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高陵九大证据公布 社科院称盖棺定论还早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2:22
标题:
曹操高陵九大证据公布 社科院称盖棺定论还早
2010年01月14日15:2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4日电 备受各方关注的“曹操墓”真伪问题,14日获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一线专家全方位解读。“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公布了判定曹操墓的九大证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指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提出一个阶段性认识是可以的,但离盖棺定论这个结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4日举行“2009年度公共考古论坛”,公布该所对“曹魏高陵”的考察结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表示,专家初步认定此墓葬的主人就是曹操,此墓葬就是魏武帝曹操的高陵。随后,包括王巍在内的多位考古专家从专业角度解读了这一发现。
专家初步认定“曹操高陵” 公布九大证据
潘伟斌在论坛上公布了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包括:
——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
——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是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
——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
——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
——称谓相符。
——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块,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
——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
强大阵容析为何确认曹操墓 王巍:外面很多外行话
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团一行12人赶赴河南省安阳市考察了备受公众关注的西高穴“曹魏大墓”,即俗称的“曹操墓”。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带队,两位业务副所长白云祥和陈星灿都参加了考察。
14日的论坛,有大量在一线的考古专家参加,可谓是阵容强大。王巍介绍说,来参加论坛的包括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从事西高穴大墓发掘的潘伟斌,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的站长、长期担任汉魏洛阳固城发掘的钱国祥,最近十年一直负责东汉到魏晋时期,魏和曹魏、北魏时期的都城洛阳发掘的钱国祥先生。此外还有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朱岩石,他常年担任曹魏邺城考古发掘队的队长,曹魏都城邺城就是在西高穴大墓旁边,他是留学日本的博士。另外还有一位赵超,考古研究所专门从事古代铭刻,尤其是石刻研究的专家,也是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第一人。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振东,是在长安城做考古发掘,是汉长安城队的队长。张雪莲也是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从事科学测年、探测式测年以及古代人类食骨的研究,比如古代人吃什么,他的主食,摄入的蛋白,吃哪类食物。张君研究员是从事古代人骨的,叫体质文学的研究,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等,也是这次大家非常关心的这三个墓的墓主人性别、年龄以及其他。此外,参加这次论坛的还有从事化学成份分析的学者,以及研究金属工艺、金属成份的一些专家。
针对近来有关曹操墓被确认受到的质疑,王巍认为,虽然有一些观点的争论,虽然有一些见解,由于缺乏考古的一些基本知识,所以,在专业看来,有些观点或者有些看法应该说是还不够准确,甚至是所谓的有些是说外行话。但是我们也想,为什么人家会说这些外行的话,就是因为我们考古工作者对考古这样一门学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或者我们是怎样进行工作,我们的结论或者认识是怎样的提出的,我们这个过程,公众是不知道的。“迄今对考古知识的普及,只是对考古成果的尽可能地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但是是怎样得出这个认识的,经过哪些程序和过程,这个我们从来没有向公众介绍过。我觉得这是我们考古工作者没有尽到责任,在这方面的知识社会是缺失的。”他说。
朱岩石:“曹操墓”位置与以往文献记载吻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表示,邺城所在的坐标和西高穴大墓之间的关系是在它的正西稍微偏南一点,按古代来说,距离接近于30米,也是比较吻合于以往文献记载的。
