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鲁迅与郭沫若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的松
时间:
2010-2-2 12:51
标题:
鲁迅与郭沫若
本帖最后由 高山的松 于 2010-2-2 12:58 编辑
鲁迅与郭沫若
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来到上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与创造社联手,共同开展新文化运动。创造社的领袖是郭沫若,鲁迅知道他参加过北伐,因此对于自己与郭沫若及创造社合作充满信心。到上海不久,鲁迅就与创造社联络。11月7日,郭沫若指派创造社三位成员郑伯奇、蒋广慈、段可情与鲁迅洽谈,并达成合作意向和方式,决定恢复出版《创造周报》,发表联合声明。12月3日,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了《创造周报》复刊广告,由鲁迅、郭沫若、蒋广慈、冯乃超、张资平等三十余人为特约撰述员。合作的准备工作非常顺利,鲁迅满怀期待。
可是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1928年1月15日,预定复刊的《创造周报》没有出版,却出版了创造社新创办的刊物《文化批判》,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鲁迅进行猛烈的批判。其中有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成仿吾的《打发他们去!》、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创造社没有作任何解释,原来联络的人也都不愿意再与鲁迅见面。鲁迅一下子被搞懵了,他先是保持沉默,静观事态发展。但是接踵而来的批判火力越来越猛,调子也越来越高,鲁迅不得已起而回击,写了《“醉眼”中的朦胧》等一系列文章。
关于为什么一夜之间盟友变敌手的问题,郭沫若和其他创造社成员后来都作了解释,说是当时一批创造社的年轻成员陆续从日本回国,他们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左”倾思潮的影响,认为鲁迅等“五四”时期的作家都是“旧作家”,必须进行“全面的批判”。郭沫若认同这一观点,虽然他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于1928年2月亡命日本,但仍然遥控指挥这场论战。
这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所谓“革命文学论争”,持续了近两年。党中央知道这个情况后,出面干预,周恩来、李富春都明确指出,批评鲁迅,从原则上讲是不正确的,应该争取鲁迅,团结鲁迅。后来潘汉年到上海,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平息了这场论争,创造社基本上停止攻击鲁迅。
但是这场论争却留下一个疑问,迟迟没有解决。
在创造社批判鲁迅的文章中,要算《创造月刊》二卷一期所发表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一文措辞最为严厉,态度最为激烈,几近于恶毒谩骂和人身攻击。文章骂鲁迅是“资产阶级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人物”,“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蒂!” 文章署名“杜荃”,这个杜荃究竟是谁呢?
文革中冯雪峰失去了自由,有人带着这个问题向他询问,他仍坚持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郭沫若。
文革结束后,《鲁迅全集》要出新版,对这篇文章的注释无法回避,必须弄清楚,才能对历史有个交代。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陈早春先生经过详细考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杜荃就是郭沫若。其主要论据有:
一、创造社成员张资平在1930年4月发布的《答黄棘氏》一文中说:“现在我要正告黄棘氏,……‘二重的反革命’,‘封建的余孽’,‘不得志的法西斯蒂’(见麦克昂氏的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尚可以转化为革命文学的先锋!这就是唯物的辩证法,黄棘氏知道否?”张资平所引用的正是杜荃文章的原话,他点明文章的作者是“麦克昂”,而“麦克昂”则是众所周知的郭沫若的笔名。在《创造周刊》复刊广告中,郭沫若的署名就是麦克昂。
二、由于杜荃的文章对鲁迅伤害很重,深有痛感,所以他多次提及这件事。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说:“例如我的阶级罢,就至今还未判定,忽而说小资产阶级,忽而说‘布尔乔亚’,有时还升为‘封建余孽’,而且又等于猩猩(见《创造月刊》上的《东京通信》)。……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封建余孽出风头,是十分可能的,但封建余孽就是猩猩,却在任何‘唯物史观’上都没有说明。”鲁迅提到“封建余孽”,注明出处在《创造月刊》,但《创造月刊》上并没有《东京通信》,这是鲁迅故意要告诉人们,这篇文章来自东京,暗指郭沫若。1934年5月15日,鲁迅在给杨霁云的信中说:“这些人身攻击的文字中,有卢冀野作,有郭沫若的化名之作。”这里所说的“化名之作”就是指杜荃的文章。
三、郭沫若对于杜荃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态度暧昧,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说“想不起来了”,这等于外交辞令中的“无可奉告”。
四、杜荃还发表过一篇文章《读<中国封建社会史>》,与郭沫若当时发表的其他文章对照,发现研究的是同一问题,其基本观点、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研究进度、研究目的、研究结论完全一致。可见杜荃与郭沫若是同一灵魂,同一躯体的同一人。
为此,在新版《鲁迅全集》的注释条目里,将“杜荃”注为郭沫若。文化部的领导也作了批示:“将杜荃的文章收入《郭沫若全集》。”
(资料来源:王锡荣《鲁迅生平疑案》)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10-2-2 22:58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10-2-2 23:04 编辑
支持原创!沙发!
疑问:既是考证文字,其资料来源应该是全方位的,多样化的。文后注明资料来自王锡荣的一部著作。殊为不解。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10-2-3 00:22
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了,好像资料都是王锡荣的。
作者:
高山的松
时间:
2010-2-3 00:41
2#
tian295
这是我阅读王锡荣《鲁迅生平疑案》所写的读书笔记。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