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周其仁:中国经济持久增长的挑战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1-4 11:31
标题:
周其仁:中国经济持久增长的挑战
经济学家的工作不是做预测,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重要的不是预测的结果,而是根据什么预测。看经济形势乐观很容易,悲观也很容易,客观很难。下面,我尽可能客观地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几点判断。
货币太多会造成不可持续的繁荣
研究宏观经济,首要是看货币。今天世界主要国家发行的都是法定货币。所谓法定货币,就是政府脱离了任何贵金属的约束,只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印钞票。
同时,世界主要国家都实行民主选举,也就是执政者的上台与下台都取决于老百姓手中的选票。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经济差的时候,政府很容易做出决定,扩大货币供应,提振经济。印钞在短期内是没有任何代价的,无非是多印了钞票。与民主选举相伴的还有任期制,任期制是有很大问题的,常常短视,把麻烦留给下一任政府。
因此超发货币情况下所谓的经济形势好,企业家们一定要清楚,那并不是真实的繁荣,里面布满了陷井,是印票子印出来的。放货币很开心,可抽货币是极其痛苦的,那意味着大萧条。对此,我作为经济学家其实是蛮悲观的,在这一点上,人类缺乏自律。
过去几年的繁荣,主要还是我们基础货币太多了。银行发行了太多货币,让这个社会“不差钱”。
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首先要防止的是“超跌”,普遍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现在下任何结论都太早,要灵敏地跟踪变化,同时对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威胁也要注意控制。
中国经济继续持久的增长,最重要的不是跟着发达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培养国内市场等体制性改革。
开辟商路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为何中国企业乐意做海外市场?除了外需的扩大,另一方面就是中国自身的市场环境将他们推向外。这是因为汇率预期与相对价格指引,也是因为“出口生意好做”。远大集团的例子很有代表性,该公司6个人做的海外业务量和220个人做的国内业务量是相当的。那是因为做国内生意竞争激烈,杀价无情,还要跨地域管理庞大的营销网络,遇到景气指数波动,收货款都困难。而外销订单,一是订货数目巨大;二是回款信用好;三是交易简便,签了合同,发传真就可以做生意。
现在外需不振,很多企业又要转而做国内市场,内需是有的,关键是要开发它。
企业回头再来做国内,就需要国内那套商业环境有所改变。需要建立民间的商业信用和商品网络,这方面阿里巴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们确实看到国内一些需求是因为商业通道营销和我们的商业服务效率低被人为抑制。很多人到香港购物,在香港买中草药,就是因为假的可能性低。从这点就可以看到内地商业通道有差距,不是老百姓没有钱,而是老百姓消费没有释放出来。
比较而言,商路的开拓和结构调整应该成为2010年的主攻方向,因为这个问题早晚要解决。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利用两百年西方成熟的网络,因为经济增长最后目标是要提高人民,特别是包括本国人民的福利水平,让他们得到好的产品、好的服务。从生产到最后的消费,中间就是这套商道,它不但是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它里面包含大量新的知识。我相信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起家时都是农民,他可以通过学习造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我相信我们也可以在这个领域当中,通过学习曲线的变动,增加商业方面的知识,通过一个良好的商业通道来把我们已经强有力的加工能力组合起来,变成振兴经济,保增长,调结构的积极力量。
同时,我认为调整是必定的。未来2-3年,主要经济体将在波动中实现调整,减缓原来的不平衡,并形成新的不平衡。相比较而言,中国更为有利,因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创伤不大,机会就会相对多一些。
扩大内需可以以城市化带动农村转型与建设,改革征地制度,启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以“城乡建设”带动内向经济的增长。中国应该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加大体制政策的改革,比如建立收入大分配的格局,调整政府税费、行政垄断行业的准入和加大公共财政的开支。
城市化提速带来的红利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比世界还低一大截。全世界平均有28%的人口住在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日本是全球最高的44%,美国是42%,中国只有15%。所以中国的经济叫做“工业化超前、城市化落后”,而没有城市化的发展,没有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单靠工业化是无法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
城市化可以带来很多机会。现在北京12条地铁一起建设,我看基本是对的,哪个国家经济箫条还堵车?中国现在是堵着车参加经济箫条的研讨会,说明城市基础设施还严重短缺,中国不是美国,发展阶段还早呢。
对于目前国内的需求,我更倾向于强有力的城市化需求。但围绕城市化的这一波投资,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日本的教训就是“修了路没有车跑,不继续修路增长速度就下去了,再修修什么?”
