娩的头一次。凯瑟琳很容易受孕,头几年,她几乎年年怀孕。但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却很困难。1511年元旦,她曾生下康沃尔公爵亨利,但这个孩子只活了一个多月就死了;1514年,她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可这个孩子还没他哥哥长寿。她唯一的一次成功生育是在1516年2月18日,那是她和亨利八世唯一的孩子玛丽,但只是个女儿。
  
  与内室里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在朝廷里的成功。凯瑟琳受到的教育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完全符合人们心目中国母的形象,而且它们是那么地自然,毫无任何矫揉造作之嫌,仿佛她生来就是个王后。她像许多王后一样,承担起公益事业方面的责任。她向穷人布施,人们都感念她的恩德,她得到了英国全体国民的爱戴。
  
  此外,婚后的头几年,她成功地维护了英西同盟。当然,这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欧洲的局势。1511年,罗马教皇号召组成了反法同盟。作为法国的宿敌,亨利八世也加入了反法同盟。1513年6月,他率军前往多佛,准备入侵法国。临行前,他宣布,在他不在国内的时候,凯瑟琳将作为摄政统治英格兰。凯瑟琳很快遇到了考验。法国的盟国、英国的宿敌苏格兰应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要求,在亨利八世攻打法国的时候出兵英国。凯瑟琳派萨里伯爵托马斯•霍华德(后来的第二任诺福克公爵)领兵北上,9月9日爆发了弗洛登战役。苏格兰惨败,国王詹姆士四世(亨利八世的姐夫)阵亡。英军夺取了他的血衣,作为战利品送往伦敦。
  
  亨利八世在法国也取得了胜利。他占领了两座城市,迫使法军撤退。10月,他回到英国。年轻的夫妻取得了各自的成功,在重逢的时刻分享对方胜利的喜悦。
  
  当然,亨利八世不可能因为凯瑟琳的缘故就一直维持与西班牙的同盟关系。事实上,在外交政策方面,凯瑟琳并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

  亨利八世知道,欧洲大陆的战争是围绕法国和西班牙-奥地利展开的,而英国必然会成为两大对立阵营你争我夺的盟友。对于这种渔翁之利,亨利八世显然是乐于坐享其成的。可是,法国和西班牙也并非一直敌对。1513年,就在亨利回国后不久,费尔南德二世违背了英西盟约,单独与法国讲和。亨利八世大怒,决定给费尔南德一个教训。他转而与法国修好,还不顾妹妹玛丽的强烈反对,把她嫁给了垂垂老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
  
  英法结盟的背后有一只手在不遗余力地运作着。这就是亨利八世早期的宠臣沃尔西主教。据说,沃尔西的父亲是个屠夫。卑微的出身并没有埋没沃尔西的才能。像许多寒门子弟一样,他进了神学院,然后以牧师的身份走上了仕途。早在亨利七世晚期他就受到了国王的关注。到亨利八世登基,沃尔西受到了加倍的信任。他被任命为林肯主教、约克大主教,又被教皇封为红衣主教(1515年)。到1523年,他甚至被封为德汉姆主教区的大教长(注:原文是Prince-Bishop of Durham,prince-bishop相当于一般贵族的封地,只不过领地的主人是神职人员。普通主教区的主教、大主教则相当于中央委任的官僚)。
  
  沃尔西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他的才干。1513年亨利在法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沃尔西。正是他在国内的出色表现才确保了军需供应。更重要的是,沃尔西是个聪明的政客,知道像亨利八世这样的国王喜欢顺从的臣子。入侵法国前,亨利八世两个重要的大臣——福克斯主教和大法官,都反对跟法国开战。沃尔西起初也不同意攻打法国,但他善于揣摩上意,附和了亨利的意见,博取了国王的欢心。1515年,失宠的大法官被迫辞职,沃尔西被任命为新任大法官。
  
  就这样,沃尔西凭着他出色的才能和精明的头脑,帮助亨利八世周旋于西班牙和英国之间。1517年,凯瑟琳的父亲费尔南德去世,他和年轻的后妻热尔曼娜•德•富瓦终究没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于是,他17岁的外孙、哈布斯堡家族的王子卡尔(按照他统治的不同国家又被译为查理、卡洛斯、卡洛。依照遵从本国语言发音的翻译原则,他在神圣罗马帝国被译为卡尔五世,在奥地利被译为卡尔一世,在西班牙被译为卡洛斯一世,在那不勒斯和西西里被译为卡洛四世,在尼德兰被译为查理二世)就从尼德兰来到了西班牙,继承了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王位。不过,依照法律,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合法君主是他的母亲胡安娜,只是女王陛下已经疯了十几年了。卡尔便以共治者的身份被正式加冕为卡斯蒂利亚国王和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卡洛斯一世的祖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只等老皇帝一死,他就将继承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甚至有可能被选为皇帝。这样一来,哈布斯堡家族就会对法国形成包围之势。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深恐于此,决定与英国结盟。1518年,双方订立盟约,凯瑟琳和亨利的唯一的女儿玛丽与弗朗索瓦的长子订婚。
  
  1519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终于驾崩了。弗朗索瓦一世立刻展开外交攻势,谋求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无奈卡洛斯一世更有手段,被选为皇帝卡尔五世。卡尔五世将法国视为心腹之患,借由与凯瑟琳的亲戚关系,希望与英国结盟。英法同盟也因两国传统的敌对关系而很不牢固。1520年,沃尔西安排了亨利八世与弗朗索瓦一世在加莱的会晤。这次会晤极尽奢华之能事,最后却演变成了英法两国君主斗富的闹剧。亨利八世和弗朗索瓦一世曾有一次著名的摔跤比赛,一向自视甚高的英国国王却输了,亨利自然觉得极丢面子,对英法同盟也不热心了。当卡尔五世递来橄榄枝时,他便接纳了。
  
  1521年,卡尔五世造访英国,见到了他未来的新娘——年仅5岁的表妹玛丽公主。双方约定,七年后待玛丽年满12岁即举行婚礼。在亨利八世的帮助下,卡尔五世成功地入侵法国,并在1525年的帕维亚之战中一举击溃法军,俘虏了弗朗索瓦一世。法国为了换回国王,被迫在次年签订了《马德里条约》,把勃艮第割让给了西班牙。1527年,西班牙攻陷了罗马,囚禁了教皇,卡尔五世的功业至此达到了顶峰,而英西蜜月也到了头。亨利觉得英国从西班牙的胜利中获利颇少,1525年与法国修好。作为对英国的回应,1526年,卡尔五世迎娶了另一位表妹、葡萄牙公主伊莎贝尔。
  
  总的来说,从1509年到1525年,凯瑟琳在英国政治中扮演的角色是间接的。她主要的工作依旧是王后传统的职责——负责管理宫廷,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履行宗教职责等等。只有在亨利八世唯一的一次御驾亲征期间,她才有机会担任摄政,直接统治国家(当然,在那短短的四个月里,她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除此之外,她并没有对英国的政治产生太大的直接影响。英国在这十几年间频繁游离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朝秦暮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亨利八世是个强势的国王。他有自己的见解,不容许他人干涉自己做决定;他对权力有一种狂热的痴迷,不容许他人僭越自己的王权。凯瑟琳的父母作为双王共治的平等关系无法在英国重演。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这一阶段英国缺乏一个合适的平台,能够让凯瑟琳的政治素养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虽然凯瑟琳是个完美的王后,但她无法生育一个健康的男孩成为了她最大的失败。事实上,中世纪的王后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生育王位继承人。在最后一次流产后,凯瑟琳把全部心血倾注到玛丽身上,把她当作未来的英国女王来培养。在西班牙,女性继承王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英格兰,直到亨利八世,却还从没出过一位女王。
  
  早在诺曼王朝时期,英国曾有一次机会,可能会出一位女王。那是在亨利一世时,他的儿子早逝,女儿玛蒂尔达宣称自己是王位继承人。可亨利一世死后,继承王位的却变成了他的外甥、布鲁瓦的斯蒂芬。玛蒂尔达于是和表兄展开了十几年的内战,最终达成协议,斯蒂芬死后由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的亨利继承王位。玛蒂尔达身为出身正统的公主,都未能登上王位,登基疑点重重的都铎家族又怎能确保玛丽能继承王位、顺利地统治英国?
  
  都铎家族三代前只是个威尔士贵族。亨利七世的祖父娶了亨利五世的遗孀、法兰西公主伊莎贝尔,稍稍提高了都铎家族的门第。当时,兰开斯特家族正与约克家族兵戎相见,玫瑰战争正值高潮。随着爱德华四世的胜利,约克家族君临天下,把兰开斯特家族的合法继承人亨利六世和他的儿子统统杀死,兰开斯特家族主系就此断绝。不过,当年兰开斯特家族的祖先约翰•冈特还有一支后人,是他与情妇凯瑟琳•斯温福德所生。虽然后来他与凯瑟琳正式结了婚,孩子也被承认是合法子嗣,但他们仍被剥夺了继承权,并被冠以博福特的姓氏。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就是这些博福特中与兰开斯特家族血缘最近的一个。借由母亲的家系,亨利七世宣称自己是兰开斯特家族的合法继承人,并在1485年打败了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然而,都铎家族的继承权毕竟是来自早被剥夺了继承权的博福特家族,所以这个王朝是先天不足,缺乏出身上的合法性。亨利八世比起父亲,出身上要好了许多,因为他的母亲、约克的伊丽莎白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女,约克家族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亨利八世可以宣称,经由母亲的家族,他的继承权是完全合法的。然而,即便如此,许多贵族依旧暗中觊觎着王位,企图夺权。最著名的便是白金汉公爵爱德华•斯塔福德。
  
  白金汉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约克家族一样,都可以直接上溯到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白金汉家族的祖先是爱德华三世的小儿子格罗塞特公爵。兰开斯特家族已经绝嗣,约克家族只剩下几个女儿(约克的女儿们最后嫁人并有后代的只有两个——伊丽莎白王后和德文伯爵夫人凯瑟琳)。除此之外,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就是白金汉家族。所以,白金汉公爵一直觉得都铎家族窃取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王位。亨利八世登基后,对白金汉家族多有打压,而重用出身贫寒的沃尔西招致了以白金汉公爵为首的一帮贵族的极力反对。亨利知道白金汉公爵多有不满,便派人暗中收集其罪证。1521年4月,他突然将白金汉公爵召入宫廷,逮捕、审判。一个月后,英国最大的贵族就被斩首了,白金汉家族就此断绝了。
  
  除掉了白金汉家族,亨利八世并不能安心。王冠的诱惑太大,即使有白金汉公爵的鲜血在前,其它拥有王室血统的贵族仍会前仆后继。自己在位时,还能凭借铁腕的手段巩固统治;可玛丽——一个柔弱的女人,怎能对付得了这群虎狼之辈?
  
