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 对科技的错误期待 [打印本页]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4 00:04     标题: 对科技的错误期待

你知道,我们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自然灾害,因为自然灾害仅仅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持续时间也很短(虽然会造成持久的影响)。真正让我们寝食不安的是不断增长的能源危机。如果我们的文明不及时应对,这个危机将对我们整个世界构成长久的威胁。

  当石油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已经以永恒的经济增长为前提构筑了现代文明,而经济增长需要能源。如果没有日益增加的能源供应,我们复杂的文明将不能继续维持。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持续增长,我们的世界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如果像复活节岛上的居民那样,我们已经用光了建造更大的雕像(或者城市)所需的资源,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再进一步说,如果对我们来说,连维持现有城市都觉得过于昂贵而不堪承受的时候,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一般的人面对一个可怕场景——比如看到恐怖电影中的某个镜头的时候,往往会本能地闭上眼睛。令人不解的是:与此相似,在面临着文明衰落的时候——这当然也是很可怕的情景,人们即使没有完全闭上眼睛,最起码也本能地变得目光短浅了。

  这种情形跟历史上的“当纳聚会”很相似。“当纳聚会”是一次声名狼藉的探险,1846年,这支探险队的队员被大雪围困在美国内华达山区,由于食物短缺又与世隔绝,最后他们竟然自相残杀、同类相食。如今的石油供应就相当于“当纳聚会”中最后的一筐食物。探险队的领导者们明知道这筐食物最终要被吃光,而且一旦吃光了所有的食物,他们就可能要被迫对别人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别人也可能会对他们做出什么事来。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着如何想办法让大家生存下去,而是假装问题并不存在,要不然就是用一些荒谬的话来安慰大家,比如:“别担心,就凭身上的脂肪就可以保证我们渡过这个冬天。”或者说:“有人拉了一车的食物将会及时地给我们送过来。”或者说:“筐里的食物比你们想象的要多。”要不然就说:“我们正在设计一种新型的搅拌机,它将让我们剩余的食物变得更有营养。”

  如今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新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石油产量来帮助我们摆脱石油危机的威胁。比如《石油风云》的作者丹尼尔·尤金就认为:“最终我们能得到的(能源)供应将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只要你肯出钱,那些聪明的人们就会给你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保证让你得到所需的石油。”柯蒂斯·瑞斯特:《为什么石油永远无穷无尽》——见1999年6月《发现》杂志。

  如果我们是在讨论如何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谈到石油,这么说就不对了。一方面,地壳中储存的石油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根据适当的成本收益比率,我们能够开采出来的石油也是有限的,因此,这个铁的事实绝对不是用金钱和智慧就能够改变得了的。

  尤金等人认为诸如三维地震成像、新型深海钻探技术和装备等新型技术,以及液化天然气和焦油砂等新型能源供应的开发都可以作为增加能源供应的方法。尤金说:“人们认为石油产业非常落后,还是像19世纪那样到处胡乱地钻探,事实上,石油产业是世界上仅次于军事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最大消费者。”同上页。

  可悲的是,尤金之流实际上是在做白日梦。石油产业越来越多地运用高科技只能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众所周知,技术是非常昂贵的。如果真的像那些乐观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世界上到处都是石油,那么也就不需要花费上百万美元的巨额资金来购买地震成像技术和高科技钻探设备了。事实上,石油产业花重金来购买这些技术和设备并不是为了提高产量,而是因为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那些容易发现和开采的石油我们已经开采完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不容易勘探和开采的,所以,现在我们为了获得这些石油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照此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成本会超过我们的收益。
=============================================自从1970年以来,油价已经从每桶不足3美元升到了60多美元,这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石油生产。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而且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同时,美国人(至少美国的领导者们)都知道他们幸福的生活需要依靠无尽的廉价石油供应来维持。尽管如此,在过去的35年时间里,我们所有的技术却未能阻止美国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金钱和智慧并不能改变基本的地质学定律。

  核废料污染的问题与此相似。无论我们投入多少资金来解决核废料污染的问题,我们都无法改变神圣的物理定律。当原子核发生裂变的时候,核废料就会产生辐射。裂变之后的原子核受到巨大核能的推动向外发射,就形成核辐射。核能非常强大,远非电磁能可比。因为我们所能得到的任何容器都是通过电磁能制造的,因此不管我们使用何种容器来防护,核辐射最终都将穿透这些容器扩散出来。所以,核废料的污染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由大自然规定的地质学定律也同样不可变更。一旦我们开采的石油占到了石油总储量一半的时候,科学技术有可能会帮助我们控制一下石油产量下降的速度,但决不能彻底地阻止产量的下降。这就是科技也否定不了的伟大的“休伯特定律”所阐明的道理。因为世界上有价值的油气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全球的石油产量最终必然要不断地下降。事实上,即使退一步讲,世界石油生产能够维持现有的产量,但这也足以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构成严重障碍。

  显然,石油危机将要迫使我们的文明发生改变。现在我们关心的是: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同时,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我们的痛苦,领导者们能够做些什么?

