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最新消息]国资委主任即将卸任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2 03:08     标题: [最新消息]国资委主任即将卸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晓溪



    据可靠人士透露,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将于近期卸任。2003至今,李荣融一直担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李荣融是国资委成立后的首任主任。在任上期间,他力推央企重组整合,着力于央企在经济中充分发挥主导性、影响力和带动性。李荣融任国资委主任期间,中央企业户数从成立之初的196户减至123户。他的目标是最终使央企数量缩减至80-100家。
    与此同时,央企资产总额和盈利能力则持续上升。截至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年均增长20.8%;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2006年起,中央企业开始上缴国有资本收益,三年来已累计上缴1371亿元。
    李荣融目前还兼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副理事长。
    李荣融于1944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8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电化学工学专业毕业。
    1992年,李荣融任江苏省计委副主任,6月调任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计划局。该部门即是国家经贸委的前身。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李荣融由经贸委副主任调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一年之后,他又回到经贸委,出任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直至2003年国资委成立。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10-8-22 11:39

不知会不会苏波上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2 23:46

不知会不会苏波上
邱晓云 发表于 2010-8-22 11:39
是发改委的苏波吗?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老邱认识苏波?苏波在发改委只是个纪检组长,发改委排在他前面的副主任就有九位,从发改委纪检组长位子上直接提拔到国资委当主任,这种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如果真如老邱所言,确是从发改委调人过去接任国资委主任一职,那么,最有可能的,应该是现任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朱之鑫,不过我还是觉得可能性不大。
本来老朱的秘书李伟,是有可能接任李荣融位子的,他是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国资委的二把手,但上个月,李伟已调去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自然是不可能了。
国资委现有的几位副主任,提上去的可能性都很小,或者干脆说,几乎不可能。
假如是从地方上调人,广西的郭声琨倒是有可能,从年龄、从政经历、目前职位来看,都比较合适,他当过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和中国铝业的一把手,属于从国资委系统出来的干部,现在回过头去掌舵,也算顺理成章,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今天贵州的党政一把手都换人了,原黑龙江省长栗战书接替石宗源,出任贵州省委书记;原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接替林树森,出任贵州省长。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10-8-23 01:13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0-8-23 01:16 编辑

我瞎猜的
作者: 咖啡杯水仙    时间: 2010-8-23 09:44

我觉得啊,谁执掌国资委都好,关键是国营企业应该给私营经济一条活路,现在这个经济情势是越来越不让人放心了。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3 10:20

上个礼拜苏州常委开会,就在讨论如何做大做强国资的问题,准备组建一系列如农业发展集团、文化产业集团等以国资占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目前这种政治体制下,想要官府不干预经济、想要在经济领域实现全面的市场化、私有化,只能是书生之见,不可能为决策者所接纳,他不接纳,你也没辙,呼吁呼吁,能起多大作用呢?我不看好。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0-8-23 11:21

在现在这帮自大狂的官员们眼里,退两步结束了,要进一步了,官商合办、官督商办还是官办最好,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3 13:07

新成立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级别定高一点,可以帮官场上一大批人解决出路问题。
作者: 咖啡杯水仙    时间: 2010-8-23 17:42

上个礼拜苏州常委开会,就在讨论如何做大做强国资的问题,准备组建一系列如农业发展集团、文化产业集团等以国资占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目前这种政治体制下,想要官府不干预经济、想要在经济领域实现全面的市场 ...
李旧苗 发表于 2010-8-23 10:20
实在不行,以后整合全国的火葬场资源,成立一个中葬股份(404444)得了,发行价,4块4毛4!企业间竞争一少,消费者便要遭殃!
作者: 梵谷    时间: 2010-8-24 12:40

李荣融即将去职 王勇接任国资委掌门
2010年08月24日 11:28中国经营网

一直处于舆论密集关注中的国资委自2003年成立以来即将迎来第二任“掌门人”。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将调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一职,接任李荣融,官方尚未对外公开这一消息。

在国资委成立之初就担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光荣卸任”国资掌门一职,他的去向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走马上任

虽然,官方尚未正式对外公布这一消息,但王勇接任李荣融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今天很忙,晚上要加班,新主任要来了。”国资委多个司局干部如是表示。

《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8月24日王勇已经“入驻”国资委。而执掌国资委6年之久的第一任国资委“掌门人”李荣融即将卸任,记者了解到李荣融的去向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对于王勇接任国资委,这在多个央企高管,国资委官员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他们对王勇并不陌生。

“王勇调任国资委主任一职,我们觉得是“专家”主政国资委,比较精通国企管理和国资委改革。”一位央企副总告诉记者。

在国资委成立之初的2003年,王勇便是李荣融的得力“副将”, 2003年,王勇就任国资委副主任一职,协助分管企业领导人员工作。分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党建工作局(党委组织部)、培训中心。在这个位置上,他一直任职到2005年。

理工科出身的王勇还曾任职中国航天机电[12.69 0.08%]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此后还短暂担任中央组织部企业干部办公室主任。2001年4月任中央组织部干部五局局长。

“仅从王勇的工作履历上便可知晓,王勇在干部管理和企业运作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历都奠定了他成为国资委第二任接班人的基础。”一位国资观察人士如是解读。

王勇印象

现年55岁的王勇在2008年9月曾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2008年9月,随着李长江的引咎辞职,王勇临危受命接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一职。彼时,因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国家质检总局正处在风口浪尖处。就在这样的压力下,王勇走马上任。

此后,在王勇主政下的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109号令正式废止《产品免于检查管理办法》,至此,由前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7年多前建立起来的免检制度被废止,“这是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的,毕竟背后可能牵扯到诸多利益集团。”曾关注三聚氰胺事件的一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王勇从外表上看,并非“强势”干部,在多位国资委干部看来,他是“温柔的铁腕”领导。

“王勇一直在管理央企干部,没有原则性不可能干好这个岗位,他很细腻,属于严谨稳健的那种领导,工作方法是以柔克刚。”一位与王勇共过事的国资委干部提醒记者注意,王勇一直是管理干部出身的领导,“很有原则性”是国资委同仁对王勇工作作风的一致评价。

“他执行能力很强,善于抓主要矛盾。”一位国资干部如是说。

在工作之外,了解王勇的干部透露,王勇自己会开车,平时少言寡语,为人和善。

2005年7月,任职国资委副主任之时,王勇一行还在徐平的陪同下到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参观考察,并试乘试驾了东风本田05款CR-V。