不仅财政投资驱动的力度重要,结构、方向也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给未来的需求做准备。整体看,中国的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需要的投资是惊人的。
这里面中国是有机会的,问题是怎么样把财政政策,用到对将来有需求的方面去,这是财政政策长远的一个挑战和考虑。
从买产品到买方便
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必将开始不怎么买东西,而要买“不是东西的东西”了。为什么呢?人们收入增加的同时,时间成本也在增加。时间这个变量是很值得研究的,再富有的人,一天也就24小时。这意味着单位时间越来越贵,于是人们不仅要买东西,还要方便的买到——服务,其实就是买方便。
我非常同意万达老总王健林讲的“无口袋消费”,一个人从商场出来看上去什么都没买,但他买到了休闲,看了电影,锻炼了身体。所以从收入变化开始,人们逐渐买奢侈品,买一些实用价值不大的东西,再往后什么东西都不买,就买感觉,买体验。
我始终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制造业服务化,同时服务的供应也要制造业化。一对一的服务很容易提供,批量服务的质量是很难控制的。这个趋势是非常重大的变化,意味着几万亿的商机。中国城市化和服务业这两个轮子,必将把中国经济推得很远。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0-1-4 12:04
[转贴]虎年中国“八面埋伏”
文章提交者:我住四楼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有牛年权威数据显示:到2009年10月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土地出让金超过前两年的全年水平。其中,前三个季度,以北京为例共出让土地184宗,土地收入款511.74亿元。而2008年一年共出让土地148宗,土地收入价款502.69亿元。而200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47
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1-7月提高3.1个百分点;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33689亿元,同比增长34.2%(见2009年9月30日《中国证券报》同题报道,作者林喆 于萍)。另据11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不完全披露:截至2009年11月23日,全国70个城市仅土地出让金一项收入同比增加超过100%。排在前20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6210亿元,上海以821亿元(截至11月23日)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名列全国第一,粗略换算大约"日进2.5亿元"。2009年前10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8.4%和79.2%(见2009年12月8日《中国之声》《高房价不利于城市化进程》一文),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房地产已达60年不曾有的最高热、沸腾时期。
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一项,是不可复制再生的资源,在中国各地方政府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这是中国2009年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地方政府所做的一个"突出贡献"。成为中国楼市快速回暖带动土地、房市、消费市场升温的显著中国特色。为了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从2009年第二季度便开始放量卖地、建房,地方土地财政得到更是突出被强化,北京等大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1/3以上。
从中国至今60年、30年改革开放的通盘、全局来看,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7000亿元,2007年猛增到最热达1.3万亿元,2008年中国为市场降温,依然达9600亿元,到2009年10月分,有关专家估计就全国就超过1.2万亿元,全年可能超过1.5万亿之巨。但土地买卖象历史一样不可复制和再生,中国正面临着60年不遇、30年一遇的房地产"大跃进"。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第4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中国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左右。不过,2010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从来不曾有过的包括最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遭遇中国60年从未有过、改革开放30年、全球他国完全异同的"八卦阵":
1、房地产30年兀立
2010年内地房地产业能否保持稳定发展,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与国民经济高度关联的产业,占GDP的6.6%和四分之一的全国投资资金,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中国房地产业、60年至今的超级大干快上,为2010年的中国经济蒙上了最可怕的第一道阴影。特别是2009年、在全球金融海啸下的中国经济复苏,中国房地产起到了排头兵的领先作用,而房地产业也带动了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在金融海啸和政策变更的双重扶持下,房地产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银行、开发商和富人投资客则成为这场房地产盛宴的分享者,而大多数的购房者,却被高房价掏空了口袋里的所有积蓄。中国政府能保持房地产继续,而其它产业也跟上共同发展吗?