======================================================

——衰退、停滞和大规模的战争

  在2005年8月29日这天,美国人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复杂社会突然没有能力维持它的复杂性时将要出现的情景。这一天,卡特里娜飓风携带着相当于多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横扫了美国新奥尔良地区。在数小时之内,用于维持现代文明中人们生存、舒适以及安全的所有体系——诸如电力、排污、供水、食品供应、法律和秩序、医疗、政府、商业等全部崩溃。两天之后,当救援直升机赶到现场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片狼藉。这里没有食物、没有饮用水、没有浴室,什么都没有……没有房子、没有机构、没有指挥中心。”《2005年8月30日新奥尔良见闻:废墟、痛苦和生存》——见2005年9月12日《新闻周刊》报道。

  毁灭和死亡是可怕的,但是有时候毁灭和死亡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不可避免地要领教一下大自然那可怕的威力。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这次飓风的人们来说,最令人震惊的是,这座城市的居民居然如此迅速地抛弃了社会长期对他们的驯化,而恢复了他们原始的野蛮。

  正如《新闻周刊》所说的那样:“来自新奥尔良的报道已经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有攻击医疗救援直升机的报道;也有海盗抢夺救生船的报道;还有警察对公然的抢劫袖手旁观、甚至参与其中的报道;有成百上千的人——大部分是黑人和穷人聚集在超级穹顶附近的电视画面;还有更加恐怖的镜头:有的遇难者面朝下飘浮在污水中,有的还端坐在轮椅上,还有的因为缺水而致死……到星期四为止,新奥尔良还处于无政府状态。”

  在这件事情过后,很多人可能都会将矛头对准各级政府,批评它们没有做出缜密的计划和快速的反应来阻止整个法律堤坝的崩塌和社会秩序的瓦解。我们也认为领导阶层的失职应该对这次风暴之后的混乱负责。我们的领导者们对于这样的紧急事件疏于防范、反应迟钝,可能是因为他们愚蠢地认为这样的灾难永远都不会发生,或者是因为他们正忙于其他事情而无暇顾及。或者他们有太多的“危机意识”,所以这样的“小事”都被弃置一旁。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当一个很小的决策团体处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巨大压力中时,他们很可能会忽视对全局的把握。这个时候,集体性盲目很可能就会发生。因此,他们忘记了对突发事件的考虑和准备。

  对这件事情的另一个解释更令人悲观,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解决问题所能得到的回报越来越低了。换句话说,付出很多代价去预防那些可能并不会发生或者很久之后才会发生的灾难似乎已经不划算了。当然,危机就是这样,它们或早或晚注定都要发生,而且往往会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来临。



作者:[美]斯蒂芬·李柏 格伦·斯特拉西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09-7-4 02:35

不知本文是否为全文。

开始时说“我们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自然灾害,因为自然灾害仅仅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持续时间也很短(虽然会造成持久的影响)”,最后一段“衰退、停滞和大规模的战争”则以新奥尔良地区飓风这个自然灾害来做阐述,有点对不上。

就能源危机而言,不期待科技,我们还能期待什么?节省能源和拖时间好像也差不多。
作者: shen    时间: 2009-7-4 09:21

科学没有必要为人类的贪婪负责
作者: 黄馨    时间: 2009-7-4 12:50

呵呵,科技应该是超道德的。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5 14:23

不知本文是否为全文。

开始时说“我们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自然灾害,因为自然灾害仅仅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持续时间也很短(虽然会造成持久的影响)”,最后一段“衰退、停滞和大规模的战争”则以新奥尔良地区飓风这 ...
kemingqian 发表于 2009-7-4 02:35
这是一本书,2008年出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5 14:27

科学没有必要为人类的贪婪负责
shen 发表于 2009-7-4 09:21
赞同。科学使生产力增加2倍,人类的贪婪立刻增加4倍,所以人类永远贫困。
再说,很多科学铁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5 14:28

