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贴]80年鲁迅作品教材史:20年代开始入选教材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9-8-27 17:32
标题:
[转贴]80年鲁迅作品教材史:20年代开始入选教材
[转贴]80年鲁迅作品教材史:20年代开始入选教材
文章提交者:东门吹牛 加帖在
中间地带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温立三正在接受采访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一时间,关于鲁迅的作品是否过时了、是否该退出校园的争议不断出现。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鲁迅作品教材史的专家温立三在接受竞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一些地方刚刚进入新课程改革,所以才会觉得‘新’,其实该教材已经沿用5年了。”据他介绍,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有5篇鲁迅文章被剔除出高中教材,保留的3篇作品则具有鲜明的特征。温立三说,“其实从民国开始,鲁迅的作品就被选入了教材”,自20世纪20年代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命运便经历了不少是是非非。
鲁迅作品入选课本的五个阶段
“在满是灰尘的民国时期的学校教材中寻找鲁迅作品”,温立三回忆起研究鲁迅作品教材史的过程。温立三是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高中阶段就喜欢鲁迅的作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工作了10多年。有的专家专门研究鲁迅,有的专家专门研究教材,温立三则是国内数量很少的专门研究鲁迅作品教材史的专家,目前他正在撰写《中学鲁迅作品教育史》。
他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选目问题,分为五个阶段来考察。
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开始新文学创作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名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编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作品。1924年,叶绍钧主编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30年代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40年代叶绍钧、朱自清合编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等,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这一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选入鲁迅作品,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显示白话文学的实绩,推广白话文,二是传播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培养时代新人。
这一时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篇目有散文:《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为培养自己的文化干部,也开始编写中学语文课本。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套课本。据统计,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作品有:
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非攻》;杂文:《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我们不再受骗了》《不识字的作家》《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中国语文的新生》《〈且介亭杂文〉序言》《最先与最后》。
温立三: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偏少,鲁迅散文完全被排除在外,所选大多为充满现实政治倾向性的杂文。值得注意的是,《阿Q正传》被第一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显示了编者的思想视角和艺术眼光。《非攻》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入选解放区课本也有它特定的时代意义。
1949~1966年:这一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直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
1949年全国解放后,语文成为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一种思想内容或一个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也可以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的故事来表达。
温立三说,这段话,不仅鲜明地把开设语文课的第一任务严格定位于政治思想宣传,而且暗示了选文的范围和标准,也明确了鲁迅作品在新体制下入选的目的,即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
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铸剑》《理水》;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诗)》。
温立三:以上共计31篇(首),数量比解放前的24篇又有增加。说明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在新的政权体制下得到进一步认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加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鲁迅杂文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5年初中文学课本《社戏》的教学参考的说明文字写到:讲授这一课,教师应当指出,今天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再用不着像作者当时那样偷偷地去找寻乐趣,应该珍视这种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学阐释,类似上面这样的说法非常普遍,几乎成了诠释鲁迅作品的常用格式。《我们不再受骗了》一文的教学参考是这样写的:讲授这一课,目的在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欺骗人民和诬蔑社会主义国家的罪恶阴谋和反动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从上列篇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直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
1966~1976年: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惟一的文学教材。
温立三介绍,“文革”期间,“左”倾思潮登峰造极。中学语文教学一味强调政治思想宣传,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政文课”。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被取消,专门从事教科书编写和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遭解散,各地自行编写五花八门的语文课本。据了解,“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仅限于政治针对性极强的杂文);1970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1972年以后,只要是鲁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概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惟一的文学教材。
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无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药》《祝福》等鲁迅作品。
1977年~90年代初:与现实政治联系相对紧密的杂文,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入选作品有:
散文:《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鲁迅自传》《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杂文:《〈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糊涂始》《流产与断种》。
温立三:对以上选目,需要说明几点:一是《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五篇属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二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风筝》一文,曾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这是该文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第二次入选;三是与现实政治联系相对紧密的杂文,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
20世纪中后期~现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阶级性太强,文人对骂,学生无法理解,这类文章已经被撤换。
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包括散文:《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杂文:《灯下漫笔》《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鲁迅作品中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被大量保留,而杂文数量与上一阶段相比已大大减少。
温立三:上世纪末,中学语文界掀起了一场中学语文教育大讨论,鲁迅研究界部分专家介入了这场讨论。讨论自然涉及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目问题。主要意见有二:一是中学鲁迅作品中有些选目不妥,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骂人”的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和出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应退出中学语文课本;二是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篇目太多,师生普遍持反感态度。
对前一个问题,随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争论越来越少,共识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如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一类文章已经被撤换。
从民国至今,鲁迅共有23篇作品被两种不同时期的学校教材选入。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材现在所选的鲁迅作品的有些篇目,在民国时期都选过。”据温立三考证,从民国至今,鲁迅共有23篇作品被两种不同时期的学校教材选入,这些作品主要是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如《故乡》《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风波》《阿Q正传》《社戏》《祝福》《秋夜》《风筝》《灯下漫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至于原因,温立三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鲁迅作品具有某些超越阶级和时代的力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资源。第二,鲁迅及其作品以其对现实的严重关注和思想的博大精深,成为一种受到广泛争议的文化现象。民国时期的国文教材大多由持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编撰,他们选编鲁迅的作品,从思想或人文角度上说,意在宣传现代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所以被人认为这是在从事一项“立人”的崇高事业。
温立三介绍,鲁迅的《藤野先生》已被选入日本中学教材, 韩国和朝鲜的教材也选有鲁迅作品。据其掌握的资料显示,港台中学语文课本也选编了《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风筝》《伤逝》《非攻》等作品。
(本文来源:京报网 作者:文/郑超 摄/王巍)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