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内需在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6-6 10:05
标题:
内需在哪里
[原创]中国的很多工厂(企业)会继续倒闭——内需无解
文章提交者:戚华建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戚华建
我用“交换定律P=RSC”来证明上述命题。
P=RSC
P=价格;R=需求(价值);S=供求系数(S=b/i,b=消费;i=投资);C=成本。
显然,当P>C,就是商品或服务卖出的价格大于成本时,经营者才会有利润,企业有利润才不会倒闭。怎样才能使P>C呢,显然,只有当RS>1时,才能使P>C,工厂(企业)才有利润,这个道理只要具有初中数学水平的人都是会懂的。
(那么在学术上,我们怎能先知道RS>1中的R的值是多少呢,不怕,我们先假定R=1,因为在理论上已证明,只要发生买卖(交换),商品或服务的R一定大于1,所以我们把它假定为1,就完全不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逻辑分析)
显然,当我们把R假定为1后,接下来,只要分析我国的经济体中的“供求系数S”在目前或今后一段时期是处于
S>1或S=1或S1,那么大家都有利润;当证明出RS=1,那么有利润的工厂(企业)的利润在理论上就刚好是另一部分工厂(企业)的亏损;当证明出RS1),那也是建立在部分的工厂(企业)的破产之上的。
接下来,我们用实际经济学统计数据来分析和证明我国目前或今后一段时期的S>1或S=1或S<1。
我们以2008年的有关经济数据来说明。2008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3广义货币)是64万亿人民币,按社会平均年利息12%计算,要付掉7.68万亿利息;国家税收也按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万亿的(2008年财政收入6.1316万亿)20.4%计算,要付掉6.1316万亿,两项相加是13.8116万亿人民币;剩下16.1884万亿人民币的产值我国13亿人均平分,得到12452元人民币。就是说,2008年,中国人均实际年收入应该是12452元人民币。
当知道上述这个数据后,我们就可以求出“供求系数S”中的消费/投资比了。
2008年,我国的社会总消费b是多少呢,有了上述数据,我们就很容易把它求出来。我们问,政府的财政收入够花吗,显然不够,所以国家税收收入的6.1316万亿显然消费掉了;我们人均的12452元一年够花吗,也显然是不够的,所以,16.1884万亿元也是消费掉了,两项相加得:
6.1316+16.1884=22.32(万亿)所以,
b=22.32(万亿) (1)
我们问,2008年,社会上还有其他消费吗,我回答,基本上没有了,因为上述的“社会平均利息”的7.68万亿,用到社会消费中的份额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拥有这7.68万亿大部分是有钱的少数人,他们用于社会生活消费的钱对整个经济体来说,很有限。
那么2008年,我国社会总投资i应该是多少呢,从理论上讲,应该大于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3广义货币)64万亿人民币,因为在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就是投资。所以,我们用2008年的社会总消费除以总投资,就可以求出非常接近实际的“供求系数S”。已知
i=64(万亿) (2)
用(1)比于(2),我们得到:
S=22.32/64=0.349 (3)
从(3)式我们看到,2008年,我国经济体的供求系数S<1,社会消费是社会投资的34.9%。
我们再把0.349这个数据代入交换定律(也假定社会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是1,C=1,那么就是)
P=RSC=P=0.349 (4)
显然,(4)式证明了,如果2008年我国生产的商品全部要在——国内——现金卖出去的话,那么1元的投资(成本)只能换回0.349元。也就是说,就是光2008年投资生产的产品按照2008年的人均收入要卖3年;还有上几年的投资呢。(看一下这些空置的商品房和厂房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那么,中国的很多工厂(企业)的商品能不能(慢慢卖)坚持3年以上呢,如果无法坚持,显然就会继续倒闭下去。
上述是经济学事实,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国内人均收入就是那么多,所以内需就是那么多。
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提出,增加投资i会增加消费b(内需),这个观点,现在用交换定律来分析,显然我们看到这个观点是有条件的;因为,如果投资i增加一个比率a,消费b也跟着增加一个比率a,显然S是没有增加的,
