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德国作家赫塔-穆勒获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打印本页]

作者: 艾叶    时间: 2009-10-8 19:49     标题: 德国作家赫塔-穆勒获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帖最后由 艾叶 于 2009-10-9 19:48 编辑








德国作家赫塔-穆勒


  中国网10月8日电 据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报道,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德国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uller)获奖;穆勒今年56岁。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个人简介: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她以写作罗马尼亚裔的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著称,从记忆、梦与内心出发。

    代表作品:《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与《河水奔流》
作者: 九船城    时间: 2009-10-8 20:08

再抢沙发
作者: 枫林仙    时间: 2009-10-8 20:39

德国女作家荣膺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8日傍晚,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揭晓了今年的文学奖结果。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荣膺大奖。她的主要作品有《低地》(Niederungen)、《呼吸钟摆》(Atemschaukel)等。
     
     描写被剥夺者
     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理由是,穆勒“用浓缩的诗笔和质朴的散文描述了被剥夺者的生活图景”。
     穆勒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约合140万美元),这与往年相同。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依然将在今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举行。
     1981年,穆勒第一次获得文学奖。此后连续获得过20个奖项。
     目前她的作品尚没有中文简体字译本。
     
     生平颇为传奇
     1953年8月17日,穆勒生于罗马尼亚尼契多夫镇一户农民家庭。年轻时她在罗马尼亚的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国文学罗马尼亚文学。
     1976年,穆勒在一家工程公司谋得一个译员职位,但在1979年因为拒绝与秘密警察合作而遭解雇。之后,她靠在一家幼儿园工作并充当私人德文教师维生。1982年她的第一部作品《低地》用德文在罗马尼亚出版,但遭到了严密的审查。后来该短篇小说集的完整版在德国出版.这部描写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当时受到读者追捧,许多读者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
     1987年,赫塔·穆勒和小说家、丈夫理夏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一道离开罗马尼亚去德国。此后她在德国等国获得教职。1995年她获得德国写作与诗艺学院成员资格。
     2008年7月,罗马尼亚文学院允许两名为前秘密警察充当线人的作家加入当年的罗-德夏季学园。为抗议此举,穆勒写了一封致该文学院的公开信。
     
     
     主要作品
     《低地》(Niederungen)1982年
     《沉重的探戈》(Drückender Tango)1984年
     《人,就像世间野鸡》(Der Mensch ist ein groβer Fasan auf der Welt)1986年
     《独腿旅行》(Reisende auf einem Bein)1989年
     《镜中恶魔》(Der Teufel sitzt im Spiegel )1991年
     《热土豆热被窝》(Eine warme Kartoffel ist ein warme:(ett )1992年
     《故土如我所言》(Heimat ist das, was gesprochen wird )2001年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Der Koenig verneigt sich und toetet )2003年
作者: 亦工亦农    时间: 2009-10-8 21:04

文学奖该10年一评,科学没有国界,文学有上百种语言,每年整出一个文学奖大概只能让某一个语言的读者自豪一番,还顺便给了翻译家增加收入的机会。但毫无疑问,这个奖项的公信力连和平奖都比不上。
钱钟书先生谈诺贝尔文学奖,曾引用过一个西方人的话:诺贝尔发明炸药,也没有设立诺贝尔文学奖给世界带来的危害大。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09-10-8 21:08

貌似最近诺贝尔的文学女主比较多啊。
作者: 水笺    时间: 2009-10-8 21:10

非常高兴一个女性作家得了此奖。
作者: 艾叶    时间: 2009-10-8 21:26

貌似最近诺贝尔的文学女主比较多啊。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09-10-8 21:08
不多啊,最近也只有2004年的耶利内克和2007年的多丽丝·莱辛。
不过今年诺贝尔奖女性得主确实很多,目前为止已经有四个,不知道经济奖、和平奖是否还会增加。
作者: 彼亦一是非    时间: 2009-10-8 21:26

等待更详细的报道
作者: 枫林仙    时间: 2009-10-8 21:50

Actually, Herta Mueller once was  a dissident writer in Romania. She boycotted and never gave up resistance against communist tyrant Ceaucescu's rule during 1980s and after.
作者: 水笺    时间: 2009-10-8 22:31

文学奖该10年一评,科学没有国界,文学有上百种语言,每年整出一个文学奖大概只能让某一个语言的读者自豪一番,还顺便给了翻译家增加收入的机会。但毫无疑问,这个奖项的公信力连和平奖都比不上。
钱钟书先生谈诺贝 ...
亦工亦农 发表于 2009-10-8 21:04
十年太长,2-5年评一次可以接受。
作者: 艾叶    时间: 2009-10-9 11:01     标题: 分析称米勒作品获奖靠政治题材和跨文化

