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金庸笑眯眯里藏“弥天隐秘”? [打印本页]

作者: 酱香老范    时间: 2009-7-15 09:29     标题: 金庸笑眯眯里藏“弥天隐秘”?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09-7-15 09:35 编辑

引自湖州某记者的博客“苕隐丛话 ”。酱香老范读“金”也少,以赶浑水心理转贴之。对文中似揭非揭的“隐秘”,俺无缘置喙,而金某人是一宕很深的浑水,则板上钉钉!



金庸笑眯眯里藏“弥天隐秘”?(2009-07-15 05:34:29)

标签:杂谈  

    一直以来,林道人对金庸(查良镛)是否是个“武侠小说”写作高手表示“大大的怀疑”。尽管这“无端”的怀疑显得多么“无厘头”和“可笑”。尤其在他举世一片认同和赞誉的巨大话语背景下,而林道人一没有近距离接触他本人,二又是对他一生的“传奇”没有作过系统的、专题的研究。
    但跳出这些,就没有“质疑”的权利和理由?
    以往,我想自己哪怕是个“金学”研究者,纵然有无限的质疑,也无处去发表我的“质疑”。而今日的网络,可以给我出“一口气”。
    以林道人一小小新闻工作者也算兼一小小写作人的体味来看,当年做着香港一家报纸负责人的查良镛,在写报章评论的同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兼写”那么多奇异的武侠小说。报业是一个体系,写政论是一种思维,文学的世界又是另一个体系,写小说是另一种思维。两者差异大于“交叉部分”。尽管我不怀疑有这样的天才、大家,能将两者合二为一,但“查良镛”和“金庸”传达的给林道人的信息是,他很难如此“兼得”。
    也许是为了从一个侧面证实自己“无端的臆测”,多年来,林道人特别注意电视、报章、书册对他的大量采访、访谈,而查氏此时的“表现”加剧了林道人的怀疑:每谈及他那盖世的武侠小说,他总以“封笔”而请“免谈”,在主持人、采访者追问下,总或“语焉不详”,或“顾左右而言他”,对自己武侠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每每“记不清楚了”,对里面一些人物的特性也传递不准,拿捏含糊。在电视上,林道人注意观察他的表情,那笑眯眯里显露慌张而言辞紧促,“心虚”表露无疑。由此,林道人以为,他这些年来以高龄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也好,到浙江大学做文学院院长也好,新近加入中国作协也好,并非“做秀”,而是一个“聪明人”为了某种应对的真实需要,或者说,是其“心虚”的外现。以他在浙江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为例。2004年他辞前在深圳接受采访时称:“我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收了几个博士生,不够好,我现在也不教了,还把院长的官辞了。”但其中一位德清籍博士生朱晓征却通过《外滩画报》发表声明:“查先生(即金庸)辞去博士生导师职务,跟我反抗他的教育方式是有关系的。”后《外滩画报》记者通过多方调查了解,金庸作为人文学院院长和古代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其教学方式和学术水平,早已遭到浙大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的部分教授和学生的批评,其博士生导师的资格评定,也存在着程序上的争议。“据一位了解情况的人士透露,金庸虽然是导师,但极少过问学生们的学业,除了带他们参加过‘华山论剑’、‘南湖论剑’这样的活动外,师生双方一个学期只见一次面,每次聊上几个钟头,而正规的授课则从来没有过。”为什么“正规的授课则从来没有过”?固然“写书”和“教书”是两码事,林道人揣度,他不是较得好教不好。根本是不敢面对,“货色少”是“心虚”是内在的原因之一。
      林道人“臆测”,他那些武侠小说的真正作者,是查家清中期至民国期间的一位先人。当年的传奇章回或话本未曾刊行,手稿传到了他的手里。他运用办报的时机,私密“翻转”着祖上的作品。查家为浙江海宁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
      因为这些小说是如此的单个独立,又数量惊人,完整地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世界,绝非忙碌的新闻人同时能“兼顾”并把握如此之好。何况他还有那么多的社会身份要求他去忙碌,分身。以查氏其时的年岁,也不可能自己“早年创作现在拿出”。祖上的作品“翻转”完了,他也就“封笔”了。他能“蒙骗”顺溜,盖他是一名出色的报人,也是一个社会名流。
    查良镛笑眯眯里是否包藏弥天隐秘?
    自然,对自己这“无端的臆测”,林道人只在偶然的场合,于江南一些小文人聚会或金庸迷的言谈中,“无稽之谈”一下。自以为是“旷古渺音”或“空谷绝响”了。
    新近,被刺激了一下,发现自己不是唯一的质疑者。与林道人质疑的不同点是,他(们)质疑金庸的东西是否请人捉刀。
    私刊的《笑我三编》(范笑我著)载,2004年,查良镛的家乡嘉兴。“小说家2月12日在秀州书局说:‘去年,金庸在嘉兴,有记者问:‘如何看待嘉兴籍作家,如余华……’金庸:‘阿?阿?阿?余华,我没有听到过。’余华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无法绕开的作家,连余华都不知道,我认为金庸也太那个了。有人怀疑金庸的作品有人捉刀,看了金庸在嘉兴的题词、题联,我认为有可能。”
    真实的答案或许只有两个人知道:查良镛(金庸),或者“老天爷”。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7-15 09:59