资料链接:王勇简历

男,汉族,1955年生,辽宁盖州人。

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研究员。

历任生产建设兵团机务排长;

第七机械工业部某厂车间主管技术员,车间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

厂政治部副主任,厂长助理、副总经济师,副厂长,厂长、党委副书记。

1997年04月,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政治部副主任、京区党委副书记。

1998年04月,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人事劳动教育局负责人。

1999年06月,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2000年11月,任中央组织部企业干部办公室主任。2001年4月任中央组织部干部五局局长。

2003年05月,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

2005年03月,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2008年03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在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

2008年09月,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本报记者 周丽敏 北京报道
作者: 邱晓云    时间: 2010-8-24 12:57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原来就是正部了吧?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4 15:00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原来就是正部了吧?
邱晓云 发表于 2010-8-24 12:57
是正部,但国资委的地位,显然高于质检总局,从质检总局局长位子上调任国资委主任,行政级别上是平调,但地位有所上升、权力有所扩大,所以亦可算是提拔。
以前早有传言,王勇回炉接替李荣融,但我原本以为王勇在质检总局局长任上,两年不到即离开,似乎快了一些,现在来看,由王勇出任质检总局局长,本就带有过渡性质,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更为关键的是,王勇在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期间,明确是协助李克强工作,用我们平常通俗的说法,即为李克强的大秘书,这次出掌国资委,可能也有李克强的意思在里面,此亦可见李克强在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日益增强。另外,王勇是在曾任中组部长时调入该部工作的,当年应该是曾看中的干部,他所在的干部五局,主管央企干部。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4 16:31

李荣融卸任 王勇接任国资委主任


    【《财经》记者 李纬娜】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今日正式卸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也于今日正式“接掌”国务院国资委,任主任一职。
  8月24日,《财经》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下午3时,国资委将召开司局级领导干部会议,中组部将在这一会上宣布上述人事任免决定。今年1月份起,李荣融的离任审计工作已经展开。
  李荣融是国资委成立后的第一任主任,从2003年任职至今。公开资料显示,李荣融出生于1944年12月,去年底已到退休年龄。
  王勇则是国资委的“老人”,一直是李荣融的得力干将。2003年至2005年,王勇任国资委副主任,协助分管企业领导人员工作。2008年9月,王在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期间临危受命,调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任局长、党组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王勇出生于1955年12月,比李荣融小11岁。
  李荣融和王勇皆有直接的企业管理经验。李曾在上世纪80年代任江苏省无锡油泵油嘴厂厂长。王的基层履历更丰富,曾历任航天工业总公司二三〇厂厂长、党委副书记,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7月26日,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伟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此前,外界曾一度认为李伟将接替李荣融任国资委主任。
  “去年底,王勇接任国资委主任的消息就在内部流传。按照人事任免程序,副主任排名第一的李伟调离,由‘外部人’接任的信号就更加明确。”消息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5 10:08

支树平出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

    【《财经》记者 翁仕友】据消息人士透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称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支树平接替王勇担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一职。
  8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了上述决定。
  国家质检总局原局长王勇已在8月24日下午宣布接替李荣融,出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一职。2008年9月王勇临危受命,接替当时因为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辞职的李长江局长。
  支树平现年57岁,博士研究生学历,2005年开始担任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在此之前一直在地方工作,曾担任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书记,山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河南省委副书记。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5 13:00

明报报道:内地省部级官员再有大异动,据本报获悉,继东北黑龙江省长栗战书调升西南贵州省委书记之后,江西省委副书记王宪魁又将调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内定接任省长。而山西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和市长张兵生将双双调入北京,分别出任中宣部副部长和文化部副部长。现年58岁的王宪魁,是河北人,也是中共十七大候补中委,他原在铁道部门工作,曾任黑龙江牡丹江铁路分局党委书记,2003年调任甘肃省委副书记,2006年10月调任江西省委副书记。消息透露,王宪魁昨日已经离开江西,中央组织部将在今天在黑龙江省干部大会上宣布对他的任命。即将入京升任中宣部副部长的申维辰,55岁,是共青团干部出身,曾任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2000年从晋中市委书记调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长,2006年调任省会太原市委书记。将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张兵生也是55岁,2006年从长治市委书记调任太原市长。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25 13:33

