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70年代末读的二战史
[打印本页]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0-5-10 22:55
标题:
70年代末读的二战史
昨天是二次大战欧洲胜利日,在家无事,翻翻旧笔记,发觉过去看过不少二战史书籍的。
留在笔记里最早的,是什捷缅科的回忆录《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是三联书店的内部灰皮书,大字本,两册。是在1974年的时候看的,应该也是从哪个我们大修的里弄里的居民那里借来的。笔记做得非常简单,最后有一个小结:“苏德战争:1、苏的动员不足,对人民的教育不够,满足于击溃战、歼灭战很少。2、战略战术上都不注意集中兵力,以逸待劳,一有主动就全线出击——不过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的条件。”现在看看,口气蛮大的。
下一本是朱可夫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这也是三联书店灰皮书中的一本。阅读的记录是1976年9月,也应该是在居民家里借来的。看完后的读后感是这样的:“一个军事家,但不是马列主义的。”
以后就看到了西方观点的二战史书,1977年8月看的英国人亨利·莫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内部版。做了一些摘录,很奇怪的是,觉得英国人写的战史书很好看。
进了大学,可以到图书馆借书看了。刚进学校不久,就看了日本史学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是商务1962年汉译版的。
进大学后知道,从各个角度观察事物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于是有意识的看不同方面的史书。写了很多笔记的是卡尔·邓尼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原来是这位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的回答采访录。这本书是由上外德语系72级工农兵大学生翻译的。书里有不少为德国辩护的段落,让我知道原来事情确实可以有各种说法的。
后来就淹没在了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了。这是在进大学后的第二个月。是商务1974年的内部版。看得云里雾里,千头万绪的战事,终于没有做成一个完整的笔记。
暑假里,借了艾森豪威尔的《远征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三联书店1975年内部版。暑假里有空,笔记比较完整。最后的总的印象:“1、英美军队的内部‘民主’作风,如巴顿殴打伤兵引起的哗然。2、欧美军队与新闻界的密切联系。3、激励士气的办法是休养与战场休息。4、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是少死人。5、对战略的主要考虑是后勤。6、以巨大的工业潜力为后盾的作战,进攻的消耗战。”
1979年2月,刚开学就借了马利诺夫斯基、扎哈罗夫写的《结局——1945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历史回忆录》,是上海译文1978年10月内部版。记了好多数据。笔记的最后一句“作者强调了作战的现实意义”。
接着读的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是三联书店1977年内部版。觉得非常有意思,笔记“值得注意之处”里专门写一段“为人小心谨慎自诩”。
真正完整的读二战史,就是【英】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读的是1978年上海译文内部版。上册译者署名“伍协力”,下册译者署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册1978.1,下册1980.1。作者是战略学研究者,战史学者,是富勒的子弟。战后曾广泛采访德军将领,讨论二战时期德军的战略战术问题,并比较英美战略构想及战术运用,撰写此战史,意图解释二次大战的进程与结局。由于出版时英美二战档案尚未公开,该著作具有揭秘性质,引起很大反响。作为英国作者,自然偏重于英国的二战历程,亚太战场、苏德战场都比较简略。但作者注重于寻找战争的普遍规律,力图总结战争的教训,是军事史的佳作。当时真是看得过瘾,因为在这之前已经读了他的《战略论》,能够跟上作者的思路。
那个学期里,还看过格罗夫斯的《现在可以说了——美国制造首批原子弹的故事》,日本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弗诺特钦科《远东的胜利》,森松俊夫《中国大陆战场的溃败》,哈里曼《特使——与丘吉尔斯大林周旋》等等。
不过最有价值的是汤因比主编的《国际事务概览》战时编系列。这套书是在50年代编的,在各国档案还没有公布前,这批历史学家撰写的论断,很少有什么过时的地方。我看的是上海译文1978年版《美国英国和俄国——1941-1946他们的合作与冲突》,其中对于苏联的分析,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布尔什维克主义:“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它的战争学说和实践……摧毁了战争与和平的传统区别。”它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使人易醉的酒,能够赢得许多人情感上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它的“策略与最终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是形势所迫,那么任何策略都可以认为是正当的”,于是经过几十年以后这种脱离会将理想“变成一种在举行仪式的时候嘴上说说的东西”。《1942-1946的远东》,也从一个世界历史的高度加以概括。
80年代以前的这些阅读,了解了二战的基本构架与进程,基本形成二战史的基本观点。但是遗憾的是,在世界现代史的考试中,我却得了一个“中”,完全对不起自己的这些阅读。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10-5-10 23:23
啧啧,厉害呀。读书笔记体现出的概括力,太厉害了。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10-5-12 08:36
勤奋的老木匠,如此读书,当是老木匠之为“老”木匠的原因。
作者:
数帆老人
时间:
2010-5-12 23:42
:“1、英美军队的内部‘民主’作风,如巴顿殴打伤兵引起的哗然。2、欧美军队与新闻界的密切联系。3、激励士气的办法是休养与战场休息。4、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是少死人。5、对战略的主要考虑是后勤。6、以巨大的工业潜力为后盾的作战,进攻的消耗战。”
--仔细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太平洋战争》,可以了解到木匠兄概括的这几点多么准确。
日本史学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为少见的日本左翼视角,属非主流,该书对军事史的描述太简单,观点并不令人信服。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0-5-14 10:45
原来数帆兄也是个战史爱好者
作者:
数帆老人
时间:
2010-5-16 22:41
原来数帆兄也是个战史爱好者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5-14 10:45
阅读量和深度跟您没法比,70年代前期看过《回忆与思考》和《第三帝国的兴亡》,那时候年纪太小,晕晕乎乎的。70年代后期没时间看闲书,只看过小说《战争风云》,我对二战史的兴趣来自此书。80年代看了一些各方观点的二战史,渊田美津雄的中途岛和珍珠港印象极深。
作者:
wolfzhang
时间:
2010-5-16 23:17
额,汤姆汉克斯又导了一部《太平洋战争》的HBO剧集,很好看。不比以前的《兄弟连》差。对于我这种不大看书但是喜欢看碟子的人来说,二战方面的东西,看看电影和电视剧也是蛮好的。就比如早些时候的《朗读者》和《黑皮书》《辛德勒的名单》等等。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0-5-18 13:55
网上有个200多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列作品大合集.chm ,收录的挺全的。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0-5-18 13:58
7#
wolfzhang
导演另有其人,汤姆汉克斯与斯皮尔伯格是制片
作者:
网事情缘
时间:
2010-5-18 22:38
木匠师傅厉害啊。俺最近对纳粹主义才稍稍感点兴趣。
作者:
kemingqian
时间:
2010-5-18 23:23
我也翻翻旧笔记,发现也有二战记录。
二战诺曼底登陆时一个美军空降兵的装备,重417磅。
25个2.5磅的炸药以及引信。
3个10磅重的反坦克地雷
一个85磅的火焰喷射器加少凝固油
一支卡宾枪和一百发子弹
6个手榴弹,一把手枪加50发子弹。
3把匕首
一个辨别身份用的竹哨
一个主伞,一个副伞
3包干粮
绳子、铁铲、钢盔、手电筒、水、净水药
急救用品
几双袜子、急救用品以及
3个避孕套
作者:
李大兴
时间:
2010-5-18 23:52
木匠兄笔记做得极得精髓。我当年也觉得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写得好,而对什捷缅科的回忆录《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回忆与思考》看过两遍,当时喜欢,后来想想作者偏见极多。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