  1525年,英国宫廷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亨利八世册封自己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罗伊为里士满公爵。亨利•菲茨罗伊的母亲伊丽莎白•布朗特是宫中的一名女官,1519年生下亨利八世的这个私生子。亨利•菲茨罗伊的降生无异于给了凯瑟琳王后一记响亮的耳光,但亨利八世却欣喜若狂。亨利•菲茨罗伊是唯一得到亨利八世承认的私生子,现在他还成为了英国最大的贵族。册封亨利•菲茨罗伊给全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国王很看重这个私生子,不排除想以他为继承人的计划。
  
  不过,亨利八世还是顾虑重重。如果说玛丽无法压制住贵族的野心仅仅因为她是个女人,那么亨利•菲茨罗伊就更加无法掌控局面了。他的私生子出身会给虎视眈眈的贵族们提供一个叛乱的绝好借口,到那时,说不定都铎王朝会倾覆得更快。于是,他办了第二件事,把玛丽送到了威尔士的拉德洛城堡。1501年,时任威尔士亲王的阿瑟也去了拉德洛城堡;时隔24年后,玛丽被送往拉德洛城堡暗示了亨利八世对她王储地位的一种承认。在象征英国国王代表和英国王储地位的拉德洛城堡,年仅9岁的玛丽公主建立了自己的宫廷。她甚至被人们称为“威尔士女亲王”。
  
  这两件截然相反的事却在1525年同时发生,本身就说明了英国王位继承暧昧不明的局面。亨利八世此时想必也是犹豫不决。私生子不是合法子嗣,会给贵族送上叛乱的口实;女儿终究是柔弱的女性,无法控制住贵族的野心。凯瑟琳已经40岁了,不但无法生育,而且芳华已逝。年龄的差距在这个时候显出它的劣势来了。34岁的亨利八世精力旺盛,四处留情。凯瑟琳的不育更给了他偷情的借口。他不但和伊丽莎白•布朗特生有一子,玛丽•博林的一双儿女也传言是他的孩子。其它没有生育的情妇还包括安妮•斯塔福德、玛丽•谢尔顿等等,至于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露水情缘更是数不胜数。这样的婚姻,早已是危机四伏。更不用说在1526年,他遇到了一个危险的女人——安妮•博林。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1:07     标题: 安妮·博林

  1526年——1533年
  安妮•博林在1522年进入英国宫廷,成为凯瑟琳的女官,那时她21岁。她的母亲伊丽莎白•霍华德来自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是第三代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的妹妹。诺福克家族可以直接追溯到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一世,又经由与白金汉家族的联姻,把谱系直接连到了爱德华三世。1521年5月,白金汉公爵被斩首后,诺福克家族就成了英国最大的贵族。此外,诺福克公爵非常富裕,他的财富据说比都铎王朝的还多。相比之下,安妮•博林的父系博林家族就寒微得多。她的曾祖父乔弗雷•博林只不过是个绸布商人,但他后来成了伦敦市长。
  
  乔弗雷的这种野心也传给了他的子孙,安妮的父亲托马斯•博林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是个杰出的外交家,非常善于言辞。他出色的外交事业为儿女们的未来铺平了道路。当他作为使臣常驻尼德兰时,他给尼德兰女摄政、哈布斯堡女大公玛格丽特(卡洛斯一世的姑母)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女大公同意托马斯将他的女儿们送到自己身边,接受教育。于是,1513年,安妮•博林和她的姐姐玛丽•博林就来到了布鲁塞尔,成为了玛格丽特女大公的女官。在中世纪的贵族家庭,像博林家这样,把女儿送到宫廷里接受教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女孩子既可以在全国最风雅的地方学习礼仪、舞蹈和文化知识,又能够结识权贵,以便将来嫁个好人家提携自己的家族。1514年,亨利八世把妹妹玛丽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二。托马斯•博林又把两个女儿送到了巴黎,做了法国王后的女官。不到三个月,路易十二就死了。当时,亨利八世派出使臣查理•布兰登前往巴黎朝贺新君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二的堂侄兼女婿),顺便把玛丽带回国,好为她选一个符合英格兰利益的丈夫。然而,玛丽可不是个逆来顺受的女人;早在出嫁法国前,她就迫使亨利八世答应,将来她有权嫁给自己选择的男人。玛丽看上了查理•布兰登,决定以最快速度与他结婚,以防自己再次被亨利当作联姻工具。弗朗索瓦一世当然乐见其成——谁知道玛丽被带回伦敦后会许配给什么法国的敌人呢?于是,玛丽很快回了国,而且摇身一变成了布兰登夫人。
  
  不过,博林姐妹并没有随女主人回到英国。她们成了新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妻子克洛黛王后的女官。她们在法国宫廷一呆就是七八年。当她们返回伦敦时,已经被风流的法国宫廷熏陶成了极富魅力的爱情高手。诺福克公爵和托马斯•博林准备把她们献给亨利八世,以便将来飞黄腾达。
  
  首先爬上御床的是玛丽•博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是在自己的婚礼上被亨利八世看中的。很快,她就成了国王的情妇。她生有一双儿女,但从没得到亨利八世的承认。没过几年,玛丽•博林就失宠了。
  
  就在玛丽•博林承宠的时候,安妮•博林却不动声色地成长为英国宫廷的一朵奇葩。论相貌,安妮不如玛丽,她只是个姿色平平的女人。但论头脑,她可比姐姐强上百倍。她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言辞、神情、手势、舞姿和服装,来展示自己的魅力。很快,她就被人们公认为是个高雅、智慧又不乏风情的女人。诺森伯兰伯爵的儿子亨利•珀西疯狂地爱上了她,但伯爵本人嫌博林家门第太低,坚决反对这门亲事。诗人托马斯•维埃特也疯狂地爱上了她,不停地给她写诗。
  
  玛丽的失宠将安妮推上了前台。现在,她必须为父亲和舅舅的仕途牺牲自己。1526年,亨利八世爱上了她。他向她示爱,她并不拒绝,却也不大热心。但同时,安妮似乎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吸引着他的注意,向他抛去一两个热切的眼神和微笑。突然有一天,安妮从宫中消失了。焦躁的亨利得知她回家了。亨利立刻给她去信,却杳无音讯。
  亨利又给安妮写了第二封信,这次安妮虽然回信了,答复却显得模棱两可。亨利以为安妮正在犹豫,便继续发动爱情攻势。一封又一封炽热的情书被送到海佛城堡,伴随着的还有大量的珠宝、衣服。安妮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避亨利的问题。从这点上看,安妮显然比姐姐更有心计。玛丽•博林迅速地委身于亨利,然后以同样的速度被抛弃。安妮决定要把亨利的胃口吊起来,吊得高高的。她不能让亨利很快得到自己,因为人总是不会珍惜太容易得到的东西。
  
  到1526年底,亨利终于忍不住了,他直接问她,到底愿不愿做自己唯一的情人。1527年元旦,安妮•博林给出了她的答复,那是一个小物件。在风云密布的海上有一只小船,船上坐着一个女孩。这表示,安妮愿意接受亨利的保护。但亨利很快就发现,这个愿意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安妮•博林不要做亨利的情妇;只有在成为亨利妻子的情况下,她才可能把身体和心奉献给国王。这是她计划的第二步。她不满足仅仅做一个没有名分的嫔妃,因为那样一来,她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她要成为王后,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继承人。她要权握天下!
  
  安妮•博林的最后通牒让亨利八世最终不得不正视自己和凯瑟琳的婚姻。他现在必须做出决定:要么和凯瑟琳厮守终生,继续为继承人的问题发愁;要么另娶新欢,生个儿子。两者之间,绝无中间道路可走。
  
  天主教徒是严禁离婚的,但中世纪的国王们要想离婚,总能找到理由。早就严重世俗化了的天主教会也总能满足国王们的心愿。至于离婚的理由,无非是通奸、近亲结婚(尽管中世纪的王室婚姻没有一个不是近亲通婚的)或者违反教义。亨利八世首先找到沃尔西,让他帮自己离婚,离婚的理由就是他娶了寡嫂。依照《旧约•利未记》的说法,亨利玷污了哥哥阿瑟的名声,让他以“裸体示人”。至于违背圣经的证据,就是他和凯瑟琳没有生养一个男孩,恰好与《利未记》中“没有子嗣”的预言相吻合。至于教廷曾经的特许状,亨利认为,那必须建立在阿瑟和凯瑟琳没有同房的基础上,但凯瑟琳和他结婚时已非处子,所以特许状也没有用。
  
  沃尔西当时是红衣主教,并且按照教皇在1515年颁布的敕书,他比英国首席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地位还要高。所以,沃尔西有权召集英国的高级主教们,并向他们施压。如果主教们达成一致,沃尔西就能宣布废除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婚姻。
  
  1527年,亨利正式宣布与凯瑟琳分居。尽管早已感觉到他们的婚姻危机四伏,凯瑟琳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大吃一惊。她与亨利结婚已经18年了,总以为就算没有了当初的激情,两人之间还存在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亨利非常宠爱他们唯一的孩子玛丽,而离婚会给玛丽带来身份上的困境。因此就算看在玛丽的情份上,他也不会说离婚就要离婚。然而,当她看到亨利那张毅然决然、冷酷无情的脸时,她明白自己遇到了有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考验。
  
  凯瑟琳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给外甥卡尔五世写信。卡尔五世是欧洲最有权势的君主,西班牙的铁骑纵横意大利半岛,连教皇现在都成了他的囚徒。只要卡尔五世出面,向亨利施加压力,亨利不会置之不理。
  
  与此同时,沃尔西与主教们也在激烈地辩论着。令凯瑟琳欣慰的是,高级教士中还有许多人站在她这边。这些人或出于道义,或由于畏惧西班牙,坚决反对离婚。他们说,亨利和凯瑟琳的婚姻不是“没有子嗣”,他们有一个女儿;阿瑟和凯瑟琳没有发生关系,因此凯瑟琳的上一次婚姻可以作废;而且教皇早就颁布过特许令,允许他们结婚。这桩婚姻合理合法,不存在任何问题。
  
  由于教士们无法达成一致,沃尔西只得将问题移交给上级罗马教廷。亨利的秘书威廉•奈特身负王命,匆匆赶往罗马。等到他抵达那儿时,罗马已经被西班牙占领了,教皇克莱蒙七世现在成了卡尔五世的囚徒。处在卡尔五世巨大压力下的克莱蒙七世自然不敢拂逆皇帝的意见,可英国那边的要求也一样强硬。克莱蒙七世权衡再三,派出一名使臣坎佩奇奥前往伦敦。
  
  亨利起初非常高兴。教皇没有直接驳回他的要求,反而派遣了一名使者,本身就说明教廷对此事并非完全反对的。其次,调查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进行的,自己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能给坎佩奇奥施加压力。1528年,坎佩奇奥刚刚抵达伦敦,亨利和沃尔西就要求他务必顺从英国国王的要求,促成国王和王后顺利离婚。坎佩奇奥当然了解克莱蒙七世现在的处境,可他更担心自己在英国的处境。他决定先觐见凯瑟琳,说服她自动放弃。
  
  令坎佩奇奥没想到的是,他遇上了凯瑟琳顽强的抵抗。凯瑟琳坚称,自己的使命就是做亨利的妻子和英格兰的王后。她对上帝发誓,自己和阿瑟并没有发生关系,自己嫁给亨利时仍是处子之身,这点亨利本人可以作证。最后,她允许坎佩奇奥把自己刚才发的誓公诸于众,好让世人为自己作证。
  
  既然私下的斡旋调解不成,英国国王和王后只有对簿公堂了。1529年6月,审判开始了。亨利首先陈述了自己的理由,要求法庭批准他离婚。亨利刚刚结束发言,凯瑟琳突然站起来,走到他面前,径直跪下,大声祈求道:“陛下,请看在我们之间曾有的一丝爱恋,以及上帝之爱,请让我拥有正义和应得的权利。请赐予我一些怜悯和同情吧。我不过是个可怜的女人,还是个来自异乡的外国人…哎,陛下,我哪里冒犯了您?哪里招致您的不满,让您竟想把我赶走?凭上帝和世人为证,我一直都是您忠诚、恭顺、谦卑的妻子,从来都是顺从您的心愿,满足您的快乐…二十年来,我一直是您忠诚的妻子。通过我,您也曾拥有过许多孩子,尽管上帝都收回了他们的生命。但那毕竟是上帝的旨意,我并没有任何过错。当初你我成婚时,我请求上帝见证、裁决,我仍是处子之身,未被任何男人染指。至于这一点是否属实,我希望您凭良心做出决断…”
  
  凯瑟琳的吁请显然令亨利处于了被动的局面。与此同时,法庭之外,抗议亨利、声援凯瑟琳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凯瑟琳母仪天下二十年,颇得民心。她被人们认为是位威严却和善、虔诚的王后。人们认定,凯瑟琳才是真正的王后。至于亨利和安妮•博林,不过是不道德的丈夫和水性杨花的娼妓。
  
  法庭辩论一直持续到7月31日,核心问题是凯瑟琳是否与阿瑟圆房了。于是,二十多年前的隐私再次被挖掘出来。凯瑟琳的女官一口咬定,凯瑟琳根本就没和阿瑟发生过关系。他们结婚不过半年,睡在一起的时间却只有7天。阿瑟身体虚弱,根本无法尽到丈夫的责任。另一方面,阿瑟当年的侍从、属官也被找到了。他们说,阿瑟在婚后第二天一大早便“嚷着要喝水”,因为他昨晚“深入了西班牙腹地”,那种活动让他非常渴。一条沾染了处女血迹的床单也被找了出来,证人声称是凯瑟琳和阿瑟婚后第二天换下的床单(天知道怎么会有人想起来把这条床单保存了二十几年还没洗过)。
  
  亨利一口咬定凯瑟琳与自己结婚时已非处女,凯瑟琳则坚称自己仍是清白之身。没有人会相信一向虔诚、高尚的凯瑟琳会撒谎。可有些史学家却认为凯瑟琳在这个问题上撒了谎,其目的就在于保护女儿玛丽的地位。一旦离婚,玛丽就会沦为私生女,丧失继承权。当然,这个自从十六世纪起就争吵不休的问题到了今天还是没有定论。亨利心急如焚,一再向坎佩奇奥施压。坎佩奇奥却决定拖延时间。7月31日,他宣布,由于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形成裁决,将把此案提交罗马教廷,两个月后再开庭审判。