记住李荣融


文钊



    李荣融见证了中国经济重要的一部分变革,并且成为这种变革的推动者之一。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史的一部分。这位国务院国资委首任主任在任七年,是自2003年以来的部长级官员中任职最久的人之一。他给中国国有企业留下的历史印记,任何后来者都无法回避,这辆庞大的国有经济战车已经形成的路径依赖,如果今后还有谁希望做出某种改变,也会因此更加困难和复杂。
    如果仅仅从形式上看,他是一个自我削权的大当家。196家中央企业,被以各种方式兼并整合,在他离任时,还没有达成他的理想目标——他开始设想是30到50家,后来又说80到100家。不过这些企业中的一些距离他的理想已经越来越近,比如说这些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在中国经济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主导性,比如说跟国际领先的同类型企业差距在缩小。作为一个大管家,他在任7年,国有资产从7万亿增值至20万亿,央企年上缴利润则翻了五番。
    这里面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说,李荣融上任的那一年,正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第一年,中国经济此后经历了发展的黄金周期。再比如说,很多央企身处产业链上游,中国经济过热,受困于煤电油运的那些年,也正是中央企业利润一路狂飙的那些年。再有,中央企业至今也没有真正经受经济衰退期的考验——2008年下半年之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将经济从低谷拉起的同时,几乎同时拉起了中央企业和大国企。
    这当然是故事的一部分。不过你不能否认,李荣融做减法的方式,最终帮助他很好地完成了加法甚至乘法。
    2001年初,当李荣融宣布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完成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两年之后,他就成为中央企业重组和整合的最重要推手。不过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这样的规划在他担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时候就已成形,历史给了他这样的幸运,可以继续当初的设想,而他显然也抓住了机会——2003年李荣融接任之初,世界500强中,央企只有6户,2010年入围的中央企业是30户。
    不过,也正是这种加法让国资委和李荣融饱尝争议。央企从来没有从“垄断”的质疑中走出来,虽然李荣融从来都敢于正面回应这样的质疑,他辩驳这些企业已经身处竞争性行业,直指一些人“斜着眼睛看人”,但似乎无助于消解此起彼伏的“讨伐”声音。一面是中央企业的狂飙式增长,国有资产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面却是民营企业相继退出一些市场领域,这也使得中央企业身后的国资委和李荣融备受争议。很多分析人士相信正是国资委的强势导致了民资的败退。市场中一直流传着在他主导下起草的央企进退路线图。不过从未有任何一份官方文件对此予以证实。但是,中央企业的实际操作,几乎印证了这一切的真实性。
    李荣融在公众面前树立了雷厉风行和坦率敢言的风格。这种性格从他开始以“厂长负责制”接手一家国有企业就开始了。在那家无锡的企业,他大胆地裁撤冗员,以自己的方式重组经营层。这种看起来有些“独断”的风格,在他担任国企负责人之后却似乎看不到了。他在所有场合更多在承诺如何放权,不当“老板加婆婆”。这之后他力推中央企业的董事会制度,虽然这多少受到了新加坡淡马锡的公司治理启发,但与他当厂长的经历不无关系。李荣融从国企工人、车间主任而成为企业厂长,并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委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任职,这位当年的“小媳妇”明白被管得太多的企业会怎样。
    但是令人感慨的是,尽管央企董事会制度是他最为看重的制度变革之一,他始终无法真正放权却正是因为——他需要一个能够为出资人负责的董事会,不过这一步始终艰难。李荣融试图让企业真正成为企业,即使是那些背负着正部级头衔,任命权都在中组部的大家伙,不过对国资委来说,这仍然是很难完成的任务。而这些显然也使国企始终无法摆脱某种泛政治化的符号,不管这样的符号是否恰当。
    在他任职之初,因为郎咸平的质疑,一场国资大讨论席卷全国,国有企业要不要民营化,成为各方人士正义的焦点,甚至很多人将这一争论上升到还要不要改革的高度。这一场争论似乎无疾而终。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己任的国资委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国资委以政府机构少见的高效率,频密地出台各种国资规范和管控措施,这也奠定了今日国资角色定位的诸多坐标。不过历史总是有着其令人无法预料的一面——李荣融离开之时,由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发端,国企角色定位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重新寻找改革共识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实际上,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来说,李荣融所掌控的并非全部。从国资委成立之初,一部国资条例就限定了国资委真正成为所有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和掌控者,此后的种种争议,则让金融国资始终游离于国资委的视线之外。而争议十多年的《国资法》最终实施,一年多来,留给国资委的却是更多的困惑——做一个纯粹的干净的出资人,这个法律确定的目标,但实现起来还有相当的距离。
    不管怎样,记住这个人吧。这个人34岁成为江苏无锡第一家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在他成为中国国有资产的大管家之后,却坚持不让自己旗下的企业成为“小媳妇”,发誓再也不当老板兼婆婆;他主导了规范国企MBO的一系列法规,但也经历了国企要不要民营化的大争论;他接手了196家中央企业,在他离开的时候,中央企业数目只剩下123家,可是这距离他的目标——50到80家——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他在任7年,掌管下的国有资产从7万亿增长到21万亿元,旗下央企年上缴利润超过万亿,可是任凭他如何解释,却始终无法让央企甩掉垄断的帽子,让自己远离国进民退的质疑。
    也许这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但是李荣融无可回避地成为处在聚光灯下的那一个。与其把所有这一切看作李荣融个人命运的一部分,不如将其视为中国经济乃至政治变革的一段路。历史会记住李荣融,恰是因为这种历史变革中尚难定论的纠结和尚未完成的一切,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8-30 10:53