朱岩石还在当天的论坛上介绍了邺城(曹操生前所居住或者王都)的主要考古发现,以方便公众了解墓葬墓主人生前生活的背景。
专家:“曹操高陵”有助了解曹魏时期墓葬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14日在社科院考古所论坛上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发掘情况。
钱国祥表示,曹魏时期的洛阳工程中出现正殿称为太极殿,正门叫做昌合门,这样一种新的变化,可能显示出魏晋洛阳城出现曹魏邺城格局相似的变化,也由此产生,在整个曹魏时期,可能在其他的制度上,包括墓葬制度也会有一些变化。这也是今后需要对曹魏高陵这个墓葬在分析这个墓葬的时候可能也要进行关注的一些现象。
专家:“曹操墓”处于汉制向晋制演变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振东14日在社科院考古论坛上指出,备受关注的“曹操墓”从时代上看处于汉制向晋制演变的时期,时代放在东汉末是没有问题的。
刘振东谈到西高穴大墓时指出,它继承了东汉多室砖墓的特征,一条墓道,两个墓室,四个侧室,这是一条墓道的多室砖墓。这是东汉大墓的一个大的特征。但是和东汉王陵存在明显的区别,它没有回廊。东汉前室、后室都是长方形,它这个基本上,前室后室接近于方形。这些区别基本上属于晋制的内容。
这种墓从时代上看处于汉制向晋制演变的时期,时代放在东汉末,时代上没有问题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来,结合文献记载,因为曹操到曹魏时期墓葬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面坟丘不重视,地下墓葬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包括玉衣,在两汉都很流行,它是等级制度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曹魏时期,玉衣就消失了。结合这些情况,同时也可以认为,在曹操时期,或者在东汉末年到魏初,墓葬形式发生了很快的重大的变化。
张雪莲:可对“曹操墓”人骨做“科技测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雪莲14日在社科院考古论坛上表示,对“曹操墓”发现的人骨,只需非常小的量就可以进行“科技测年”。如果他是曹操的话,应该是在百十年的范围之内。
张雪莲说,“如果它里面含有其他的,我看到潘先生介绍的特别吸引人的就是家具、木屑,衣服我们都可以用于测年,但是那些都腐烂了,有一点定木屑。我们可以和人骨相对照,而且这三个个体我们都可以分别取值,非常小的量就可以测年。”
鉴定专家:通过骨骼DNA判定“曹操”可能性不大
古代人骨的鉴定和人类学研究专家张君14日在社科院考古论坛上表示,西高穴大墓男性个体的人骨材料保存太差,不能提供DNA分析所需要的理想样本。通过对男性个体骨骼DNA测试,推断是否是曹操的可能性不太大。该男性个体是否患“偏头疼”也很难在骨骼上留下什么印证。
张君对西高穴大墓男性个体的测定评估是:第一,人骨材料保存太差了,不能提供DNA分析所需要的理想样本,比如材料很少,因为是在泥里面捞出来的,所以也水洗过。第二,多次盗墓,已经不能排除古代和现代人的DNA污染。第三,寻其后代已难以确保其身份的可靠性。第四,技术上目前国内对古代Y染色体DNA的分析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总体上评价,对男性个体DNA测试,推断是否是曹操的身份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没有太大的可操作性。
张君说,头风病是不是能在骨骼上看出来,头风病实际上就是指偏头疼。现在知道偏头疼医学上的成因也非常复杂,应该归到神经血管性的头疼。神经血管性的头疼,长期头疼,是否能在骨骼上留下印记,古代材料没有相关的研究,现代医学是怎样的情况,也不太清楚。张君推断,很难在骨骼上留下什么印证。
更多的是否是曹操本人,这还是需要考古学的证据。但是质疑他不是曹操的也需要再找些其他的理由。
铭刻研究“第一人”:厕所见真章 曹操墓石牌非伪造
针对外界有关曹操墓出土的有关石牌等可能伪造的质疑,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门从事古代铭刻,尤其是石刻研究的专家赵超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上表示,这不可能是伪造。其中一些称谓,如当时厕所的称谓“行清”等,就是很难伪造的。
赵超说:“通过这些考古材料,通过它相似的形制、书写内容,而且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汉代流行的这种墓葬丧葬制度,就可以和这些石牌得到很有力的证据,证明它是汉代比较流行的一种丧葬制度中的一个表现,有一个很长久的礼仪制度的渊源,不是任何人随便一想就能做出来的。”
他还表示,把古文献的材料如果运用得好的话,还可以通过这些石牌里的内容和一些具体的材料来协助断代。比如说一个石牌里写到“木墨行清”。我问现在的人,恐怕大家都不知道行清是什么东西。行清就是厕所。这在古代文献里有很明确的记载,而且这个记载可以帮助我们断代。通过文献的注解,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东汉中期,到曹魏中期,都是把厕所叫行清,正好我们在石牌上看到“行清”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断代证据。有些人曾经提出石牌是不是伪造的?我就拿这个例证,我想了一下,恐怕当代人(也可能又是我低估当代人了)大概没有这么高的文化水平和文献水平来造出行清。
考古所所长:曹操高陵石牌为真 欢迎公众讨论
王巍说,潘伟斌介绍过,在一个漆器下面发现三件石牌,古代的漆木件只要一动,它肯定荡然无存了。但是在下面发现三件石牌,根据考古发现的这三件石牌是可以肯定没有移位的。就是说这三件石牌的内容和字体都跟其他几十件石牌都是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定墓葬当中的石牌应该是真的。
