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
1 | 參見戴茂林、趙曉光:〈試析「高饒事件」發生的原因〉,《黨史研究與教學》,2003年第6期;〈關於「高饒事件」幾個問題的再探討〉,《中共黨史研究》,2004年第6期。
|
2 | 1950年6月,陳雲代理中央書記處書記,同年10月,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病逝,陳雲正式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這樣,中共全面執政初期其最高領導層成員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陳雲。 |
3 | 〈中國共產黨黨章〉(1945年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檔選集》,第15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頁126。 |
4 | 對此,毛澤東在1955年3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作過一段解釋。他說:「黨的代表大會,十年沒有開了。當然頭五年不應當開,因為兵荒馬亂,又開了『七大』,後五年可以開而沒有開。沒有開也有好處:高饒問題搞清楚再開,不然他們要利用『八大』大做文章。同時,我們的五年計劃也上了軌道,過渡時期總路線也提出來了,又經過這次代表會議使大家在思想上更加統一了,為召開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準備了條件。」 參見《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406。 |
5 | 1955年3月,毛澤東曾在全國黨代會上說,問題不在提名單的人身上,而要追查散佈名單的人(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頁328)。儘管此話說在高饒問題已出之後,但仍值得商榷。 |
6 |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頁322。 |
7 |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頁474。 |
8 | 《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4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頁343。 |
9 |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對大行政區進行調整,「大行政區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一律改為行政委員會。大區行政委員會是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該地區進行領導與監督地方政府的機關。」參見〈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改變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軍政委員會)機構與任務的決定〉(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人民日報》,1952年11月17日。 |
10 | 「五口通商」,即中央人民政府所屬的重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燃料工業部、建築工業部、地質部、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劃歸高崗領導;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劃歸鄧小平領導;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劃歸鄧子恢領導;勞動部,劃歸國家計劃委員會委員饒漱石領導;財政部、糧食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和人民銀行,仍屬陳雲領導,在陳雲休養期間,由薄一波代理。五個方面領導人設辦事機構,有權召集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開會,並將結果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報告。並且「五口通商」的經濟管理體制確立後,政務院對5個方面領導人只起到聯繫和協調作用。 |
11 | 如1953年10月27日,劉少奇出席第二次組織工作會議閉幕會。他對會議中提到的幾個問題,如農業生產互助組、「半工人階級」的提法、黨員發展成富農如何處理等問題,比較系統地作了自我批評和情況說明。參見金沖及主編:《劉少奇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頁747。 |
12 | 趙曉光:〈「高饒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習時報》,2005年10月11日。 |
13 | 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頁282。 |
14 | 於此,張秀山在1953年3月在東北高幹會上的檢討發言頗具代表性,他說:「過去,我和高崗一塊工作23年,雖然也看到他的一些毛病和缺點,但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對他盲目的信任。雖然也看到他誇張自負,但認為是一般的思想作風的缺點。雖然也和他作過鬥爭,內戰時期,因為他搞女人,開過鬥爭會,撤銷了他的政治委員的職務(我當時任紅42師黨委書記);抗戰時期,也批評過;我離開延安時也曾給他提過意見,來東北後也批評過幾次,而且在他不虛心時,我拍過桌子。但我沒有把這些問題提高到黨性及政治品質的高度來看。」參見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頁318。 |
15 | 中共全面執政前後,東北大行政區出現了嚴重遊移於中央中共和中央政府權力控制範圍之外的「離心」現象。由於蘇聯領導人和共產黨情報局對於中共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逐步發展與轉變,而不立即實行社會主義化步驟懷有很大疑慮,甚至擔心中國會走南斯拉夫的道路。不僅如此,蘇聯領導人還直接支持中共黨內「左」的偏向及其代表,做法同它在東歐各國幾乎一樣。由於東北區和高崗的特殊性,受到了蘇聯領導人的注意,高崗也同蘇共和蘇聯政府的關係也極不正常。參見陳耀文:《共產黨情報局──一個特殊的國際機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頁405-406;楊尚昆:〈回憶高饒事件〉,《黨的文獻》,2001年第1期,頁15。對此1954年2月〈周恩來同志在關於高崗問題的座談會上的發言提綱〉把其歸納為:「在中蘇關係上,播弄是非,不利中蘇團結。高崗在東北時,未向中央請示,就與個別的蘇聯同志亂談黨內問題。在去蘇回國後的個人談話中,他亦有不少播弄是非的話,並藉此吹噓,抬高自己。且有不少言論和觀點,顯然是不利於中蘇團結的」。參見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20冊,頁268。 |
16 | 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頁292。 |
17 | 毛澤東:〈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1953年8月12日),《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頁94。 |