  案件被移交罗马,亨利获胜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1529年他已经38岁了,若想要个健康的继承人正是时候。他对安妮•博林的迷恋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他的求欢却遭到了安妮坚决的拒绝;她坚持要等到两个人结婚才能和他发生关系。他想要逼迫凯瑟琳同意离婚,却遭遇了与安妮•博林同样坚决的拒绝;她坚持自己才是亨利唯一合法的、经上帝认定的妻子。
  
  事情就这样陷入了僵局。然而,席卷欧洲的新思潮却给亨利八世提供了一个打破僵局的解决之道。
  
  1529年,英国仍是虔诚的天主教国家,但在英国之外,宗教改革运动已经席卷了大半个欧洲。十年前,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纲领》,公开斥责罗马教廷的腐败和虚伪,在德国开始了以路德宗为指导思想的新教运动。新教思想迅速波及到法国、尼德兰、西班牙、瑞士、英国和北欧。一大批神学家、哲学家著书立说,纷纷提出自己的宗教理论。英国人威廉•廷代尔就是其中之一。他精通外语,从1521年起便开始把《圣经》从希伯莱语和希腊语翻译成英语;又借助印刷术,把英文版的《圣经》普及到平民大众。1528年,威廉•廷代尔写了一本书《论基督徒的顺从》。此书的核心思想是,教会不应该顺从教皇,而应该顺从国王。
  
  威廉•廷代尔的思想和行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十五世纪以前,欧洲名义上是统一于天主教会的旗帜之下的,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教皇是所有人的领袖。与这种政治理念相呼应的是世俗的封建制度——君主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再把土地分封给家臣,一级一级地分封下去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由于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建制度本身具有分裂性。上层宗主对下级封臣的控制力不够,整个欧洲就是一盘散沙。当时没有法国,只有勃艮第、阿奎丹、诺曼底、布列塔尼和安茹;没有西班牙,只有卡斯蒂利亚、阿斯图里亚斯、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和纳瓦拉。在文化方面,大量书籍都是用拉丁文写作的,因此只有上层贵族和教士才看得懂。教会对文化享有垄断性的控制。
  
  十五世纪以后,欧洲的第一个特点是民族国家开始兴起。由于统一战争和外交联姻,许多国家都完成了统一,国王对封建贵族的权力也进行了有效的遏制。农业、工业技术的革新,加上商业的兴起,使一盘散沙的各个省份日益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国家实体。此外,由于本民族语言的大量使用和印刷术的发明,教会对文化的垄断性解释开始被打破。用本民族语言翻译的《圣经》可以普及到大众,这样,平民也可以对《圣经》产生自己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国家和国家意识开始形成了。欧洲不再是名义上统一于天主教会的、无数分裂的封国了,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力被王权至上的观念取代了。
  
  肇始于德国的新教运动早就渗透到了英国,只是在1529年之前,英国政坛的宗教思想还比较传统。天主教会被认定是唯一合法的教会,教皇被认定是唯一合法的精神领袖。威廉•廷代尔本人就遭到过沃尔西的通缉,后来逃到了欧洲大陆。然而,这股新思想非常顽强,它总能找到方法,渗透到权力的中枢。这一次,它借助一个女人,走进了国王的宫廷。
  
  安妮•博林本人的宗教思想比较激进。她反对保守的天主教信仰,认为应当打破教皇对世俗王权的压制。她把《论基督徒的顺从》拿给亨利看,书中的观点正合亨利之意。亨利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不能容忍与旁人分享自己的权力,更不用说一直奉教皇为至尊,容忍天主教会占有大量政治、经济特权。如果能把天主教会占有的土地和财产收归国有,如果能剥夺教皇的特权转而由自己统治英国教会,自己就将建立起强大的王权。
  
  这是安妮•博林计划的第三步。如果能排除罗马教廷的权力,她本人在和凯瑟琳的较量中就将占据绝对的主动。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亨利不但要与上千年的传统决裂,要承担异教徒的罪名,还要与强大的天主教国家为敌。但是,安妮•博林知道亨利八世不会因为有这些危险就畏首畏尾,因为她非常清楚亨利强烈的权力欲。为了满足他唯我独尊的欲望,他敢于藐视一切力量。从现在起,挡我者死!
  
  首先倒下的是沃尔西。沃尔西专权十几年,早就犯了众怒,为首的就是安妮的舅舅、诺福克公爵。诺福克公爵和托马斯•博林将博林姐妹献给亨利八世,就是希望走后宫路线,来搬倒政敌。沃尔西总能让亨利满意,但这一次,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他令亨利失望了。安妮和父亲、舅舅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献上了早已搜集好的证据。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各种各样的罪名,简直罄竹难书。亨利起初还犹豫不决,毕竟沃尔西跟了他十几年。但安妮•博林态度非常坚决,一再强调决不能宽恕沃尔西。于是,沃尔西被解职,财产被没收,但仍保留了约克大主教的头衔。他被迫离开伦敦,前往寒冷的约克赴任。沃尔西前脚刚走,就有人告发他不思悔改,企图策划阴谋,放逐安妮•博林。这触动了亨利的心事。1529年,沃尔西在北约克郡被逮捕,随后押往伦敦塔。次年11月,这位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因病死于狱中。
  
  1529年的国会也在一片吵闹声中拉开了序幕。持不同立场的议员各抒己见,互相攻讦。上院议员约翰•菲舍尔是罗切斯特主教,他强烈反对离婚案。他公开表示,亨利八世的做法将毁灭英国的教会。不过,国会中支持改革的显然更多,尤其是下院,那里多是新兴资产阶级。他们普遍憎恨教会和教士的特权,只是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互相不愿妥协。年底,国会通过了《剥夺教士司法特权法案》。从此,教士犯罪将与普通平民一视同仁。
  
  亨利从国会的合作态度中看到了希望。1530年,国会通过了《藐视王权罪法案》。藐视王权罪,指的是企图请求外国势力处理英国本土事务。法案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打击那些承认罗马教廷至尊权威的人。
  
  教士们也进行了反击。1530年,他们联合了部分律师,宣称从法理上国会无权授权大主教违背教皇的命令。但他们的反抗在亨利的决心面前立刻土崩瓦解了。恰在此时,一桩离奇的投毒案发生了。罗切斯特主教菲舍尔的仆人吃了粥后中毒了。很明显,有人想要毒死菲舍尔,但幕后黑手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正在教士们人心惶惶时,1531年,亨利八世宣布要指控所有反对他离婚的天主教士犯有藐视王权罪。不过,亨利又表示,如果坎特伯雷教士会议愿意拿出10万英镑,他们就可以免除惩罚。双方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一个协议。首先,坎特伯雷教士会议五年内付清10万英镑。其次,英国教会承认亨利八世为“英国教会的至尊首脑”,享有司法权。英国教会服从国王的领导,作为交换,亨利将撤销对他们藐视王权罪的指控。当协议被拿到教士会议上讨论时,没有一个人发言。主持会议的沃汉姆大主教说:“不说话就表示同意。”结果全体教士齐声说:“那我们就都不说话。”
  
  凭借这次会议赋予自己的新头衔和权力,亨利八世终于可以甩掉凯瑟琳了。1531年,他命令凯瑟琳离开宫廷。次年,安妮•博林被册封为彭布洛克女侯爵,并被允许正式佩戴王后专属的珠宝。为了将废黜凯瑟琳带来的国际影响降到最低点,亨利决定寻求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支持。在此之前,斯蒂芬•加德纳就已经奔波于法国和意大利,试图争取弗朗索瓦一世和教皇克莱蒙七世的支持。在加德纳的努力下,法国的局面被渐渐打开了。这年6月,亨利再次造访法国,与弗朗索瓦在加莱举行会晤。随同亨利的正是安妮•博林。现在,她是亨利所承认的合法妻子。
  
  得到弗朗索瓦的支持后,局势发展得更加迅速。1533年1月25日,亨利与安妮•博林秘密举行了婚礼。严格来说,亨利此举属于重婚,因为那时他并未正式与凯瑟琳离婚。不过,那也不久了。1533年5月23日,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宣布,亨利正式与凯瑟琳离婚。从现在起,凯瑟琳的正式头衔不再是“英格兰王后陛下”,而只是“威尔士亲王遗孀殿下”。
  
  5月底,一艘装璜豪华的王家游船载着身着华服的安妮•博林驶进伦敦塔。在那里,已经怀孕五个多月的安妮将等待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的到来。6月1日,她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被加冕为王后。在她之前的历代英国王后中,她可能是门第最低的一个了。谁能想到一个平民出身的女子、一个绸布商人的曾孙女,竟然能一步登天母仪天下?安妮•博林志得意满,用满身的珠翠向所有人炫耀,她才是这个国家的女主人。尽管民间和宫里同情凯瑟琳的人不在少数,各种嘲讽、攻击、诅咒之词不绝于耳。安妮•博林都不在乎。她一笑而过,大声说:“让抱怨的人抱怨去吧。”
  
  盛大的加冕典礼可以遮掩安妮•博林的出身和已然隆起的肚子,却不能掩盖这场婚姻背后血淋淋的事实。继沃尔西之后,反对亨利改革的托马斯•莫尔、凯瑟琳最忠实的支持者约翰•菲舍尔都相继被送上了断头台。朝廷几乎来了个大换血。新王后的父亲托马斯•博林、舅舅诺福克公爵、支持者托马斯•克兰默、托马斯•克伦威尔、斯蒂芬•加德纳都升任要职。1533年,克伦威尔促成国会通过法案,任何反对国王离婚的教士都会被控告犯有藐视王权罪。1534年,国会又通过《至尊法案》,强调亨利八世是英国教会的首领,享有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一切权力。同年,国会宣布,一切本该送往罗马的钱财被充为国有。天主教会的特权被剥夺殆尽,教会财产被没收,天主教堂和修道院被拆除、焚毁。王室在这场改革中大获全胜。
  
  由亨利八世建立起的英格兰教会今天又被称为英国国教会、安利甘宗或圣公会。这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因为是王室离婚案,又是国王本人自上而下发动的,所以其政治内涵远大于其宗教内涵。事实上,圣公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天主教会的习俗,其最大的不同就是以英国君主取代罗马教皇作为英国教会的首脑。获利最大的当然是国王本人。王室通过没收天主教会财产大发横财,王权也大大加强了。另一方面,新内阁的名单也体现出这场运动政治内涵超过宗教内涵的特点。斯蒂芬•加德纳和诺福克公爵都是天主教徒。他们能得到重用,是因为支持安妮•博林的缘故。因此,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国王发起的一场夺权运动,是一场将英国教会本土化、民族化的运动。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深刻地影响了近两百年内英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由于圣公会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许多人要求继续改革,纯洁教会中的天主教因素。这些“清教徒”与天主教徒、圣公会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直到十七世纪末,宗教矛盾一直是主宰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加上外国势力的介入,外交的困境,宗教困扰了英国近两百年。而这一切,竟源于一个女人危险的微笑。

  1533年——1536年
  
  当一切尘埃落定时,安妮•博林只需安心等待孩子的出生就可以了。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她自己成了王后;她的父亲现在是威尔郡伯爵,进入了枢密会;她的舅舅获得重用;她的支持者深得国王的信任。现在,只要那个孩子一出生,她就功德圆满了。
  
  她相信自己一定会生下一个儿子。不单是她自己,所有人——国王、医生、占卜者、星象家、女官,都相信她会生下王子。宣布王子出生的公告都拟好了,只留下足够写王子生日的空白。亨利八世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只等着那个他盼了二十几年的儿子降生。
  
  然而,1533年9月7日出生的却是个女孩。亨利和安妮都极力掩饰自己失望的心情。亨利为她举行了盛大的洗礼。孩子被起名为“伊丽莎白”。刚一出生,孩子就拥有了自己的女官和侍卫。安妮则在那一长串女官的名单中赫然加入了一个名字:玛丽•都铎。她要让凯瑟琳的女儿服侍自己的女儿,以偿还自己做凯瑟琳侍女的十年生涯。第二年,新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更是宣布玛丽为私生女,剥夺她的王位继承权,伊丽莎白则被授予了王位继承权。
  
  随着安妮•博林的加冕,英国宫廷也焕然一新。安妮崇尚法国文化。在她的引领下,时髦的法式衣裙在宫中流行起来,宫廷也变得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假面舞会、比武大会、音乐、诗歌…这些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东西都得到了王后的大力支持。保守的英国宫廷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绚丽夺目。
  
