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王东京:“国进民退”现象究竟有没有?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09-11-25 10:00
标题:
王东京:“国进民退”现象究竟有没有?
前不久在一家央企作讲座,有人问我对“国进民退”怎么看,听到提问我很吃惊,一头雾水。曾怀疑是自己孤陋寡闻,但细想不应该。在中央党校任教,近水楼台,假若是中央精神我怎会没听说?加上常年往各地跑,倘真有这回事也不可能一点不知情。相反我所接触到的地方官员,关心的大多还是中小企业,至少还未见有哪级政府是主张打压民企的。
我虽这么看,然而无风不起浪。“国进民退”今天如此备受关注,相信也不全是空穴来风。何以如此?我想这大概与最近山西煤企重组、山钢收购日钢、中粮入股蒙牛等事件有关。这几起并购案经媒体报道后,有人推波助澜在网上热炒,给人感觉,似乎国企正在攻城掠地,大有取代民企之势。于是有人批评此举是改革的倒退;但也有人说是对改革的纠偏。一时间学界沸沸扬扬,莫衷一是。
对某件事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应允许百家争鸣。但争鸣归争鸣,前提是首先得弄清事实。有两个重点:第一,当下国企收购民企是不是很普遍?第二,收购行为背后是否有政治背景?若既不普遍也无政治背景,说“国进民退”就未免牵强,也有危言耸听之嫌。说我的观察,首先,目前国企并购民企只是个案而非普遍现象;其次,虽然背后有政府推动,但绝无政治背景。
山西的情况也许要特别些,就先说山西吧。我四月份曾赴同煤集团调研,后来也与省委张宝顺书记交流过。不错,这次煤企整合确实是由政府发动,但我却看不出这样做有何不妥,更看不出省委有何政治意图。众所周知,这些年山西矿难不断,原因之一是煤企太多,大大小小2000多家,防不胜防,不整合怎么管?而既然要整合,当然是以大并小;否则换了是你,你有办法以小并大么?
其实,山西煤企整合并不是让民企退出。最近山西省煤炭厅公布的一组数据就是明证。该数据说,全省煤企完成整合后保留的1053处矿井中,国企办矿198处,比例约19%,民企办矿294处,约占28%,股份制办矿561处,约占53%。由此可见,民资三分天下的格局并未变。退一步,即使民资减少一点也无可厚非:煤炭业本是资源性产业,而政府推动重组是出于生产安全考虑而非政治考虑。
至于山钢收购日钢,我认为是纯市场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人们今天之所以有诸多非议,从媒体评论看,大家担心的是国企挤压了民企。然而据我所知,这两家企业联姻是完全出于自愿,并不存在谁逼谁。而真实的原因,则是日钢之前屯集了大量铁矿石,可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价格大跌,企业遭到灭顶之灾。大祸临头,日钢怎能坐以待毙?而此时政府为保就业意促山钢援手,日钢求之不得,你情我愿,于是一拍即合。
中粮入股蒙牛的情形也如是。蒙牛在国内大名鼎鼎,可不曾想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元气大伤。不仅财务出现了巨亏;而且祸不单行,由于前些年过度扩张,今年现金流又突然断裂。正因为蒙牛陷入绝境而求援无门,中粮这才联手厚朴基金以61亿港元收购蒙牛20.03%股权。显然,中粮是雪中送炭,而蒙牛也得以峰回路转。照理,这件事无论怎么说中粮都不应遭到指责,就算是“国进民退”,那也总比见死不救强吧!
不必再举例。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讨论经济问题不应政治化,更不应捕风捉影。是的,中央是说过要缩短国有经济战线,但同时也说过要“有进有退”。我体会中央的意思,并不是国企绝对不能收购民企;而且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无论民企收购国企还是国企收购民企,只要是不强买强卖,就都是公平交易。何况民企老板不傻,股权卖给谁他会算账,只要人家最终决定卖,旁人是不必说三道四的。
学界还有一种看法,说这次国企所以能收购民企是因为政策环境对民企不利,大银行不肯给民企贷款;而国家又限制了小银行的发展,这样民企与国企是不平等竞争。听起来,这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其实未必。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民企都贷款难,而国企贷不到款的现象也多的是。非比从前,今天国有银行已经改制,作为商业性银行,放不放贷人家有规矩,在商言商,她怎会管你姓公姓私呢?
鼓励发展小银行是对的,我赞成;但我却不同意小银行就一定会给小企业贷款的说法。要知道,银行的天性是嫌贫爱富,她不仅要追求贷款安全,而且追求盈利,银行再小,天性改不了,不可能乐善好施。最简单的道理,假如你是行长,一家大企业与一家小企业同时向你借钱,大企业有资产抵押而小企业没有,请问你会借钱给谁?可见,指望小银行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想法太天真,不足为信。
最后再说“国进民退”。我一贯的观点,国企应逐步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这是方向,不容置疑。但对特殊情况下的国企收购,我认为也不能见风是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以偏概全、笼而统之地说“国进民退”,误导视听是一方面,而且还会授人以柄。眼下有人正想以此大做文章否定改革,我们应保持一份清醒才对。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09-11-25 10:08
统计局长马建堂:中国经济不存在“国进民退”
中评社北京11月24日电/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2日在人民大学的课堂上,花了10分钟只讲了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中国统计数据不支持这样的说法。
中广网报道,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当天始终被一种暖意融融的气氛笼罩着,一场名为中国经济学家的论坛在这里整整开了一天。各个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们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一起坐在第一排,看起来他们之间都很熟悉。
马建堂:我给老师和同学们报告一下,去年以来,出现了一些现象,发生了若干的案例,这些案例引起了很多的关心、讨论,问题就是国进民退问题。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中粮参股蒙牛集团,山西的煤矿行业整合。我今天想说的主要是这件事情,目前中国的统计数据不支持,不支持从总体上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
在连说了两个不支持以后,马建堂以统计局长的身份公布了一大组数据,这里面包括了2005到200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与私营企业在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几大指标上的变化。
的确从几张列表上,能一目了然的看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各大核心指标上的数字在逐年下降,而私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份额在节节攀升。一直拿数字说话的马建堂,在念完了满满两页纸后,还担心大家记不住。
马建堂:数据记不下来没关系,明天我就挂到统计局的网上去。基本的结论,总体来讲,我们感觉到从统计数据来讲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所以我说,中国企业整合、产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注意两件事情,第一,不要唯成分论,媒体不要形成唯成分论的思想,要唯能力论。第二,垄断行业应该注意的是严格按照反垄断法做事,这方面关注得不够,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行业,将来的联合、整合、重组,既要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还要防止垄断!