2009年11月25日迪拜爆发债务危机,为中国60年不曾有过、30年突兀的房地产市场敲响了警钟。迪拜债务危机警示中国特别关注中国房地产业的不祥之兆,中国与美国金融海啸前、酝酿发酵期的房地产业的"次贷危机"完全不同(美国房地产界不存在大干快上、从无到有这一现实),而迪拜房地产却更是从无到有、扛不住时,债务危机就当然的爆发。中国房地产的今天正是这样,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新建,但这要居民有当然的收入来消费,不能过分依赖用房地产来拉动产业经济的路子。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背景下,尤其要警惕中国房地产超越30年巅峰高速发展的不祥之兆。迪拜当局11月25日宣布,受巨额债务困扰,"迪拜世界公司"将重组,公司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将至少延期6个月、能偿还否还是未知数。世界惊呼,迪拜世界成为雷曼兄弟第二、全球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发动机?
富庶的迪拜(据世界银行2009年5月估计,迪拜人年均收入为24500美元,但实际人均年收入达创纪录的12万美元)到底危机在哪里?原因何在?市场普遍认为,迪拜的盛衰全有赖于其地产开发为主导,迪拜的房地产已大大的超量、超速在发展--迪拜几乎没有任何实业,生活必须品价格奇高,130万人口的城市何以生存?而当地居民房屋几乎饱和,在没有产业之下,拥有迪拜房屋干什么用?现在是迪拜的经济发展载不住房地产的超量、超速的大量投资资本,这真可谓成也地产,败也地产。过去几年间,迪拜在海湾地区异军突起,走的就是高端地产和旅游开发路线。随着金融海啸由表及里的深化,曾有传闻,迪拜可能成为海湾地区受创重创、最深的牺牲品。迪拜危机爆发给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最大警示就是,决不能重蹈在很多国家已经证明行不通的,过分依赖房地产来拉动经济产业的路子。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警惕中国房地产出现不祥之兆。特别要警惕中国房市里只是大投机和大投资的原本需求,自住型需求被高房价挤出市场,居民收入却长期没有同步提高,房地产由谁来支撑、购房?难道购房就有收入、其它产业也能同步跟进?有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投机性和投资性已经占到了70%,硬是把房屋市场变成了滴溜溜转投注的斛子……中国的商品房空置率就是一个简单的证明,有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商品房的空置率最少的有30%,最大的已经超过了50%、达到了60%以上,有的城市完全是一场虚高。
2:消费难拉动,收入难增加
消费需求增速下降,通货膨胀的急升--这有赖于中国长期缺乏消费的拉动,最起码中国超过5亿以上农村人口一直都没有消费拉动,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是中国长期的老大难问题。2009年中国消费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2010年政府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的经济效益不可能一直保持2009年的水平,而将逐步减弱消化。因此即使维持政策不变,所带来的消费增量也将下降。待金融海啸大投资逐渐淡出之后,中国经济还能照样健康成长吗?
