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诗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28 10:23
标题:
《诗学》笔记
《诗学》笔记
“译者导言”笔记
我读叶嘉莹先生、朱光潜先生诗论,里面牵扯到很多西方理论。说到理论性的东西,也不全面目可憎,其实有些读时也很轻松有趣。西方诗论的鼻祖当是《诗学》了。《诗学》我翻开过几次,都没读完。每翻都会比上回多看一点点。每次再读,理解起来感觉会比上次容易些。这回再看,也是这样。这回能否读完,我也不敢肯定。记下阅读笔记,算是打个记号,告诉自己这些曾经过目。贴在这里,一个水贴而已。
《诗学》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学和文艺理论没有发生影响。稍感意外的是,那些年代距亚里士多德比较近的作者们,反倒无缘一睹这部作品。因为他的遗著保管人怕被国王索走,便将之埋藏地窖里。过了二百多年,它始得以面世。而它真正产生广泛影响,已是两千多年后了。这中间又经过歪曲和误解,直到19世纪人们才渐次认识它的真面目。
《诗学》遭际,可与敦煌曲子词有得一比。曲子词被人封藏敦煌经洞,大概清末民初才被人发现。因此,那些活泼多样的民间通俗词作,唐末乃至宋明清以来的文人们都无法得见,而我们生得晚的人,反而有福欣赏了。
古希腊和罗马人热爱知识,于此也可见一斑。从国王到收藏人,可都算是知识发烧友了。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就反对他出书,认为这样懂得知识的人就多了。这位身体会散发异香的年轻人,也许把知识看作他的后宫佳丽了。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09-10-28 11:25
正看朱先生的《诗论》,期待闲人兄的系列笔记。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28 16:33
2#
tian295
这个帖子后面我打算只是简单摘录。有几句自己的理解,也很可能是错的。只怕当不起田兄的期待。哪里有错,也期待田兄指教。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28 16:35
本帖最后由 闲人一名 于 2009-10-28 16:43 编辑
第一章到第五章 绪论
1、史诗、悲剧、喜剧的创作过程都是摹仿。
差别有三点,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对,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摹仿的媒介有节奏、歌曲、韵文等。
诗人之所以被称为“诗人”,是因为他是摹仿者,而不是因为他是某种格律的使用者。使用格律写成的韵文,并不都是诗。
2、摹仿者所摹仿的对像是行动中的人。
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
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3、摹仿采用的方式不同。
4、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一说是“音调感”和“节奏感”;一说是“摹仿的本能”和对摹仿作品感到的“快感”。
我喜欢“仿佛”这个修饰。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斩钉截铁地下定义。至于两个不确定的说法,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谈话本身没有明确,当时听讲的弟子知道。而后人却无法明白了。如同今人对孔夫子讲话的歧解一样。不过夫子理论却是烟火相续,未曾断层。
从诗的美感来说,我愿意接受第二种说法。但从下文的解释来看,多半是第一种。
再抄: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百作出了诗歌。
诗由于固有的性质,既摹仿的对象不对,而分为两种:比较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人行动,这种人最初写的是颂神诗和赞美诗;比较轻浮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的行动,他们最初写的是讽刺诗。
悲剧是从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发展而来;喜剧是从下等表演的临时口占发展而来。
悲剧的格律的产生,主要是配合舞蹈和对话的需要。
5、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
悲剧和史诗。相同的地方,都用韵文。不同的地方,史诗纯粹用韵文,用叙述体;悲剧有时间限制,要以太阳的一周,即一个白天为限,而史诗不受时间限制。两者同具的成份有,情节、性格、言词、思想;悲剧独有的成分则是形象和歌曲。
这里说的悲剧独具的“形象”,我的理解是指舞台上的演员表演的形象。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9-10-29 00:07
诗学,我只是粗粗翻过,大概连全书二十分之一都没有。觉得所述过于遥远,颓然搁置。
闲人兄深入源头汲探,佩服一下。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29 09:38
本帖最后由 闲人一名 于 2009-10-29 09:44 编辑
亚里士多德生于孔子逝世大约95年后。我有时候觉得,古人不过是在物质文明方面没有现代人享受的多,但在精神世界,那时的智慧英雄,绝不输给今天的名校名师。或许因为受聪明垃圾(套个提法“伪智慧”)污染较少,没准他们提供给人的精神食粮,若论环保营养,可能比今人作品更健康有益。这就是我想读这些书的原因。
另主贴中提到曲子词那段,并不合适。曲子词无论如何怎能跟《诗学》比在一起。曲子词流行当时没有流传后代,却是因为当时人认为它粗鄙无文,文士们瞧不上眼。因此,文人们用曲子词的曲自己动手填词,这是词兴起的原因。如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其作者没有一个是贩夫走卒或医者,清一色全是文人。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藏词人无意中埋经所为,其功主要在后世了。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29 09:47