李荣融:人大一些老常委们总批我管得不够 让国资流失严重

程明霞



  打造一支立足于全球市场的强大的“中国企业国家队”——这究竟是一种致命的自负,还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这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终极目标吗?这是国资委成立的使命和职责吗?
  刚刚卸下首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主任一职的李荣融,将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
  从2003年3月国资委筹备伊始至今,李荣融在很多从事国资报道的记者面前呈现的是一个真实、丰富、完整的人,但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则是“坚定”。坚定不是李荣融性格的全部,却决定了他的工作成就和国资委的功过。过去七年,作为国资委主任——中国国企改革的“总工程师”,他在信仰、立场、目标和行为方式上的无比坚定,让中国国企改革经历20多年曲折征程,最终到达目前的状态和方向。
  国资委成立之初,即有未来职责是“管”还是“卖”的争论。但李荣融内心对此从未游移——他是“国企可以管好”的坚定的信仰者。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前(1944年)出生的一辈人,李荣融心里装着一个大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所谓“企业强则国强”,是他认为实现这一梦想的信仰和路径。他认为中国能否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多少来自中国。
  正是怀着这一想法,七年来,李荣融以“教父”般的姿态,力图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和奖惩约束,将国资委之下近200家中央企业,最终打造成一支由80家到100家企业组成的精锐而强大的“国家队”,与那些“巨无霸”的跨国公司对抗。
  至卸任之时,李荣融的这个目标远未实现——仅从央企数量上来说,还在100家以上,但他至少已给继任者打下了相当不错的基础:国资委成立七年多来,随着央企数目减少,央企资产总额从3万多亿元增加到20多万亿元;而且在中国经济各个产业链条中,国有企业牢牢把控着那些最重要的上游领域。
  慈父铁腕
  出生于江苏的李荣融,身材不高,吴侬软语,举止文雅而温和。仅从外表来看,他更像慈父,而非铁腕人物。
  李荣融确实有慈父一面。他曾亲自敦促国资委食堂改善饭菜的营养结构,因为他发现国资委官员们的体检报告显示很多人的健康状况不理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所以你们要吃好,休息好,咱们才能把工作做好”。在一次年终央企负责人会议上,他还关切地提醒在座几百位央企大佬们,“你们做企业,更辛苦,生活没有规律,更要注意身体,少饮酒”。
  有一年年末,李荣融还通过国资委新闻处特别表达了对记者的新年问候。几位长期报道国资委新闻的记者,有幸每人获赠了一张CD,里面既有《敖包相会》等经典民族歌曲,也有邓丽君的甜腻情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国资委一位官员说,这些曲目都是李荣融亲自挑选的。
  但在柔情细腻的一面之外,李荣融同时又是非常强硬、坚决甚至固执的。成立七年多来,国资委饱受公共舆论的指责,同时承受着企业层面的不理解、不合作,面对这些,李荣融都表现出了惊人的承受力和钢铁般的意志力。
  早在2003年7月,国资委成立后的第一次央企负责人大会上,李荣融就宣布了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工作计划,比如:让央企收缩链条,将公司层次减少到三层之内,因为那些鞭长莫及的孙企业,往往是国资流失的通道;让央企集中主业,退出那些没有竞争力的领域,每家央企只专注于两三个领域;面向全球为央企公开招聘高管;与央企老总签订业绩考核合同,并每年向全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在全部央企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董事会。
  李荣融的这些工作计划和安排,在当时无一不遭到巨大的批评和怀疑:科学吗?可行吗?有用吗?伸手太长!对企业管得太多太细!
  这些批评和质疑都不无道理,在这些工作计划的具体执行中,莫不花费了国资委巨大的精力、脑力甚至财力。据说,全球招聘高管,以及设计对央企负责人的考核方案,都花费颇巨。仅在各大媒体买下整版版面刊登央企高管的招聘启事,支出就达百万元。
  但是,无论外界有多少质疑,无论企业有多大抗拒,李荣融都毫无疑虑、毫不退缩地一一兑现了他在国资委成立之初的想法和安排。虽然大多数工作的进度和效果,最后也打了折扣。
  比如,李荣融要求央企集中主业在三四个领域,从其他不相关领域完全退出。但事实上,因为近几年来地产业火爆,大多数央企不但没有从无关主业的房地产领域退出,反而越做越大。对此,李荣融后来似乎也有心无力。他只能多次在央企负责人会上强调,不要涉足高风险、高投机的房市和股市。
  董事会遗憾
  李荣融计划中最为关键、也最为他看重的一项工作,更是困难重重,大大落后于他最初的计划,这就是在央企建立规范、完整的董事会制度。
  李荣融原来承诺,2010年将在全部央企建立起规范而完整的董事会架构。2010年现已过半,他也已卸任,建立起董事会的央企不过30多家,大部分央企仍按照“一言堂”的经理制在运行。
  央企数目众多,国资委管是管不过来的,所以一个规范、有效的董事会制度,以及能代表国资委意志的外部董事,原本可较好地解决国资委与央企之间的关系——国资委不必亲力亲为、紧盯着每家企业,企业可以避免“一把手”控制,实现集体决策的制衡和监督制度。
  据说,李荣融私下也有抱怨,好的CEO难找,好的董事长、外部董事更难找,“有很多董事,一点也不懂事,他来找我帮企业说话,帮企业通融,他不明白我让他去企业,是去监督管理层的,他应该站在我国资委这边,而不是企业那边。”
  如果说让央企集中主业等等工作的成败,还算无足轻重的话,那么董事会制度在央企中推行的挫败,则事关重大。在国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存在的最大痼疾,莫过于内部人控制造成的触目惊心的国有资产流失、浪费和贪污腐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制度为核心,原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这个痼疾,让国企内部人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和监督。
  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已证明,通常国有企业的改革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即商业化、公司化、私有化。商业化,是指剥离国企的政策性色彩,赋予其追求商业效益的角色;公司化,是指建立起以董事会为特征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私有化是指最终国有产权的变更。