  然而,辉煌的外表下,安妮•博林的处境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亨利抛弃凯瑟琳是因为她不能生育儿子,所以如果安妮不能生下一个儿子,她就会重蹈凯瑟琳的覆辙。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1533年安妮•博林已经32岁了。若想生个健康的儿子,现在必须抓紧时间。
  
  更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国王和王后之间。一方面,亨利又开始了寻花问柳。无论他费了多大力气追求安妮•博林,一旦得到了她,也就不再珍惜了。可是,这件在亨利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却对安妮•博林来说是个巨大的刺激。她和凯瑟琳不一样,凯瑟琳是正宗的王室公主,生下来就要当王后的;要不是不走运,她这个王后会一直当下去直到她辞世。而安妮•博林的起点只是个女官,能坐到今天这个位置,完全依靠了亨利对自己的爱。既然亨利能废黜凯瑟琳立自己为后,他也完全可以废黜自己另立新后。看着宫里的莺歌燕舞,安妮•博林突然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她变得多疑、敏感,用鹰隼般的眼睛仔细打量着每一个侍女,企图把一切可能的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安妮•博林的变化在亨利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作为情人,她的嫉妒是再合理不过的要求了,因为她值得自己疼爱;作为妻子,她的嫉妒就是无理取闹了,因为一个妻子应该对丈夫绝对顺从,一位王后应该把国王奉为君上。一个王后,如果没有一点容人的雅量,哪能统御六宫母仪天下?同样的猜疑、敏感,在亨利八世看来,就成了神经质、刻薄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安妮•博林的野心也让亨利厌倦了。她频频干政,试图推动宗教改革朝更加激进的方向发展。但是,她忽视了两个问题。第一,亨利八世之所以发动宗教改革,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反对天主教,而是出于政治目的。宗教在1529——1534年的一系列政治变动中只是一个幌子,其工具性作用远大于其理论性功能。从大量的天主教习俗被保留下来就可以发现这一点。第二,亨利八世是个非常强势的国王。他所希望的妻子应该是温婉柔顺的,而不是一个频频干政、喜欢指手画脚的女人。
  
  当他爱她时,她的一切——嫉妒、野心、聪慧都是好的。当爱逝去时,她的一切都变得面目可憎。爱屋及乌,同样,恨屋也及乌。
  
  让安妮•博林的处境更加危险的来自于她张扬的性格。从离婚案一开始,她就毫不掩饰自己对凯瑟琳的敌意。据流传下来的资料记载,尚是宫女的安妮•博林扬言,她一点也不在乎凯瑟琳,哪怕王后被吊死。作为女官,服侍王后是日常工作。可离婚案尚未结束,她便拒绝为凯瑟琳准备衣服。这种张扬的做法既是她个人性格使然,更是由于她深信亨利会站在自己这边。她坚信亨利对自己的爱,坚信他会像自己爱他那样爱自己。于是,在这种盲目的自信的驱使下,安妮•博林不知不觉得罪了许多人。等到她登上后位,她变得更加不可一世,待人也更加傲慢。现在,当人们嗅到国王夫妇之间不和的因子时,报复便开始了。
  
  在宫廷外面,安妮•博林的名声更加糟糕。人们怀念凯瑟琳,安妮则被人们称为“婊子”、“娼妓”、“巫婆”。1533年5月31日,就在她加冕为后的前一天,她在伦敦举行了盛大的巡游仪式,而公众对此仅仅是反应平平。
  
  不过,事情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亨利和安妮虽不像从前那般恩爱,在公共场合倒也是相敬如宾。生下伊丽莎白后不久,安妮再次怀孕了。不幸的是,1534年,她流产了。
  
  传言在这次流产后,亨利曾找过克伦威尔。他问克伦威尔,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和安妮•博林离婚,却又能避免和凯瑟琳复合。这次谈话似乎没有任何结果,但它却暗示了两个问题。首先,亨利已经厌倦了安妮•博林,想要抛弃她。第二,亨利之所以不敢立刻甩掉安妮•博林,是因为担心凯瑟琳会重登后位。因此,在凯瑟琳和安妮这两个死对头之间,竟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凯瑟琳只要在世,就能保护安妮免遭被休弃的命运。
  
  1535年10月,安妮•博林再次怀孕了。凯瑟琳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到1536年1月7日,被遗弃了五年的凯瑟琳终于走完了她多灾多难的一生,终年51岁。第二天,消息传到宫中。亨利和安妮都非常高兴,两人穿上了明黄色的衣服庆祝。安妮高兴是因为,自己的情敌终于死了。个人认为,凯瑟琳对安妮的压力是很大的。像凯瑟琳这种生为公主嫁为王后的人来说,那种母仪天下的仪态和气质是浑然天成的,就像人天生要长头发一样。这种气度不是安妮•博林这种半路出家的王后能学得会的。像安妮这种人倒不见得会自卑,但一想到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情敌,不爽是肯定的。此外,虽然凯瑟琳早就被赶出宫了,但她在民间和国际上仍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不能不令安妮•博林担忧。据说,西班牙大使曾鼓动皇帝发动进攻,拥立凯瑟琳复位,只是凯瑟琳不忍看到百姓因战火而受苦,计划才没有付诸实施。现在,凯瑟琳终于死了,她终于可以放心了。
  
  亨利高兴却另有原因。倒不见得他对凯瑟琳真的恨之入骨,光想想这个女人当年顽固的反抗就够令他厌烦的了。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他可以抛弃安妮•博林而不用担心要和凯瑟琳复婚了。凯瑟琳的过世,使安妮•博林失去了那重无形的保护。现在,她唯一的希望就全寄托在肚子上了。
  
  安妮博林的结局
  
  2月,凯瑟琳被安葬在彼得波罗大教堂,葬礼使用的是威尔士王妃的仪制。恰巧在同一天,安妮•博林流产了。五天前,亨利八世刚刚在马上比武大会上摔下来不省人事整整两个小时。当他恢复过来,却听到了王后流产的消息。御医报告说,孩子没了,从形状上看像是个男婴。安妮从小产的疲惫中醒来,看到的却是亨利冷若冰霜的面孔。亨利绝情地说:“这桩婚姻,是你用咒语引诱我的。”
  
  安妮•博林气数已尽了。廷臣、宫人们或是窃窃私语,或是落井下石,或是幸灾乐祸,等着看昔日不可一世的王后怎样倒台。与此同时,宫中搬进了一个新贵人——简•西摩。她是国王的新情人。现在看来,她会成为安妮•博林的继任者。
  
  4月,克伦威尔向亨利提交了他盼望已久的东西——安妮•博林的罪证。共有五个男人被指控与安妮•博林通奸:马克•斯密顿、亨利•诺里斯、弗兰西斯•威斯顿、威廉•布伦兰顿和乔治•博林。最后一个是安妮•博林的亲弟弟,而告发他的正是与他感情不和的妻子简•帕克。
  
  5月2日,安妮•博林被逮捕。不知是无意巧合还是故意为之,安妮•博林坐着船沿着三年前同样的路途抵达伦敦塔,然后被安排在三年前她加冕前住过的房间。在度日如年的等待中,安妮•博林几欲崩溃。5月15日,安妮•博林被控犯有通奸、近亲通奸和叛国罪。所谓叛国罪,就是说她企图与她的情人们暗杀国王,然后和某位情人结婚。陪审团中赫然坐着她的舅舅诺福克公爵(当年她的那些支持者不是落井下石就是落荒而逃了,连她的父亲也逃跑了)。安妮•博林镇静地出席了自己的审判。她不承认一切指控,只承认自己因性格原因曾对国王不够恭顺。她那副伶牙俐齿和聪慧的头脑帮助她多次有力地反驳了对自己的指控,却改变不了最后的判决。她被判所有罪名成立,处以死刑。两天后,安妮•博林的五个“情夫”被处死。
  
  1536年5月19日,安妮•博林在伦敦塔迎来了自己的死期。那时,她才35岁。临死前,她发表了一个简短的演说。“善良的基督徒们,我到这里是来受死的。因为按照法律规定,我被判处死刑,所以我无意对此进行任何反驳。我来到这里并不想指责任何人,也不想就有关判决我死刑的事做任何申诉。我请求天佑我王,让他能享国长久,因为他是有史以来最温和、仁慈的君主。对我,他更是位英明、和善的国王。如果有人为我鸣不平,请你们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你们所有人了。我衷心地希望你们为我祈祷。上帝啊,赐福于我吧。我向您献上自己的灵魂。”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1:10     标题: 简·西摩

  1536年——1540年
  
  1536年5月20日,即安妮•博林被处死后第二天,亨利八世即与简•西摩订婚了。十天后,他们正式结为夫妻。简•西摩的家世非常普通,几乎与平民无异。简的父亲只是个小小的爵士,他的祖父曾做过威尔郡的郡长。除此之外,西摩家族再无显赫之人。西摩家族能在英国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全靠了简一人。与她的前任安妮•博林一样,简•西摩的政治生涯也始于宫廷。她在1532年成为阿拉贡的凯瑟琳的侍女,1533年转而侍奉新王后安妮•博林。
  
  简•西摩与安妮•博林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安妮•博林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皮肤是健康的橄榄色;简•西摩则长着一头金发,皮肤白皙到苍白的程度。安妮•博林性感、活泼;简•西摩保守、文静。安妮•博林受过良好的教育,能熟练运用英语和法语;简•西摩除了自己的名字,什么字也不认识(不过她做针线活和家务活却是好手)。安妮•博林时髦,崇尚法国文化;简•西摩认为,只有英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安妮•博林是激进的新教徒;简•西摩是传统的天主教徒。安妮•博林野心勃勃,总喜欢干预政事;简•西摩安静温顺,除了内宫的事务一概不过问。在她做王后的17个月中,她只干预过两次朝政,还都是源于她的个人信仰和良心,而非政治缘故。
  
  简•西摩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不起眼的女人。在安妮•博林群芳争艳的宫廷里,她就像一株无人问津的小草。不过,既然野百合也有春天,简•西摩就不会永远沉寂下去。她的运气始于亨利八世一次司空见惯的寻花问柳。某天,国王看上了她——或许正是由于她那分格格不入的安静,他向她求欢。国王给了她一袋金子,就想像打发娼妓一样跟她上床,没想到却遭到了简•西摩的严词拒绝。简•西摩郑重地告诉亨利,她是个恪守妇道的女人,不会随随便便和男人上床,只有结了婚才能把身体献给丈夫。
  
  这是何其相似的回答呀!1526年,亨利向安妮•博林求欢时,安妮也是这么拒绝他的。可这两个拒绝是有本质区别的。安妮•博林这么说,是为了引诱亨利继续追求她,是要把亨利的胃口吊起来;简•西摩这么说,是因为她确实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道德的。安妮•博林拒绝亨利之后,想必那双美丽的黑眼睛还会继续顾盼生辉,向亨利暗送秋波;简•西摩拒绝亨利之后,那双平淡的眼睛只会提醒亨利自己的誓言。
  
  可以想像,如果不是简•西摩的坚持,她和国王的关系很有可能就成了亨利八世众多露水姻缘中的一桩。正是她那发自内心、基于她所坚信的传统道德的拒绝,令亨利对她产生了别样的兴趣。亨利像个谦谦君子,收回了自己的礼物,以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追求简•西摩。简•西摩是如何被亨利打动了,又是何时决定接纳亨利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1536年2月,安妮•博林小产后,简•西摩搬进了宫中一间华丽的住所。这等于已经公开她与亨利的关系了。
  
  1536年6月4日,简•西摩被公开宣布为英国王后。这年,她28岁。她只和亨利举行了婚礼,而没有被正式加冕为后。这恐怕是因为亨利被前两次婚姻失败的生育历史弄怕了,想等到简•西摩生下儿子再说。要是他知道自己一辈子都无法给这个女人一场盛大的加冕礼,不知道这个花花公子是否会后悔自己的私心。
  
  简•西摩入主中宫后,立刻对宫廷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所有法式装潢全部被撤换,所有法式服饰一律被禁止。她对宫女们的衣着服饰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甚至细到衣服上珍珠的数量。喧闹浮华的宫廷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稳重端庄。在王后的带领下,宫人们穿着都铎王朝时代传统的长袍,低眉顺眼,谨言慎行。
  
  亨利八世挑选简•西摩作为他的妻子,在某些天主教徒看来是个机会。简•西摩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个传统的女人,还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或许她能够影响亨利,把英国重新带入天主教的正途,恢复传统的统治模式。
  
