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茅于轼:为什么市场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7-28 09:35     标题: 茅于轼:为什么市场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国家为了粮食安全,设置了一条18亿亩耕地红线,不许越过,用以限制任意将耕地转换成开发用地。从现实生活来看,我国的粮价并不高,国家还要抬高粮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相反倒是房价太高。房价高不是建材贵或盖房的劳动贵,而是土地贵。土地供应有18亿亩红线的限制,所以贵。如果允许自由转换,一定会有大量土地转变成开发地。土地供应增加,开发用地也就不贵了,房价也就下来了。虽然这种转换能够增加社会财富,出让土地的农民愿意,开发商也愿意,各得其所。但是危害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国家从全国人们的利益出发要限制这种只顾财富增长的行为。这样做有没有道理?是有道理的。粮食安全显然比财富增长更重要。这也是一般人想问题的逻辑。
  可是问题在于为什么是18亿亩,而不是别的数量,比如讲19亿亩岂非更安全?20亿亩又更安全一点。这样推断下去,全国的土地都拿来种粮是最安全。谁也不会要求只顾粮食不顾别的。可见这样的逻辑并不对。换句话讲,粮食安全固然重要,别的土地使用也很重要。想找出一个最合适的耕地数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太多,别的用途需要多少土地也无法计算出来。谁也没有能力计算出一个最优耕地数量。所以结论是只能让市场去决定该用多少耕地。
  “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谁也不敢忽视。可是安全有一个“度”的界限。无限度的安全只能做宣传口号,于事无补。真正的安全是计及各种利弊的综合。要粮食安全,也要交通安全,还要计及全面的经济发展,缺了什么也不行。这个安全的界限不断在移动。比如在粮食生产上有了科技的突破,单产增加,18亿亩的红线就可以减少一点。生物燃料的发展会挤占种粮用地,全球的粮食供应会减少,粮价会上升,红线就得朝更多的方向移动。这无数因素的作用谁也计算不出来。只能靠市场这台大计算机去求解。
  连下来的问题是市场可靠吗?它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没有简单的方法。这涉及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市场能够最优地配置资源。市场不但能够保障安全,而且能够最优地配置,能够让大家得到最多的享受。这个理论的确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大家容易接受的是有个最优的计划。可是很少有人想一想这个最优计划算不算得出来?有计划按比例的设想是好的,就是没法计算这个计划和比例,只能退而求其次,请市场来解决这个计划和比例问题。这个结论是全世界花了死亡上亿人口为代价而得到的。搞计划经济的国家无一成功,最后都改弦更张,回归到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来。回顾过去,因粮荒而大规模死人的都是计划造成的。当市场存在的时候从来没有大规模饿死人。原苏联,中国,朝鲜,饿死几百万,上千万人,都是没有市场的结果,都是计划错误,而且这种错误极难纠正。中国已经纠正了计划经济,但是朝鲜要走上市场经济之路还远得很。尽管饿死人的事一直在发生,就是改不过来。
  粮食安全并不是没有问题。生产,运输,分配,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有人说,农业生产不同于别的产业,因为它有一年一次的生产周期。但是如果考虑到南半球的农业,生产周期就减少到半年。当然,半年也还是太长。所以应付粮食安全需要保有一定量的储备。联合国设立的储备标准是年消耗量的14-17%,据说我国的储备远超过此数,达到了40%(这是国家保密数据,只能从各种信息来估计)。对中国而言,还有国际市场这个大储备库。说到利用国际市场保证粮食安全就会有许多议论,认为靠国际市场是危险的,自给自足是安全的。但是无论从经济学还是从事实来看,上述认识恰好错了。中国的国内市场就被计划破坏了,而世界市场要比国内市场可靠得多。
