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温相:上将肖华纪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1-5 14:53     标题: 温相:上将肖华纪事

【毛泽东的“爱将”】
  肖华,人称“娃娃司令”,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时,他还不足40岁,是我军最年轻的高级将领之一。在2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并不以显赫的军功见长,却以出色的政治工作令毛泽东、周恩来、罗荣桓等人刮目相看。
  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创建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时,年仅14岁的肖华是40多名学生中最年轻的,毛泽东可以说是肖华踏上革命征途后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这位青年团干部在汇报兴国县青年团革命工作时娓娓道来,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而其不俗的能力更让毛泽东惊喜。兴国县不到一年的时间青年团员从几十人发展到上千人,全县上下无一不建立了团委和支部。汇报结束后,毛泽东让人特意去附近的美香居买了饺子,对肖华说:“今天我请你吃饺子。”(肖华《艰苦岁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932年,江西兴国共有100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这个数字在当时十分罕见。1933年整建制的兴国模范师成立(有5500人),光是拥军鞋就有30万双。阵容整齐的模范师出发之际,轰动了整个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局、中革军委发来贺电,毛泽东更是亲笔题词:“模范兴国。”(肖华《艰苦岁月》)
  1933年初宜黄会议期间,敌机轰炸,如果不是周恩来的掩护,肖华可能早就牺牲了,对此肖华一生念念不忘,曾写诗纪念。同年,周恩来点名让肖华担任新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他对肖华说:“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部队更有朝气。”(肖华《艰苦岁月》)
  肖华第一次见到罗荣桓时,才虚岁15岁。他在罗荣桓手下担任了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主管全军的青年工作。1931年大抓AB团,罗荣桓亲自出面保护了肖华。罗荣桓还让肖华接受锻炼,做了特务营连政委。刚到那个连队时,连长是一个年长于肖华的旧军人,他大大咧咧地对肖华说:“以后你就听我的就行了。”而年纪不大的肖华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软中带硬说:“我是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怎么能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回忆肖华》编辑组《回忆肖华》,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说话滴水不漏的肖华后来赢得了这位大哥一般的连长的信任和敬佩,当他们分手时,这位连长还流下了热泪。肖华多次追随罗荣桓,从江西苏区到山东根据地。罗帅的妻子林月琴曾回忆一件往事,说王稼祥要调肖华去总政工作,罗荣桓多次不放,而且还对王稼祥说,肖华走了等于砍了我一条胳膊。晚年的肖华忆及罗荣桓,每以“良师”称之。
    【与王新兰的姻缘】
  当时间指向1937年,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而肖华本人的生活也有了不小的变化。这要从他在陕西云阳镇的一次“遭遇”说起。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红四方面军宣传队的一些成员被改派到延安“红大”学习,这其中就有王维舟的侄女王新兰。她们准备从云阳镇动身前往延安时,公路被大水冲毁,需要等几天才能重新启程。几天的延顿,竟促成了肖华、王新兰一生的姻缘。
  王新兰出身红四方面军宣传队,这支队伍可谓大名鼎鼎,队员无一不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她们演出的苏联《马刀舞》深受红军指战员的欣赏。因为等待的时间有些长,王新兰等几个人不由自主吹起口琴、载歌载舞。这一情景被路过此处的几位八路军高级将领看在眼里。这几个人包括陈赓、宋任穷、肖华等,其中陈赓与王新兰算是“老熟人”。他特别喜欢开玩笑,以前就总要王新兰叫他“干爹”,这次也不例外,除了让王新兰继续叫“干爹”以外,还让她表演歌舞。王新兰也不示弱,她要陈赓用汽车送她们到延安去。站在一旁观看的肖华不时出来给王新兰“解围”,陈赓打趣道:“肖华,你心疼她了?”