60年中国、从来没有享受过"消费拉动内需"--市场经济的美味佳肴盛宴。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口(中国总人口70%以上)根本没钱,中国必须成倍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现在,中国国家的富裕剧增了,有了绝大多数国家不曾的强大国力和财富水平,但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提高,远比提高国家财富增加更艰难。
3:中国货币与它币冲突
投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金融风险。在2009年的拉动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4万亿出动的是国有、公共投资拉动策略,而这一策略主要是在城市或发达地区之间,难免出现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差的项目,未来可能造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比重提高,将致贫富差距拉开。中国金融运行,依然与全球主要国家金融体制严重冲突,如2009年全球主要国家基准货币利率为:中元5.31%,澳大利亚元4.25%,加拿大元1.50%,欧元1.00%,瑞士克郎1.00%,英镑0.50%,美元0.25%,日元0.10%,中国中元成为全球利率最高、也是成本最高的主要国家货币。
中国货币方略,有着与全球主要国家货币、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当然的悖论与冲突,然而怎样又"和谐"的继续走下去?金融海啸后,2009年采取的促进消费策略,汽车消费方案、家电下乡等都是扶持有钱消费者的举措,当然形成了富者更富、穷者更贫。倘若没有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的增加,那么讲用"消费拉动内需",就永远是一句空话,既是再多刺激消费政策也是倍功半,因为中国老百姓原本没有钱。
4:通涨再闹,成本之最?
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压力。这是半途转制中国的一个老问题,改革开放30年一直与中国发展同行。但由于中国是第一次、大规模货币宽松,倒置新兴、新一轮更严峻的通货膨胀,是中国一直都难以解决的老问题。但由于中国2009年货币第一宽松、太多,而造成货币大流量放大下的通货膨胀,中国前所未遇--电、水、煤、气、油等公共资源性大涨价正逼进2010年,再加上这些公共国有垄断行业"逼命"般催来、又缺乏有效的竞争环境,中国社会只能吞下这"成本之最"、难以咽下又一定要下咽的"苦果"。中国电、水、煤、气、油等公共产品, 60年来一直都没有理顺,又在强化的垄断之下,又怎样走出"成本之最"的大国误区?
5:市场经济地位成"结"?
美元贬值与中元升值的历史现实。2010年及未来,不管是全球金融海啸得到根本遏制与否,美元贬值与中元升值都将历史性的到来。在未来1-7年时间的周期里,中元将扮演一个阶段性升值的重要角色,而美元则将自21世纪以来一直贬值下去,贬的值程度怎样、贬值的速度如何,这要取决与欧元、中元国际化运行的进度和幅度。若是欧元真正起到了在全球与美元抗衡的角色、再加上中元的慢慢崛起,那么美元就一定要贬值到落花流水--贬值到2000年前后的1/3到1/2,这是因为美国与欧盟的经济规模相当,中国后起之后也逐渐会担当起一个重要的角色。
美元、欧元、中元三足鼎立,是2010年之后、及全球在相当一段时期的新格局。而中元自由兑换、跨区域自由使用,则是未来唯一的可行之路,但这个"路"可以期待、有时间表安排吗?因为欧美"市场经济地位"标准重点就规则了"货币自由兑换"的条款。换句话说:倘若没有实施"货币自由兑换",是否永远都无法取得欧美规定的、中国迫切需要的"市场经济地位"?(分别见美国、欧盟《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还要玩多久、多远?中国何时才能进入欧、美"市场经济地位"之列?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就永远在关税严惩之下生存?
6:人民币升值没有"共识"
与美元贬值加深、历史性不可逆转一样,其相反的是中元要不断的升值,中国货币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一个、有一个周期性升值的压力--未来10年间,中元升值的声音将成为美国、欧盟等一些主要国家中、长期目标。自21世纪以来,美元与欧元、中元的价值都已贬值了超过了20%,但随着欧元区的复苏、中国经济的继续强劲(中国连续20多年超过8%左右以上增长速度)增长,中元升值将成为一段历史时期、象美元贬值一样的无法摆脱、难以逆转的新目标。
全球金融海啸时期是这样,一旦金融海啸末了、全球经济正常运行之后更是这样--美元贬值与新中元、新欧元升值,将成为全球性经济发展、一段时期的轮换议题。即便是中国能够顶住一轮又一轮一轮如欧盟要求中国货币升值这等压力,但要是象轮胎"特保"多国雨点般袭来,怕损失的只能是中国及其当然的现实利益。中元(人民币)升值将可能成为未来15-30年的全球焦点,但象中元自由化、自由兑换一样,将是中国未来的难以逾越、难以决策的世纪难题,时间越长越难……
7:中国也要"反倾销、反补贴"?
