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读了大学穷三代 [打印本页]

作者: 永德    时间: 2009-3-22 07:58     标题: 读了大学穷三代


  今年春节,回了趟乡下老家,按旧风俗给已过世的祖父母和母亲”挂坟”,烧烧纸钱,上上香,放放鞭炮,尽一个晚辈的孝心.只要没有十分特别的事,每年春节我都会回乡下,孩子小,不方便带着,老婆是城里人,难以理解乡下人的文化,我总是一个人来来去去,倒也自在.这两年,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老家修了公路,村里还有一条横贯全村的水泥路,乡亲们大多建了楼房,高大宽敞,装饰漂亮,和城里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我看着都有些眼红.

  几家没改建的老房子,相形之下就有些破败寒碜了.有一家是我堂叔的, 堂叔五十出头,看起来却有七十岁的样子.见我去他家,很热情,拉我坐下,问长问短. 堂叔读过高中,作过民办教师,在农村算个文化人,但日子过得穷困潦倒. 房子还是二十多年前修的,三间小平房,矮塌塌的.年前一场大风,后墙倒了,当时打电话我,我找镇民政,给他补了五百元钱,维修了一下,勉强可以住人, 堂叔很感激.闲谈中,我问到堂叔的家境为什么得不到改善,堂叔说是孩子读大学造成的. 堂叔有两个儿子,都爱学习,但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中考没考上重点高中.高考也不太理想,老大上了三本,三年后,老二上了高职.为供两个儿子读高中上大学, 堂叔花了近二十万,这些钱在农村建楼房,两栋都没问题.老大去年毕业,好不容易在南方找了个工作,月薪1800元,年底公司裁员,失业了,懂事的他做了临时保安, 春节也没回来.老二大二了,明年毕业,赶上经济危机,加上读的高职,就业更难, 春节留在学校勤工俭学.我安慰堂叔,说两个堂弟都快能挣到钱了,好日子不远了.没想到堂叔长叹一声,苦日子才刚开头啊! 堂叔一番细算,我终于明白苦日子才刚开头的含义. 儿子找不到工作父母发愁,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却在家无所事事的大有人在,农活不会做,也不愿做,拉不下面子. 儿子找到工作父母也发愁,在大城市,一两千元的工资只够一个人花,结婚的费用得找父母要,买房子又得找父母.年迈的父母原以为把孩子供得大学毕业了,不指望有什么回报,任务应该算完成了.但实际上,薪水不高的大学生,是无法独立完成结婚买房的任务的.不是有个大学毕业的女孩子说宁可给人做三奶,也不嫁给穷人吗?真实得让人寒心, 堂叔的境遇也让人寒心.他让孩子了大学错了吗? 否则,他为什么会说:”读了大学穷三代,我这代穷了,儿子也是穷人,不用说买房,连婚都结不起.结了婚,生了孩子,还得穷啊!”

  从堂叔家出来,心情十分沉重,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种消费,而且还是高消费,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消费不起,要用三辈子来消费.那又为什么不提醒消费者们,这里的最低消费是让一个农民倾家荡产,”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作者: 永德    时间: 2009-3-22 08:14

农村出来读大学的,最可怜了。为了在城市安家落户,常常是几代人凑钱,给他们买房子,这还不够填上
起跑线不同,农村出来的,虽然也有发展的很成功的,但是一般要比城市中的小孩都奋斗好多年,才能有个安身之地。
俺也是农村出来的,不过对城市有不适症,最大的梦想是将来回老家,守住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这个梦想,难啦~
作者: 何毓玲    时间: 2009-3-22 12:07     标题: 正好有点感想,与楼主之意相反:读书改变命运!

孩子们,读书去吧!
    ——电影《高考1977》观后

      1977年,一位老人、一位伟人果断拍板:恢复高考,不等明年!他动情地说:“孩子们,读书去吧!”

      那一年,尽管国家的整个肌体仍处于僵硬状态,但冬眠的肌体下的脉管,开始有血液在涌动。正是这根血脉的涌动,神州大地有了初春的第一枝青绿……共和国的教育史上出现了两大奇观:44天连续不停的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在冬季进行大学招生。