  当今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恰好就是自给自足的政策。相反依靠贸易和交换(国内的和国际的)才能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试问,对一个县来讲,是自给自足安全还是依靠交换安全?无疑,依靠交换更安全。因为一个小地区由于气候,天灾等原因发生供给不足的机会更大,如果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可以互通有无,供给的安全性肯定能提高。同样地,对一个省来讲,也是依靠交换更安全。可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政策的要求是各省粮食自给自足。不论这个省有没有生产粮食的优势,统统要求自给自足。其结果是粮食生产有优势的省也发挥不出优势来,因为别的省不需要进口。事实上这个错误的政策一直执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此后中央计划经济又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来划分,似乎尊重了种粮的比较优势理论。但是这种划分还是建立在计划之上的。十几年过去了,粮食生产,运输,进出口都有很大变化。这一划分已经失效。在国际上我们的政策依然是自给自足。前年国际粮食价格上升,为了不让国内粮价受国际的影响而上升,国家规定不许粮食出口。使中国的粮农失去了一次赚钱的机会。出口能赚钱尚且不许,出口赔钱当然更不许可。出口不许可,进口又不安全。总之,认为不要国际粮食贸易,才是安全的。可见常识带给我们的误解有多深。其实,不但中国政府有这样的误解,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错误想法。所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总结全球粮食安全的问题时说,危险恰恰来自各国都强调自给自足,既不准出口又不准进口。这时候国际市场这个最大的储备库就失去作用了。事实上不但许多小国的粮食供应要靠进口,连日本这样的大国,也离不开进口粮食。他们消耗的粮食中有40%靠进口,多年来一直如此。不让市场起作用,对他们来讲将是灾难性的。
  为什么要靠市场?有计划按比例虽然并不错,可是这个计划和比例没法算出来。所以只能求助于市场,让市场来计算这个最优的计划和比例。市场相当于一台大计算机,能够算出最优的计划和比例。我很相信,国家的计划部门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推断需要多少耕地来保证粮食安全。但是我也十分有把握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个聪明人有这个本事,计算出保证粮食安全需要的耕地数。解放初我国的人口是5.3亿,耕地比现在多,可是粮食一直供应不足。喂饱这巨大的人口一直是中央政府最头痛的事。三十年,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改革开始的1978年,中国有两三亿人一年缺几个月的粮。谁能想得到,改革后人口增加到13亿,耕地大大地减少了,投入种粮的劳动力减少了一半以上,许多农民都进城打工去了,可是我们吃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饱,更好。不但吃饱了,我们还建设了许多住宅,写字楼,高速公路,飞机场,水库,使我们的生活得到巨大的改善。在此期间耕地减少了上亿亩。我们不但有足够的粮食吃,还储备了数量巨大的粮食。如果按照计划,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种粮投入的劳动力减少,粮食供应一定更紧张。可是事实恰恰相反。这些变化绝不是是哪个计划能够计算出来的。不要再迷信计划了。
  保护耕地是对的,问题在别的用地也要保护。比如拿交通安全来讲,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人约七万人(还没有因粮食不足死过人)。为了交通安全马路宽一点,可以减少事故,但是要占用土地。在目前的条件下到底是粮食安全重要还是交通安全重要?这是可以讨论的,未见得永远是耕地最重要。这里要让市场起作用,它能够均匀地平衡各种用地的需要。更糟糕的是由于国家有了这样一个完全不必要的18亿亩红线的规定,使得所有的合理的土地用途转换都变得非常困难,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批。这些审批又产生出一系列的腐败。全国的腐败案件超过一半都和土地有关。这些腐败的成本最后都进入了房价。房价焉能不贵。而且土地问题还往往引发官民冲突。如果让市场去解决土地用途的问题,这些事件大部分都不至于发生。
  所以要取消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各种障碍,取消土地改变用途的强制性限制,让市场发挥作用。不但能够保证粮食安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使市场均衡发展,人们的生活有均衡的享受,不会有奇高的房价,改变大家有钱买吃的穿的,没有钱买房的扭曲生活。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