18 |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上卷,頁328。 |
19 | 范守信:〈一則重大歷史事實的考證──高、饒分裂黨的陰謀是何時被揭露的?〉,《黨史研究與教學》,2003年第1期,頁57。 |
20 | 鄧小平:〈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1980年3月-1981年6月),《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293。 |
21 | 金沖及主編:《劉少奇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頁745。 |
22 | 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頁296-297。 |
23 | 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318。 |
24 | 1953年12月24日,毛澤東向政治局提出,他要外出休假,擬請劉少奇臨時代他主持中央工作,問大家有甚麼意見。本來,這已是近幾年的慣例,高崗卻表示反對,主張由幾個書記「輪流坐莊」。楊尚昆說:「這一試,果然使他露了底」。參見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頁293。 |
25 | 詳情參見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頁298-299;《陳雲年譜(1905-1995)》,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頁191-192。 |
26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所作的結論〉,1955年3月31日,《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頁398。 |
27 | 趙家樑口述,張曉霽整理:〈對毛澤東談高崗事件一文的幾點意見〉,《百年潮》,2002年第3期,頁77。 |
28 | 《陳雲年譜(1905-1995)》,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頁194-195。另見〈關於高崗來信和七屆四中全會的開會方針問題給劉少奇的電報〉(1953年1月22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頁440。 |
29 | 〈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1954年2月10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根據毛澤東同志的建議一致通過的決議),《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頁126-129。 |
30 | 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頁300。 |
31 | 趙家樑:〈高崗第一次自殺經過〉,《百年潮》,2003年第7期,頁25-30。 |
32 | 〈周恩來同志在關於高崗問題的座談會上的發言提綱〉(1954年2月),《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20冊,頁267-269。 |
33 | 毛澤東在修改中寫到:「高崗雖有其正確的有功於革命的一面,但他的個人主義思想和私生活的腐化欲長期沒有得到糾正和制止,並且在全國勝利後更大大發展了,這就是他的黑暗面。他在最近時期的反黨行為,是他黑暗面的必然結果。」參見《陳雲年譜(1905-1995)》,中卷,頁197。 |
34 | 〈鄧小平、陳毅、譚震林關於饒漱石問題座談會的報告〉(1954年3月1日),《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20冊,頁275。 |
35 |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擴大會議討論四中全會決議做出關於加強集體領導的規定〉,《人民日報》,1954年4月16日。 |
36 |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舉行擴大會議深入檢查新疆地區黨內團結問題〉,《人民日報》,1954年4月25日。 |
37 | 《周恩來年譜》(1949-1956),上卷(北京:中央文獻、人民出版社,1989),頁359。 |
38 | 羅瑞卿,時任公安部部長、政務院政法委員會的副主任、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等職。 |
39 | 張明遠:《我的回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頁390。 |
40 | 據張秀山事後回憶,林楓在會議發言中曾說:「高崗離開東北局以後,東北局某些負責同志,仍幫助高崗把持東北局的領導,進行反黨中央的宗派活動,這種嚴重情況,我和東北局一部分同志也沒察覺。」而東北軍區的周桓,過去與高崗關係很密切。在這次高幹會上,他卻把我、張明遠、趙德尊、郭峰、馬洪五個人說成是高崗的「五虎上將」。周桓講這個話,在東北工作過的高級幹部一聽就明白他說的目的。東北解放戰爭初期,由於東北局領導對東北的工作方針、策略有爭議,在1948年東北局高幹會議上,東北局領導成員曾批評過林楓和其他同志搞「宗派」,說他們是「桃園三結義」。這次他們就把我們說成了「五虎上將」。參見張秀山:《我的八十五年──從西北到東北》,頁320-321。 |
41 | 中共中央東北局廳辦公廳秘書處1954年5月9日印:〈羅瑞卿同志在東北地區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上的發言〉,參見張明遠:《我的回憶》,頁393。 |
42 | 〈東北地區黨的高級幹部會議關於擁護七屆四中全會和討論高崗、饒漱石問題的決議〉(1954年4月24日通過),《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20冊,頁295-298。 |
43 | 張明遠:《我的回憶》,頁394。 |
44 | 〈中共中央華東局關於召開華東局擴大會議傳達和討論四中全會決議的報告〉(1954年5月10日),《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20冊,頁 311-314。 |
45 | 參見任全勝:〈建國後山東最大的冤案「向明事件」〉,《炎黃春秋》,2005年第6期,頁7-8。 |
46 | 〈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大行政區軍政委員會適用此組織通則)〉(1949年12月26日政務第11次政務會議通過),《人民日報》,1949年12月19日。 |
47 | 參見金安平:〈建國初期中央和地方關係若干原則的形成〉,《北京黨史研究》,1998年第2期,頁21。 |
48 | 戴茂林、趙曉光:〈關於「高饒事件」幾個問題的再探討〉,《中共黨史研究》,2004年第6期,頁76。 |
49 | 辛向陽編:《大國諸侯──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頁271。 |
50 | 參見中共中央組織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附卷二(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頁44-99。 |
51 | 楊尚昆:《追憶領袖戰友同志》,頁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