新闻背景: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5年的企业单位数占得比重10.11%,到2008年这个比例是逐步地下降,没有一个年份是上升的,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企业单位数占得比重下降为5%。工业总产值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5年是32.80%,到去年下降为28.3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5年占得比重是48.05%,去年下降为43.75%。利润总额,国有及国有控股在05年占得比重是44.04%,去年下降了29.66%,税金总额05年的比重是48.50%,去年是38.10%,从业人数2005年是27.17%,去年是20.30%。
私营企业在工业主要指标中的比重,也是05年和08年的数字。企业单位数私营企业占得比重05年45.55%,08年上升为57.70%,现价比值05年的比重18.99%,去年26.88%,资产的比例05年是12.39%,去年是17.59%,利润总额中的比例05年是14.33%,去年是27.16%,私营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05年24.54%,去年是32.50%。
非国有企业,所有的企业把国有及国有控股扣除之后叫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企业单位数05年占得比重89.89%,去年95.00%,产值比重05年66.72%,去年是71.66%,资产05年的比重51.95%,去年是56.62%,利润总额05年55.96%,去年是70.34%,就业人数05年是72.81%,08年是79.70%。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09-11-25 10:18
“国进民退”不是传说 是无数个痛心的微观遭遇
舒圣祥
针对近期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国进民退”的说法,有统计官员予以否认,认为从中国经济趋势上来讲,不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并选取了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和就业人数等指标论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力量对比,证明“统计数据并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11月24日《重庆晚报》)
此前曾有报道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前到本月底召开,“国进民退”将是一个重要议题。按理说,统计官员拿数据说话,是否存在“国进民退”很难不现出原形,公众理当心服口服。可是,这番统计数据分析,却有几个疑点需要澄清。
首先一个,拿出来比较的数据都是2005年和2008年相比,然而“国进民退”的质疑声音主要出现在2009年。舆论并不否认此前几年的“国退民进”趋势,而是强调自金融危机开始形势的急剧转弯。因此,拿2008年的数据来说事,可能有些落后。
更重要的是,“国进民退”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明显趋势,而不是结果意义上的既成事实。即使是拿2009年的上述数据来比较,也应该仍是非国有企业占优势,但并不充分否认“国进民退”趋势的存在。那么,“国进民退”的趋势到底应该怎样“被统计”呢?
比如,4万亿元国家扩张性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主要的受益者是谁?国企与非国企的比例是多少?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数据是,近九成都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这是否属实?
再比如,今年新增的5万亿元贷款,主要都给了谁?为何金融危机让“融资难”普遍成为中小企业生存难题,一些国企却从来不差钱,对外高调走出国门,到海外抄底,对内积极实施兼并,到处攻城略地?各地“地王”为何大多由国有企业制造?巨额亏损的钢铁国企为何还能吞并位居国内十大钢铁企业之列的赢利民企?
因此,一句简单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否认的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经济学理论问题,而是无数中小型民企所遭遇的不平等对待——因为“国进民退”不是一种凌空蹈虚的宏观阐释,而是无数个刻苦铭心的微观遭遇。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09-11-25 10:29
要慎下“国进民退”结论
杨 凌
所谓“国进民退”,一般用于表示某领域国有资产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出。
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实际上,自中国去年开始积极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以来,随着4万亿投资大计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国进民退”的争论更被放大了。有经济学家指出,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例如,政府用于投资铁路的有1.6万亿元,但由于铁路体系是高度垄断的,民营企业根本无法进入。
诸如:在航空业方面:湖北省大型民营企业东星航空有限公司由于无力偿还拖欠中航油的1.4亿元、湖北机场集团的6000万元债务,今年年初申请破产。四川省民营企业鹰联航空有限公司被国有企业四川航空收购了72%的股权。
在钢铁行业方面: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山东日照钢铁公司尽管年产700万吨钢铁,今年也将与国有的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民营企业宁波建龙钢铁公司也被国有属性的宝钢集团兼并。
在公路建筑行业方面:今年以来,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域相继宣布,高速公路建设放弃之前“经营性公路”的投融资模式,转而全部改为政府“收费还贷型”公路,这市场人士解读为民营资本将全部被排斥出局。
目前山西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主体以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为骨干,小煤矿将被彻底终结,煤老板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也被部分媒体和学者解读为“国进民退”。
社会上之所以对“国进民退”感觉强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有经济在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且集中度越来越高,如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电信、铁路等,由于其关系国计民生,因此比较引人注目。二是这些行业大都是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且伴随着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利润迅速增加,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质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曾表示,要慎下“国进民退”的结论,是否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国进民退”现象,要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的研究剖析,到底这是双方自愿的市场化行为,还是由于政府的强迫。他认为,市场竞争之下,任何市场主体都有进或退的可能性;不管是“国进”还是“国退”,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寻求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是任何年代、任何形势下不二的成功法则。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