  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北京大学德语系老师潘璐表示,继格拉斯之后,德国作家再次得奖,并且还是个冷门作家的消息很突然,这与赫塔·米勒在创作中关注政治有很大关系。

  赫塔·米勒是个冷门作家

  潘璐表示,赫塔·米勒并不是知名作家。尤其是继格拉斯后,又一德国作家获奖,这件事本身就让人感觉突然。
  赫塔·米勒获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赫塔·米勒的作品很关注政治体系。这与她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她虽然出生在罗马尼亚,但却是个德国后裔,从小就讲德语。会两种语言的赫塔·米勒毕业后做了翻译,她的才华被国家安全部看上,并且想与她合作做间谍,赫塔·米勒拒绝了国家安全部的邀请,之后被公司开除。她曾经写过苏联时期的《劳工营》和奇奥塞斯库的《专制统治》等一系列体裁的作品。

  德国作家频得奖靠“跨文化”

  针对德国作家频频得奖这一现象,潘璐认为,一是格拉斯的奖得晚了,他得奖完全是组委会对他一生创作的一个肯定。二是,现在文学有了新的发展———跨文化发展。所谓“跨文化”就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学习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有不同政治体制下的生活经历。这次得奖的赫塔·米勒,出生在罗马尼亚,是个德国后裔,之后与丈夫到达西德。

  在德国享极高声誉

  今年56岁的米勒1953年出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罗马尼亚家庭,其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罗马尼亚少数族裔。她的父亲在二战期间曾经在党卫军服役。母亲在二战后被关进劳改营。特殊的家庭背景无疑给她以后的创作带来不小的影响。
  米勒长期靠在学校、幼儿园当代课老师,或者做家庭教师为生。1987年她离开罗马尼亚,跟随其前任丈夫、一名德国男子移民德国。
  1982年,米勒在罗马尼亚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名为《低地》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的艰苦生活,在出版后不久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1984年,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未删减版本在德国得以发行,受到德国读者的热烈追捧。而后,米勒又以罗马尼亚语写作了《沉重的探戈》一书。
  由于多次在书中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并且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米勒和丈夫于1987年离开罗马尼亚移民到德国并一直居住至今。
  迄今为止,米勒前后发表22部著作。但据记者了解,在中文版小说引进上,目前有1999年台湾引进的一部小说,译名为《风中绿李》。《译林》杂志2001年第6期上,介绍过《黑色的大轴》。今年,米勒有一部小说新作在德国风行,直译名为《呼吸秋千》;现已被提名年度德国书业奖,这项代表德语文坛最高水平的年度评奖结果,将在本月13日开幕的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揭晓。
  米勒在德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她的作品获奖无数。她擅长描写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她的作品总能从内心出发,并带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米勒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德语写成,但是包括《护照》、《绿梅树的土地》、《单腿旅行》在内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绿梅树的土地》曾经还获得10万欧元的大奖。她表示,生活在德国,并不能抹去她过去的经历。
  据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德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李昌珂介绍,该小说被德国媒体追捧为米勒“巅峰之作”。以“那是1945年1月15日的凌晨三点,巡逻队把我带走了。一股寒气向我袭来,当时外面的气温是零下15度……”开篇,追忆了1945年二战后,一个生活在前苏军战俘营的德国年轻人的“恐惧生活”。
  瑞典文学院负责人诺奖结果公布后接受官网视频采访时表示,米勒新作是一部“黑暗”的小说,但是一部很棒的小说。并称诺奖评奖委员会,对米勒写作时“少数民族语言运用的独到性”以及“字里行间的道义感”甚为推崇,“她善于用短句,缓缓地铺陈出宏大的历史场景”。据透露,诺奖委员会在获奖结果宣布后马上与她取得了联系。“她很高兴,表示会出席颁奖礼”。
  尽管瑞典文学院方面对米勒获奖表示“应无可争议”,但从昨晚德文网站第一时间的反应看,多对此结果表示诧异,出现了“怎么可能是她”、“诺奖越来越游戏了”等言论。学者李昌珂分析,“从米勒的新作看,诺奖的选择,是符合西方口味的。现在德国文学出现了一个潮流。过去,一直表现‘德国是战争苦难的制造者’;现在,则着力于表现德国本身也是‘苦难的承受者’。”但李透露,去年中国学者新近翻译的《德国文学史》中,并未提及米勒。“这可能与她是罗马尼亚的移民作家有关。”