呵呵,科技应该是超道德的。
黄馨 发表于 2009-7-4 12:50
黄老师,超道德又怎么样?
作者: 黄馨    时间: 2009-7-5 19:17

黄老师,超道德又怎么样?
夏加坤 发表于 2009-7-5 14:28
就是“科学没有必要为人类的贪婪负责”。

科技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的产生在于使用它的人。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09-7-5 22:09

美国大概是世界上最贪婪的国家了。让美国人减少一半能源消耗,节约下来的,估计也会被中国人印度人消耗掉。节省是拖延时间,充分利用现有节能技术以及开发新技术才能治本。
作者: shen    时间: 2009-7-5 23:12

华山一条路[刘仰]

前不久有网友问我,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倡新能源有什么看法。因为前一阵忙着其他事情,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个问题,今天就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奥巴马提倡新能源,我们首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能源是人类发展生产不可缺少的东西,历史上,世界各地的人们所使用的能源,除了人力和畜力外,还有一个就是自然界的草木。在这种能源形态下,形成了农业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经济作为一次能源革命,首先就是煤炭的大量使用,英国也由此赢得了工业革命重大成就。作为一个细化,美国以石油为主要能源,是能源革命的深入,美国经济也因此建立在石油经济之上,甚至包括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同样如此。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它的使用范围有限,而且有极大的危险,不能像石油那样被广泛采用。
    美国的经济建立在石油的基础上,汽车、航空、航海都主要的表现形式,此外,塑料等大量化工产品也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最为关键的是,美国的经济方式对于石油的依赖非常大,在它向全世界推广和扩张的过程中,它把对于石油的严重依赖也带到了全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石油,世界经济的总体面貌都会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将产生重大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形态也将随之改变。从这个历史的角度,看待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或许能让我们看到这一政策的重大意义。
    但是,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对于高消费的生活本质并没有多少触动,它更多只是设想用一些新的能源代替旧的能源,就如同用煤代替草木,用石油代替煤。有人对这种技术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们说,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煤炭代替草木和人力、畜力,也不是因为草木、人力、畜力用完了;煤炭时代的结束同样不是因为煤炭用完了。意思是说,有更好、更方便的能源,代替旧能源,经济就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未来的新能源能否在廉价、大量和方便程度上,与旧能源相媲美,的确是一件令人怀疑的事情。美国的生活方式不改变,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等于是华山一条路,如果前面没有出路,结果会很惨。用通俗的话说,这种方式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出问题,满盘皆输。其中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时间。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病得很重,寻找治病的良方良药,能否赶上救命的宝贵时间,同样是值得担忧的。
    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还肩负了一些其他的使命,例如,奥巴马指望新能源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社会整体来看,新能源政策能够提供多少新的就业机会,其实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在新能源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旧能源系统也将失去很多就业机会。两者相比,孰多孰少,目前很难判断。而且,旧能源之所以能够成为工业的血液,关键在于它的廉价。如果新能源需要比旧能源更多的劳动力和开发成本,某种程度上等于说,新能源要比旧能源昂贵得多。这是一个矛盾。最理想的新能源是比旧能源更廉价、更方便。但是,一旦出现这种新能源,它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资本,就应该比旧能源更少。相反,如果新能源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它一定是更加昂贵。如果是前者,它不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是后者,它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现在的经济模式,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还有一个意图是,美国利用现在已经拥有的科学技术的领先优势,通过掌握新能源而掌握未来经济领航的地位。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隐患的。这一隐患对于美国自己更严重。我们不说能源革命可能会导致的冲突和纷争,只是设想一下,一旦这种计划未能实现,美国会怎样?更何况,我们还应该跳出现在“只在此山中”的状态想一想,假设世界上石油能源一点也不短缺,石油足够人类用500年,现在的人类生活方式就很合理吗?
    所以说,美国的新能源政策目前看来,只是它不愿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最后挣扎,在一个错误的单行线上,试图找到出路和前途。我们应该承认,新能源环保、高效的构想是很好的,然而,这种新能源即使出现,它也不应该成为挽留美国现在生活方式的依据。在欲望永无止境的道路上,即便有高效、清洁的新能源出现,迟早也会有不够的时候。就算所有的阳光、所有的风力、所有的水都能转化成新能源,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阳光也是有限的,风也是有限的,水也是有限的。整体上说,地球就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满足人类所有无限的欲望。因此,新能源对于人类的前途,充其量只能救一时,而且,对此我并不抱有太多的幻想。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严重的威胁,它甚至已经威胁到西方文明模式的生存。人们面对这个威胁,不考虑现代文明本身的问题,只考虑如何继续扩张来维系现代文明的既定模式,这种一条道走到黑的状况,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赌注。但是,面对不见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现代文明轨迹,反对和批评意见有时候是没有用的。劝说往往不如现实的失败更有力。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巨大失败,我们要么是无奈地看着列车冲向悬崖,要么赶紧下车,换一种方式。但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下车,他们还在继续向前冲。因此,有些目光远大的有识之士对于人类未来的前景充满悲观,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悲观是有道理的。这一悲观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对失控的人类欲望,找不到有效的控制手段,因为,激发所有人类欲望的源头,在西方文明理论的最深处。
作者: shen    时间: 2009-7-5 23:33