      电影《高考1977》就是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如实反映。那一群在北大荒战天斗地的知青,已经下乡整整八年了。彻骨的寒冷似乎从未片刻消减,非人的强体力劳动已经把人压得麻木。他们想家想亲人,想得疯狂!上调回城和推荐上学是唯一的出路,可那条路是那么狭窄,名额少得可怜。为了回家,他们用原始野蛮的“扛包”来维护公平。那可是300多斤的大麻布口袋,拼着被压残废的危险,咬紧牙关扛起来,双腿颤巍巍走过那条线……影片中感人的情节太多了,为争取报名的权利,他们不惜绝食;为给女儿高考的机会,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老教师被迫私刻公章、伪造平反公函;为了按时赶到考场,男女知青们在雪地里拼命追赶火车……看到父女两人隔着门板泪流满面,女儿说:“妈妈走时一再要我告诉你,她下辈子还要和你过日子!”我潸然泪下。高考结果出来,那份伪造公函暴露了,将影响一个优秀考生升学,招生办主任和老场长的对话:“公章是伪造的,红星刻歪了!”“我看出来了,要是你的女儿,你敢吗?”“我敢!”“我也敢!”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

      整部影片洋溢着把知识还给人民、祖国建设大业急需人才的主旋律,感人至深。我就是那年参加的高考,随后迈入大学的,所以对影片中的人物熟悉而亲切,对“我要读书”的强烈愿望感同身受。我本科同学中,有的是从生活最底层挣扎出来的人:有在金沙江源头放木排的,河水解冻还漂浮冰渣子的时节,他就得站在刺骨的河水里用长蒿拨动那些木头,让它们顺流而下,以此落下一身的病痛;有在河南、**之间搞长途贩运的,风餐露宿,吃尽辛苦,受尽屈辱;更多的当然是那些吃苦在田间地头的知青……是高考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命运,也决定了我们日后家庭的社会定位。上不上大学,人生的境遇就大不一样了,不啻于天壤之别。大学同学聚会,名教授、大企业家,成功人士比比皆是,那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中学同学聚会,则多是退休老头老太了,退休金几百元,不能承受一点风吹草动!

      看电影《高考1977》,引发了我太多的联想与感慨,信笔记之。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远超过高考本身,从而被誉为“一场意义不亚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中国最根本性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革开放的原动力”。我以为,恢复高考的意义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写于2009-03-13晨
作者: 无尘    时间: 2009-3-24 09:23

教育如果成为产业的话,必会读穷了人。读书能把人读穷的话,便也会有很多人不愿意读书了。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3-25 10:02

昨天在办公室接待了两个女生。

一个是来问毕业论文的,没有找到工作,农村的。前一阵子考了个公务员,到了面试的时候被唰了。

一个是因为考研分数进不了原来的报考专业,想转到我们这个冷门专业来,也是农村的,没有找到工作。

她们都打算毕业后漂在城市。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9-3-25 10:12

同意何大姐。读书虽受穷,但总有个光明些奔头,起码他们可以做个明白人。找工作相对要容易些。否则,农村孩子,特别男孩子的路,要么在砖窑,要么要井下,要么是建筑工地,反正有城里户口的人不屑不愿干的活儿都是他们的。
作者: shaya    时间: 2009-4-11 13:53     标题: 教育的高成本何时有尽头?

毕业之后会有人问我:大学里你学到了什么?我会说:至少形成了自己思考、自己判断社会事物的标准和价值观。很多时候也在想,人要那么明白事理做什么。很多人不明白,不是过的很好。自己明白一些,未必能够活的很好。
为了接受教育,已经付出的高投资,回报还只是一个未知数。可能是0,也可能是负数。农村大学毕业的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在农村种田,而是不能。一个接受如此多知识、花费那么多金钱的大学生在乡务农,让邻里乡亲怎么看?“读书无用论”岂不是更加嚣张。
只希望,高等教育,不,应该说是所有的正规教育,少消耗一点监护人的钱财,使得受教育的成本低廉一些,学生和家庭的压力就都小一些。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4-28 16:02

原帖由 shaya 于 2009-4-11 13:53 发表
毕业之后会有人问我:大学里你学到了什么?我会说:至少形成了自己思考、自己判断社会事物的标准和价值观。很多时候也在想,人要那么明白事理做什么。很多人不明白,不是过的很好。自己明白一些,未必能够活的很好。
为了接受教育,已经付出的高投资,回报还只是一个未知数。可能是0,也可能是负数。农村大学毕业的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在农村种田,而是不能。一个接受如此多知识、花费那么多金钱的大学生在乡务农,让邻里乡亲怎么看?“读书无用论”岂不是更加嚣张。
只希望,高等教育,不,应该说是所有的正规教育,少消耗一点监护人的钱财,使得受教育的成本低廉一些,学生和家庭的压力就都小一些。
把教育成本降低,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高等学校转移到乡村,变城市教育为乡村教育。
城市无法长久,以城市为趋向的工业化教育也无法长久。

这次经济危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
所有的城市都消失!所有的大楼都倒塌!人类从工业社会又返回到农业社会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