  中国之前20多年的国企改革,基本上已实现了第一阶段,商业化变革,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李荣融一再强调的目标——到2010年,要在全部央企都建立起规范董事会,曾让人以为在他任期内能够实现中国国企改革的第二阶段,即公司化变革。
  如今看来,这个计划已成泡影。央企董事会建设的挫折和停滞,意味着中国国企改革深陷第二阶段难以前进。
  这大概是李荣融卸任时最大的遗憾之一。他曾说过,董事会成功与否,其实关系着国资委这个机构的生死存亡。因为,如果私有化不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终极目标,国有资产在中国将长期、大量存在的话,那么董事会制度能否建立起来并运作好,几乎就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今,李荣融将这个核心问题留给了继任者。
  坚定的实干家
  作为本届政府中任职时间最长的部级高官,李荣融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实干家。他深谙官场潜规则,秉承“多做事,少说话”的原则处事。但他身上没有官场弥漫的虚浮与骄横之气,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他也仍然保持着诚实、真诚的一面:坦率,从不回避问题,敢于担当。
  这种既适应官场规则,又保持真性情的特质,从他面对媒体的态度可见一斑。当体制外的媒体问他尖锐、复杂甚至指责性的问题,他不急不怒,反而会非常认真、坦诚、苦口婆心地向记者解释他的想法和态度。当体制内媒体记者问他国资委明年的工作重点有哪些时,他会换成一副念文件的口吻说,国资委明年将围绕和贯彻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以下几件事……在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当主持人将提问机会都给他熟悉的记者时,李荣融指着前排的一位记者说,让她问个问题吧,她都举手举了很久了。
  李荣融敏于行,但并不讷于言。他勤于思考,对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问题,都有过思考和答案;对所有国资委和央企遭遇的指责,都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比如垄断问题、比如国进民退、比如央企走出去等;同时,他对中国经济更宏观层面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解释与结论,比如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对股市飙升、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等。每年的央企工作会上,李荣融的脱稿发言常常语惊四座,既不人云亦云,也不照搬中央政府口径。也每每在会后,国资委负责新闻宣传的官员一一密嘱记者不要发表。
  作为如此庞大的资产的掌管者、如此复杂艰巨的改革工程的执行者,李荣融的作为可以称得上很出色。温家宝曾将国资委的职责描述为充满了探索性和挑战性,李荣融则说,“探索性和挑战性,其实意味着风险性。”
  李荣融的偶像是普京。他曾在一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上,细致地讲述和分析了俄罗斯私有化失败后的局面,以及普京的风格和特点。李荣融因此坚信,中国不能走俄罗斯的那条道路,“因为你不能指望中国也有一个普京那样的强人来收拾局面。”
  李荣融的榜样则是朱镕基。在卸任发布会上,他动情地回忆起近20年前的情形,“我是1992年6月1日到北京工作,进的第一个国家机关是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当时朱镕基副总理兼生产办公室主任,他赤胆忠心,浩然正气,坚定的勇气和严谨的工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是我学习的榜样。”
  朱镕基对李荣融的影响,可能不止于行事风格,也在于对国企问题本质上的理解。朱镕基始终认为,国有企业是可以做好的,国有体制本身不是问题,私有制并不是国企问题的根本解药。李荣融也非常坚定地抱持这样的观念:“企业能不能搞好与所有制没有关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
  正因如此,在国资委和央企饱受批评的时候,李荣融其实很愿意跟公众解释和沟通,他非常希望达成与外界的彼此理解:为了证明国资委和央企的薪酬制度并不离谱,他甚至公开自己的收入,“我一个部长,每月也就不到1万块钱,底下的处长都是3000多块。”结果,这却招致网友潮水般的谩骂。甚至在央企海外并购屡屡受挫的时候,他说,他很想亲自去美国国会,跟议员们解释中国的国有企业是怎么回事。
  这些都是李荣融坦诚、无所顾忌,甚至看起来有些天真的一面。他以为外界对国有企业的指责,只是因为不了解或者误解造成的。他并不明白,双方完全在两个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中对话:一方认为国有企业是可以做好的,国有体制本身不是问题;另一方认为,在一个错误的体制下,一切努力都只是徒劳,甚至浪费。
  外界可能不知道的是,李荣融同时也承受着从上而来的巨大压力,他曾经郁闷地透露,“社会上说我改革的力度不够,步子太慢,但是人大的一些老常委们,批评我管得不够严,让国有资产流失很严重。”
  李荣融就是在这样的多重压力中走过这七年的。他有能力、有魄力,而且卖力地去做每一件他认为对的事。他承受了压力、阻力,他或者有遗憾,但应该没有愧疚和后悔。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里说,她在政治生涯中经常遇到一些人,因为自己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而痛苦不堪,而她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从未有过这种痛苦。
  李荣融显然也从未遭遇过信仰危机的痛苦。在8月24日的卸任发布会上,他对自己一生的工作、七年国资委主任的经历,并没有从功过得失去评价,而是以一个“忠”来总结:“(我)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为党,为国家,为自己,无怨无悔。”
  这句话也是他信仰、立场之“坚定”的最后一个注脚。
  李荣融为自己寻找国企出路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但是,中国国企改革走到这一步,仍然只是一个逗号。中国的国有企业与权力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在中国经济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渗透和侵蚀,仍然是决定中国经济体的发展和转型的一股强大力量。
    来源:《新世纪》2010年08月29日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9-1 09:44