王巍说,考古最重要的有一句话是“让材料牵着鼻子走”。什么意思?就是“让材料来说话,挖掘的是什么东西,这些东西能够告诉我们什么,而不是我们议论或者推测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去找,这是完全两个概念。”所以考古学是最实际的一门科学,当然对这些实际资料的解释是因人而异,现在对实际资料的解释,学者和社会的人士有一些差别。
针对外界此前对“曹操墓”的各种质疑,王巍表示,哪种结果都是有前提,甚至局限的。如果众口一词就没有什么争论了,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大家才关心,这种争论到底是真、是假,这就引起社会的关注。
考古所所长:最关键证据还是“魏武王铭牌”
王巍在考古论坛上表示,判定“曹操高陵”的关键证据还是刻有魏武王的铭牌,最直接证据则是文字材料。
王巍在论坛上回答提问时表示,关键的证据还是这个(刻有魏武王的铭牌)。王巍说,“我对这个墓葬的证明不仅仅是这一项。”墓葬的年代是东汉末年,等级是非常高的。在东汉时是最高等级。随葬品当中可以看到,比较简朴。这和“不封不树”是相结合的。起码从人骨目前来看,成年或者老年男性这个判断还是没有改变。
王巍说,上面种种都是表型等级、表明年代的东西,最直接的证据是文字资料。如果没有文字资料,说实话,“我们推断起来就很困难。”
专家:曹操高陵男性是老年人 女性年龄较易判断
古代人骨的鉴定和人类学研究张君14日在社科院考古论坛上表示,“曹操高陵”中发现的男性个体是老年人,女性一个是50多岁,一个是20到25岁左右。
“一号墓”主人才是曹操? 考古专家:不大可能
针对媒体的发问,专家表示,一号墓的规模大小远远小于二号墓,所以不大可能另外一个墓室是曹操。
专家认为,墓葬认定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很多的数据最重要的是魏王,包括两个墓葬。根据现在的情况,一号墓的规模大小远远小于二号墓,所以不大可能另外一个墓室是曹操。随着对一号墓的发掘,对周围遗迹的调查,考古工作者还要对它进行不断地补充。
考古专家:墓主确认只是研究工作有限的一部分
针对媒体关于“一号墓”及墓主的提问,考古专家表示,“我们挖掘这个墓葬不是证明它是不是曹操,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方方面面”。
专家表示,“我们挖掘这个墓葬不是证明它是不是曹操,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的饮食结构,包括社会、文化、习俗等等,这个石牌就有充分研究的余地。
与会专家称,今天的论坛不是为了论证曹操高陵,今后墓主人的确认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工作需们研究,是和墓主人没有关系的。比较结论性的意见会在今后充分的工作之后得出,而不是在现在。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2:24
朱岩石介绍“曹操墓”与邺城遗址的关系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200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14日在京举行,论坛邀请安阳西高穴大墓发掘主持人和国家级考古机构的一线专家就墓葬形制、年代、出土人骨及相关出土文物进行分析,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进行独家网络直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介绍了“曹操墓”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的关系,“曹操在西高穴大墓这个区域规划的邺城是全新的,是中国古代规划史的里程碑,这种创制度的一些实践活动,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反映了很多的层面,包括政治制度、用人制度等。”
[王巍]谢谢潘伟斌的精彩介绍,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做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大家上午好,现在西高穴大墓发现了以后,很多朋友觉得比较奇怪,其实从考古工作来说,在这个地方发现这种规模的墓葬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刚才的介绍中西高穴大墓的东北边的位置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
邺城遗址是从1983年一直到现在我们和河北文物研究所合作展开的一项工作,这个工作到现在已经持续了近26年的时间。通过对邺城遗址的工作来看,对于曹魏邺城作为都城长达3个多世纪,曹魏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史上可书可写。
曹魏邺城非常的重要,它是一个具有中轴线规划的都城。邺城是曹操在和袁绍官渡之战结束之后基本就住在了这里,开始建造邺城。邺城是曹操这个时代还是一个王城,到了曹丕称帝以后就成了五都之一,这个都城的规划由于曹操这个人从政治上,从社会制度上有很多的改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曹魏邺城也是一个不同于西汉这个时期的布局。
我们现在已经地面看不到了,能够看到的一个风景名胜就是所谓的铜雀三台,这三个台子都是由曹操建立曹魏邺城的时候建立起来的。作为邺城的都城规划来说,和汉代都城不同的有三个特点。第一、中轴对称。这种规划思想一经确认,后来就一直被延用。
