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转帖)云易 美国的“全职母亲”——兼谈中国儿童教育的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0-2-28 00:05     标题: (转帖)云易 美国的“全职母亲”——兼谈中国儿童教育的误区

我想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观点:“男女平等”的意识和文明的进步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进步的社会,男女的社会地位越平等。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这个“平等”的具体的体现,就是女性从家庭事务中走出来,摆脱“家庭主妇”的身份。如此理解的话,美国就应该是“家庭主妇”彻底“绝种”的国度了。然而来美国后,可能很多中国人都会吃惊地发现美国的家庭妇女非常多。尤其在有了小孩之后,她们好多都停掉工作,在家全职带孩子。

这难道是因为美国没有男女平等的意识么?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美国的妇女普遍比中国人更受男性尊重(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美国法律在保护女性方面也很完善。那么,造成美国如此多的“全职家庭妇女”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还是要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去找答案。

美国人都有个信念:自己生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带。美国的家庭,由于没有计划生育的政策,好多都不止一个孩子。所以如果要坚持这个信念,好多女性就不得不辞掉工作留在家里了。很多职业妇女,在孩子生下来后的最初几年,都基本完全“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带孩子的事务中。当然,留在家里带孩子决不是完全出于信念,更多的母亲还是出于自愿:以此为乐,一天不和孩子在一起就过不去。

记得我刚到美国不久就接受了一次难忘的“文化冲击”。当时认识一位30多岁的美国妇女辛迪,儿子4岁多了。我发现她对儿子非常关爱,在我得知她的职业是“护士”之后,我感叹道,有你这样一个母亲,你儿子真幸运。她当时马上有点不安地回答道,哦,不,是我因为有了这个儿子才如此幸运。这句话让我非常震动。因为,在我已经活了30年的人生中,我还没有听到过任何中国母亲这样说话的(当然可能中国人的“含蓄”也是原因之一)。

不是吗?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孩子受到的教育最多的就是给父母添了多少麻烦。十月怀胎,母亲生产的痛苦,生下来后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不说,还吃父母的用父母的。然后这不就欠了父母一辈子吗?

渐渐地,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很多美国母亲的确是出于感情需要而主动愿意呆在家里带孩子的。和孩子在一起,对她们不但不是痛苦,还是一件“美差”,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决不能让别人抢夺去。所以在美国几乎见不到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代的。不但见不到这种现象,好多爷爷奶奶们想要和孙子在一起,还得征求儿女的同意(当然反过来,如果年轻父母要自己的父母来帮忙带孩子,一般也只能是暂时的,并且也不一定都是有求必应的)。记得我在画肖像的时候(大多数的订单都是爷爷奶奶给孙子画像),有一次一个顾客看着我的画,感谢了一番之后很得意地对我说到:我女儿很理解我,每周都让我和孙子呆一整天。

反观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海外的,多把孩子生下来后就交给自己的父母了,然后自己继续为自己的人生奋斗。这个在大部分的美国人眼中是很难理解的,甚至会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除了不得已被逼迫的情况以外,一个母亲绝对不能和自己的婴儿新生儿分开。一次一个半生不熟的美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有传统把刚生下来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带?”我说这其实也不是“传统”,只是很多海外的中国人的确忙不过来,不得不寻求帮助。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我心里还是知道,这话只有一半正确,因为也的确有些中国年轻父母并不完全是“被迫”把自己的孩子“出让”给老一辈的。

我出国十多年,回国两次,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街上很少看到小孩子。在美国只要人群聚集的地方,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拖儿带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然,这个现象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美国出门上街都有车,带孩子方便。但不能不说,好多中国的儿童并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是原因之一。

美国的确是儿童的天堂:孩子们的笑脸,随时都在证明这一点。从我个人的观察,中美儿童的差别,决不在他们的衣着,玩具上,而是在表情上:美国孩子见人就笑,充满灵气,而中国孩子(包括好多亚洲孩子)一般不但不爱和人作目光交流,更少有笑脸相迎的。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了一个事实,儿童期的成长,是一个人的人生基础。一个在有足够的父母爱护(尤其是母爱)下长大的人,心理会比那些没有得到父爱母爱的人更健康。所以我每次看到美国孩子们的机灵的笑脸,再对比中国孩子们相对沉闷的表情时,不由得想到这会不会是“全职母亲”和“职业女性”导致的不同结果?