目前最大的希望是核聚变新能源,这种能源干净清洁,来源广泛,但是很难控制,所以一直在研究阶段,其一旦实用化,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空前的,远远大于石油
但问题是,如果在人类最终能够使用这一能源之前,石油等能源空了,最终会如何,这真是难以想像。
人类有欲望,但是能实现多少欲望,最终还需要自然来说话。人类并不是上帝
作者: 黄剑峰    时间: 2009-7-6 00:38

这个问题需要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哲学等共同来研究,单一的结论难免有偏颇。

从科学角度来谈,可循环能源技术不难,难的是储存,或者说电池的储能,现在电池储存技术比以前进步多了,体积成本再进一步缩小,容量再加大,家庭的分散储能、加油站能集中储能,还有发电站的抽水储能等系统建立好,那么风能足够人类使用。一次台风的能量可以让人们使用一年。

而人类欲望继续升高,这是机制的问题。如果欲望高的人,自己找能源,那么问题也不大。
作者: 驾一叶之扁舟    时间: 2009-7-6 09:20

尽管科技有时候破坏的比建设的还多,人类还是在期待科技进步成果。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7 01:08

本帖最后由 夏加坤 于 2009-7-7 01:14 编辑
就是“科学没有必要为人类的贪婪负责”。

科技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的产生在于使用它的人。
黄馨 发表于 2009-7-5 19:17
那当然,
不过这个帖子讨论的核心是:科技能不能解决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7 01:13

美国大概是世界上最贪婪的国家了。让美国人减少一半能源消耗,节约下来的,估计也会被中国人印度人消耗掉。节省是拖延时间,充分利用现有节能技术以及开发新技术才能治本。
kemingqian 发表于 2009-7-5 22:09
美国的那些经济学家以无限增长为前提构筑了现代经济学。欧洲的罗马俱乐部在40年前就对他们提出了反驳和质疑。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做了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的预测,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辩论。《增长的极限》是有关环境问题最畅销的出版物,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卖出了三千万本,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

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攻击批评指责该俱乐部发表警告的动机是其左倾政治日程,而非科学事实。  阴谋理论家有时把该俱乐部与一些国际阴谋联系到一起,比如“新的世界秩序”。  有些人还认为该组织正在谋划推翻美国政府,并把全世界划分成10个“帝国”。

至于开发新技术能不能解决能源危机,按照目前的科技进展来看,也不是很乐观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7 01:18

华山一条路[刘仰]

前不久有网友问我,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倡新能源有什么看法。因为前一阵忙着其他事情,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个问题,今天就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奥巴马提倡新能源,我们首先可以从历史的 ...
shen 发表于 2009-7-5 23:12
这个贴子的观点,我大部分赞同,和《石油的终结》一书的作者保罗·罗伯茨的观点很相似。