七年 荣融不易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康怡



    掌声响起。
    他微笑以对,一如过去7年中的每一次。
    不过,这次是送别。
    8月24日,“超期服役”了8个月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正式卸任。当日下午三点,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综合楼三楼会议室,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宣布了这一消息,同时宣布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接任国资委主任。
    66岁的李荣融依然清晰记得,同样是在这个会议室,同样是24日——2003年3月24日,中央任命他为国资委掌门人。彼时国资委刚刚成立。
    “这一干就是7年5个月了。”掌声停歇,李荣融有些感慨。他选择用“忠臣”二字来评价自己。
    过去7年,原有的196家央企,通过各种方式兼并重组至123家,国有资产总额从3万亿元上升到20万亿元,央企利润翻了5倍。与此同时,央企负责人薪酬过高、红利上缴比例过低等诸多争议常常将李荣融与国资委推向舆论最中心。
    而有关“国进民退”的争议更是一直与李荣融如影随形。
    在其2003年上任时,“国企民营化”争议乍起,时至卸任,“国进民退”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
    国资情结
    长达七年的任职期让李荣融成为2003年以来部长级官员中任职最久的人之一。
    “我评价自己是个忠臣,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为党、为国家,为自己,无怨无悔。”李荣融有些动情地说。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说这话来自于他一贯以来的浓厚国资情结。
    多名现任央企负责人回忆说,李荣融在大会小会上经常说一句话:“央企要牢记你承担的任务,这个国家要持续稳定的发展,要靠央企扛起来。”
    对李荣融来说,这是一种信仰。所以看到一篇《央企为什么这么“红”》的评论,他会觉得“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1968年,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电化学工学专业毕业的李荣融来到无锡油泵油嘴厂做了一名车间工人,16年后年成为了该厂第一位“民选厂长”——他领导的企业也是当地第一家实行厂长负责制的。李荣融后来的行事风格,从那时候就已见端倪。
    “从他说话就能听出来,几乎没有套话,上来都是干货,立场、观点鲜明,听完不会让你还得琢磨他的意思,只要你不是特别傻,特别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放生说,他曾经在国资委的大院内任职数年。“我们有事情请示他,说这事儿怎么办,他都是清晰明确的告诉你他的态度,是个非常有个性的领导。”
    李荣融那种南方男人的细腻也给周放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的着装就可以看的出,不是说很考究,但是一看就是一个干净利索的打扮。”
    李荣融的南方生活持续到1992年。那年的6月1日,他骑着一辆破旧的,缠满了胶带的自行车,开始了他的北京生活。从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到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从事的依然是与国资相关的工作。
    2003年,李荣融掌舵刚刚成立的国资委,开始引领196家被喻为“国家队”的央企。
    在他七年国资委主任的任期内,原有的196家央企,通过各种方式兼并重组至123家,国有资产总额从3万亿元上升到20万亿元,央企利润翻了5倍。
    2003年李荣融接任之初,世界500强中央企只有6家,到了今年,这一数字上升为30家,尽管距离50至80家的目标依然有差距。
    李荣融跟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曾经这样说:“现在我不敢说我是最合适的,应该说是成本最低的。所谓成本低就是一没有给总理添乱,二是因为这一路没有走太多的弯路,给国家造成损失。”
    “今年正好审计,如果我接手的资产少掉了,怎么处理我都行。”李荣融的自信溢于言表。
    七年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王志钢说:“李荣融找到了一条路子,就是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
    李荣融自己曾经解释说,这条路可以分两方面讲,一是从政府角度讲,这届政府把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的职能分开了。也就是说,长期困扰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谁”到位了。从管理企业来说,找到了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责任落实的途径,从责任的落实到他们的年薪、奖惩、再到监管,都有一套法规。同时,市场化选聘人才,就是要挑选更能承担责任的人到该到的岗位上去。
    “就像是让以前混混沌沌的中央企业突然变聪明了,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找谁对标,该如何弥补自己的短板”。王志钢说。
    李荣融上任之初,曾与经济学家吴敬琏有一次长谈,他为吴敬琏勾勒出一幅未来央企乃至国企改革的路线图,时至今日,了解那次谈话的人士评价,他提出的设想,都已付诸实践。不过,直到李荣融卸任,有一件事仍然还在路上,这就是央企董事会建设。
    这是李荣融争取来的。
    “李荣融想推这项工作,但是难处在于国务院曾经定过一个规定,就是国有独资企业原则上不建立董事会。后来李荣融跟中央领导同志汇报说,如果要叫我不当婆婆,做好老板,我必须建立董事会”。
    最后中央的答复是“谨慎一点,先做点调研然后再试点。”
    2005年,国资委决定在中央企业进行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并选定宝钢等7户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
    李荣融当时如此评价:“这是国资委成立以来最大的新闻,意义非同一般。”这后来也演绎成他在国资系统内两个著名说法,“企业能不能搞好与所有制没有关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
    上述理念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是在李荣融的推动下,目前央企董事会试点公司已经有32家。不过这距离李荣融的理想显然还有距离。他曾经期望,一旦央企建立了完善的董事会,国资委就能真正的做一个干净的出资人。而在这之前,国资委有时候不得不当起“婆婆”。
    他曾经身为企业负责人,又长期在宏观调控部门工作,这使得他比一般宏观官员更敏感。2008年李荣融前所未有地在一年内给央企领导上了三次课,讲宏观形势,讲外部环境,苦口婆心地告诫中央企业要准备“过紧日子”、“准备过冬”,要“现金为王”。
    “很少见到荣融主任那么严肃,说话语气那么重。”一位与会央企负责人回忆说。
    他的预感是对的。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增长率也直线下滑。
李荣融敏锐。
    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文件,提早的风险防范也让不少中央企业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逃过一劫。不过很少人知道,这份文件最初的想法来自于一封海外学子的来信。
    周放生回忆说,2004年,一位在国外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研究的博士,回北京探亲之际了解到国有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对风险管理防范的措施和美国企业差距很大,就以个人名义给李荣融写了一封信,提议国资委要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风险会越来越大,一定要高度重视。
    李荣融看到了这封信。
    捍卫者
    中国面对的仍然是一场未完成的国企改革。这其中的纷争、质疑乃至诘问,也成为李荣融七年国资掌门人的一部分。
    2004年,郎咸平公开质疑国企民营化,进而引发一场全民大讨论,国资委面对国资“贱卖”和“流失”的责问,而另外一些学者,也公开呼吁坚持国有经济的改组和调整,为民营化辩护。
    国资委不能自外于是。尽管李荣融从未正面回应过这样一种争论。不过,那期间国资委以少有的高效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国企MBO的文件。而之后,国资委内部对国资在各个行业领域内的定位,实际上是有规划的,而详情从未对外披露。除了未经任何官方文件证实的“央企要在七大领域内保持控制力”这样的说法。
    去年至今,有关国进民退的大辩论再次将李荣融推向风口浪尖。一个论据会被经常提起: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4万亿资金,绝大部分落在了央企身上。在冬天里“穿上棉袄”的央企,在扩张的道路上远远把民企甩在身后。中粮入股蒙牛、宝钢入主宁钢、中国建材横扫水泥行业、山西煤炭行业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现,都强化了这一命题。
对此,李荣融并不认可。
    2009年8月,在为广州的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所做的题为“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会上,他回应道:“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国企、民企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而不是说‘有我没有你,有你没有我’。”
     他提出,在这一轮的并购整合大潮中,也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央企进行重组并构。
    不过事实是,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的数量为196家,截至目前减到了123家。这73家央企的退出,没有一家是通过卖给民企或者外企实现的,大部分是央企之间的内部整合。
    央企负责人的薪酬过高、红利上缴比例过低等诸多争议常常将李荣融推向舆论的最中心。
    李荣融从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在回应薪酬问题时,他说:“央企负责人薪酬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长的速度,央企负责人的薪酬是合适的更是合理的。”
    外界要求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的声音一年响过一年,李荣融却一直这样说:“对央企抽血不要抽得太狠,央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为现在我们的企业真正储备15-20年技术和产品真正还没有一家,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储备15-20年的技术和产品,我认为是很危险的。”
    周放生更愿意用“立场”二字来解释李荣融。
    “如果把国务院比作是奥委会,李荣融只是中国代表团的团长,团长的任务就是拼命地帮助中国代表团拿金牌,李荣融也一样,他的任务就是帮助央企做大做强,就是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周说。“至于比赛的规则和判定,是奥委会的责任。”
    如果李荣融不是国资委的掌舵,那会是另外一番图景吗?去年世界500强座谈会,面对众多的民营企业,李荣融笑说:“中央任命我是国资委主任,如果成立个民资委,我当主任,我一定把你们搞好,我完全有信心。”
    问题是,中国没有民资委。
    待解难题
    8月24日,新任国资委主任王勇给了李荣融一个殷实的拥抱。这是王勇阔别国资舞台五年后的再次回归。
    不少国资系统人士表示,王勇的归来是意料中的事。现年55岁的王勇2003年就任国资委副主任一职,协助分管企业领导人员工作,分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党建工作局(党委组织部)、培训中心。在国资委副主任这个位置上,他一直任职到2005年,也一直被看成是前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得力“副将”。
    而且他和李荣融一样,有着丰富的国有企业工作经验,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某厂厂长、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职位。
    在当天宣布王勇任职的国资委干部大会上,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也表示:“王勇熟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情况,担任国资委副主任期间在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干部改革,加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安林博士表示,王勇此前在中组部干部五局的任职经历(2001年出任干部五局局长)能否推动央企董事会试点工作再向前走一步是他关注的焦点。
    在他看来,董事会制度建设既是李荣融的最大成就之一,也是李荣融的最大心患之一。“两年前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下发的一份文件中,重新调整了央企内党委与董事会的职责边界,赋予董事会更大的权限和独立性,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新办法下的产物。”安林表示。
    “李荣融时代的董事会制度,可以说是正在迈向独立性,而王勇要做的,就是真正实现董事会的独立性,进而实现董事会制度的实体性,也就是董事会必须拥有实权,特别是对经理的任免、考核和薪酬的决定权。这对他将是很大的挑战。”安林表示。
    此外,摆在王勇面前的还有央企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非主业资产剥离等诸多难题。据2007年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到2010年,中央企业调整重组至80-100家;加快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即将成立的被称为“中投二号”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或将让央企整合在数量上目标能顺利完成,不过,业内人士担心的是一些企业被装进去之后,如何通过“中投二号”市场化的操作手段,保证企业顺利平稳的退出、重组或出售给外部战略投资者。这也是王勇将要面对的大事。
    王志钢关心的是央企未来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如何能把握好产融结合这个度,既不偏离主业做金融,又能让金融真正的为产业服务,这对央企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王勇同样无法摆脱李荣融式的纠结——搞得好也抱怨,搞不好也抱怨。78家央企退出地产的动作还没有完成。
    在李荣融离开国资委的第一个周末,一场由众多经济学家发起的研讨会举行,其核心议题仍然是,国企应该做什么。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9-1 17:04