S=b/i=ba/ia
这就是说,当投资i乘于比率a,消费(内需)也乘于比率a,那么对供求系数S来说还是没有增加。工厂(企业)的产品还是不会增加利润。再如果有人把投资中的利润储蓄起来,不投入消费,这就更让经济体雪上加霜了。(今天中国极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看到,归根到底,若要想社会上的工厂(企业)都有利润,经济繁荣,唯一办法是让社会消费b接近社会投资i,也就是说,如何设法让社会投资i会绝大部分转化为社会消费b。
——在目前中国,这是一个妄想。因为社会消费(内需)来自于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来自于人均创造和公平的市场经济,而中国,既没有公平的市场经济,又人均创造能力低下,你到那里增加人均收入,所以——无解。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6-6 10:06
文章提交者:chrisysz2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 ... ID=3&ID=2837460
报告领导:外需稳定不住
2009-5-31信水清流
中国最优质的出口,无疑是跨国公司的采购,比如Adidas和利丰等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采购量大,一般提前几个月就要和工厂协调产能,发出预告订单,工厂就要在综合各个客户的需求,看看是扩大产能还是放弃一部分订单或者寻求同行(卫星工厂)支持。
不过这是前几年的老黄历,下半年的订单预告已经陆续到了,很多工厂都作出决定:继续缩减规模。
我了解的工厂大多已经缩减了40-50%的工人,实际上产量可能没有少这么多,但是工厂考虑过冬,提前减少成本。这一次,预计缩减20-40%,因为订单继续减少。
我不知道工厂有没有注意到国务院六条稳定外需政策:
(一)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
(二)完善出口税收政策。
(三)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
(五)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六)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
但是以我了解的工厂,他们从来没有指望过政府来解决问题,海关不要找个理由说工厂的报关文件上的U看起来象V,把货扣下来,让工厂拿钱去放行;工厂不要在半夜接到员工的电话,说是因为没带暂住证所以被关在黑屋子里,请工厂赶快拿钱去换人。那么工厂已经很满足了。
广东的港台企业大的资金流动都在境外,因为大陆金融管制太严格,国有银行太大牌,港台企业在境外收出口的货款,购买原材料和设备的钱大多也在港台支付,只把发工资和日常开支需要的款汇进来。
出口信用保险,港台企业其实对于很多付款太长的客户都是会买的,港台有这些业务。
退税,这些出口企业做的是来料加工,本来没交什么税,自然也没有退税。
融资问题,保守的经营者不会缺钱,上市企业更不缺钱,有订单的话可以增发或者发债券,感谢流动性,股市又有泡沫了,现在股市上拿钱比银行方便。
Adidas也把付款时间由30天延长到60天,不过Adidas会提供银行给供应商,供应商可以以优惠利率把远期TT提前贴现,那个利息很少,比请国内银行行长洗桑拿省多了。
至于收购外资品牌,中国人也懂,香港利丰就收购了美国手袋品牌入口商Van Zeeland, Inc.的所有资产,包括其旗舰品牌Kathy Van Zeeland Handbags、B. Makowsky 和 Tignanello;那个李书福买了澳洲的自动波公司,还想买沃尔沃,不过如果他早几年拿到汽车许可证的话,现在可能还可以,不过目前看来,他自己底气还不足。
其实想帮帮出口企业有更容易的方法,比如台湾宝成,准备在工业区盖一个大医院,如果允许的话,他们也可以给工人盖个大学校,盖房子不用多少钱,请老师更不用多少钱,现在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吗?现在宝成只给员工提供了很便宜的幼儿园,医院没有被批准,学校更不会被批准,何况还有户籍问题制约工人小孩在广东读书。
如果工人的小孩可以在工厂上学,附近有好的医院,那么工厂就是低点工资也有稳定的熟练工人,淡季他们也不会回家乡,而会和工厂共度难关。可是这些都是不可以的,那么工厂只好慢慢熬。
还有社保,工厂给工人买社保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还好,听说这个问题要解决,希望速度能和查暂住证那样雷厉风行。至于汇率的话,我们也不敢奢望,反正货币贬值的话,我们还不是要给工人加工资?2007年物价猛涨,工厂承办饭堂的马上要求每人加30元钱,否则下个月就停伙食。
安踏已经公告,原定扩建21条生产线已经暂停,这里是指做鞋的成型线,加上其它工序所需工人,每条线需要400人。还缩减了两条线,至少800人失去工作,不知道下半年怎么样。外需稳定不住,内需怎么也起不来?