第二、这个城里面有很多的宫城,到了曹魏这个时期,就开始在中轴线北部的中央确定了一个宫城,之后一直到了元明清。我们已经勘探出来了曹魏邺城地标,和文献记载也基本吻合。邺城的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这对以后的建筑也有影响。
曹操在西高穴大墓这个区域规划的邺城是全新的,是中国古代规划史的里程碑,这种创制度的一些实践活动,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反映了很多的层面,包括政治制度、用人制度等。
现在我们看到的西高穴大墓实际上也有很多新的因素存在,在曹魏邺城我们通过工作积累,以及对于文物的鉴定,基本把曹魏这个时期的年代确定了,很多程度是根据编年尺推断的,这个编年的时间对于包括墓葬年代的判断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介绍邺城就是想说邺城的坐标和西高穴大墓之间的关系,是在西高穴大墓正西偏南一点,也是比较吻合于以往的文献记载的。现在来说尽管曹魏邺城在地面没有了,但是我们通过近30年的考古工作,建立起来了曹魏邺城平面布局的科学认识,通过这些工作,当然也包括都城西部的西陵区域陵墓区的考古工作,把曹魏的考古工作更加精确的做了研究。
在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做更细化一些,作为曹魏时期的考古,到现在来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我们的邺城遗址方面。陵墓区的工作和都城的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能够对整个曹魏时期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深化。我就简单的说这些,谢谢大家。
来自央视网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2:28
考,朱岩石说了什么?都是“基本、基本”的。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2:31
邺城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的漳河岸畔,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是邺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1979年12月公布为临漳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公元前11世纪商王国灭亡之后,1500年前,这里再度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6年。是后赵皇帝石虎让名都邺城奢侈发展到空前的高峰。公元580年,邺城被毁,当时的相州、魏郡、邺县南迁至安阳城,安阳亦称邺。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曹魏时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东魏建南邺城,东西长6里,南北长8里18步。增修了许多奢华建筑,如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
那个唱着“天苍苍、野茫茫”的东魏主高欢,不仅在这里兴建楼台庙宇,还在这里安置了能自己演奏器乐的机器人,留下不朽的美谈。这一时期,统治者特别崇尚佛教,不惜动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石窟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物名胜,如灵泉寺、万佛沟、北齐石窟、响堂山石窟、洪谷寺风景区等,其中一些景点与著名的少林寺有着千丝万屡的因缘。
邺下是如今安阳市的代称。这缘于从北周末与隋初以来,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认识,认为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于是安阳始称为邺。隋开皇三年(583年)相州改称魏郡,至隋末又改魏郡为邺郡。邺郡治所在安阳,更增强了安阳称邺的力度。宋代相州又称为邺郡,相州是正名,邺郡是赐名,那时每个府州都有一个赐名,以备封爵。宋以后,安阳的正名无邺和邺郡之称,也没有了赐名,但邺、邺城、邺郡已成了安阳城或彰德府的别名或雅称,这是一种习惯上的称谓。加之古邺县已废,安阳已完全继承了邺这个名称。例如,明代崔铣著《彰德府志》又别称为《邺乘》,这里的邺即指彰德府。明谢榛有《邺下秋怀》诗,清安阳人王槐一刊《邺下四子诗》等皆称安阳为邺、邺城、邺郡。自民国,安阳仍以邺相称。清末至民国初年安阳有《邺华日报》(安阳人王幼侨创于宣统三年),后有《邺声报》。民国7年(1918年)安阳鼓楼上题有“邺下壮观”匾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安阳城内东设新邺镇,西设古相镇;城外东设邺东乡,西设邺西乡。
1947年四月中旬,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政府决定,以平汉铁路以东、漳河之南、洹河南流线以西,设立邺县。当时所以取邺县这个名字,就是考虑到安阳一带本称邺,是古邺地。但是,当时没有固定治所。直到1949年3月,第四野战军南下路过安阳时,邺县驻地才向安阳城边移动。从以上邺城、邺县、邺郡的设置和沿革可以清晰地了解安阳称邺的历史。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2:31
[编辑本段]东汉邺城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魏王曹操营建的王城。城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漳水之滨。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都先后定都于此。