李荣融:你们不要怕大官批


经济观察网 康怡/文  



    写完《七年 荣融不易》的稿子,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又得一良机和李荣融再次近距离接触,终于,这一次不再是从别人的表述中,而是真真切切近距离感受到这位官员的感性一面。
    因为不是公开的场合,和平时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的李荣融相比,他要显得轻松和和蔼得多。这次谈话的主题也不再是硬生生的国企改革、央企整合等,而是将话题放在了怎么才是一个好男人、如何品茶、喝生啤甚至如何烹饪的上面。
    “最不像上海男人的上海男人。”李荣融自己说笑着说熟悉他的人都给了他这样的评价。说这话是因为李荣融给大家留下的直率、坦荡、直奔主题的说话处事方式或许更具北方汉子的特点。
    尽管如此,他身上的细腻依然昭示着他南方人的身份。据悉,每次出差,李荣融都会亲自打理自己的行李箱。“我的衣服都会自己熨,好一点需要手洗的衣服我还会自己洗。”他说。
    上海男人善于做饭的这点也在他身上体现的很明显。“我女儿爱吃蘸番茄酱的那种虾,这道菜我做的很好。”说这话时,一种慈父的神态不禁流露。
    “都说您爱看足球,除了这,您还有些什么爱好呢?”我忍不住好奇的问。
    “聊天,还有喝茶。”他笑着回答。听说李荣融每次出差,都是自己带上些茶叶,晚上的空闲时间就会叫上几个熟悉的人一起聊聊天,喝喝茶。
    聊起卸任,他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当他得知我那天偷偷溜进了干部大会的现场时,他显得有些吃惊,随即说道:“当时看的出来我很激动吧,努力控制着不要掉出眼泪,不能犯政治错误呀,对不对?”
    那天,中组部代表中央正式宣布了王勇接替李荣融,出任国资委主任一职。的确,当天在现场,李荣融的卸任演说一结束,现场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我想这也是委里同志对他依依不舍的另外表达吧。
    谈起未来,李荣融也有着诸多的想法。“我夫人让我退休之后回上海,毕竟我们在南方生活了几十年,但是我不想回去,我还是想留在北京。”他说。“我过一段时间之后,想去清华读管理学,我还要学习用英文演讲。”看来,李荣融卸任后的生活也停不下来。“我现在特别想学英文,希望能直接用英文交流,以前每次考察都需要翻译。”他说。
    最后,应我的要求,李荣融在本期关于他的报道旁边提下了“勤、悟”两个字,并语重心长的告诫说:“你们的报道不要怕被大官批评,关键是要坚持客观,因为客观很重要,客观的东西经得起检验,所以你们不要怕。”他说:“一个人最难的就是对现实这个点的判断,这需要不断的观察、体验和综合,但是你们年轻人的学习很强,你们平时采访接触的各类人的机会也多,成长起来也快。”我想这也是他为 “勤、悟”两个字的一番解释吧。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9-1 17:11

李荣融人生规划:清华读管理 愿当民企老板



中评社北京9月1日电/




    8月24日卸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人生翻过新的一页。
  离任之际,这位央企改革的倡导者显得如此平和。“退休以后,我哪里也不去,就留在北京,我离不开北京。”8月30日下午,身着白衬衣的李荣融出现在记者面前。
  李荣融一贯喜欢穿白色衬衣,他说,“因为这样更精神,更有年轻人的活力。”面临离别,他心里仍然惦记着央企。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我对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有着非一般的感情,在8月24日的交接仪式上,我对自己说,千万别掉眼泪。”
    谈离任心情
    对自己说,千万别掉眼泪
  “我是2003年3月24日就任国资委主任的,我记得很清楚。”稍顿了片刻,李荣融接着说,“我是在今年8月24日离任国资委主任,算起来一共7年零5个月。”“在交接仪式上,我对自己说,千万别掉眼泪。”
  说这番话时,李荣融流露出一种难舍难分的心情。但瞬息间,他便恢复了往日的平和。他解释说,自从知道自己离任以来,便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披露了这一信息。他说,“既然是事实了,就应该及时披露,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7年多时光,记载了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的央企改革历程。这7年间,央企总数从2003年的196户,缩减为目前的123户;而央企的资产规模由7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在税金方面,这7年央企累计上缴税金达到5.4万亿元。
  7年间,央企管理改革持续推动,比如总法律顾问制度、董事会试点改革、EVA考核等等。
  但是由于央企拥有较多的资源优势,一度被公众质疑为垄断性竞争。面临这一质疑,李荣融说,“我只能尽量少说,首先要把企业做好。”
  而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虽然至今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辩,但是李荣融对此已经十分坦然。其中,他认为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央企的目标是踢世界杯,而不是局限于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但是,央企必须经历与国内其他企业同台竞争的一个必经阶段。”正因为内心深处有这一原则,李荣融很坦然。
    谈人生规划
    我想去清华读管理学
  在回顾7年的主任时光之后,李荣融坦率地谈到了新的人生规划。
  “过一段时间之后,我想去清华读管理学,我还要学习用英文演讲。”李荣融得意地说,这似乎比讨论央企重组更轻松。
  颇出乎意料之外,这位66岁高龄的央企领导者做出了一个人生路口的选择——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管理学。
  在海内外众多顶尖管理学院中,选择清华大学。对此,李荣融没有谈太多,他一再强调自己还需要充电。“我现在特别想学英文,希望能直接用英文交流,以前每次考察都需要翻译。”李荣融说。
  在李荣融最近的行程表里,记录了众多跨国人士的访问,如会见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安德烈.施耐德、卢旺达总理贝尔纳.马库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董事长约玛.奥利拉,出席“瑞典—中国首席执行官创新峰会”等。
  显然,正在充电的李荣融,让外界看到了这位央企改革倡导者的另一面。这也是李荣融第一次谈论自己的离任心情,在一本纪念相册上,李荣融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倾心于事业,敬业于岗位。”这就是李荣融,一位66岁高龄的央企领导者的执着情怀。
  据记者了解,李荣融对于企业管理学一直很痴迷,并多次向央企老总推荐管理书籍。7月23日,李荣融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花了10多分钟逐字逐句念了一本书的摘录。这本书是今年4月份出的中译本《未来企业之路》,第一作者是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的合伙人和全球负责人索尔.伯曼。在这本书里,IBM与全球超过1000位CEO、总经理以及公共部门和企业机构的高级主管进行了访谈,基于对话和问卷统计及企业财务分析,描绘“未来企业”的蓝图。或许是想借他山之玉,激励变革中的央企更加注重企业的战略管理。
  “荣融主任对于央企的管理艺术,海外企业集团特别想模仿,比如阿尔卡特、荷兰皇家壳牌集团都想邀请主任去当顾问。”国资委一位相关人士透露。而李荣融主任自己的想法,也想把国资委与央企治理的管理思想提炼成一种体系。
 “关于央企治理,我们做了很多实事,比如我们制订的文件大概有一百多份了吧。”李荣融说,管理思想体现于细节之中。目前央企推崇的管理模式是,决策快、执行快、见效快。
  谁的管理效率更高呢?海内外企业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比如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企业都在思考与探索。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国的企业该怎么办?
    等待新岗位
    或赴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我跟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都是多年的好朋友了,我也很愿意当民企老板。”谈到动情处,李荣融掏出了内心深处最深刻的话题。原本“国进民退”的争辩,让李荣融颇感尴尬,但是今天李荣融却十分乐意谈。在江浙一带,有大量民企直接邀请李荣融前往企业内部演讲,甚至有一部分民企联合起来对李荣融说,“我们就归你领导了。”
  每次听到这话,李荣融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与自豪感。面对记者的提问,李荣融说,“虽然退休了,我很乐意为民企做点事情。”
  而关于李荣融最后的任职,目前国务院还没有下发通知,未经国资委确认的消息称,他将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担任职务。
作者: 李旧苗    时间: 2010-9-1 17:14