外需下降和越南等地分流订单关系不大,越南工人现在一个月就比大陆工人少300-500元,做鞋子来说,高档运动鞋,一个工人一个月可以做到100-120双,6、7美分的工资差别和越南那里因为产业配套不足所产生的费用比起来得不偿失,而且西贡(胡志明市)的食品价格和房租比深圳还贵,我们这里面包房3.5元的三明治,胡志明街头要10,000越南盾(5元人民币),很多人要在骑摩托车一两个小时以外的地方租房子住,长远来看,越南的工资上升压力很大。台湾宝成在印尼、越南都停止扩张了。纺织品出口,大陆是一年近2000亿美元,越南一年才100亿美元,越南如果达到200亿美元的出口,估计工资都要超过大陆了。
Adidas的大供应商万邦在印度的工厂经营多年,它期待别的厂商跟进形成产业链的希望落空,至今还是孤零零的在那里自己玩。
听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不过这一次,美国人已经被我们解放得脱光了,只有我们自己脱了。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6-6 10:08
劳动力廉价实为中国经济最大软肋
马光远
2009年05月30日 新京报
央行最近发布的《2008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关于东莞农民工真实生态的一些调查数据,非常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调查显示,东莞最低工资标准从1994年的350元/月提高到2008年的770元/月,15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不足5%,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1%,但在消费支出上,有近六成农民工每月消费在500元以上(据5月29日《广州日报》)。
如果把上述调查中的数据与中国经济长期面临的消费不足的痼疾,乃至与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放到一起解读,相信既能够消除观念上的一些重大误导,也能给即将启动的收入分配改革如何建立农民工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以启示。
长期以来,谈起“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廉价”常常被“美化”。这两年在谈起中小企业困境的时候,很多人都把《劳动法》诸多规定的严厉、导致中小企业人力成本增加视为罪魁祸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一些企业家、学者、人大代表甚至将中小企业暂缓实施《劳动合同法》作为“脱困”的路径选择。
抛开最低工资本身的是非不论,央行调查报告的数据告诉我们,依靠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优势的“中国模式”虽然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种模式显然建立在“利润挤压工资”的畸形分配的基础上,由于收入太低导致居民购买力低下,从而导致消费不振。在外需旺盛的情况下,这种分配的弊端不太显性,但当外需大幅度下滑的时候,通过“挤压居民工资创造竞争优势”的模式必然导致所谓的“产能过剩”———国内居民在劳动报酬没有正常增长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消费能力。
因此,劳动力廉价与其说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毋宁说是中国经济的最大软肋。几个简单数字可一目了然地说明此问题:一是改革30年,GDP的年均增速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1997年~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三、从小时最低工资看,我国平均是0.2美元,而欧美等国是25到30美元。如果我们再把央行报告中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长不足5%考虑在内,中国消费不足的症结不言自明。
很显然,解决的关键就是提高劳动报酬,提升居民的购买力,而非相反。
将中小企业的困境归结于劳动者最低工资的提高,不仅荒谬,而且不人性。按照“库茨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到某一个点,一定会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首先就表现在对劳工的保护上,只有完成了这个跳跃,我们的社会才会前进一大步。如果我们把“中国制造”的前途寄托在压缩劳动者的生存权利上,则永远走不出不得不依赖出口的周期律和恶性循环。
中国经济需要的是理顺扭曲的分配制度,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从整个经济循环的周期而论,如果居民消费能力高,企业的利润没有过度压榨工人的收入,即使面临外在的危机,中小企业也不会像今天如此不堪一击。因此,不是因为工资高而导致中小企业的困境,而恰恰是工资太低才导致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内需无法激活。不到1000元的工资,高达500多元的基本支出,最低工资标准已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根本没有下降的空间。如果我们再在政策上不改弦更张,以牺牲劳动者的公平收入,换取一时的经济复苏,丧失的恐怕不仅是未来社会进步的道德基础,还会丧失社会赖以进步的理念和法治基础。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6-6 10:13
[转贴]涨价传闻暗示通胀降临