  亨利八世在1531年成为英国教会首脑的时候,宗教改革的政治性还是很强的。无论从形式还是本质上,圣公会都仍是天主教会,只是其首脑不再是罗马教皇罢了。但自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后,英国的宗教改革变得愈加激进。圣公会的天主教色彩被不断淡化,越来越具有新教的特点。由于新教宣扬“因信称义”而天主教宣扬“因行称义”,所以新教改革的一大特色便是简化礼仪、废除偶像崇拜。1536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颁布了《十条纲领》,作为圣公会的基本原则。《十条纲领》最具争议的是有关圣公会圣礼的规定。传统的天主教会共有七条圣礼(洗礼、坚信礼、圣餐、神职授任礼、忏悔、临终涂油、婚礼)。《十条纲领》仅保留了洗礼、忏悔和圣餐作为圣公会的圣礼,这在当时被视为非常激进的改革。与此同时,大规模的修道院解散行动也开始了。大批天主教堂、修道院被解散,财产被没收,僧侣被驱逐,圣物被焚毁,圣像被捣毁。
  
  很快,天主教朝臣们就欣喜地等到了王后的第一次努力。简•西摩认为,亨利不应该宣布玛丽为私生女,废除她的继承权——在她看来,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理所当然是合法的。她知道,玛丽在失去公主身份后,就被驱逐出宫,生活待遇大不如前。作为她的继母,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为玛丽争取她应有的权利。于是,简•西摩直接请求亨利,让他把玛丽接回宫,恢复她的身份和继承权。亨利又惊又怒,骂她是个蠢货。简•西摩却一再重申自己的立场,唯有玛丽的地位得到恢复,她和她孩子的未来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英国的局势也才有可能归于平静。
  
  简•西摩这么做,倒不见得是受了什么人的指使。像她这样一个人,一定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她一定是觉得,如果眼睁睁地看着玛丽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她的良心过不去。可这种思维方式在亨利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良心算什么,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亨利怀疑,他的那些天主教朝臣们又在策划什么阴谋,便紧急召见了玛丽。他询问玛丽最近都在干些什么,又暗示她若有任何不臣之举,她和她的朋友都会受到惩罚。玛丽被迫承认,凯瑟琳和亨利的婚姻是非法的,承认自己是私生女。
  
  激进的宗教改革终于激起了民众的反抗。英国北部地区相对封闭、落后、保守,天主教信仰是当地居民的主要信仰,天主教会是维系当地社会安定的重要纽带。宗教改革触怒了许多人,他们认为国王领导的改革是异端思想。加上1535年北方饥荒,对国王的不满与日俱增。1536年10月1日,在林肯郡首先爆发了叛乱。10月4日,四万人攻占了林肯大教堂。他们吵吵嚷嚷地提出了数项要求,简单来说,就是要亨利停止宗教改革。亨利派出使臣威胁暴民,如果他们不就地解散,他就要派萨福克公爵(查理•布兰登、亨利的妹夫)率军围剿。暴民们被吓住了,乖乖地回去了。
  
  林肯郡的“叛乱”虽然平息了,但10月13日一场更大的叛乱发生了。一位名叫罗伯特•阿斯克的伦敦律师被叛军拥戴为首领。在当地乡绅的支持下,罗伯特•阿斯克率领一支九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北方重镇约克,随后立刻重建了当地的天主教会。这就是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一次危机——恩赦朝圣运动。
  
  恩赦朝圣运动震动了宫廷。简•西摩再也坐不住了。身为英国王后的半年时间内,她目睹了许多在她看来对上帝实属大不敬的行为。简•西摩决定向亨利进言,劝他悬崖勒马。她说或许上帝应该准许叛乱,因为亨利已经解散太多的修道院了。亨利大怒,警告简:“不要管我的事,记住前任王后的下场!”
  
  亨利派诺福克公爵和施鲁斯贝里伯爵率军北上讨伐叛军。可叛军声势浩大,两位爵爷不敢冒进,只得南下请旨,打算与叛军和谈。到1536年底,双方达成了一份协议。国王同意宽恕所有叛乱分子,将在约克召开一次国会,被解散的修道院将得到恢复,将重新确立教皇的权威,玛丽公主将被宣布为合法的婚生女,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教官员将被解职——倘若这些条件真的付诸实施了,英国将倒回到1531年之前。然而,亨利八世却打算接受这些条件。国王的诚意打动了罗伯特•阿斯克。年底,他下令军队解散。
  
  叛乱虽然平息了,但双方的仇视并没有消失。许多人不相信亨利会慷慨地兑现他的诺言,亨利也担心北方复叛。圣诞节和新年在猜疑中度过了。到1537年1月,弗兰西斯•比格德在坎伯兰德和威斯特摩兰再次发动叛乱。亨利震怒了。他一面派遣诺福克公爵出兵镇压,一面下令逮捕罗伯特•阿斯克等叛军首领。1537年7月,总计216名叛乱分子被处死。恩赦朝圣运动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恩赦朝圣运动虽然没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它让亨利八世意识到宗教改革过于激进了。从1536年开始,英国的宗教改革变得温和起来,出现了中和天主教与新教思想的倾向。比如,《十条纲领》中废除的四项圣礼(坚信礼、神职授任礼、临终涂油、婚礼)在1537年克伦威尔领衔主编的《主教之书》中又被重新确立为圣公会圣礼。圣像崇拜和弥撒都没有被明确禁止。《主教之书》还强调,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并不矛盾,一个基督徒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1536——1539年英国宗教改革最符合新教教会特点的就是强迫使用英文版的《圣经》。1537年,亨利八世允许使用英文版的《圣经》;1538年,克伦威尔要求所有教堂至少有一本英文版的《圣经》。让普通大众有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这也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一项核心内容。
  
  至此,简•西摩的两次干政行动彻底宣告失败。她既没能让玛丽恢复身分,又没能保护北方的天主教会。显然,温柔恬静的简•西摩不适合政治生活,只能在深宫里管管宫女们衣服上珍珠的数量。她既缺乏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也缺少与之相配的野心和毅力。不过,亨利八世不需要一个指手画脚的妻子。他只要一个能给他生儿子的妻子。在这一点上,简•西摩无疑是合格的。
  
  1537年10月12日,在经历了三天的痛苦生产后,简•西摩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婴。亨利八世欣喜若狂,多年的期盼终于修成了正果。他终于有了合法的男性继承人。10月15日,男孩受洗,取名为爱德华。
  
  就在举国欢庆时,宫中却陷入了一片慌乱。简•西摩自参加完儿子的洗礼回宫后,就高烧不止一病不起。由于生产时过于吃力,她的下体受伤了。伤口感染,产褥热很快演变成了败血病。没过几天,简•西摩就进入弥留了。
  
  1537年10月24日,简•西摩病逝,终年29岁。她为亨利八世生下了他盼望已久的儿子,可以想见,她会享受到怎样的尊荣。然而,她终究命薄,没能享受到这些福份。亨利八世悲痛欲绝,用盛大的葬礼安葬了爱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一直都没有心情再娶,甚至没有心情再去谈情说爱。可是,倘若简•西摩没给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一切还会发生吗?就算她活着享受到了王储之母的尊荣,亨利还会这样爱她,对她忠心耿耿吗?以简•西摩平淡的外表、温顺的个性,时间一长,亨利只怕会厌倦她的恭顺端庄,继续拈花惹草。虽说凭借爱德华,简•西摩不至于落到阿拉贡的凯瑟琳和安妮•博林一样的下场,但枯坐深宫、度日如年怕是不可避免的了。说来亨利八世的妻子们也够可悲。无论她们门第有多高贵,无论她们多么聪明、富有魅力,又无论她们多么温柔、恭顺,她们的人身安全,都系于自己的子宫之上。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1:13     标题: 克利夫的安妮

  虽然亨利八世沉浸在丧妻的悲痛中不愿再婚,他的大臣们却一再提醒他王室婚姻的政治意义。他只有一个儿子,谁知道爱德华会不会像凯瑟琳的两个儿子一样突然夭折呢?为了确保都铎王朝后继有人,亨利必须趁着自己还不太老尽快结婚。克伦威尔希望亨利这次能娶个外国新娘。因为英国与罗马决裂,引起了西班牙和奥地利的不满;而1534年以后激进的宗教改革,又招致了法国的不满。克伦威尔希望借与外国联姻,来改变英国外交上的孤立局面。此外,如果亨利在国内选一个妻子,新王后的娘家必然会受到重用。新外戚的崛起难免会影响到克伦威尔的势力。所以,克伦威尔极力主张亨利娶个外国公主为妻。
  
  可是,亨利毕竟已经46岁了。28年前刚刚登基时的那个英俊潇洒的翩翩少年早已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个面目可憎的胖子,还有一只腿因为梅毒而无法正常站立。此外,他已经结了三次婚了,第一个妻子被休弃,第二个被砍头。有谁愿意嫁给这样一个喜怒无常、残暴冷血的男人呢?卡尔五世的外甥女、孀居的米兰大公夫人、丹麦公主克利斯蒂娜(她的外祖母是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姐姐,后来她嫁给了洛林公爵弗朗索瓦)说:“要是我有两个头,我就可以拿出一个来,任凭国王随便处置了。”亨利喜欢大个子的女人,法国的大贵族玛丽•德•吉斯(先嫁给了隆格维尔公爵,然后嫁给了亨利八世的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五世)是个大个子,可她说:“我或许是个大个子,可脖子却不够粗。”
  
  克伦威尔是激进的新教徒,1534年——1536年英国宗教改革的一系列激进的举措均是出自他手。他当然不允许一位天主教公主成为新王后,好在天主教国家也没有一位公主愿意嫁给亨利。于是他把搜索的目光投向了德国,想在信奉路德宗的诸侯国中选一位新娘。相比圣公会,路德宗是较为激进的新教,尽管比起它的邻居加尔文教要温和得多。克伦威尔希望与路德宗诸侯结盟,可以推进国内的宗教改革进程。在他看来,自恩赦朝圣运动后,英国的宗教改革太温和了。
  
  1538年,就在克伦威尔为亨利艰难地寻找新娘时,三位德国神学家来到伦敦,与圣公会的教士、主教们举行了会晤。他们向英国的同仁们宣传路德宗的教义,希望圣公会能以路德宗为榜样继续深化改革,或者干脆皈依路德宗。与德国人会谈的英国人对路德宗教义并不感兴趣。他们不想完全放弃天主教习俗,也不想严格禁止天主教徒的宗教活动。当他们将这件事汇报给亨利八世时,亨利八世显得非常不安。他骨子里还是个天主教徒。当初之所以举起宗教改革的大旗,完全是为了从教皇手中夺权。只是没想到,事情竟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而且,亨利八世好不容易和罗马切断了联系,他可不想再跟欧洲大陆上的另一个教会有什么瓜葛。像现在这样维持独立,在自己的岛国上统治自己国家的教会,是最好的状况了。
  
  于是,1539年,国会颁布了《六条纲领》。《六条纲领》的内容又回归了天主教的教义,承认了天主教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礼仪。比如,必须承认圣体论(否则会被烧死),民众可以在私下望弥撒等等。《六条纲领》在实质上承认了天主教义为圣公会的理论基础,从而标志着英国宗教改革激进时代的结束。它传递出来的另一个讯息就是,支持激进改革的克伦威尔在宗教方面已经失败了。如果联想到几年后发生的事,《六条纲领》其实宣告了反攻倒算的开始。

  然而,克伦威尔还在不遗余力地为亨利挑选路德宗的新娘。他中意的是克利夫公爵一对待字闺中的姐妹。姐姐叫安妮,24岁;妹妹叫阿玛丽亚,22岁。克利夫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西部的一个小公国,信奉路德宗。尽管公爵和他的父亲、姐妹都信奉路德宗,但他的母亲玛丽却是个天主教徒。玛丽是于利克、贝格和拉文斯堡公国的女继承人,因此把娘家的领地带入了克利夫公国,并使克利夫公国在1521年升格为于利克-克利夫-贝格公国。
  
  得知克利夫的姐妹被选中,亨利八世连忙派出宫廷画师荷尔拜因。尽管自己是个无可救药的瘸腿胖子,他却要求未来的新娘一定要漂亮。荷尔拜因为安妮和阿玛丽亚姐妹的画作被送到伦敦后,亨利立刻被安妮吸引住了。克利夫的安妮就这样被选为亨利八世的第四位妻子,而她的妹妹阿玛丽亚错过这次机会后一辈子也没有嫁人了。
  