到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可能在2.4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末公布为22725.95亿美元,剩下的3个月是中国创汇的黄金岁月),又是全球绝对第一,这为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寻求"平衡"中国经济提供了当然的口实。也就说,只要中国"出口创汇""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发达国家就会整体与中国经济寻找"平衡",且冠冕堂皇的进行"反倾销、反补贴"。
中国需要30年不曾有过、未来必须让绝大多数国家信服的"道理":一是将多余的外汇储备适时的花出去,不要超过1.5-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上限;二是要在"反倾销、反补贴"上做"相反"的大文章,来彻底改变中国"出口创汇""中国制造"在如轮胎、油井管产品出口的覆辙。倘若全球金融海啸顺利过去,全球经济正常化运行之后,中国外汇储备将再现两、三年就增加一万亿美元的高速度,也将必然遭遇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斩钉截铁般的围追堵截。同理可证:不管是它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一旦达到"反倾销、反补贴"的全球性围堵上限或承受的现状,你还有什么"公理"可讲?中国发展的经济与贸易的"道理",除了对自己中国人要来讲之外,还要全球各国、大多数国家也能认可、来"讲理";象中国轮胎"双反案",全球众矢之的,已经没有任何 "公理"可讲、可不讲了,讲不讲的结果都是一样。否则象2009年的中国轮胎"双反"特保,全球除亚洲发达国家之外,几乎全球大多数高收入国家都加入到轮胎"惩罚"性关税之中,欧盟、美国、拉美、印度等甚至象委内瑞拉等都强行在轮胎惩罚中分中国一杯嗟来之食。
8:贸易冲突与外汇储备新高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将成为其它大国与发达国家对付中国的惯例。不管是中国市场被外国占领、或是它国市场被中国占领,都将引起中国或它国的强烈反弹。2009年中国轮胎出口,遭遇全球主要国家包括,全球金融海啸之后,世界各国经济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金融保护格外盛行。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约2.4万亿美元(中国2008年外汇储备总额为19460.30亿美元,到2009年9月末为22725.95亿美元,还有10、11、12三个月的黄金岁月未被统计数字),将可能比2008净增约4000亿美元左右。不买美元国债,中国出口创汇的钱还能储备什么?储备黄金、石油、稀有金属等等等,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21世纪之后,为什么没有成器?
2009年,是"中国制造"盛行、中国崛起的"分水岭"年份,也是中国60年以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遭遇全球性关税围堵最惨重的一年。以美国对中国轮胎"特保"案为先例,中国遭遇了全球30多个国家、包括最发达欧盟、美国以及印度、拉美及亚洲以外所有发达国家甚至象委内瑞拉这样国家也从关税中分一杯羹的现实。如果中国不能杜绝和扭转象"轮胎特保"似的战局,那么中国以"出口创汇""中国制造"型经济将难以从根源上再续。
"中国制造"必需要到全球、去欧美发达国家去"讲理",这个理不仅单单是只让中国人自己知道,比中国人更重要、更应知道是那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都能"同情→达理→讲理"。"中国制造"遭遇全球性特别是富国的围剿,需要中国在建立国与国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机制上和环境上来加以理清"道理"来服那些国家、众人。2009年,中国轮胎遭遇了来自全球各国超过30多个、亚洲以外国家的围堵,中国油井管产品可能再步其后尘,但随着中国崛起的深入,随着中国外汇储备再创新高、凌驾与全球各国之上,随着中国金融海啸后的经济强劲复苏,新一轮对中国货币、中国制造、中国出口创汇的新围堵也正在形成。
光明网-光明观察 巩胜利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10-1-4 15:09
天朝房产就算空置率百分百也不怕,空个七十年拆了重建呗。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