“石油已经深深扎根于当今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即便是最温和的减少石油使用的建议也会遭到各种势力的殊死反对,例如以石油收入为生的公司和政府,视石油为实现工业化成功之唯一手段的发展中国家,拒绝改变其能源依赖型生活方式的西方中产阶级。石油依赖型社会还产生了很多不良效应——经济波动、地缘冲突、碳氢化合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如何能够戒掉石油瘾?什么样的替代能源可以使当今以石油为立身之本的全球经济和政治制度继续运行?本书从全球视角,以清新、戏剧性的手法将世界形势聚焦于一体,深入分析了石油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思考了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替代能源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虽然世界的能源体系已经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但是如果我们既无前瞻性和全球性的视野,又不积极进取,那么动乱和激烈的冲突依然无法避免,世界仍有可能陷入无序的状态。《石油的终结》这本书要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不仅廉价石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由于石油产能已经接近“巅峰”,石油供应的下降将不可避免。如果人类不改革现有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石油资源的枯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本书更多的是从美国的角度出发,对美国的石油乃至整个能源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做了详尽的介绍,并与西欧与日本做了比较。罗伯茨辛辣地批判了美国政府目光短浅、无所作为的能源政策。《石油的终结》还详尽地介绍了新的能源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分析了在传统能源较量的脉络。同时,作者并不局限于美国和发达国家,而是充分考虑了石油和能源问题的全球性。作者采访了企业界和各类环保组织的专家与学者,将他们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和意见归纳总结得恰到好处,对其他能源,特别是石油的替代能源的现状和前景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是及时提供的有关未来能源体系的佳作。本书既处于科学领域的前沿又符合各类学者的口味,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上述讨论中有所收获。石油价格节节攀升,能源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各地报纸的头务新闻。当今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经济到底能维持多久?它向下一个能源经济的过渡会在何时发生?过渡期间会造成大规模的混乱吗?完成过渡需要多少时间,是十年还是五十年?新的能源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将会因为有了先进的能源技术而变得更加幸福还是因为失去了石油的黄金年代而备感痛苦?谁将主宰这个新世界?一个新的能源秩序是否会催生出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石油的终结》视角独特、趣味盎然:利雅得的奢华生活、伊拉克的连绵战火、华盛顿的不择手段、欧洲的污染权排放交易、德国弗莱堡的日照塔、丹麦的风力农场、日本的太阳能电池阵、加州大学实验室里的衣藻……保罗·罗伯茨把这些迥然不同的景象联系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一场关于当前的严峻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辩论。本书既处于科学领域的前沿又符合各类学者的口味,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上述讲座中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  保罗·罗伯茨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7 01:25

目前最大的希望是核聚变新能源,这种能源干净清洁,来源广泛,但是很难控制,所以一直在研究阶段,其一旦实用化,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空前的,远远大于石油
但问题是,如果在人类最终能够使用这一能源之前,石油等能源 ...
shen 发表于 2009-7-5 23:33
赞同,核能是目前全世界都在给予很高的期待的一种替代能源。核能发电已经占到全世界发电量的15%以上。
中国也打算多开发核能,发改委为了缓解石油短缺,启动4000亿资金开发核能发电。核能的优点是干净清洁。缺点也很多,比如很难控制,容易出现核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核废料辐射,核原料提取的成本很高,等等。

核能发电成本很高,油价200美金的时候,一度核电和一度油电的成本才相当。如果核技术没有改善,核能也没有多少指望。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7 01:31

本帖最后由 夏加坤 于 2009-7-7 01:41 编辑
这个问题需要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哲学等共同来研究,单一的结论难免有偏颇。

从科学角度来谈,可循环能源技术不难,难的是储存,或者说电池的储能,现在电池储存技术比以前进步多了,体积成本再进一步缩小, ...
黄剑峰 发表于 2009-7-6 00:38
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是一门真正的跨学科的研究。
储存技术是一个难题,关于电力的储存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发电机发的电必须马上用掉,没法大量储存,造成很多电力的浪费。而现有的电池储存量小的可怜。日本一直在开发太阳能电池阵,成本巨大,可是效果甚微。

能源技术提高了,也不能提高地球上现有能源的总量。能量守恒定律是不能被打破的。一个国家使用的能源多一些,别的国家就要少一些,这一代人使用的能源多一些,下一代人使用的就要少一些。

而且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会产生生态危机,这也需要很多能源去处理。

    如果人类及时采取行动,我们还有希望重新找回记忆中凉爽的夏天吗?对此,乌维·莫勒介绍了科学家眼中的严峻形势———地球温度计里的水银柱,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上攀升。
  “一般来说,以人类时间尺度来衡量的话,全球大气失衡而导致的异常运动是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的。我们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正在融化的冰、正在上升的海平面、正在变化的气流和正在转移的降雨所带来的后果。然而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经超乎人类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
  丹尼斯·梅多斯则认为,人类对于气候问题的警醒为时已晚,再也无法赶上全球变暖的脚步。“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可能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出来。这就好比你在淋浴时,连接热水龙头和莲蓬头的是一根很长的水管。当你意识到莲蓬头里流出的热水温度过高时,哪怕你以最快的速度关掉热水龙头,你也需要等上很长的时间,才能让过烫的洗澡水完全从这根水管中流过。”
  “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已经开了太长时间的热水龙头,已经彻底失去了重新得到凉爽舒适水温的机会。换句话说,人类已经无法避免全球变暖的趋势。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调整心态、找到方法来适应它。”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7 01:32