  克利夫的安妮曾经和洛林公爵弗朗索瓦订过婚,后来取消了婚约。虽然安妮是个公主,可她生长的宫廷毕竟只是个小邦国。相比起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克利夫只是个小乡镇。这种生长环境决定了安妮的文化艺术修养不可能很高。她会读写,但仅限于德语;她不会唱歌、跳舞,只会针织、刺绣。不过她有个很大的优点。她是个温柔、娴静的姑娘,就像她的前任简•西摩一样。大约是目睹了亨利对简•西摩的挚爱,克伦威尔才认定这种类型的女人才是亨利会真心喜欢的。
  
  克利夫的安妮的另一个优势是,当时克利夫公国与皇帝卡尔五世在戈尔德兰的归属上争吵不休。这个矛盾使克利夫急需得到英国的支持,否则这个小邦国拿什么和强大的皇帝叫板呢?这种需求可以使它成为英国坚定的盟友,从而为英国在德国打开外交局面。
  
  1539年10月,克利夫的安妮与亨利八世订婚。看起来,这桩联姻既符合政治利益,又能满足国王的情感需求,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然而,所有人都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亨利是看到安妮的画像后才决定娶她的,这就说明亨利对新娘的外表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可是,画像毕竟不能代表真人。两千年前,中国的汉朝宫廷有故意曲笔作画的毛延寿;两千年后,德国画家荷尔拜因也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
  
  1540年元旦,安妮抵达英国。亨利急不可耐地赶到罗切斯特,却大失所望。他简直不敢把画中的美人与眼前这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传说,他嫌安妮臀部太大,像头母马;又说她身上有味道,像头母羊。安妮那套笨重的德国民族服装也着实让亨利倒了胃口。可是,事已至此,亨利毫无办法。1月6日,他与安妮结婚了。
  
  克利夫的安妮到底是否像亨利说得那么难看?荷尔拜因的画是否真的失真了?今天我们已无法做出判断了。从荷尔拜因的画来看,安妮是个姿色平平的女人,但沉重的华服烘托出她的端庄娴雅。这幅画为荷尔拜因赢得了声望,以至于现在还被收藏在卢浮宫。

  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虽然在安妮面前,亨利尽量表现得彬彬有礼、温柔和善,但只要一转身,他就会找人发泄不满。克伦威尔成了他的靶子。亨利怀疑克伦威尔让荷尔拜因故意把安妮画得漂亮一点,好引诱自己与这个符合他政治利益的女人结婚。当他联想到克伦威尔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时,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离婚被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律师们紧张地寻找着所有可能的借口。第一个借口是,安妮曾和洛林公爵订过婚。这真是无稽之谈,因为两个人早就取消婚约了,而且这一点在婚前双方就都知道了。第二个借口是,亨利和安妮从来没发生过关系。有关这一点,安妮和女官的一段对话被保留下来了。那是某天早晨,女官问王后:“昨晚过得怎样?”王后开心地说:“好极了。国王吻了我,然后对我说了晚安,我们就睡了。”女官大吃一惊,追问道:“然后呢?”王后也很诧异:“没了呀,还能有什么?”
  
  有人怀疑这段对话是捏造出来的,因为很难想象一个25岁的女人不知道性为何物。然而,考虑到安妮是在一个偏僻闭塞的新教家庭长大的,她的确有可能不知道。1540年7月9日,亨利与克利夫的安妮的婚姻被宣判无效。出身小门小户的安妮不像阿拉贡的凯瑟琳有外甥给她撑腰,所以乖乖地接受了自己被抛弃的这一事实。出于对她的乖巧的回报,亨利册封她为“国王的妹妹”,赐给了她大笔年金、豪华的住所和大批仆人。只是,她被禁止返回克利夫。克利夫的安妮就这样在英国度过了她的余生。
  
  作为一位弃妇,克利夫的安妮已经够走运的了,而这桩婚姻的策划者克伦威尔就没这么走运了。在此之前,他的政敌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收集克伦威尔的罪证,不停地在亨利面前诋毁他。在所有的罪证中,克伦威尔的新教信仰是最主要的问题。他们抓住亨利八世不愿放弃天主教教义的心理,对克伦威尔大加指责。所谓众口铄金,亨利早已对克伦威尔心生不满了。糟糕的婚姻更是令亨利对克伦威尔的印象一落千丈。1540年6月10日,他被逮捕。7月28日,克伦威尔在伦敦塔被处决。据说,亨利为了报复他,特地找了个年轻的刽子手。结果,血腥的一幕在7月28日上演了。刽子手毫无经验,总共砍了三刀才把克伦威尔的头砍了下来。
  
  克伦威尔的敌人在黑暗中兴奋地大笑。在所有人中间,笑得最开心的莫过于诺福克公爵了。作为一位天主教徒,克伦威尔的掌权是他最大的噩梦,现在他终于搬开了这块绊脚石。不过,他的兴奋还有别的原因。早在克利夫的安妮被扫地出门前,他就为国王物色好了下一位妻子的人选。而这个人恰恰就是他的侄女——凯瑟琳•霍华德。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1:16     标题: 凯瑟琳•霍华德

  1540年——1547年
  1540年7月28日,就在克伦威尔在伦敦塔被残忍地处决的同一天,亨利八世却在萨里郡的奥特兰德宫迎娶了比他小三十岁的凯瑟琳•霍华德。凯瑟琳•霍华德出身名门,父亲是第三代诺福克公爵的弟弟埃德蒙•霍华德,母亲乔伊丝•卡尔佩珀也是贵族出身。她的伯父诺福克公爵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把她的表姐安妮•博林送上了后位,并因此跻身亨利的重臣之列。安妮•博林死后,诺福克公爵不得不暂时引退。现在,他决定故技重施。于是,1539年,年轻漂亮的凯瑟琳成为了新王后克利夫的安妮的女官。
  
  亨利与克利夫的安妮那糟糕的婚姻为凯瑟琳•霍华德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不过,事实上,凯瑟琳•霍华德根本不需要姿色平平的安妮给她做陪衬也能脱颖而出。她还不到20岁,漂亮、活泼、天真(至少看上去是这样),充满了年轻的魅力。亨利那时已经快50岁了,又胖又老,还疾病缠身。加上简•西摩的去世,以及与克利夫的安妮婚姻的不幸,他已经快忘了年轻和快乐是怎么回事了。凯瑟琳美艳的外表与鲜活的生命力,仿佛突然间给他晦暗的生活带来了一道光明。看着凯瑟琳姣好的面容,听着她欢乐的笑声,亨利似乎一下子回到了30年前。他感觉自己又年轻起来了,又找到了熟悉的爱情。就这样,亨利无可救药地陷入了对凯瑟琳•霍华德的迷恋之中。
  
  在诺福克公爵的安排下,亨利每晚都乘船离开王宫,悄悄潜入泰晤士河边的一间小屋。那里,他的小情人正等着他。凯瑟琳虽然看似天真,在爱情方面却颇有手腕(这要得益于她入宫前丰富多彩的生活),把阅人无数的亨利哄得像个品尝初恋的小男生。亨利挥金如土,给小情人送了许多礼物。华美的衣服、珍贵的珠宝,让凯瑟琳•霍华德更觉得面前的这个老胖子奇货可居,便更加卖力地引诱着他。
  
  就这样,凯瑟琳•霍华德顺利地在入宫一年后升格成了王后。亨利八世很兴奋,以为自己娶到了世界上最纯真最善良的女人。殊不知凯瑟琳•霍华德天真的笑容下面隐藏着复杂的内情。她风流的过去,被她和她的族人巧妙地掩盖起来,留给国王的只是一个清纯的影子。
  
  凯瑟琳•霍华德虽说出身在一个显赫的家族,可他的父亲只是第二代诺福克公爵的小儿子,按照英国的继承法,只能分到很少的遗产。于是,还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就被送到了兰贝斯宫,由她的继祖母(她父亲的继母)、第二代诺福克公爵的遗孀阿尼埃丝•提尔尼监护。在中世纪,落魄贵族一般都会选择把儿女送到有钱有势的贵族亲戚家接受教育,以便将来谋个好出路。可阿尼埃丝•提尔尼对教育孩子根本没有兴趣。她经常出入宫廷,把一帮穷亲戚丢在兰贝斯宫。这使得年幼的凯瑟琳•霍华德的成长一直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所以,凯瑟琳的文化程度在亨利的六个妻子中可以说是最低的。虽然看上去她比简•西摩要强一点,但考虑到她显赫的出身,她可以接收到的教育程度理应比简•西摩要高很多。
  
  凯瑟琳的童年被继祖母忽视,还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从青春期开始,她便与侍从们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绯闻。第一个是她的音乐教师亨利•曼诺克斯,他大约在1536年开始与凯瑟琳恋爱,两人还发生了关系。到1538年,凯瑟琳的情人变成了公爵遗孀的秘书弗兰西斯•德雷汉姆。两人关系非常亲密,互称对方为“老公”“老婆”。1539年,两人的风言风语终于传到了阿尼埃丝•提尔尼的耳朵里,公爵遗孀及时出面,把两人分开了。但凯瑟琳和弗兰西斯显然已经陷入了热恋,两人经常设法在私底下见面。
  
  凯瑟琳长得很漂亮,性格又活泼,这使她容易受到男人的勾引。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她本人也是个轻浮、随便的女孩。她在性爱方面缺乏自制力,缺乏当时要求女人的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直到她嫁给亨利,她都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对性爱怀有一种神秘的好奇和莫名的冲动一样,凯瑟琳•霍华德并不介意与男人调情,甚至上床。
  
  然而,这些历史都必须被严格地保密。亨利八世不可能容忍自己的妻子婚前有情人还发生了关系。这些秽闻都会毁掉凯瑟琳乃至整个诺福克家族。要想活下去,凯瑟琳和诺福克家的所有人都得知趣地闭上嘴。为了掩盖真相,凯瑟琳入主中宫后,马上把从前在兰贝斯宫侍奉过她、和她一起生活过的人统统召入宫中任职,连老情人曼诺克斯和德雷汉姆也在内。她的本意是让这些人闭上嘴,没想到却恰恰给她招来了祸事。
  
  婚后,亨利八世对凯瑟琳•霍华德宠爱依旧。他非常满意这个妻子。1540、1541年的时候,亨利已经开始老了,可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与凯瑟琳的结合,让他感到自己依然年轻,依然有魅力俘虏这么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人,依然有谈情说爱、享受生活的能力。沉浸在美好幻想中的亨利自然对凯瑟琳百依百顺。他送给她各种各样精致、华贵的礼物,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下来给她。
  
  可凯瑟琳很快就厌倦了婚姻生活。做妻子跟做情人不一样。做情人看到的总是男人最光鲜的外表。男人总是对情人百般宠爱,却不需要对方做任何事。而做妻子,则会看到男人光鲜外表下最真实、最难堪的一面。而且,她必须承担起身为妻子的义务,再不能像情人一样只索取不付出了。婚后不久,凯瑟琳就发现,那个统御英国、威风八面的亨利不过是个疾病缠身的胖子。他重达136公斤,大腿上还有一个散发臭味的溃疡——那是他秽乱的私生活所导致的梅毒而留下的。虽说凯瑟琳不需要亲自照顾他,但整天看着这些就够令她烦的了。凯瑟琳毕竟只是个贪图享乐的孩子,妻子的责任、王后的义务对她来说太过沉重也太过无聊。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则更加私密。1541年夏,亨利与凯瑟琳巡游时,御医还在给凯瑟琳做定期的怀孕检查。然而,有史家认为,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事实上,很可能在结婚时,亨利就丧失了性功能。如果这些人的猜测属实,那么对于年轻、贪图享乐的凯瑟琳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即使这些猜测纯属无稽之谈,又胖又老的亨利对凯瑟琳来说,也决不会是个好的性伴侣。于是,在外人面前,凯瑟琳是富裕显贵的王后,所有英国人都要匍匐在她脚下。但只要一回到宫中,脱下那华美的宫装,她就只是个寂寞的普通女人,连最基本的享乐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凯瑟琳生性轻浮,怎能忍受这种乏味的生活?两年前刚刚入宫时,她就注意到了亨利身边一位英俊的侍卫——托马斯•卡尔佩珀。在心腹女官的帮助下,凯瑟琳开始与卡尔佩珀私通。这位心腹女官正是凯瑟琳的表嫂罗切福德夫人简•帕克——她告发了自己的丈夫乔治•博林和他的亲姐姐安妮•博林私通,把姐弟俩送上了断头台。
  
