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中国航海业大而不强
[打印本页]
作者:
宇航
时间:
2009-10-23 02:06
标题:
中国航海业大而不强
本帖最后由 宇航 于 2009-10-23 02:14 编辑
中国航海业大而不强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5/07/10/NS0507100001.htm
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但自郑和后,中国再无一支伟大的船队,洋务派苦心营造的北洋舰队在1894年被日本全歼。然而不得不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自古在传统上习惯重视农业和大陆政策的中国,所遭受的侵略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海洋。近代史上有86次被入侵,敌人皆从海上来。人们开始懂得,作为一个海陆国家,一定要陆海并举。但有学者和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中国只是航海大国,而非海上强国。因此,如何避免悲剧重演,应该是郑和600周年祭的应有之义。
六个世纪前,曾经风光一时的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踏浪西洋,后因耗资巨大,朝廷反对之声剧增,又被明成祖下令停止。郑和在他的第七次终结之旅中,病逝在印度古里。
壮举未带来真正复兴
中国曾经有世界上最强的舰队,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也这样告诉年轻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比麦哲伦早了多少年。可是,郑和的伟大航程并没有给这个民族带来真正的复兴,反而在炫耀了中华之物力之文明后,很快便陷入衰落。
这一衰就是几百年,由于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制度文明的跟进机会,并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海洋强国的地位,与郑和的年代相去甚远。
海运竞争力难比西方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是陆上的强国方略,但海上的当前还不明显。近年也有人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可影响还不大。」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说。
据交通部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名誉理事长林祖乙介绍,现在中国的航海事业已初显郑和当年的雄风。在联合国的国际海事组织里,中国已成为A类理事国,也就是世界公认的航海大国。「但我们是航海大国,却不是强国。」林祖乙说。中国的造船量是世界第三,组装没问题,但技术装备上还要采用外国技术。而且,在每年1万亿美元的货物进出数量中,中国船队的运输比重很小,只有百分之十几,大部分货运依靠国外公司。他认为,这不是中国海船的质量问题,而是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问题。西方从17世纪就开始了海上贸易,几百年来一直占有大部分国际市场。而中国从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海上运输,与西方竞争确实有难度。
此外,中国的远洋护航能力还十分弱,无法真正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尤其是在马六甲海峡这个咽喉要道这样的盲点地带。林祖乙说,中国海军当前实行的是防卫政策,只能通过和平外交政策,取得海峡周边国家的支持,维护海上安全,但远洋作业还不行。
资料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和为贵」外交以强扶弱
郑和远航的船队上曾有数以万计的官兵,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可以所向披靡。但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郑和帮助东南亚地区当地人建立清真寺,还教他们凿井、筑路、捕鱼,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人们还将郑和奉若神明,各地的「三宝庙」、「三宝垄」、「三宝井」都是为怀念郑和而专门修建的。
不过,历时近30年的远洋航行,路途中也难免有摩擦。郑和却不以强欺弱,每次都能「化干戈为玉帛」。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当时,该国的东王在内战中输给了西王。郑和的船员上岸到集市做生意,被西王误认为是东王的援军而被误杀,共170人。
「爪哇事件」激怒了郑和官兵,纷纷请战要报仇。西王闻讯十分害怕,特派使者谢罪,并愿赔偿六万鶣黄金。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遂在禀明皇朝后,放弃了六万鶣黄金的赔偿,西王颇为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据史,郑和船队前后到达约30个国家,从没有欺负当地人,侵占一寸土地。而古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亚海啸受灾国因担心美国乘虚而入,拒绝美军救援部队进入。
「要侵略,600年前就侵略了」
厦门大学教授李金明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奉行道德礼仪至上,从没有把人家土地作为殖民地的先例,明成祖言:「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因此,郑和的远洋航行和往往伴随着殖民和掠夺的西方地理大发现完全不一样。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的历史改变了。郑和最远到达了欧洲,东非,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反而是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经说过,中国威胁不可能,从历史上讲,中华文化就没有这样的传统。要侵略,600年前就侵略了。
受父辈薰陶志在四海
郑和(西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自小信奉伊斯兰教,幼年时已开始学习教义和教规,其父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熟知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1382年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为朱棣的近侍。■本报资料室
中国钱币一度国际流通
15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明初的「永乐盛世」,当时永乐皇帝决定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贸易政策,即将富余的物资向外输出以换取所需,来应对蒙古大军的进攻、计划中的北京皇宫和迁都、修筑长城与帝陵、疏浚大运河和编撰《永乐大典》等大工程的巨额耗费。
「请进来」即朝贡,朝廷派使节向周边国家传递信息,然后由外国按额定的舶来货进奉贡物,同时交换走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金箔等;「走出去」便是让郑和下西洋,主动开辟国际市场。
文明经商堪称典范
凭借中国上乘的货物和庞大豪华的商贸船舰,郑和所到之处无不大受欢迎。据称,当时马尔代夫岛上的一些地区,人们甚至不穿衣服,不吃粮食。
由此,中国货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抢手货,中国的钱币成为当时的流通货币,好比如今的美元,郑和的船舶也成为外国人到中国的唯一交通工具,而中国人讲究公平交易、互利互惠的贸易原则,成为国际文明经商的典范。中国的海上「瓷丝之路」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反思三问避免再入误区
有人提出,如果没有实行「闭关锁国」,郑和的航海时代是否就不会没落呢?他是否有可能比哥伦布先发现新大陆呢?中国是否可以由此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走向?
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即使没有闭关锁国,当时的中国也不会实现地理大发现,因为「地平的大地观」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而麦哲伦、哥伦布这些西方探险家却已经接受了大地是球形的理念。
此外,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马超群指出,中国当时的航海目的与西方不一样。中国为了炫耀大国之威,睦邻友好,采取「厚彼薄此」的贸易手段,严禁民间贸易,导致国库亏空。同时,中国发达的自给自足经济也不需要更多的外来品。而欧洲人则不同,他们正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海远洋是为了到海外寻找资源和市场,这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直推动着他们向海外拓展,从而真正打开世界市场。而「重农抑商」的中国封建王朝是不会走到这一步的。
5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终于又打开了国门,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中国已从不重视海洋的农业文明走向重视商业的工业文明,然而人们也在担心,中国是否会走入另一个误区?如今中国在拚命追赶西方经济的同时,不应重蹈覆辙、顾此失彼,还应该重视文化、道德的「软力量」。
《郑和下西洋》昨首映
【本报北京新闻中心实习记者李晶晶9日电】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精心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郑和下西洋》今天在北京举行首映式。该片将于近期在大陆中央电视台、台湾及海外电视媒体播出,与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的海内外观众见面。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新闻发言人李维一等出席了今日首映式。
《郑和下西洋》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和zhonggong南京市委等单位联合制作,历时3年完成,先后赴台港澳地区、内地各省市以及17个国家采访拍摄。全片共分「走出大陆」、「和平使者」,「礼仪之邦」、「科技之光」、「海外遗风」、「海纳百川」、「靖海安国」、「沧海沉浮」八个部分。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中国水手后裔、19岁的肯尼亚姑娘姆瓦玛卡.沙里夫也出席了首映式。
作者:
彼亦一是非
时间:
2009-10-23 03:57
李金明完全在胡说八道,把明成祖之流的“无知”,当作他们的“雅量”。
明成祖言:“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话从朱棣先生嘴里说出,讽刺效果远大于真诚。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