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冯木鱼:荒唐透顶的高校人才选聘中的“唯出身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永德    时间: 2009-5-8 11:49     标题: 冯木鱼:荒唐透顶的高校人才选聘中的“唯出身论”

冯木鱼:荒唐透顶的高校人才选聘中的“唯出身论”


如今高校在招聘博士、硕士学历的教辅人员时,都会设置一些门槛,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些重点高校往往会或明或暗地要求应聘者从第一学历开始都必须是“211”、“985”工程院校,这表面看来有其合理性,实际上却是很不公平的。有许多学历背景并非这类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科研和教学能力(或学生管理、行政工作能力)都较强,完全具备大学教师的资格,甚至比有些“根红苗正”者更为优秀,却被这样的规定不问青红皂白地直接“阻杀”于门外,连个展露才华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在参与公平竞争之后得到聘用。

一个高校教师是否合格,其考察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不分先后):一、道德修养;二、敬业精神;三、科研水平和科研潜力;四、教学能力(或学生管理、行政工作能力等)。前两条对于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可能还无从准确判别,后面两条基本上通过简历和面试都能反映出来。但无论如何,这些条件与本、硕、博所读学校是否211、985工程高校都没有必然联系。

目前许多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都已经趋于理性和务实,不再迷信“名校”和“高学历”,一些高校此时却在推行“唯出身论”,这种政策性的歧视显然不合理。而在当前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压力下,它就更加不合时宜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那些本、硕、博所读学校全是211、985工程院校的学生的能力,他们所受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也很可能会比“出身差”的人更好。但是,论综合素质与能力,那些具有良好学历背景的学生并非就一定占有优势。

我前不久去外省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结识了一个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交谈之中我们就提到了一些高校在教师招聘中片面看重学历背景的不公正现象。虽然现在所读学校也是“211”、“985”高校,但她本科毕业于某所只是“211”,却非“985”的大学,而正是因为这一点,她想留校做辅导员的愿望就始终无法实现。事实上,这个女孩相当优秀,她从本科到硕士一直都是校学生会副主席,曾组织过多次大型活动,既能歌善舞,成绩也十分优异,多次荣获国家和校级奖学金。后来留校不成,她只好远赴异地,并最终通过了400:1的激烈竞争,获得了某所部属“211”高校今年唯一的一个辅导员职位。她不无遗憾又十分自信地对我说:“我们学校不肯留我,我只能说,他们损失了一个人才!”
     
笔者的一个朋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农村读完小学和初中,当时普遍的情况是:初中阶段绝大多数最优秀的学生都去报考中专、师范学校,以求早日“跳出农门”,少数家境好的和成绩次一等的才会去读重点高中。他当年很渴望读高中,但家境不允许,无奈只好读了师范。毕业做了中学教师之后,由于求学的欲望依然强烈,他又陆续进修了专科、本科,然后考上硕士和博士。回顾整个前半生,他几乎都是在求学中渡过的。尽管“出身”不好,但事实上他的学术底蕴并不比许多一路重点大学读上来的人差。他从小爱好写作,阅读面很广,多年前选准了这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之后,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知识积累。而且由于多出的这段工作经历,使得他在社会阅历、知识面和思维水平方面甚至还在身边一些人之上。因此,从科研能力来看,他是比较出众的,曾在国内本学术领域最权威的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学校认定的其他核心刊物也有数篇。另外在一些报刊上还有散文、随笔面世。并且,在硕士和博士期间,他多次荣获校级和国家级的奖学金,也先后参加了演讲赛、乒乓球赛、书画比赛等,均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和成绩。与此同时,他也任过几年的高校兼职教师,执教水平和敬业精神都受到了所在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但是,以目前许多重点院校的招聘标准来看,我那朋友却显然连面试的机会都无法获取。

笔者以为:一个好的大学,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人才的使用,都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高校要发展,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自然十分重要,但教师素质的主要体现乃是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以及二者背后的人文素养和敬业精神;良好的学历背景最多只能列为人才选聘的次要参考因素,绝不能当作必要条件。我们的一些高校要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乃至世界知名的大学,就必须彻底改变那些“一刀切”式的简单化作风,真正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而且,不仅人才选聘工作是如此,其他方面也同样是如此。
作者: shen    时间: 2009-5-8 22:19

这的确是个问题
现在看重出身,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因为高考的公平性大于硕士和博士招生,所以使得第一学历更加被人认可,此外,中国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被人们广为认知。
但是我有时也在思考,这是否真的有道理,我认为,学生对学术是否真的热爱,学生的性格是否真的合适作学术,这些才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当然这些很难被短期内能过笔试面试得知。
就我的观察,中国就算在出国的矫矫者,或者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学术深层次的思索,没有很好思辩能力,最终的结果是,虽然文章一大堆,甚至高水平的文章了能做到层次不穷,但是说到底还是因为人比较“聪明”,会写,会说,会做,但真正原创的,需要长时间努力的,体现功力的文章很少很少,不仅是大陆的学生,就是接受大陆教育而出国的高材生,也是如此。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