诗学,我只是粗粗翻过,大概连全书二十分之一都没有。觉得所述过于遥远,颓然搁置。
闲人兄深入源头汲探,佩服一下。
周泽雄 发表于 2009-10-29 00:07
不笑话俺就阿弥陀佛啦~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29 09:58
本帖最后由 闲人一名 于 2009-10-29 10:03 编辑
第六到第二十二章 分析讨论悲剧。
6、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它的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它的摹仿的对象是情节、性格、思想。
它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悲剧六成分
情节,指事件的布局、安排。乃悲剧的基础,悲剧的灵魂。
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指显示人物抉择的话。
思想,指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思想”是使人物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
言词、歌曲是摹仿的媒介。言词通过韵文或散文都一样。歌曲最为悦耳。
形象,是摹仿的方式。形象能吸引人,却最缺乏艺术性,跟诗的艺术关系最浅;因为悲剧艺术的效力即使不依靠比赛或演员,也能产生;况且“形象”的装扮多依靠服装面具制造者的艺术,而不大依靠计价的艺术。
“思想”是使人物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可知,并不是讲老实话就永远没错。这点还跟苏轼说的这段话有些相类,“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29 10:45
7、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所谓完整,是指有头、有身、有尾。
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
所谓“尾”,恰与头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
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
美的事情,如同美人,太高太矮太肥太瘦都不好。
8、荷马在情节的布局上最为高明。比如《奥德赛》的故事都围绕着回家这一行动来写。《伊利亚特》只围绕着阿基里斯的愤怒来写。
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所描写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i不是整体的有机部分。
作者:
花间对影
时间:
2009-10-29 16:05
额滴天,梅茗很能下功夫的说~~~佩服!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9-10-29 16:32
《诗学》跟《论语》类似的是,每章的短篇幅也让人读起来不害怕,如品小樱桃,不像食大柚子大西瓜,搞得汁水狼藉半天消灭不掉。
读起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可能还要比《论语》要容易些。读译文加注,基本能明白。书中所举例子,有些是读过的,有些知道故事,所以把《诗学》当作亚里士多德的“书评”看,也蛮有趣。而读《论语》之类中国古籍,注解纷杂,有时会有不知该相信那个说法的感觉。好在读这些书也不必死钻牛角尖要搞清楚。那么些专家都吵不明白,咱根本不用费那个脑子。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09-10-29 16:51
原来闲人兄是梅茗姐。
读书细,用功深,佩服。俺于《诗学》所得多自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无力亦无心翻阅原著。借梅姐的笔记温故一番。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30 16:11
9、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
两者的差别在于,历史描述已发生的事,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有价值,地位更高。
10、情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因为情节所摹仿的行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通过“突转”或“发现”,或通过此二者达到结局的行动,是复杂的行动。不通过的,则是简单的行动。
但“突转”或“发现”必须由情节的结构中产生出来,成为前事的必然的或或然的结果。
11、“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即事件须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因果关系。)转向相反的方面,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
“发现”乃人物的被“发现”,有时只是一个人物被另一个人物“发现”,如果前者已识破后者;有时是双方须互相“发现”。
12、悲剧分“开场”、“场”、“退场”与合唱部分(包括进场歌和合唱歌)。
13、最完美的悲剧应该是复杂的。
第一,不应该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让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
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满足道德感,更不能引起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人与我们(指观众)相似而引起的。
亚里士多德把好人遭殃或坏人享福排除在悲剧之外。一个极恶的人与我们不相似,因此我们不认为也会像他那样遭受厄运,不致为自己会遭受他那种厄运而发生恐惧之情。
