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袁晓明:减税是刺激经济的最好政策
[打印本页]
作者:
周雪川
时间:
2009-3-23 14:16
标题:
袁晓明:减税是刺激经济的最好政策
日前,美国通用汽车的股价已降至上世纪大萧条时期的水平,通用汽车的销售在过去的两个月下降了51%,在美国政府注入几百亿美元资金后,通用汽车仍然面临破产。可以说,在目前美国的经济危机中,通用汽车公司是最悲壮的代表之一。 可是,在全球范围内,通用汽车的前景并非一片黑暗。比如,美国汽车在中国有相当不错的市场。据美国彭博通讯社报道,中国的汽车销售在2月上升了25%,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的销售自然也在增加。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试产前途暗淡,但对中国市场的销售预测却增加了一倍,这有点讽刺意味。在全球汽车销售不景气的形势下,为什么中国的汽车销售却能够上升?彭博的报道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政府将汽车销售税降低了一半。
面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降低汽车销售税以及中国汽车销售上升的现实,给了各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启示。在大洋的一边,中国政府减少汽车销售税,汽车的销售就上升。在大洋的另一边,奥巴马政府推出巨额赤字预算,同时提出要增加所有人的税负。在高赤字、高税率的恐吓之下,自奥巴马当选以来,华尔街股市已狂泻32%,创历史纪录。
这不都是奥巴马的错,毕竟前一届政府留下了一个经济危机,但奥巴马高赤字、高税率的政策却是在给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否则的话,奥巴马的支持者巴菲特等人就不会站出来警告奥巴马了。巴菲特劝告奥巴马,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不要在能源消费上增加税负。股票节目主持人Jim Cramer也是奥巴马的支持者,但他强烈反对奥巴马增加所谓“富人”的税负。Cramer并不反对提高一点所得税率,但他说那应该在经济好的时候。
在经济衰退、个人与企业开支极度减少的情况下,政府需有直接的干预去刺激经济。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减少个人与企业税负是更好的刺激经济方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卡特时代,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率为7.5%,银行房屋贷款利率为2.5%,通货膨胀达到13%。(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为8%,银行房屋贷款利率为6%,通货膨胀为3.5%。)1981年,美国选民把执政一届的卡特轰出了白宫,共和党人里根赢得压倒性胜利。当时的美国人对里根寄予厚望,期望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称,当今的经济危机之下,政府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而当时的里根在就职演说中讲,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政府就是问题本身。里根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是要政府为个人和企业让路,因此他推出了减税政策。而奥巴马却是要加重个人、企业的税负,并通过政府赤字把负担加到下一代身上。
是里根的减税政策帮助美国走出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其实,并不是共和党的里根才减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民主党的肯尼迪也是一个大力减税的总统。可惜,今天的民主党已经不是肯尼迪时代的民主党,尤其是奥巴马领导下的民主党,不仅要加税,而且还有贸易保护的理念。前一段时间,奥巴马签署的刺激经济法案中包括有“只买美国货”的条款,这就是贸易保护理念的具体体现。大萧条前期的胡佛政府(1929—1933年)正是执行了贸易保护政策,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贸易保护,后来的罗斯福提高税率,无疑使大萧条得以延长。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税收优惠、出口退税、零资本利得税、零房地产税等低税收政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美国的资本利得税为20%左右。最近有美国的财经评论员说,如果美国也像中国一样不征收资本利得税,那将对美国股市和经济有极大的刺激。
为应对经济危机,除了降低汽车销售税外,中国政府还应在多方面加大力度,减低个人与企业的纳负。日前,有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开始征收资本利得税。我认为,那是千万不能考虑的政策。
降低税率在短期内会因税收减少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财政赤字,但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中国长远(0.225,-0.00,-2.17%)的经济发展来看,短期的赤字是可以付出的代价,尤其是考虑到赤字与GDP的比例,短期的赤字并不是多大的问题。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尤其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等国家的消费降低,中国需要尽快增加内需,减少个人与企业税负无疑是增加内需最为有利的措施,今年中国汽车销售增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此外,不仅中央政府需要减税,而且地方政府也需要大力减税。更重要的是,低税负不仅刺激消费,而且鼓励人们去创业以及创造财富,那正是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动力。
(作者为东方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选自2009年03月16日 06:49 东方早报 )
作者:
亚平
时间:
2010-12-28 23:40
减税不是问题 税制才是根本
经济观察报 社论
本报曾刊发报道,披露今年中国财政收入有望超过8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报道刊出后热评如潮,减税呼声高涨。不过我们认为,是否减税,如何减税,还当研判过去几次减税的成效,综合考量,不宜泛泛而论。
以财政收入全球第二而论,让利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事,减税的主张也由此而生。实际上,在始自2003年的经济增长周期中,减税通道从2004年起就已开启。当年启动的增值税转型东北试点,即有鲜明的减税意味。2006年,中国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其后数年间,相继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免首次购房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以及减免部分车辆购置税,等等。2008年末,在金融危机影响波及中国之后,中国又出台了规模达5000亿元的减税计划。
一系列减税效果如何?答案似乎并不那么肯定。以农业税为例,据称,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不过,鉴于农产品与原材料等工业品价格仍然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农民种地不挣钱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这几年城乡收入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
城市也面临相似的情况。在购房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刺激下,市民购房热情高涨。但他们随后发现,自己在享受了少量的减税优惠之后,不仅以往的购房折扣不见了,房价还像坐了火箭似地一个劲往上蹿,实在是得不偿失。
究竟是谁享受了减税的好处?在农业市场,是那些惯于利用价格差进行炒作的个人和团体;在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是把房子和车子吊起来卖的开发商和汽车厂家和经销商;在证券交易市场,则是为数不少的内幕交易者和“庄家”。
而且,纳税人在享受少量减税优惠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变着法子用收费和罚款来代替征税,民众的实际负担并未有太大改观,过去数年进行的减税政策并未形成一种普惠局面,减税的实际效用因而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认为,单纯的减税效果未必好,还可能有悖于决策者的初衷。如果税制改革不到位,税制不完善,税费秩序不规范,大规模减税,占据种种便利的少数人和少数特殊群体得益更多,普通民众甚或因为费的泛滥而蒙受更多损失。
据此研判,一系列与减税政策相关的政策规范应该同步推进。比如说对财政支出的强力监督。很多地方因减税而抱怨收入减少,进而设租收费,但一些官员公费旅游请吃请喝等费用居高不下,实际耗费不会弱于减税额度。如何卡住类似列支于行政办公费用上的开支?
官方一贯以中国的税负不高为自己开脱,但未曾考虑中国并无健全的社保体系,医疗、教育、住房等费用均要百姓自己筹措,综合而论,中国百姓的负担实际可能并不低。单纯减税,还不如同时将更多资金转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后顾无忧,百姓的感受自然不同。而现在很多取之于民的资财,却不知用于何处,或为官员所轻易挥霍,凡此种种,不是减多少税可以化解的。
更何况,这边在减税,那边一些地方因为缺少稳定税源就筹划开征新的房产税,未曾考虑如何获得纳税人的认可,如果任何新税的开征,都是这样一种逻辑,今天减掉的税,总有一天还会被征回去。
所以,减税要持续,相应的税制更需要完善,这一过程还应与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相联系,与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相联系,真正实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果真如此,即使不减税,纳税人也会甘之如饴。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