  凯瑟琳一方面与情人快乐地幽会,一方面心安理得地拿着丈夫的馈赠。这种两面派的游戏,她玩得得心应手。正当她洋洋得意时,她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朝自己悄悄逼近了。
  
  凯瑟琳在兰贝斯宫的一个女伴玛丽•霍尔把凯瑟琳过去的风流史告诉了她的哥哥约翰•拉斯塞勒斯。约翰•拉斯塞勒斯是个新教徒,非常忌恨诺福克公爵掌权。诺福克公爵是天主教徒,正是在他的阻挠下,宗教改革才停了下来。拉斯塞勒斯担心,如果任由诺福克公爵的权力无限膨胀下去,天主教总有一天会在英国复辟。拉斯塞勒斯把这一情报汇报给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因为克兰默也是新教徒。当年克伦威尔在世时,克兰默是克伦威尔宗教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他也希望对圣公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宗教改革,而不只是像现在一样,是个披着新教外衣的天主教会。诺福克公爵先除掉了克伦威尔,还要复辟天主教,谁敢保证下一个被他推上断头台的不是自己呢?怀着这样的心态,克兰默决定把拉斯塞勒斯的情报捅给亨利八世。
  
  1541年11月2日,亨利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描述了凯瑟琳•霍华德婚前所有的风流史。国王大怒,不过他气愤的是,竟然敢有人这么造自己爱妻的谣。他命令克兰默彻查此事,务必抓住造谣的人。克兰默欣喜若狂,因为他要的就是调查的旨意。
  
  很快,亨利八世就得知,信中的指控并非子虚乌有,而是确凿的事实。连带着凯瑟琳的婚前艳史被挖出来的,还有她与托马斯•卡尔佩珀的私情。亨利崩溃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天真纯洁的凯瑟琳•霍华德竟是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情场老手,把阅人无数的自己哄得团团转,绿帽子越戴越高自己却还浑然不知。这简直就是对英国国王的侮辱!
  
  凯瑟琳•霍华德先是被禁足在汉普顿宫自己的房间里。预感到大祸临头的她偷偷逃出房间,跑到亨利做礼拜的小教堂外,大声呼喊亨利的名字,想要见他一面。但她很快被士兵们抓住扭送回汉普顿宫。11月7日,克兰默奉命来到汉普顿宫审问她。凯瑟琳异常恐惧,语无伦次,只是不断重复着要见国王。11月22日,凯瑟琳被废去王后的名号,收押在伦敦塔。被她留在身边的曼诺克斯和德雷汉姆也被抓住,他们招供了与王后的婚前恋情。1541年12月10日,卡尔佩珀和德雷汉姆被处决。卡尔佩珀是被斩首的。德雷汉姆就没那么幸运了。他被吊死,断气前解下绳子,然后被一路拖着,最后被四马分尸。
  
  1542年2月13日,凯瑟琳•霍华德迎来了自己的死刑。时隔六年,又一位具有霍华德家族血统的女子被以同样的罪名处决了。只不过前一位是遭人陷害,这一位是罪有应得。21岁的凯瑟琳•霍华德在死刑的前一天晚上,找人借来了一块木头,反复练习着怎样把头放到断头台的木砧子上。第二天,她在极度恐惧下走出了牢房,却无法走上恐怖的断头台。直到有人帮忙搀扶,她才浑身颤栗地走了上去。她面色惨白,颤抖着做了最后的演说,承认自己是罪有应得。最后,她无比伤感地说:“我死的时候是个王后,但我宁可以卡尔佩珀夫人的身份死去。”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1:19     标题: 凯瑟琳·帕尔

  凯瑟琳•霍华德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亨利八世都郁郁寡欢。凯瑟琳的背叛打破了年轻快乐的幻象,亨利现在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老去的事实。对于这个昔日的花花公子而言,爱情现在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1543年春,亨利驾临女儿玛丽的住所。在那儿,一个中年女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女人叫凯瑟琳•帕尔,当时31岁,却已经两度守寡。凯瑟琳•帕尔生于一个普通贵族家庭,母亲曾是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女官。良好的教育赋予了她智慧和端庄的气质,不幸的婚姻又磨练了她坚毅的品格。在一大群女人中间,凯瑟琳•帕尔独特的气质使她显得卓尔不群。她很聪明,颇有自己的主见,但不因此而张扬,反而谦和、沉静。亨利爱上了她。
  
  但亨利不知道的是,凯瑟琳•帕尔当时已经爱上了别人。这个人恰是亨利的小舅子、简•西摩的弟弟——托马斯•西摩。因为简•西摩诞下王储的缘故,西摩家族飞黄腾达,托马斯•西摩也成为亨利八世的近臣之一。他被认为是英国宫廷中最英俊的男人,精力充沛、野心勃勃。他和凯瑟琳•帕尔互相爱慕,形影不离。
  
  可是,亨利显然不会因为托马斯•西摩的缘故就放弃凯瑟琳•帕尔。他已经消沉太久了,好不容易遇见了一个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当然不能放弃。而且,亨利这次坚信,凯瑟琳•帕尔就是他需要的女人。在经历了被轻浮的凯瑟琳•霍华德背叛的打击之后,亨利意识到,他更需要一个成熟的妻子来照顾他的病体,安慰他的心灵。凯瑟琳•帕尔的智慧和气质,都决定了这个人非她莫属。
  
  1543年5月,亨利任命托马斯•西摩为常驻布鲁塞尔的大使。7月12日,亨利在汉普顿宫迎娶了凯瑟琳•帕尔。
  
  凯瑟琳•帕尔的确是个出色的妻子。她成功地协调了亨利和子女们的关系。爱德华王储很喜欢她,跟她用拉丁文聊天。伊丽莎白也很喜欢她。史学家认为,凯瑟琳•帕尔极大地影响了正处在青春期的伊丽莎白;她的思维方式、举止谈吐都是从这位继母身上学到的。在凯瑟琳•帕尔的斡旋下,英国国会在这一年通过了新的王位继承法。玛丽和伊丽莎白尽管在法律上仍属私生女,却得到了王位继承权,继承顺序依次排在弟弟爱德华的后面。
  
  1543年的王位继承法之所以重新赋予玛丽和伊丽莎白继承权,目的在于保证王位能在都铎家族内部轮转。本来,简•西摩死后,亨利八世应该抓紧时间,再生一个儿子,以确保都铎王朝的血统能够延续下去。可是,接连两次失败的婚姻使他丧失了最后的机会。爱德华王子现在是都铎王朝唯一的男性血脉,可他身体不好;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王位有可能落入他人之手。为了保证都铎王朝的统治和英国的稳定,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女儿立为继承人。这样,爱德华之后万一没有留下一个继承人,玛丽和伊丽莎白凭借自己亲生女儿的身份,再加上法律明文规定的继承权,能毫无争议地登上王位。事实证明,亨利八世的这一点很有远见。1553年爱德华去世时,权臣约翰•达德利拥立简•格雷为女王;但玛丽凭着出身和1543年王位继承法,迅速清除了达德利的势力,仅用了9天就登上了王位。1558年玛丽去世时,法国宣布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为英国女王,但英国人依据1543年王位继承法拥戴伊丽莎白登基,根本没有理会法国的质疑。
  
  1543年王位继承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亨利废除了姐姐玛格丽特的后裔们的继承权。玛格丽特四十年前嫁到了苏格兰,成了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的妻子;詹姆士四世死后,她又两度再嫁,都嫁给了苏格兰贵族。玛格丽特的后代们被剥夺了英国王位继承权,目的在于防止英国王位落入外国人之手。法律规定,倘若亨利的儿女们都没有孩子,王位就将传给他的妹妹、玛丽公主的后代们。玛丽自和法国国王路易十二那段短暂的婚姻后,自己做主嫁给了查理•布兰登,生有两个女儿弗兰西丝和埃莉诺。1543年时,弗兰西丝和埃莉诺都已结婚,前者生了三个女儿(格雷三姐妹),后者生有一个女儿。爱德华、玛丽、伊丽莎白之后,依次是弗兰西丝、格雷三姐妹、埃莉诺和埃莉诺的女儿。

  看到凯瑟琳和儿女们关系融洽,亨利很满意。凯瑟琳在宫中的地位也因此巩固下来了。凯瑟琳还是个优秀的护士。她的上一任丈夫就是个疾病缠身的老人,所以凯瑟琳能自如地应付身体衰弱却脾气暴躁的亨利。为了转移病痛对他的折磨,凯瑟琳常与他进行辩论。辩论的话题总是宗教——那是十六世纪贵族妇女们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领域。凯瑟琳学识渊博,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因此,在辩论中,她总能激起亨利的好胜心,夫妻俩常常为一个问题争论得不亦乐乎。
  
  凯瑟琳在宗教方面怀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新教方面。她常在自己的宫中组织女官阅读新教书籍,互相讨论。到1545年,凯瑟琳以及她的女官们都成了积极的新教徒。然而,这种宗教倾向是非常危险的。
  
  自从克伦威尔被处决,英国的宗教改革就陷入了停滞。前面说过,亨利本人的宗教信仰是保守的天主教,只不过为了夺权才举起改革的大旗,建立了圣公会。在他本人的干预下,圣公会不过是一个由英国国王而非罗马教皇统治的天主教会。因此,圣公会其实是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亨利本人希望维持的。太过激进的思想,比如路德宗、加尔文教,会引起英国国民的反对。因为天主教传统毕竟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消除,贸然推进只会带来社会动荡(恩赦朝圣运动便是证据)。太过保守的思想,比如认为只有罗马教皇才能统治英国教会,又是对亨利王权的一种质疑和威胁。这就是1540——1547年间英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思路。
  
  凯瑟琳•帕尔明显的路德宗倾向在不知不觉中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可她却浑然不知。宫廷之外,温斯切特主教斯蒂芬•加德纳已经开始行动了。1545年,他逮捕了著名的新教传教士安妮•艾斯丘。艾斯丘是个性格刚烈的女子,因为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她坚决不肯从夫姓,还屡次要求离婚。她多次来到伦敦传播新教,又多次被当局逮捕遣送回乡,可她屡败屡战,决不服输。1545年,她再次被捕。这次,加德纳决心把凯瑟琳•帕尔牵扯进来,便引诱她将王后供出来。安妮•艾斯丘守口如瓶,坚决不肯说出同谋。加德纳便对她施以酷刑(中世纪的传统是不对女犯人用刑),直至她双腿被折断昏死过去。这年年底,艾斯丘在伦敦以异端的罪名被烧死。
  
  加德纳的罗网渐渐逼近了。他开始审问凯瑟琳•帕尔的女官,逼问她们王后的宗教信仰。与此同时,他开始在亨利面前进言,提醒他王后的宗教信仰。在与凯瑟琳一次又一次的宗教辩论中,亨利已经觉察出妻子的新教倾向了。于是,他最终同意调查凯瑟琳•帕尔。
  
  有了国王的批准,加德纳更卖力了。他努力搜集罪证,然后建议亨利逮捕王后。亨利签署了逮捕令。不过,出人意料的是,逮捕令签发的当天,不知什么原因,那一纸诏令落到了凯瑟琳•帕尔的手中。看到亨利的亲笔签名,凯瑟琳•帕尔大惊失色。她不是狂热的宗教分子,她只是个冷静、现实的女人。她不想当什么宗教领袖,她只想平平安安地活下去。

  凯瑟琳•帕尔当机立断,决定马上入宫觐见亨利。像往常一样,她来到亨利的病榻前照顾他。亨利注意到凯瑟琳格外安静,不再像往常那样喋喋不休地跟他探讨宗教问题,顿时心生疑窦。他开始发问,试图引诱凯瑟琳说出那些路德宗的思想,但凯瑟琳巧妙地躲过去了。她说自己只是个女人,由于自身性别而具有天生的劣势,这种劣势导致了她的所有观点都是无足轻重的妄言。
  
  凯瑟琳的表白打消了亨利的疑虑。第二天,在花园散步时,亨利当着凯瑟琳的面,怒斥前来逮捕王后的士兵。凯瑟琳则站在一旁,不动声色地微笑着。现在,她可以居高临下,宽容地请求国王饶恕那些诬陷她的人。加德纳被逐出枢密会。诺福克公爵也遭遇了灭顶之灾,他和他的儿子萨里伯爵被投入监狱。萨里伯爵被指控图谋篡权,在1547年被处决。诺福克公爵的死刑令也拟好了,只等亨利签字。幸运的是,亨利的猝然驾崩,他因此逃过一劫。
  