悲剧的主人公应是“不十分善良的人”,不应是好到极点的人。应该是“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的人与“与我们相似”的受难者。
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即好人受难。第二还有双重的结局,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如《奧德赛》。
14、我们不应该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痛并快乐着”。不知道这话是从哪里见过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和恐惧都是痛苦的情感,但人们在悲伤和恐惧的时候,痛苦和快感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章讲“形象”。形象不能太过分。诗人如果借形象来让观众害怕或者怜悯,说明他缺乏艺术手腕。据说埃斯库罗斯的《报仇神》歌队扮演的报仇女神凶恶面具非常可怕,有的妇女竟因此流产。
15、“性格”。
“性格”必须善良,这种善良的人物各种人物里都有,甚至有善良的妇女,也有善良的奴隶,虽然妇女比较坏,奴隶非常坏。(跟夫子说的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得一比);
“性格”必须适合,人物可能有勇敢的,但勇敢或能言善辩与妇女的身份不适合。
“性格”必须相似。
“性格”必须一致。
亚里士多德认为“易怒”是大多数人的性格。“易怒”可能成为恶德,但作为天然倾向,就不是恶德,因此易怒的人也可能是善良的人。
“顽固”是恶德,顽固的人不会是善良的人。
16、“发现”的种类。
标记引起的“发现”。如身上的标记、疤痕、项圈、船等。这种发现最缺乏艺术性。
拼凑的“发现”。亚里士多德批评的伊菲革涅亚姐弟相认情节比较笨。相比起来,两千多年后人们仍是蠢不胜蠢。未必全归类为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却数不胜数的用了“偷听”这一“发现”方式。还有什么“无巧不成书”,“说曹操曹操到”之类。
回忆引起的“发现”。
推断引起的“发现”。
17、这一章谈言词和大纲
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
疯狂的诗人不正常,不善于挑选表示各种不同情感的言词方式;惟有天才的诗人才善于挑选这些方式。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30 16:13
12#
tian295
非常想看田兄读朱心得~~
作者:
闲人一名
时间:
2009-10-31 18:08
18、剧外事件,往往再配搭一些剧内事件,构成“结”,其余的构成“解”。所谓“结”,指故事的开头至情势转入顺境(或逆境)之前最后一景之间的部分;所谓“解”,指转变的开头至剧尾之间的部分。
悲剧分四种:复杂剧(完全靠“突转”与“发现”构成)、苦难剧、“性格剧”、穿插剧。
歌队应作为一个演员看待。合唱歌最好跟剧情有关。唱借来的歌词,总归是不大好。
“思想”包括一切须通过语言而产生的效力,包括证明和反驳的提出。(剧中人物)怜悯、恐惧、愤怒等情感的激发。
“思想”的效力主要是通过语言而产生,但也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而产生。
“言词”必须注意语气。比如命令、祈求、陈述、恐吓、反问、回答等等语气。
如果语气不对,比如把荷马的祈求句子“女神,歌唱这愤怒吧”,念成命令语气,那就不对了。
“言词”包括:简单音、音缀、连接音、名词、动词、词形变化、语句中。
名词的种类。字的种类。
风格的美在明晰而不流于平淡。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讨论史诗
史诗是用叙述体和“韵文”来摹仿的艺术。史诗也应该有完整的结构,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审美的快感。
一般庸常的诗人总是把史诗写得像历史,事无巨细全不放过,搞得非常繁杂。以为这样就算宏大。惟有荷马:没有企图把战争整个写出来,尽管它有始有终。因为那样一来,故事就会太长,不能一览而尽;即使长度可以控制,但细节繁多,故事就会趋于复杂。荷马只选其中一部分,而把许多别的部分作为穿插。
史诗的种类和悲剧相同,分简单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苦难史诗。
史诗的成分跟悲剧的相同,也必须有“突转”、“发现”、苦难、“思想”、言词。
《伊利亚特》是简单史诗兼苦难史诗。《奧德赛》是复杂史诗和“性格”史诗。这两首诗的思想和言词也登峰造极。
史诗在长短格律方面与悲剧不同。史诗采用叙述体,史诗是叙事诗。
史诗诗人应尽量少用自己的身份说话,否则就不是摹仿者了。
惊奇给人以快感,这一点可以这样看出来:每一个报告消息的人都添枝加叶,以为这样可以讨听者的喜悦。
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但情节不应由不近情理的事组成;情节中最好不要有不近情理的事。
第二十五章讨论疑难和反驳
诗人的摹仿对象有三: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这些事通过文字来表现。
诗里的错误有二:艺术本身的错误、偶然的错误。为了达到艺术的目的而犯错,是可以辩护的。但是,如果不牺牲技术的正确的也能更好的达到目的,那就没有理由辩护。不知母鹿没有角而画出角,这个错误并没有画鹿画得认不出来那样严重。
对诗人所描写的事物不符合实际的指责,可以这样反驳“这些事物是按照它们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的”。索福克勒斯说,他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
其它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种种就不抄了。
第二十六章比较悲剧和史诗的高低
悲剧比史诗优越的原因有四:悲剧具有史诗所有的各种成分;悲剧有音乐,最能加强我们的快感;不论阅读还是看戏,悲剧都能给我们很鲜明的印象;悲剧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摹仿的目的。
《诗学》马马虎虎算是完整读过一遍了。作这个笔记,主要是想加深点印象。因为我的记性实在是糟得不能再糟,看东西常常看后面忘前面的。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