据文献记载,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里,南北宽5里。有两重城垣:郭城和宫城。郭城有7座城门(南面3座,东、西各1座,北面2座);城中有一条东西干道连通东、西两城门,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干道以北地区为统治阶层所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内有举行典仪用的建筑和广场。宫城以东为宫殿、官署。官署东为戚里,是王室、贵族的居住地区。宫城以西为禁苑──铜雀园,其中有粮仓、武器库和马厩;园西北隅凭借城墙加高筑成铜雀、金虎、冰井等三台,平时供游览和检阅城外军马演习之用,战时作为城防要塞。东西干道以南为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坊里;3条南北向干道分别通向南面3座城门,中轴线大道北通宫城的北门──端门。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迎宾馆──建安驿设于此。邺城的西门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曹操曾在此操练水军。为供城市用水,引漳河水从铜雀三台下流入宫禁地区,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邺城的主要宫殿毁于西晋末年。公元 334年后赵石虎迁都邺城时,沿用曹魏时的布局重建。公元6世纪北齐在城南增建新城,史称邺南城。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
[编辑本段]【邺城博物馆将再现古都风采】
本报邯郸电(通讯员杨柳风记者陈国营)日前,记者从河北邯郸市临漳县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该县将动工建设邺城博物馆,该博物馆建成后,人们可一睹当年邺城建筑和社会生活的风采。
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华夏文化长河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故事,像文姬归汉、曹冲称象、煮豆燃豆萁等都出自邺城,邺城因此被誉为“中原文化之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还开创并繁荣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学”。
该县将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制三台遗址保护区、邺城地下潜伏城门遗址保护区、朱明门遗址保护区、皇家寺院保护区四个详细规划。准备建设“一城”、“三苑”、“两馆”等重点保护设施。“一城”,即依托《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建成邺城遗址保护区;“三苑”,即铜雀三台苑、倪辛庄宫殿苑、朱明门遗址苑;“两馆”,即邺城博物馆、建安文学馆。随着这些保护设施的逐步建成,邺城遗址也将逐步露出其“真容”。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2:55
闫沛东:曹操墓不在安阳 邺城在临漳
http://book.sina.com.cn
2010年01月04日 11:22 燕赵都市报
虽然河南有关方面宣布“曹操墓”就在安阳,但漳河北岸的河北邯郸不以为然,多位学者表示安阳“曹操墓”存疑。
1月3日,河北籍文化学者闫沛东致电记者,说早在2006年,考古人员就在安阳县西高穴村就发现了不少古墓,“曹操墓”是其中一个,此外,“曹操墓”的坐标西门豹祠在漳河一带有十六七个,哪个坐标才是确切的?还有曹操设疑冢72座,并不一定是就是虚构的,谁能保证磁县南北朝墓群没有“坟上筑坟 ”?那些“常所用”之兵器可能是从社会上倒流到陵墓中的……
“72疑冢”具有真实性
闫沛东从事三国文化学术研究及魏晋南北朝考古21年,足迹遍布冀豫,目前在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工作,与邯郸市临漳县及安阳等业内人士颇为熟悉。
记者了解到,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武帝。《三国志》记载,依曹操生前所颁《终令》,其陵“因高为陵,不封不树”,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建起寿陵,曰高陵。
最初高陵仍依东汉礼制,“立陵上祭殿”。曹丕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以“古不墓祭,皆设于庙”为由,毁去高陵上的祭殿。闫沛东说,《三国演义》讲到曹操临死设疑冢七十二座。虽然是部小说,但它主要根据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所写,那么它对曹操死后陵墓的记载,七分纪实三分虚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所以,对曹操陵墓的记载应有不同的说法,一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一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七十二座。也就是说,要想确定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首先必须弄清楚西门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
哪个西门豹祠才是坐标?