  版权争夺战即将打响

  赫塔·米勒的作品多数在欧洲出版发行,相信多数中国读者对赫塔·米勒的名字还比较陌生,不过,这种局面不会延续太久,因为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全世界范围内都会掀起一轮诺奖得主作品出版潮。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获悉赫塔·米勒获奖之后,其副总编辑吴洪表示,他们肯定要引进她的作品,但由于诺奖的效应,国内必定会有许多出版社抢其版权,看来,一场版权争夺战即将打响。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09-10-9 11:35

赫塔-穆勒严格讲,是从罗马尼亚流亡作家转为德国作家,她的获奖,被认为与今年是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有关。
作者: WIND    时间: 2009-10-9 12:45

9# 枫林仙
枫林这段话说的是对communist tyrant Ceaucescu的永不妥协。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09-10-9 15:18

这位得主几乎成为高等告密者。
作者: WIND    时间: 2009-10-9 15:31

14# tian295
我想她是向在上帝面前谦卑下来的人告密。
作者: WIND    时间: 2009-10-9 15:52

主贴中的“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原文为:
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作者: WIND    时间: 2009-10-9 15:55

这里关键词是:the dispossessed,字面义为被剥夺了财产的人。我对穆勒的著作不了解,结合枫林的注释,不难理解她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0-9 15:58

以此类推,将来“纯汉语”中国本土作家获得诺奖的机会要后于运用西文写作的移民(或入籍)作家(比如高行健之流)。。。
作者: 绿骄阳    时间: 2009-10-9 16:05

第一张照片很恐怖
作者: 枫林仙    时间: 2009-10-9 16:07

不知道为什么要把the depossessed译成失业者.感觉怪怪的.
作者: WIND    时间: 2009-10-9 16:17

19# 绿骄阳
骄阳兄看少女看多了。下次仔细看看年纪大的女士,别被胭脂蒙骗了眼睛。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0-9 16:31

19# 绿骄阳
骄阳兄看少女看多了。下次仔细看看年纪大的女士,别被胭脂蒙骗了眼睛。
WIND 发表于 2009-10-9 16:17
人家是哥特妆。。。摆脱清风不要看花眼。
作者: WIND    时间: 2009-10-9 16:37

人家是哥特妆。。。摆脱清风不要看花眼。
天边外 发表于 2009-10-9 16:31
在这些女士面前请稍微收敛一下你的性冲动。
作者: 天边外    时间: 2009-10-9 19:05

23# WIND

您是不识“风尚”。
作者: 艾叶    时间: 2009-10-9 19:50

第一张照片很恐怖
绿骄阳 发表于 2009-10-9 16:05
照片已经换掉了。
作者: WIND    时间: 2009-10-18 18:04

主贴中的“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原文为:
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WIND 发表于 2009-10-9 15:52
诺贝尔奖的评语译为:
她,用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直白,描绘了那些被剥夺财产和权利的人(这可以等价翻译为:在马氏共产制度下的人)的生活图景。爬坡兄转过一篇文章,那个衣厂女工的行为:将自己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缝在销往意大利的男装中,写着一句话:来娶我吧。马氏对人类尊严的践踏史无前例。
作者: 爬坡王    时间: 2009-10-19 15:34

把“被剥夺者”翻译成“失业者”等模糊词语,新华社中新社可谓用心良苦了!现在我担心一旦穆勒阿姨的作品有了大陆版,它的阅读价值又有几何?能存留原作的几分真面目??
作者: WIND    时间: 2009-10-19 16:36

把“被剥夺者”翻译成“失业者”等模糊词语,新华社中新社可谓用心良苦了!现在我担心一旦穆勒阿姨的作品有了大陆版,它的阅读价值又有几何?能存留原作的几分真面目??
爬坡王 发表于 2009-10-19 15:34
那是一定的.这些无神论者是不相信上帝的惩罚的,我刚翻译洛克的论宽容中与之相关的一段话:


最后,那些否认上帝存在的人,是完全谈不上被宽容的。承诺,契约,以及誓言,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结合剂,对无神论者却没有约束力。虽然仅仅只是在思想上摒除上帝,却使一切化为乌有;除此之外,那些通过无神论来破坏和毁灭一切宗教的人,便没有宗教的借口来要求宽容的权利。至于其它应用性的观点,虽然不是绝对的没有错误,如果它们不会趋于建立对他人的支配权,或者向他们所在的教会要求免于世俗的惩罚权,也就没有理由不对它们宽容。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