我很早以前读过一本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书:爱的艺术。这本书对我的人生观起了非常大的影响。弗洛姆认为,婴儿在母胎中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混沌”的安全状态,而人被生下来脱离母体后,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孤独感。所以,如果在人的初期,有了(父)母亲的精心的看护,人的孤独无助感就会相对减弱,人的心态就会更健康。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最早的那几年和父母在一起非常重要。

在“全职母亲”的照顾下长大的孩子,由于一生下来就得到了人最重要的东西--“爱”,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会有别人完全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他们不会贪婪,因为他们的情感储存非常充分,不需要多余的身外之物来充实自我;其次,他们比别人更自信,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被母亲欣赏了一番,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再次,由于前面的两个优点:天然的满足感和自信,他们的心理会更健康,对付生活不测的对应能力就更强(注一)。

而反观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儿童,尤其是幼年期,却没有这么重要过。“三岁孩儿食儿不知其味”,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观念:幼儿都是没有意识的存在。所以,只要幼儿有奶喝,有人给他们换尿布,成人就算是尽了责任。至于精神的培养,都是在他们懂事之后的任务了。

这也是好多中国人可能会反驳我的观点的理由:中国的父母们虽然没有在自己的孩子的幼儿期和他们在一起,但看看他们在孩子身上划了多少钱!不过我会回答说:花所有的这些钱,比起在孩子最早的那几年的关爱来,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即使没有那么多的身外之物,他们一样的会活得很幸福。

是的,在对西方儿童心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坚持这个观点:中国人在物质和社会地位上显示出来的相对于其他民族(不一定每个民族,但至少和西方人)的更为贪婪的特性,是一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很大部分来自于童年的不安全感:因为从小就没有被看重过,所以成人后就需要更多的物质和社会地位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是么?我们中国人,虽然有老庄大谈“与世无争”,可我发现我们中国人争得比谁都厉害。不但在国内,在海外也竭尽攀比之能事:从工资,房子,汽车,到孩子的穿着,教育,学校,等等。美国人呢?不是没有虚荣的,但比较起来,好像更讲究实际。比如说孩子的教育。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去学钢琴的比例绝对比美国人多。其实说起音乐素质,中国人是比不过美国人的: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天生更有音乐细胞(个人观点,但很坚持)。但美国人一般决不强迫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也许一半是因为经济能力,一般也是因为小孩子不一定都喜欢钢琴。而中国人呢,稍微有点条件的,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弄去学钢琴,决不考虑以后孩子会不会有发展,钱会不会白花。

好多中国父母,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的确付出了太多,以至于自己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于是到了老了后就变得空虚无聊,儿女的回报又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寄托,完全没有西方老年人那样充满自我的潇洒。

由此,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在生儿育女上不能不反省两个问题: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对幼儿期重要性的忽略,以及“男女平等”的观念中对女性的一些天性(尤其是“母性”)的抹杀。美国的“全职母亲”(注二),绝不是在“男女平等”这个观念上落后的体现,而是西方人对人性的更深刻更准确的把握:男女平等,并不是体现在生理,体能,职业等具体能力上,而是体现在社会对女性的天性(注三)的尊重上。

所以,作为一个对“男女平等”的绝对拥护者,我对美国的“全职母亲”充满敬意!

注一:这些分析都是值得普遍性,不排除特殊性的存在。

注二:经济能力当然也是“全职母亲”的条件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好多现在大陆的有钱母亲仍然不愿意“全职母亲”。

注三:关于女性的天性(母性)分析,是普遍而言,不排除少数女性由于有其他才能和兴趣而选择不同人生的。所以我的观点是承认普遍规律的同时,也尊重少数特殊性的存在。
作者: 小妖怪    时间: 2010-2-28 20:02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10-2-28 20:04 编辑

这个贴非常好!我有一个朋友,数学特级教师,培养了非常优秀的女儿,女儿复旦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完博士和丈夫一起在香港工作,去年生了非常可爱的宝宝,我的这个朋友非常激动,立马辞去这里所有讲学邀请随太太一起去了香港,摩拳擦掌要去带外孙了,可是不到半个月老两口就回来了,见到我时异常沮丧,说女儿居然已经辞去高薪的工作准备在家呆四年自己带宝宝。他认为代价太大,还很不解地对我说,早知道她做全职太太,我哪里用得着这么费力气供她读书,高中文化就够了嘛,这样不是太浪费了吗?我劝了他很久。今年再见到他,我还没有开口他就滔滔不绝地夸起了女儿和小外孙来了,他说不得不佩服女儿的那种教育理念,在母亲影响下的宝宝健康活泼,聪明伶俐。不得不承认如果让自己和老伴带着孩子,绝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哪怕你是特级教师也没有用。
作者: 红梅花开放光彩    时间: 2010-4-7 14:41

我没有细读全文,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美国有许多全职太太--受丈夫尊重的“家庭妇女”。
一个优秀的职业女性能放下令人羡慕的工作当全职母亲,或者为了家庭减少自己在事业上的投入,是了不起的女人!
假如你去认识这样一个女人,去了解她的心路历程,你或许会觉得这是一本书,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0-4-7 15:51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4-7 16:16 编辑

主贴太超前了。等到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后再说吧。

对多数大陆人家来说,全职母亲是奢侈。

光靠父亲收入,是难以维系全家生计的。

国外全职妈妈不尽然是基于习俗和感情,同时也是平衡后的精明选择。

另外全职母亲并不是教育孩子的百应良方。全职母亲带出保护过度的娇宝宝也正常。


————————————————————————

为什么多数美国妇女愿意在家当主妇?