文章提交者:D.B.Cooper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正面:大宗商品的走势“看上去很美”——国际油价逼近70美元,伦铜升至5000美元区间;芝加哥大豆(资讯,行情)突破1200美分。国内外基本金属、农产品(000061,股吧)的期货价格都出现了接近翻倍的涨幅,“最坏的时刻”仿佛已经远离。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1季度4.58万亿新增贷款,这些都给商品领域注入了极大的流动性。
反面:美国的原油库存在本周意外飙升,在国内,金属企业的下游需求正在减弱,一些电线电缆厂家只有10天左右的订单。实体经济的需求,似乎远远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这场大宗商品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的“战斗”中,目前金融属性占据上风。作为与宏观经济紧密关联的大宗商品市场,是将延续这一雄起的走势,还是已经触及阶段性顶部?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商品泡沫破灭的隐忧巨大。目前的上涨,是由金融领域的局部货币流动性过剩引发的资产价格膨胀,而实体经济所吸引的资金不足,导致实际需求还没有起来。一旦经济未如预期中的恢复,则商品将面临巨大的回调风险。
泡沫下的疲弱需求
“铜板的下游非常差,终端消费始终不旺,”一家大型铜板加工企业负责人说,“我们的下游包括了服装(铜制拉链)、小五金(锁片、灯口铜片)等再加工产业,这些很多都是出口产品,但出口订单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我们在江西地区的调查发现,有些电线电缆厂,好的时候是一个月的订单,现在基本都只有10天左右的订单,”新湖期货高级研究员冯洁告诉记者,现在虽然是加工淡季,但进入淡季之前,电线电缆的下游消费就已经开始减少。据了解,电线电缆是铜的最大需求领域,铜的另一“需求大户”——家用电器的需求也很不理想。“4万亿的刺激计划出来后,对铜的需求并没有想象那么大。”
业内人士表示,铜的整体库存虽然下降很多,但其中夹杂了诸多因素,看不出真实的供求。其他金属,国内锌、铝库存都是增加的。配合其他金属的状况看,实体消费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而油品的消费也具有很强代表性。“国内来看,油品的消费和产量均比去年下降;国外来看,原油的库存又再度增加,”神策投资分析师陆承红说,大宗商品基本面的问题在于,需求一直得不到放大。这在原油上表现很清楚。原油库存在2-3个星期前,出现了较大减少,市场一度以为需求增加了,但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周三公布,5月29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增加290万桶,至3.66亿桶。
“由于货币乘数的减少,最终的货币投入在实体经济中的反应是不如以前的。”冯洁说,“我们追加了那么多投资,但真正到达实体经济的有多少,这可能要打一个折扣。”
异常繁荣的商品市场
虽然实体经济的需求没有真正启动,但商品市场却在这半年来呈现了异常的火爆。原油、金属、农产品的涨幅都很大,期货市场也呈现出量增价涨的繁荣局面。国际油价逼近70美元,已然比33美元的低点翻番;伦敦铜已经从2817美元升至5000美元区间;芝加哥大豆期货从776美分一路突破1200美分。加之美元近期的暴跌,更是让商品迎来了新一轮的暴涨。
“美元大跌,股市期市大涨,很多资金又开始重新介入风险品种。”陆承红说,比如美国国债跌了很多,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再把国债当作避险产品。而在经历了一整年的强势之后,美元的去杠杆化也得到完成,重新杠杆化的可能性正在增加。“美元没有止跌继续滑落,从而带动原油往上涨,原油再带动整个大宗商品上涨一波,这是很有可能的。”冯洁说。
冯洁表示,目前实体经济的资金依然不足,但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一小范围内的资金泛滥,部分区域流动性过剩,造成了一种“看起来很美”的局面。当货币的供应量与商品供应量不成正比的时候,就会带来上涨。
破灭隐忧正在袭来?
2008年的大跌,就是金融属性将商品泡沫越吹越大,突然发现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资产泡沫破灭。如今,这一幕是否会重演?
“现在是淡季,如果铜的期价还是直接向上,而不是震荡的话,那么泡沫就大了。”陆承红说,一旦后市欧美经济恢复达不到预期,那么报复性下跌就很厉害了,而且不单是铜,其他大宗商品如果还是处于强势上涨的过程中,那么未来将来可能会迎来一轮较大的暴跌。
业内人士表示,商品的上涨是否有可持续性值得怀疑。首先,二季度货币的供给量增幅可能会往下降,很难再像此前一样拉动商品价格。其次,如果原油回到70美元以上,对经济恢复的打击也将出现。另外,美元短期内是不是会再往下走,也要打一个问号。
“商品属性没说话,金融属性占主导,”冯洁说,未来一旦矛盾爆发,发现经济没有想象中的好转,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回调。从供求面来看,没有出现太大的支撑。从品种上看,金属的泡沫可能更大一些。本来产能过剩的企业,不但没有缩减产能,反而复产,在高库存低需求的情况下,存在较大隐忧。农产品则略好于工业品,因为天气因素有很多炒作空间。“虽然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但商品市场走W底的可能性很大。”
陆承红则表示,现在的泡沫是适中偏大,还没到破灭的时候。如果维持在一定区间内,比如原油在75美元,铜在5500美元,倒不会形成很大的泡沫。但脱离这个区间的话,泡沫就会很严重。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