历史上有西门豹治邺的记载,故西门豹祠一定在邺城,即曹操被封为魏王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临漳县境内的邺城遗址。而彰德府,在三国时并没有这个地名,它是金朝时才有的,即今天河南省安阳市。古代还没有分省的时候,两个地方多数时候皆称为邺城。
据闫沛东介绍,曹魏邺城,俗称邺北城,据《水经注·浊漳水》记载,曹魏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经初步勘探实测,曹魏邺城平面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2400—2620米,南北宽1700米。漳河历年泛滥,城内遗址现在基本埋没于漫漫流沙之中。西门豹治邺给邺城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
“西门豹祠大约有十六七个”,闫沛东说,按《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座西门豹祠根本无法确定。因为这是一座“不封不树”,什么记号也没有的陵墓。
“曹操墓”线索虽多但都无科学价值
按《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记载:令(禁)北诣邺谒高陵。帝使预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魏书·卞后传》记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莽高陵。”从文献记载,操在“遗令”中虽有“不封不树”之说,但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不留下部分建筑物等标记,否则不太近情理,也不符合当时“慎终追远”的孝道!深入挖掘和普查今天临漳、安阳一带古地名也许可以找出一些有关曹操陵墓的线索。
闫沛东告诉记者,曹魏时期唯一墓葬是1956年在洛阳涧西发掘出的一座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墓。这一时期墓葬在形制、结构等方面仍沿袭东汉晚期的风格,墓葬由斜坡墓道、甬道、带耳室的方形前室及长方形后室组成,随葬物品趋向简单化。鉴于汉代诸陵无不被毁掘,曹操陵墓“不封不树”,魏文帝曹丕首阳陵也“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使易代后不知其处”。曹丕父子这种做法对魏晋陵寝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曹操高陵、曹丕首阳陵其实都无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线索。
“西高穴墓地”多合史记但也有硬伤
据《鲁潜墓志》记载:“赵建武十一年,太岁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太仆卿驸马都尉渤海赵安县鲁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月癸酉葬。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鲁潜墓东南一公里即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南一公里是渔洋村。从地理形势看,这里西依太行,北濒漳水、北眺邺城,南即北岭,东距丰乐镇西门豹祠十公里,距邺城遗址十五公里,与曹操《遗令》“西门豹祠西原上”合,与《元和郡县图志》、《河朔仿古记》所载:“魏武帝陵在邺城西三十里”合。
“但鲁潜志出土地点并非墓中,而是乱土里,故西高穴村从距离和位置相近,但并无据可依。”闫沛东说。
72疑冢“坟上筑坟”?