  肖华跟自己视如兄长的上级领导罗荣桓透露了对王新兰的爱慕,罗荣桓及时给他们搭上了“鹊桥”。肖华从红军时代就是毛泽东的“爱将”之一,关于此事连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都知道。有一次在延河边散步,毛泽东偶遇王新兰,一张嘴就叫出了她的名字。毛泽东还问王新兰,你知不知道肖华在哪里?后来毛泽东决定给肖华拍个电报让他在八路军总部等王新兰几天,并让人护送王新兰去见肖华,这种关怀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就在王新兰临走前的一个晚上,八路军115师师长、肖华的老上级林彪塞给她20元钱。当时党内、军内高级干部每月薪金也才5元钱,20元无疑是一笔“大钱”,王新兰当然不敢收。林彪只说了一句话:“拿上,路途遥远,不知会出什么事,我用不上。”事后证明,这笔钱在王新兰去八路军总部的路途中的确派上了用场。
  让肖华铭心刻骨的不仅仅是他在云阳镇的这段传奇姻缘,更有他被中共中央派到南满地区主持军事指挥期间的风云变幻。肖华临终前,王新兰问他还有什么话说,他艰难地吞吐道:“七道江会议不是那样的。”肖华的儿子肖云回忆:“七道江会议——父亲弥留之际仍压在他心中的一块石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解放战争初期,对东北的争夺成了重中之重,用毛泽东的话说,“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而在东北这盘棋中,南满无疑是一枚重要的落子。当时南满部队归肖华领导的只有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兵力不足4万,要面对的则是国民党军8个师10万之众。所以,是否坚持南满斗争成了一切问题的核心。身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的肖劲光看到局势危急,特别在东北局会议上提出必须选派一人去南满主持全局。陈云主动请缨并获毛泽东批准,这样一来,南满的工作就由陈云、肖劲光、肖华负责,以陈云为首。而在陈云、肖劲光赶到之前,南满主力已经作出了跨过松花江同北满主力会合,地方武装转入长白山打游击的准备。1946年12月11日,肖劲光以中共南满分局副书记兼南满军区司令员的身份作报告,称要继续坚持南满;肖华同样做了报告,提出撤离南满,转移东满。一时间,坚持还是撤离的争论遍布会场内外,用肖劲光后来在《四保临江的战斗岁月》一文中的回忆来说就是“坚持南满,事关全局,但由于时间短,这一战略意图还未被大多数同志所接受”,也就是说“坚持南满”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少数派。肖劲光无奈之下想到了陈云,他在12月12日夜给陈云打电话告知会议情形:“师以上干部有不少人认为办法不多,有向北转移一部兵力之意。”陈云乃于12月13日下午顶着风雪急驰,并在当晚12点到达七道江。在3天时间内,陈云做了大量调查了解,最后拍板决定“坚守南满”,这被称作“重要的七十二小时”的“七道江会议”成为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一个特殊重要的环节,由此而来的“四保临江”更成为战史上的经典范例。
  应该说,肖华坚持北移的想法在当时不是孤立的,就在“七道江会议”之后,陈云以个人名义致电林彪征求意见时,林彪复电仍主张“同意南满主力北移”。12月24日,陈云起草回电坚持原来的意见即在南满坚决斗争,并作了必要的阐述。这一回电在26日始得到东北局的同意。1949年4月13日,陈云在东北局高干会上关于辽东问题的发言中回忆道:“这个十三天,尤其是七十二小时,我是吃力的。紧急重大,肖华意见,不懂军事,被迫主持解决——基本方向上走对了。”(舒彬《从七道江会议看陈云的工作方法和决策方法》,《党的文献》2008年第1期)当陈云拍板决策后,肖华接受了会议的决定。陈云告诉肖华:“你主张主力北移的意见,我可以向林彪反映一下。”肖华则回答说:“不必反映了,大家意见已经一致。”
  正是在陈云的不断争取、调处、解决下,南满坚持斗争最终落到了实处。同时也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肖华当时顾全大局的配合,陈云也不可能唱好南满这场戏。
    【拒上林彪的“贼船”】
  肖华是毛泽东耳提面命、一手栽培的高级将领。他和毛泽东不仅在政治上密不可分,感情上也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肖华在林彪极力拉拢他的时候,保持了一个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本色,拒上林彪的“贼船”。
  肖华从历史上和林彪关系就不错,按林彪用人的“双一”标准(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衡量,肖华应算是罗瑞卿所说的“和林总的关系是棒打不散的”的那一圈子人中的一位。肖华和林彪一家的关系也是不错的,这点肖华的家属也不回避。