尽管科技有时候破坏的比建设的还多,人类还是在期待科技进步成果。
驾一叶之扁舟 发表于 2009-7-6 09:20
就怕期待的结果不理想,就像癌症病人都期望医学有新突破一样,可是没有等到那一天就死翘翘了。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7-7 01:45

假如要在这个发生严重的信任危机的当今世界上找一个我最信赖的,和我的价值观最接近的组织,我选择:罗马俱乐部。

  <<变形金刚>>里面有两种机器人,他们来自另外一个星球。一种是欲望无穷无尽,企图征服世界征服宇宙的霸天虎;另一种是热爱和平,容忍节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汽车人。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从来都是霸天虎们在唱主调,汽车人却默默无闻。正是这些霸天虎们,把他们原来所在的星球毁灭,流窜到地球上来,企图把地球当作他们征服宇宙的基地,汽车人为了阻止他们这个恐怖的行动,和他们展开了战斗。这就是动画片<<变形金刚>>的内容。小时候看这个片子,看不懂内容,只喜欢看机器人变形,变成汽车飞机,在飞跑在战斗。后来才知道这个片子的内容,惊讶它的深刻性。

  美国主流的的经济学家都是霸天虎类型的,罗马俱乐部的成员是汽车人类型的。

  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和罗马俱乐部有过激烈的辩论,话题涉及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事到如今,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那些害人的霸天虎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跟随他们呢?

  干掉那些霸天虎,首先要干掉《福布斯》雜志,就是這個雜志,把全球富豪進行排名,把全球的公司就行排名。就是他們,把成功定義為財富的積累.

  罗马俱乐部会员丹尼斯·梅多斯说:

“我认为真正的解决之道是:稳定并且逐渐减少地球人口;改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成功的定义更多地侧重在社会与心理的状态上,而非物质的富裕与经济的发达;发展新的土地使用与城市化政策,降低各地的人口密度。”
  这也是我对对当前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开出的药效良方。
作者: psyzjs    时间: 2009-8-15 22:47

老夏,你提出这个论题的时候须厘清几个概念:此处所指的“科技”是“科学与技术”还是偏重于“技术”的说法,若是前者,则更为复杂些。

再者,我认为,你既然论及“期待”,那么就是个心理学问题,我们可以用实验法论证之。

但是,一旦牵涉到“对错”,那是价值判断,我们可以估计在一个群体或社会范围内的此类判断的“重心”,却无法对判断再做判断,因为那事关全人类的命运,风险是很大的。未来的决定权并不必然的掌握在某一个人手中。
作者: 老李北海鱼    时间: 2009-8-16 10:08

科技还仍然是看得见的最重要的依靠,他的伟大在于能够不断的否定自身。把科技和浪费、破坏以及人类的苦恼直接地联系在一起是有失公允的。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09-8-16 11:08

这个帖子讨论的核心是:科技能不能解决能源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

科技也许能解决这些危机,也许不能。

但我确定假如科技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彼此间的屠杀定能摆平这些问题。

至于再大的问题,比如撞木星的流星要撞地球啦、冰河期终于又来啦、太阳要死啦……谁知道人类到那时有没有死光呢?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9-15 16:52

21# psyzjs
果然是心理学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分析?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9-15 17:23

本帖最后由 夏加坤 于 2009-9-15 17:25 编辑

22# 老李北海鱼
科技不是problem,人才是。呵呵
基努里维斯的电影《地球停止转》里面如是说。
除非人性能够根本的改变,科技是无法改变人的困境的
期望在灾难面前,人可以实现自我的突变。
At the verge of disaster, people change.
但愿如此。
作者: 夏加坤    时间: 2009-9-15 17:34

23# ironland
人的历史才几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几千年,工业化社会才200多年。地球的年龄是50亿年,太阳的寿命还有50多亿年,这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冰河期大概每几千万年来一次吧,彗星撞地球的几率估计至少要几亿年才能有一次。这都是很遥远的问题。
2010--2210,如何挺过这未来的两百年,才是急迫的问题,这两百年以后人如何生活,还能不能生活,未知的东西太多。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