彰德府讲武城有没有七十二疑冢呢?记者了解到,今天的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从讲武城再向西一直到磁县,的确有许多大土堆,当地人称之为“曹操坟”。然而所谓“七十二疑冢”。经挖掘出其中几座,都是北魏北齐时代墓葬,比曹操晚了三百多年。
闫沛东说,史书没有记载这些北魏北齐王公大臣墓是否坟上筑坟,有没有深挖曹操遗体或与之相关的随葬品,“曹操要求自己的墓葬‘不封不树’,加上南北朝王侯贵胄大都奢华,在造墓上同样奢华不已,曹操墓所在地风水极好,‘不封不树’的曹操墓难免300年后没有痕迹,因此谁也无法保证,北魏北齐王公大臣们会将自己的墓地筑于曹操墓上面。”
据介绍,目前“坟上筑坟”也颇得不少学者专家的认同。
“曹操墓”肯定在邺城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曹操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人,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北域,使足相容。”之后,约在建安二十五年,他临死前又说:“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又说:“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据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三国志·魏志·贾逵传》曰:“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遂奉梓宫还邺。”《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亦曰:“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
闫沛东说,以上说法都充分肯定了曹操高陵在邺地。
据其介绍,邺城遗址在今天临漳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的邺镇一带。建安九年(公元1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邺城后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所颁政令均出自邺。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因邺城是“王业之本基”,遂为曹魏的都城。
邺都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史称“六朝古都”。曹魏邺城(邺北城)西墙偏北,以墙为基,有举世闻名的铜爵台与金虎台、冰井台并称三台。
曹操高陵在邺地何处?
高陵在邺地何处?晋左太冲《魏都赋》中有:“墨井盐池,去滋素液”句,晋张载为墨井作注说:“邺西、高陵西、伯阳侯西有石墨井,深八丈”,由此推断,高陵在邺西的伯阳城之东,伯阳城是战国时魏国的边邑,今属磁县清流村,东距故邺城约五十五里,原村(今村向南迁移约一公里)村西曾有伯阳城遗址。传说该村有“白羊城、黑狗寨”,白羊城实为伯阳城,遗址已被岳城水库淹没。
元代纳新的《河朔访古记》记载:“魏武帝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又说:“十二月,余登铜爵台,西望荒郊烟树,永宁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西陵也”。《大清统一志》说:“魏武帝西陵在临漳县西三十里”,这里的临漳县是指明洪武初年的旧临漳(今旧城小庄),曹操陵墓大体方位已被认定。
“西高穴墓地”早在2006年就发现了
闫沛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曾发现过几座被盗汉墓,2006年,在西高穴村发现的大型东汉晚期墓葬多次被盗,即今所谓最近发现的曹操陵墓。
“这个信息在考古界也不是什么秘密,只不上当时大家都说是汉魏墓,也没有曹操墓的说法,发现了不不止这一座,而是大大小小十来个。”闫沛东透露,那些古墓不仅多次被盗,当地盗墓猖獗,墓中文物丢失严重,大多都已是空墓了,“当地政府不能推脱责任”。
“常所用”之兵器是否是“埋地雷”?
闫沛东说,此次河南省有关方面宣布的所谓出土文物,即“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不能排除就是从社会上倒流到陵墓中的。
“业内对此有个说法叫‘埋地雷’,意思是说,将文物甚至赝品重新放至古墓中,然后再从墓中‘发掘’出来,这样价值就无法估量。”
闫沛东说,“常所用”之兵器明显是根据《三国演义》及有关曹操“患有头风”、“横槊赋诗”编造演绎出的赝品。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 “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才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下葬时曹丕尚未建立魏国,按汉代王侯下葬,决不会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另外,所出土的随葬品如珍珠、玛瑙,明显有违曹操《遗令》所示:“无藏金玉珠宝”。
闫沛东说,有文字所证的“常所用”之兵器,“在北京古玩市场遍地都是”,如此轻率地公布出去,更是贻笑大方。
推测:安阳“曹操墓”决非曹操!