  在林彪看来,军队里面的几位高级领导人是他必须笼络的对象,其中就包括肖华。刘亚楼曾经负责转达林彪对罗瑞卿的一个话,他说:“林总讲了,就是肖华、杨成武跑了,他都感到不要紧,你们两个罗要是跑了(指罗荣桓、罗瑞卿),他就会感到很伤心。”(黄瑶、张哲明《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这里面尽管把罗瑞卿放在杨成武、肖华之上,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肖华在林彪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文革”开始以后,肖华的地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仍旧得到重用。当时成立的王光美专案组(也就是刘少奇专案组),领导成员中就包括肖华,而这个专案组的其他负责人诸如江青、汪东兴、谢富治等都是当时的新贵。
  原全军文革小组组长刘志坚被打倒以后,全军文革面临改组,江青提议徐向前任军委新的文革小组组长,获得毛泽东批准。1967年1月12日,新的军委文革小组成立,徐向前任组长,肖华、杨成武、王新亭、徐立清、关锋、谢镗忠、李曼村任副组长。(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副组长名单没有按照姓氏笔划排列,而肖华此时的排名居然在代总长杨成武之上。“二月逆流”事件后,徐向前请假检讨,全军文革工作代之以肖华,时间是1967年3月24日。(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这一时期留下来的照片中,还能看到肖华的身影,经常站在毛泽东的一侧,和站在另一侧的杨成武互相辉映。这一阶段的肖华处于风口浪尖,但还没有从表面上看出危险来。
  建国后,林彪的地位不断上升,叶群也成了林办主任,然而,陆定一的妻子严慰冰仍对叶群曾经的丑闻耿耿于怀。她曾利用匿名信等多种手段揭露叶群的事情,后来还为此专门找了肖华,要向肖华汇报叶群在男女作风上的问题。肖华最后说:“你还是要以大局为重。你今天给我谈的这些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再和其他人谈了。”(肖云《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值得注意的是,举凡在历史上知道、了解、批评、揭露叶群私生活丑闻的人及其家属在“文革”中都没有逃脱厄运。在了解叶群生活丑闻这件事上,肖华已经被打入另册。
  让林彪对肖华有所不满的还有一件事。
  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林彪的“土伦”,尽管他发表了一篇措辞谦逊的发言,似乎对担任接班人诚惶诚恐,但从后来的种种事实看,林彪非但没有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随时准备交班”,反而一再培植自己的亲信掌握军队大权。所以,在他当接班人这件事上是要看一看诸人的行动的:“忠不忠,看行动。”
  然而,肖华在这次会议上的态度令林彪、叶群失望,他说:“我不了解内情。”会后,叶群找到肖华说:“你是老一军团的干部,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不表态?这是对党的态度问题。”肖华说这是他自己的疏忽。(肖云《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
  表面上看,肖华是疏忽,但从深层看,则体现了肖华在对待林彪的问题上不同于黄吴李邱等人。所以,尽管他和林彪在历史上有比较好的合作关系,甚至林彪还准备把他拉入自己的集团,但林的算盘终未能在肖华身上实现。
    【“五一三”事件前后】
  1967年是一个多事之秋。那年1月,爆发了上海“一月风暴”,2月迎来了“二月逆流”,五一节后又发生了“五一三”事件,7月更出了“七二○”事件。
  “五一三”事件说起来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军内的两大派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的献礼演出中发生矛盾,进而演化成武斗的一起政治事件。
  周恩来要求搞两大派的联合演出,借此消除派性。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肖华决定让这些派别一起于1967年5月13日晚上七时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搞出一台节目来。通知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和其他派别时,大家都没有异议。谁知下午三时,吴法宪首先给肖华办公室打来电话,说空军方面准备不充分,不准备演出了。接着,李作鹏也来电话说他们那边也变卦了。肖华这才感觉事态有些不对头,但他怎么也没料到大规模的武斗已经一触即发。