偶觉得这位记者证据很穿凿的。第一,旧武侠小说和新武侠小说差别很大,新小说有很多西方小说的元素,跟原来的章回小说不是一回事,査家人才辈出也不能证明金庸小说是集体创作。其二,港人不知道余华是谁很正常。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9-7-15 10:15

大胆假设挺好,关键是如何小心求证。

先看作者的主体疑问:“当年做着香港一家报纸负责人的查良镛,在写报章评论的同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兼写’那么多奇异的武侠小说。报业是一个体系,写政论是一种思维,文学的世界又是另一个体系,写小说是另一种思维。两者差异大于‘交叉部分’。尽管我不怀疑有这样的天才、大家,能将两者合二为一,但‘查良镛’和‘金庸’传达的给林道人的信息是,他很难如此‘兼得’。”

首先是“精力”问题,作者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兼写’那么多……”据我所知,“兼写”那么多并非不可想象,在前电脑时代,湖北有好多作家(我认识)每天轻轻松松写一万多字(在笔会现场,我亲见),按作品的字数算,金庸不是最厉害的。其次是“兼写”的能力问题,思维差异会不会成为决定性障碍,作者需要知道的是,你即便怀疑他的武侠小说为前人遗稿,你总不会否认金庸在那同时还写过许多属于思维差异巨大的剧本吧?如果你不能怀疑他写剧本思维的存在,则你对小说能力的怀疑就难以成立。第三,还是“精力”问题,所谓“报纸负责人”身份和“在写报章评论的同时”,说的很是含糊,需要知道的是,金庸在做《明报》负责人之前,至少已经连载或出版了他的前四部小说,至少这个时候不存在“同时”的精力问题。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9-7-15 10:23

至于认为金庸不知道余华“太那个了”,就更是大惊小怪了:说“余华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无法绕开的作家”,这评价太高,同时,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指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余华只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作家,而且,要求一个年近八旬、事务繁多、精力有限的老人必须“听说过”余华,真的很没道理。
作者: 酱香老范    时间: 2009-7-15 10:28

二位质疑,理直气壮。说“有”固然难,说“无”也不易。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9-7-15 10:47

主贴的推测的前提是金庸是个才智一般的人,所以不可能兼顾社评与小说,然后找一些不靠谱证据附会一番。査家出了多少个进士只能说明人家是书香门第,翻开旧小说,三侠五义封神榜什么的,属于那个时代的东东,如果是家族旧小说,应该是那个样子的,金庸的小说,前两部有点旧小说的味道,后面完全不同了。这个作者大概小说看得少,旧小说新小说分不清。还有,如果是多人创作,从文字中一定能看到不同,比如《红楼梦》,一个作家的遣词造句必然有自己的习惯,这是判断是否隐秘的重要指标,可惜,作者没在重要证据上下工夫,玩外三路,小人之心度人,俗!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9-7-15 10:55

顶平平跟童版。

只认真读了平、童、范三位跟贴。

主贴的文章我实在读不下去。
作者: ys1937    时间: 2009-7-15 18:29

林道人“臆测”,他那些武侠小说的真正作者,是查家清中期至民国期间的一位先人。
**愚以为,没有一定的经历,写书人是无法写出“鹿鼎记”中神龙教主、“笑傲江湖”中左教主那样维妙维肖的形象来。而清中期或民国期间人是不可能有这种经历的。
作者: irving    时间: 2009-7-17 16:59

谁主张谁举证,越是耸人听闻主张,则更需要不同凡响的证据,这是常识。

转帖内容本身也逻辑混乱的。金庸是否有学术能力做文学院院长,和能否写出这些武侠小说没直接关系。或者说,如果扯上这个关系的话,高抬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历史价值。

金庸的小说引人入胜,当年我就看得放不下,但要是从诸如结构、人物等文学角度去衡量,也没好到哪儿去。《天龙八部》的结构就大有问题。相比来讲,《笑傲江湖》从小说的各方面来说要完整一些。

《笑傲江湖》中影射文革怪相的内容,和金庸当时写的一些时评是对应得上的。
作者: pfpf    时间: 2009-7-17 19:01

回帖的都是厚道人
作者: 绿骄阳    时间: 2009-7-19 11:47

纯属臆测!
港台多有机器式的写作快手,金庸一手写时政评论一手写武侠并不奇怪,何况时政评论的一些思考还可以转化到小说创作中,两者不但不矛盾,还有相得益彰之效。
至于金庸担任浙大文学院院长,乃是互相借对方抬名,未必要整出点实际的东西来
作者: 彼亦一是非    时间: 2009-7-19 23:29

倪匡的写作速度比金庸还快呢,据说一小时可写5000,老金一日弄个上万字,有何难哉?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7-20 22:10

1# 酱香老范

原文作者举证未必有效,但质疑未必无理。

伟大的小说家,是否该为“健谈家”?尤其在弟子入门之后,能否有一册册的“谈艺录”出笼亮相,倒是一个真题。

可惜,金庸先生做不到,而且还懒得做。。。这就令人起疑了!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