  在这次有惊无险的危机平安度过之后,凯瑟琳•帕尔谨小慎微地侍奉衰老、多病又喜怒无常的亨利八世,直到1547年1月28日。那天,亨利八世在白厅去世,终年56岁。一生风流、四处寻欢的亨利八世留下了一子二女,一位寡妻和一位被遗弃的前妻。
  
  克利夫的安妮在寂寞中走完了余生。晚年,她经常因缺钱而捉襟见肘。在给弟弟克利夫公爵的信中,安妮无奈地说:“我们永远是外国人。”1557年,安妮在英国病故,终年42岁。
  
  凯瑟琳•帕尔嫁给了自己的旧情人托马斯•西摩,带着未成年的伊丽莎白搬出了宫廷。随着爱德华六世的登基,托马斯•西摩也大权在握。这个野心勃勃的人企图勾引伊丽莎白,却被凯瑟琳•帕尔发现了。受到双重打击的凯瑟琳•帕尔在1548年8月30日生下一个女孩后死去,时年36岁。托马斯•西摩的阴谋也在1549年1月被揭穿,他因此被送上了断头台。
  
  亨利八世和简•西摩的儿子爱德华继承了王位,即爱德华六世。爱德华六世当时只有10岁,大权掌握在他的大舅舅爱德华•西摩手中,后者担任护国公直到1551年被约翰•达德利陷害致死。爱德华六世在1553年死去,没有结婚。当时的权臣约翰•达德利试图违反1543年王位继承法,册立自己的儿媳简•格雷(亨利八世妹妹的外孙女)为女王。简•格雷仅仅在位九天就被玛丽推翻,英国进入了玛丽一世时代。玛丽因为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婚姻和亲西班牙政策而遭人诟病。从1555年起,玛丽一世因其天主教信仰,大肆迫害新教徒,为自己赢得了“血腥玛丽”的恶名。1558年,玛丽一世去世,没有子嗣,伊丽莎白登基。当时,法国国王亨利二世认为伊丽莎白是私生女,因此没有资格继位,随后提出合法的英国女王应该是自己的儿媳——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亨利八世姐姐的孙女)。由此揭开了伊丽莎白与玛丽•斯图亚特终生对立的序幕。伊丽莎白终生未婚,依靠着她胸中的那颗王者之心,把英国带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1:23

  八一下亨利的子女。
  
  嫡长子康沃尔公爵亨利,阿拉贡的凯瑟琳出;
  嫡次子康沃尔公爵亨利,阿拉贡的凯瑟琳出;
  嫡长女玛丽一世,阿拉贡的凯瑟琳出,1553——1558年在位,1554年嫁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庶长子里士满公爵亨利菲茨罗伊,伊丽莎白布朗特出,1519——1536年,1533年娶安妮博林的表妹玛丽霍华德;
  嫡次女伊丽莎白一世,安妮博林出,1558——1603年在位;
  嫡三子爱德华六世,简西摩出,1547——1553年在位。
  
  此外,还有三个人传言是亨利的私生子:
  凯瑟琳卡利,玛丽博林出;
  亨利卡利,玛丽博林出;
  约翰派洛特,玛丽伯克利出(这个只说是有人觉得他长得像先王)。
  
  未给亨利生育的情妇:
  伊丽莎白/安妮斯塔福德,末代白金汉公爵的妹妹,后者嫁给了亨廷顿伯爵(斯塔福德姐妹是在亨利登基之初就和国王有染了);
  玛丽谢尔顿(在安妮博林失势之前)。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的比较,是个很困难的命题。亨利八世是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伊丽莎白则更像个小门小户的守财奴,靠着辛勤劳动和勤俭节约发家致富。亨利八世好大喜功当然和他本身性格有关,不过他爸亨利七世在敛财方面和伊丽莎白有的一拼(亨利七世甚至自己查帐算帐,数学不错),所以亨利八世有资本挥霍。伊丽莎白就没这么幸运了,她接手的是父亲弟弟和姐姐留给她的一个烂摊子,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外交一塌糊涂,内政混乱不堪。她只有小心谨慎才能度过难关。

  亨利八世对英国发展的功绩基本上可以概括两点。第一是建立了海军,为英国海军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时期英国的海军还谈不上有多强大。第二是宗教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成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尽管我一再强调,他主观上未必想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但这个客观的效果我们还是应当承认的。

  亨利八世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第一是宗教矛盾激化,圣公会想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间搞平衡,却两面不讨好。新教蓬勃发展,内部矛盾也越来越激烈,直到查理一世时期酿成了大革命。第二是糟糕的外交局面。他死的时候,和法国、西班牙关系都一塌糊涂,英国在大陆上没有一个盟友。苏格兰他也没能搞定。第三是空虚的国库。亨利挥霍无度,宫廷开销巨大。此外,在他统治的前十几年,英国经常处于战争状态,民穷国穷。再加上金银从新大陆流入欧洲造成了货币贬值,亨利七世留给他的财产几乎被他挥霍一空。没收修道院财产也没让他致富,好像很多钱其实被那些官员私吞了。

  从国家长远的发展讲,亨利八世还是有贡献的。但他很自己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要不是他生了伊丽莎白这么一个杰出的女儿,很难说英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伊丽莎白的贡献主要包括,首先她充裕了国库。其次,她在外交领域非常成功。其实伊丽莎白在军事上基本就是个白痴,她统治时期英国对外战争基本上是败多胜少,只不过打败了无敌舰队搞得英国军事好像有多强大一样。可是,令人称道的是,在军事失败的情况下,她仍然能够利用外交手段为英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她死的时候,尼德兰是英国忠实的盟友,法国与英国关系良好,苏格兰被她驯服,只有和西班牙敌对。不过,以当时宗教斗争的激烈性和两国发展的前景来看,英国和西班牙不敌对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她发展了英国的资本主义。一个专制帝王,却成了资产阶级最大的庇护人。她的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盗的行为,鼓励殖民、航海探险的观念,都为英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的统治堪称是“开明专制”的典范(个人观点)。她与国会的关系一直不错,从不过多干涉国会,却能让国会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服务。

  最后,她是文化艺术的保护人。她统治期间,特别是后期,英国的戏剧繁荣起来。

  伊丽莎白的弊政也很多。首先,她晚年与西班牙、爱尔兰战事连连,而两地的战况又不顺利。英国国内民怨沸腾,经济也受到影响(好在没把国库掏空,还留了一些钱)。其次,她没能缓和宗教矛盾,反而激化了圣公会与新教、天主教的矛盾。由于资产阶级的壮大,清教越来越成为英国的一支重要宗教力量,清教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要求与专制王权格格不入,最终酿成了革命。可以说,这一点是伊丽莎白对后世最大的消极影响。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3-13 22:12

英国的宗教改革,源于亨利八世的滥情。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13 22:33

因为在简爱一帖里提到了亨利八世的离婚,鉴于一两句话说不清,见到天涯里普瓦蒂埃的雷蒙德写的这个不错,拿来转转

帝王本身总是趋向于任意胡为的,但是英国的社会是有一定的分散性,诸侯领地以及工商城市的政治不因国王的荒唐受太大的影响。

英国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是件大事,死了几万人,直到伊丽莎白时代莎士比亚的家乡都是天主教渗透的滩头阵地。但是毕竟使英国人有了自立的感觉和信心,能够被社会大多数势力集团的接受。势力集团还可以从中获取利益,至少改宗的教会得到了更多的独立经费。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09-3-13 23:24

亨利王 :
坎特伯雷大主教,后来我就和您提起此事,承您允诺召开今天的审讯。今天出庭的各位圣职神父,没有一位我没有事先向他请教过,每一位都表示同意,在你们的批准之下我才着手进行的。因此,继续审讯吧。这件案子的进行决不是因为对善良的王后本人抱有什么反感,而是因为我方才谈到的良心上的针刺。各位只要能证明我们的婚姻合法,我以我的生命和国王的尊严担保,我愿和她——我的王后凯瑟琳——终身偕老,即使世界上有天仙下凡,我也决不理睬。  
------------------------------------
莎士比亚笔下,亨利八世这个死胖子真能说。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09-3-13 23:32

1536年5月19日,安妮•博林在伦敦塔迎来了自己的死期。那时,她才35岁
==============================
死前几天还离了婚。嗯,现代说法:被离了婚。
作者: 水笺    时间: 2009-3-14 14:46     标题: 好玩,补点资料

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德国艺术家
  汉斯·荷尔拜因
  Hans Holbein (1497-1543)
  1497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1543年在英国伦敦去世。
  汉斯·荷尔拜因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丢勒同时代的德国画家,他的父亲老汉斯·荷尔拜因也是当时的画家。荷尔拜因早期是在德国巴塞尔工作,后来去英国住过很长时期。《死神的舞蹈》是荷尔拜因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套木刻组画,在版画史上是具有不朽意义的作品,组画共四十一幅,作者在小巧精致的画幅中,生动地刻划了死神伴随着各阶层的人物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作者赋予死神以鲜明的性格和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它往往是对有钱人、权贵者表示凶狠,而对穷人、下层劳动人民都是温和善良。这无疑地是作者自己的精神在画面上的体现。荷尔拜因的作品细致、完整而富于概括力。他笔下的人物显得十分生动、自然,尽管在方寸的板面上,也表现了作者高度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与出类拔萃的艺术表现力。英国的木刻家,又是木刻史家道格拉斯·布里斯在他的著作《世界木刻史》中,对行尔拜因的木刻作品给以高度评价。英国的另一位现代画家约翰·纳许在介绍《世界木刻史》一书时,也认为《死神的舞蹈》这套木刻组画"在小小的木板上,图画鲜明有力,令人惊叹不已,雕刻技术之美姑且不论,还表示了荷尔拜因对于板片雕刻家的工作具有非常的了解与同情。"
  他的死因:
  如图所见,他是亨利八世的宠臣,擅长绘画,但这也是他送命的主要原因.因为画家们总是习惯于把丑女描绘成天仙以取悦他的客户.
  在亨利八世的第三个老婆顺利生产然后死掉以后,亨利八世决定找第4个老婆,并且希望他第4个老婆是外国的公主,这样就可以开洋荤,而且可以建立外交关系.
  于是他派 大画家汉斯·荷尔拜因 出国考察,去描绘一些贵族少女的肖像,然后送回国来给他作参考,因为政治联姻的规矩是结婚前不许看新娘的脸,这样才显得有诚意.
  汉斯·荷尔拜因仍然没有理智地丢开自己的职业习惯,于是,天真甜蜜的克莱沃的安妮的肖像被送来了.
  亨利八世看了很满意,就提亲了.
  结果见到公主本人的时候,亨利八世倒吸了一口凉气,但这已经无法挽回了,如果这时要求退货,就必须准备打战,为了世界和平,亨利八世只好忍气吞声,把公主收下了..盛怒之下,他把 汉斯·荷尔拜因 送上军事法庭,以判国罪,乱伦,通奸,造假币等捏造罪名把他给砍了,而安妮公主则被迫和亨利八世离婚并结拜兄妹.仍然被软禁在英国,
  不过她过的很幸福.并且在亨利八世第五个老婆红杏出墙而被砍头后,她仍然想和亨利八世复婚,但被她的"干哥哥"坚决拒绝了.他说自己还没到那种饥不择食的地步.
作者: 水笺    时间: 2009-3-14 14:52     标题: 这是他笔下的亨利八世


作者: 水笺    时间: 2009-3-14 15:01     标题: 第三任太太,又译让.西美亚?





[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09-3-14 15:53 编辑 ]
作者: JACK    时间: 2009-6-20 21:17

本帖最后由 JACK 于 2009-6-20 21:19 编辑

补一点逸闻:

原本在沃尔西说服下,教皇心不甘情不愿同意亨利八世离婚,正当沃尔西亲吻教皇脚丫子以示感谢,沃尔西的狗以为主人被欺负了,狠狠咬了教皇一口.......

结果一只狗狗改变了历史!

因此有了新教

因此有了美国

因此......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09-6-20 21:31

16# JACK
很正常,不是有过一个铁钉的故事吗,查理三世。蝴蝶效应,历史本就有很多或然因素。
作者: JACK    时间: 2009-6-20 22:28

16# JACK  
很正常,不是有过一个铁钉的故事吗,查理三世。蝴蝶效应,历史本就有很多或然因素。
showcraft 发表于 2009-6-20 21:31
是啊,还有那碗蛋炒饭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09-6-20 22:50

18# JACK
金胖笑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