  晚上,肖华在人民大会堂汇报工作时,“五一三”事件发生。肖华马上赶往现场,首先责备军队方面:“不要乱了,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保护人民群众的,不该发生眼前这样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肖云《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肖云回忆说,肖华那时着重批评的是部队,事态得以暂时平息。但叶群知道“五一三”事件以后,第一时间里骂道:“这些混帐王八蛋,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们打我一耳光,我要还他们三下。”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声讨”肖华的大字报立刻上了街,有的直接贴到了天安门。总政内部也被煽动起来,罗织了500多条罪名,大字报2000多张。
  多年以后,肖华之子肖云回忆道:“父亲全面主持。工作如山,却又被揪来揪去。眼看军队正常工作要陷于瘫痪,父亲多次要求向林彪汇报自己的处境,均遭拒绝。”而此前公开称赞肖华是最好的一位总政主任的叶群此刻却说:“首长(指林彪——作者注)故意晾那个姓肖的,让他在火上煎着,总政的事,全军文革的事,他都得顶着,哪一头出了问题,都跑不了他。”(肖云《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
    【“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五一三”事件后,肖华希望得到林彪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当肖华赶到人民大会堂准备面见林彪、叶群时,叶群却派秘书挡驾。肖华五内俱焚,情急之下对林办秘书张云生大吐苦水。他说:“我不愿意打扰林副主席,叶主任很忙,我也不容易见到她……我再不能工作,总政就要瘫痪了,我跟毛主席、林副主席干革命这么多年,眼看着因总政不力而使全军工作受损失,将来怎么交代啊?”(张云生《毛家湾纪实——林彪秘书回忆录》,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张云生把肖华的“诉苦”报告给叶群以后,叶群明确交待:“关于肖华的事,首长和我的态度一致。”
  “五一三”事件不仅成为林彪、江青两个集团进一步瓜分大权的合作基础,也是林彪系统大打翻身仗的一个转折点。1969年,林彪告诫黄吴李邱“四大金刚”说:“军队的权力就集中在你们几个人身上”,“不要把权交给别人”。(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67年“七一”前夕,林彪表态不准肖华出席军内两大派联合演出的晚会,而他自己却兴致大发地去看了演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从此,肖华从政治舞台上消失,日子越发难过起来。邱会作把批斗总政的小组完全公开化、合法化,到处搜集整肖华的材料。1967年8月11日,在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的操纵和叶群幕后支持下,造反派冲进总政大院,贴出“肖华是党内军内最大的走资派”的大字报,这一天被称为“八一一炮打”。
  1968年10月,总政治部实行军管,肖华随即被秘密关押在离总政不远的小院里,神秘地“失踪”了7年。直到1974年,他才被毛泽东批准参加建国25周年的国庆观礼。
  同一个肖华,周总理叫他“红小鬼”,毛主席称他“好同志”,林彪、江青一伙却视之为“阎王”。而这位人民的将军却宠辱不惊,时刻挂念党和人民。1985年8月12日,他在弥留之际还喃喃地说:“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大的,可我为党和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前来看望他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俯在他耳边大声说:“你为党、为人民奋斗了几十年,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作者系国际间金融合作组织协调发展委员会常任理事)
作者: ldz68    时间: 2010-1-15 09:59

扶不起的太子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