闫沛东分析,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残存的画像石文字“咸阳令”、“纪梁”、“侍郎”、“七女复仇”等内容,且墓室装饰简单,未见壁画,铁甲、铁剑、一男两女遗骨分析,墓主人应该是魏国曾任过“咸阳令”、“侍郎”等职务,死后以魏王侯级别谥号“魏武王”下葬的曹氏(或夏侯氏)贵胄或魏国武职大臣,也可能是北魏时期的王室贵族,决非“魏武帝”曹操。
提醒:确认曹操陵墓十分可笑
“千百年来,曹操陵墓疑雾重重,异说种种,扑朔迷离,如此简单地仅凭民间追缴搜集来的刻铭石牌等收藏品和分歧性较大的历史文献资料对照,确认曹操陵墓十分可笑。”闫沛东提醒,学术腐败一旦和地方利益相结合,必然给历史悬案进一步科学考证造成障碍。
闫沛东说,目前汉代大墓不仅多次被盗,文物丢失严重,多年来有关方面并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保护,已是千古罪人,而若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切莫急功近利,曹操陵墓及邺城文化研究任重而道远,牵强附会是学术界的悲哀,值得专家、学者们深思!(记者 邢云)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3:05
闫沛东分析,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残存的画像石文字“咸阳令”、“纪梁”、“侍郎”、“七女复仇”等内容,且墓室装饰简单,未见壁画,铁甲、铁剑、一男两女遗骨分析,墓主人应该是魏国曾任过“咸阳令”、“侍郎”等职务,死后以魏王侯级别谥号“魏武王”下葬的曹氏(或夏侯氏)贵胄或魏国武职大臣,也可能是北魏时期的王室贵族,决非“魏武帝”曹操。
======很同意此说。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3:06
厕所见真章 曹操墓石牌非伪造
针对外界有关曹操墓出土的有关石牌等可能伪造的质疑,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门从事古代铭刻,尤其是石刻研究的专家赵超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上表示,这不可能是伪造。其中一些称谓,如当时厕所的称谓“行清”等,就是很难伪造的。
赵超说:“通过这些考古材料,通过它相似的形制、书写内容,而且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汉代流行的这种墓葬丧葬制度,就可以和这些石牌得到很有力的证据,证明它是汉代比较流行的一种丧葬制度中的一个表现,有一个很长久的礼仪制度的渊源,不是任何人随便一想就能做出来的。”
他还表示,把古文献的材料如果运用得好的话,还可以通过这些石牌里的内容和一些具体的材料来协助断代。比如说一个石牌里写到“木墨行清”。我问现在的人,恐怕大家都不知道行清是什么东西。行清就是厕所。这在古代文献里有很明确的记载,而且这个记载可以帮助我们断代。通过文献的注解,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东汉中期,到曹魏中期,都是把厕所叫行清,正好我们在石牌上看到“行清”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断代证据。有些人曾经提出石牌是不是伪造的?我就拿这个例证,我想了一下,恐怕当代人(也可能又是我低估当代人了)大概没有这么高的文化水平和文献水平来造出行清。
-----
如此白痴的说法!!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3:07
考古所所长:曹操高陵石牌为真 欢迎公众讨论
王巍说,潘伟斌介绍过,在一个漆器下面发现三件石牌,古代的漆木件只要一动,它肯定荡然无存了。但是在下面发现三件石牌,根据考古发现的这三件石牌是可以肯定没有移位的。就是说这三件石牌的内容和字体都跟其他几十件石牌都是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定墓葬当中的石牌应该是真的。
王巍说,考古最重要的有一句话是“让材料牵着鼻子走”。什么意思?就是“让材料来说话,挖掘的是什么东西,这些东西能够告诉我们什么,而不是我们议论或者推测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去找,这是完全两个概念。”所以考古学是最实际的一门科学,当然对这些实际资料的解释是因人而异,现在对实际资料的解释,学者和社会的人士有一些差别。
针对外界此前对“曹操墓”的各种质疑,王巍表示,哪种结果都是有前提,甚至局限的。如果众口一词就没有什么争论了,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大家才关心,这种争论到底是真、是假,这就引起社会的关注。
------
这玩意最值得怀疑!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3:09
专家表示,“我们挖掘这个墓葬不是证明它是不是曹操,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的饮食结构,包括社会、文化、习俗等等,这个石牌就有充分研究的余地。
与会专家称,今天的论坛不是为了论证曹操高陵,今后墓主人的确认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工作需们研究,是和墓主人没有关系的。比较结论性的意见会在今后充分的工作之后得出,而不是在现在。
----
扯淡!不是为了证明是曹操,下那么大的功夫,媒体能这么密集的轰炸!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10-1-14 23:22
唐朝诗人王勃《铜雀棘二首》中也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漳河之南皆是良田,而漳河以北则有土地贫瘠之高岗。
因此,安阳的西高穴决不会是曹操陵墓。专家们是自作多情,功利所致的附会!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