在北美很多妇女选择做家庭妇女与这里的文化及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国外的人工很贵,找最便宜的住家保姆没有个2、3万年薪都下不来,这都是税后的钱,换算成税前的收入,需要母亲年收入五万以上才刚够付给保姆的。

  托儿所的费用,需要换尿布的宝宝大概是每月千元左右,两个孩子就得两千,也是税后收入。如果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出去做个年薪4、5万的工作,扣掉税和乱七八糟的费用,刚够付托保费的。同时美国的报税制度是家庭为单位的,收入越高税率越高,家庭里女的收入加在男的收入之上,可能就达到了高税率的界限,需要多交很多税,算下来不如妈妈自己在家里带孩子合适,经济上没差多少,孩子则要比上托儿所享福得多。

  孩子稍大些可以上学了,依然不能不管。美国的学校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之间就放学了,双职工家的孩子留在学校的课后托儿班里玩(当然是收费的)。妈妈在家的孩子,可以吃上妈妈准备的点心,在家里做做功课,参加一些兴趣班。如果把这些都放到晚上和周末,一家人的生活节奏就会比较紧张。又工作又照顾家的妈妈真是很辛苦,也要很能干才行。

  美国学校一年大约只上180天的课,也就是说一半时间是休假日。几乎每个月都有几天不上学的日子,暑假要放两个半月,而法律规定孩子12岁以下不能单独留在家里,所以双职工就得在这种时候找地方托儿,不工作的妈妈就可以随时随地照顾孩子了。
  在家妈妈还有个好处是大家往往都到孩子学校去做义工,有的干脆就在自家孩子的班里帮忙,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形都了如指掌,随时可以发现问题纠正解决。

  美国的妈妈们选择留在家里,和没有后顾之忧也有很大关系,因为美国人把家庭看做一个整体,法律会保障不外出工作的配偶的各种权益。
  比如说退休金,不工作的配偶到了退休年龄照样可以领到,数额是工作配偶的一半。如果配偶的工资比较高,那么实际拿到的金额和自己出去工作挣得的退休金差不太多。

  如果离婚的话,结婚几年(各州不同)以上,工作的配偶除了支付孩子的赡养费之外,还要支付前妻的赡养费直到她再嫁为止。这也就是为什么多美国女人不工作,和男友同居而不结婚,因为她靠前夫的赡养费生活。
  辛普森杀妻案的起因,据说就是因为他前妻拿着他的巨额赡养费,和英俊的小伙子约会,让他心怀嫉妒。他们还在探视照顾孩子的问题上有分歧,辛普森积怨已久,那次终于爆发杀了前妻和她的男友。

  美国的上班族大都会买人寿保险,一旦发生意外,另一半及孩子以后的生活肯定有保障。911发生以后,那些牺牲了的消防队员的家属都拿到了几百万美元的各种保险给付。

  妈妈在家里陪伴孩子,受益最大的是孩子,孩子越小越需要母亲。既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又可以陪伴着孩子成长,何乐而不为,所以很多美国的妈妈们就选择留在家里了。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0-4-7 20:20

国外很多女性接受多年的高等教育,学着各种各样的专业,到最后却做了全职母亲,我觉得这有点事倍功半了,早知道要做全职母亲,干嘛学那么多完全用不上的专业知识呢?国内也有很多女性,你若是问她们为啥要接受高等教育,她们没准会回答:为了找个好老公。我常常想:绝大多数女性都是要回归家庭的,女性在家庭里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她们从事任何工作的重要性,我觉得应该有一所女性大学,专门教授女性们如何持家、如何养育后代、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我觉得这样的大学比女性们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更加实用。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创办一所这样的大学。
作者: 人约黄昏后    时间: 2010-4-7 20:34

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吧,有的女性不做全职太太依然可以把家和孩子照顾好,有的就算天天在家也未必能有多少作为,搞不好家里照旧乱糟糟的。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0-4-7 21:49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好像比父亲大。

刚到日本时中日青年畅谈理想,听到班上许多日本女同学说将来的目标就是做“贤妻良母”,和我们那时说想当“科学家”一样自然。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