别了,李荣融



叶檀




  2010年8月24日,首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卸任。
  作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是称职的。但作为推进国企市场化的推手,舆论对李荣融存在众多争议。
  李荣融实现了最主要的任务,即央企的保值增值。央企资产总额和盈利能力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起持续上升。截至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年均增长20.8%;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从2006年起,中央企业开始上缴国有资本收益,3年累计上缴1371亿元。2003年,只有6户中央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到了2006年增加到了16户,2010年增加到30家。
  央企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利润主要在企业内部循环。央企资产壮大的数年,造就了央企在电信、石油等领域不可撼动的垄断地位。中石油垄断了国内的原油与天然气开采,中国移动控制着5亿户左右的移动通讯,这些企业成为央企的报表“奶牛”。垄断领域的央企成为央企利润上升的保障,只要有这些公司存在,央企的收入就能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度,中国石油净利润1144.31亿元,蝉联亚洲最赚钱企业。中国移动盈利1127.93亿元,成为全球最赚钱电信公司。2009年度,中国移动以利润1484.7亿元力拔头筹,而中国石油则以2425亿元成为纳税状元,中石化集团以13919.5亿元成为收入冠军。中移动的利润1484.7亿元占了整个央企利润的1/6左右。
  国资委成立后,中国的市场资源配置加剧向央企倾斜。央企的数量在减少,但央企垄断红利在增加,涉足的领域在增加。央企不仅在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进军,在房地产市场的扩张同样引人注目。
  央企存在的目的是经济安全,并与民营企业和谐共处。李荣融任国资委主任期间,央企户数从196家减少到123家,最终目标是使央企数量减少到80~100家。因为数量的减少,李荣融不止一次声明,央企不存在垄断,在电信等领域已经实现了竞争。此语一出必遭各界抨击,所谓央企不存在垄断说不仅是对中国现实的漠视,也是对大众智商的侮辱。正是在2003年以后,出台了一系列油源管制等政策,结合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使央企的垄断红利在证券市场得到体现。
  央企垄断已经发展到新境界——通过资本运作理顺央企资产。央企资产管理公司未必比金融市场的专业人士更有效,国资委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国资管理者与国资利益争取者,未必能够成为一家好的投行,但这不能动摇国资委打通资产管理与实体经济之间联系的决心。
  最近,公众瞩目于国资委主导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能否在近期挂牌。据称这家国资运作实业资产的平台,可以参与资产收益分配、转卖股权、聘请经营者等,规模将超过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人称“中投2号”。该公司相当于所有进入该平台的央企的统一董事会,国资委则成为董事会之上的“太上皇”。
  央企内部的市场化并不顺利,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起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与正确的薪酬激励机制。
  国资委等部门在努力引进人才,却没有同步改良市场化的用人机制。据披露,中组部、国资委今年组织13户央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3名高级经营管理者,其中正职职位5个(4个是中央管理的总经理职位),副职职位8个。国资委一成立,就与中组部一起积极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新机制,连续6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了111名央企高管。少数央企高管不再成为干部,而染上了职业经理人色彩,是一大进步;但海外人才的引入不足以建立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进入央企等同于进入体制内,而不是在全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打拼。
  屡受人诟病的垄断薪酬也是国资委的辩解主战场。据国资委数据,2008年冶金、电力、石油石化、航空运输等4行业人均工资比上年仅增长6.9%,比央企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3.1个百分点。央企薪酬高低两难,职业经理人抱怨过于僵化,而公众抱怨薪酬不公,关键在于激励机制错位,难以找到合理的薪酬定位。
  央企的业绩考核机制已经建立,但央企的市场建构远未完成。央企在短期内做到规模壮大,却未能做到效率最优。
  李荣融似乎坚信央企也可以通过改革与证券化实现市场化,坚信央企壮大不会导致市场资源的倾斜。这是特定历史时代特定岗位官员的特定想法。就此而言,李荣融与盛宣怀等官督商办的人士有相通之处,却离市场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