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
[打印本页]
作者:
tian295
时间:
2010-5-23 15:19
标题:
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
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2010-05-16 23:56:02)转载标签:教育改革教育创新ngo中国教育 分类:教育时评
杨东平按:5月14日,中国思想界、教育界、实业界30位意见领袖聚首中山大学怀士堂,举行“教育与中国未来”论坛,就教育问题进行跨领域、跨文化的对话。我做主题发言,内容如下。
经过两年之久的研讨,国家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已经通过,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基本面貌、目标、任务等等已经清晰。尽管人们对《纲要》还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我认为总体还是可以认可的,关于体制改革有很多亮点。下一步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贯彻落实,许多观点需要构建和具体化。
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真正重要的是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教育文化、教育哲学、教育价值观更新的转换,真正转移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上。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是以政治为本、以经济为本、以规模速度为本、以升学率为本,或者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变。第二个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今天面临的各种教育问题,无论是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术水平等等,背后都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体制变革,很多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问题在于,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信心不足。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对教育改革是充满信心的?我相信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所以温总理特别讲到改革的信心问题,这是一个真问题。信心不足源于动力不足。需要回答教育改革的动力究竟何在?改革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你看到问题,批判问题,说清道理比较容易,真正变革教育现实就非常困难。但是,与很多人不同,虽然我对教育的批评被视为比较“偏激”或者比较激烈;我对教育变革的态度却比很多人要乐观。这可能是由于我比较多地参与体制外的教育活动,所以有更多的信心。
为什么教育变革势在必行,而且不得不变,这不是以少数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首先是由客观形势、供求关系所决定的。现在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学龄儿童大幅度减少,教育的供需关系开始前所未有地改善。2008年的统计,在校小学生数比2000年减少了五分之一,小学校减少了40%多。北京市今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是8万多人,过几年只有5万。这些学生中,2007年有2000多人生直接参加美国的SAT考试,去年达到7000余人。也就是说我们再不改革的话,最优秀的学生都走了,不跟你玩了。所以供求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你不改也得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力量。此外,还是有一些可以认识的促进教育改革的力量,这也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致力于推进的方向。
首先是地方政府促进教育创新。我们看到,在大致相同的政策环境中,各地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总有一些地方做出不同凡响的事情,或者说总有一些地方政府是愿意有所作为、愿意改变现状的,而且实现了某种创新。山东潍坊前几年就实现了中小学的校长职绩制,校长从组织部和人事局转由教育局管理,同一级别的校长不管到哪所学校年薪相同。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一方面是由于基层面临各种现实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问题;另外,很多地方官员已经是60后、70后的博士、硕士,他们有接纳新思想和变革的追求,也在追求政绩,如果建立科学发展观视野中新的政绩观,不再是追求升学率、大校园,而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不是很好吗?著名改革家吕日周说过:如何老大难问题,在基层都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需要我们去肯定它,去总结、宣传和推广它。我们现在每两年进行一次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做的就是这件事。2008年举行了第一届,反应非常强烈,很多地方都是教育厅厅长亲自来领奖。今年即将开始第二届地方教育创新奖的评选。
第二是NGO促进教育创新,或者说社会力量促进教育创新。公众对教育的失望主要是在公办教育、体制内的教育。要想改变公办学校是非常难的,改变公办的高等学校尤其困难。解决中国现实的教育问题,完全靠体制内的办法、靠政府办学是不行的,例如如何普及农村幼儿教育、如何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等等。因为教育部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再建多少所示范学校、每个镇建一所示范幼儿园,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农村的教育,用陶行知的话说,应该是一种“粗茶淡饭”的教育、“家常便饭”的教育,也就是说是因地制宜的、便宜的、方便的、用得上的教育。一些NGO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例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在西部地区建立的乡村幼儿园,大致10万块钱建一个,3年之后自负盈亏,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就业。在这个领域,各种创新其实是佷多的。
第三是企业促进教育创新。尽管中国的民营企业实力非常强大,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他们似乎还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改革当中来,没有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仅限于抱怨毕业生质量不高。这和世界的情况截然不同,美国90年代以来,全国教育大会主要是由企业家召集主持的,如IBM等大公司,一开始都没有邀请教育官员参加。在知识经济时代,变革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在企业界,通过企业家来推动教育变革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民办的高等职业方面,产学合作、企业家参与的情况要好些。公办的高等教育如果还是关起门自说自话,而不是由行业协会、产业界参与制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等,是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
第四是对外开放促进教育创新。通过开放促进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对于教育改革同样是适用的。中国30年来教育的对外开放是一个佷短的短板,与国外、境外合作办学一共只有3所大学,即珠海联合国际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苏州工业园区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就这样,也提供了全新的、完全不同于国内大学的崭新面貌和培养模式,包括在德育方面。显然,只有通过更大程度地开放教育,通过体制的多样化和不同体制之间的竞争,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才能满足公众对于教育高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是网络促进教育创新。这一点可能很多人可能还认识不足。网络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包括对年轻一代的改变、对教育的改变是非常深刻的,可以完全改变我们现在的学校面貌、学习过程和师生关系等等,现在国外和香港地区的大学,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和发达。它也将成为实现学习化社会和社会化学习最重要的平台。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我们要弘扬“学在民间”的伟大传统,相信“学在民间”的伟大力量,相信正在成长中的公民社会的力量——也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