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景之治的故事

检拾旧稿,发现前年在CCTV12做节目时顺便写的一些文字。曾经在百家试讲了一次,讲了两小时,据说反映不错。不过因为已有一位讲汉朝的先生打算通吃两汉,这个题目就被淘汰了。想想反正没用,贴在本坛供大家笑笑。

为了自顶,每天贴一段,请大家耐心。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推上宝座

本系列我们讲的是“文景之治”。

这是一个在中国政治史上一直被称道的、作为榜样的时代。文,是指汉文帝刘恒,景,是指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了整整40年,正好是两代人的时间,这两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后来被当作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

这个时代从汉文帝刘恒以代王身份被推上皇帝宝座的公元前180年开始。

那么为什么这个皇帝是被“推”上皇帝宝座的呢?

京城喋血

公元前180年,汉朝的京城长安发生了一场流血政变。

阴历7月间,掌权15年之久的吕太后病死。这个生性残忍、但又具有政治才干的女人一死,原来被她的残酷屠杀威吓政策压制下的刘姓皇族立即开始行动,齐王刘襄在外起兵,他的弟弟朱虚侯刘章虽然是吕禄的女婿,却是在长安给自己哥哥通风报信、出谋划策的内应。

原来吕后家族及其亲信也是建立汉朝的功臣集团的组成部分,可是吕后掌权的时候3扩张本家族的势力,甚至违反刘邦当年和功臣集团的盟约“非刘姓不得为王”,这就影响到了功臣集团的既得利益。等到吕后一死,原来被吕后控制住的功臣集团立即发生新的组合,尤其是过去对吕后很服从的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暗中串联了一批功臣大臣,又和刘姓皇族暗中联手,开始组建反吕的统一战线。最典型的是受吕氏控制的朝廷命令开国大功臣之一的灌婴带了军队去讨伐齐国,可是这位统帅一离开京城就自说自话了,居然和齐国暗中停战。

才过了一个多月,反对吕氏的势力就在京城开始了行动。周勃等人设置圈套,迅速夺取了京师驻军的指挥权。

原来西汉在建都长安后,根据“强干弱枝”的国策,在长安附近部署了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一部分驻扎在长安城南部的皇宫附近,另一部分驻扎在长安城北地区,因此分成“南军”和“北军”两大集群。这两支军队的指挥权是一直分离的,显然是为了防止军队的倒戈政变。

南军也称“兵卫”,一般由朝廷九卿之一的“卫尉”指挥,总兵力约有上万人。负责皇宫内的警卫戒备,以及宫殿门口的出入、公文的递送,实际上是皇宫的卫戍部队。还有一批号为“郎官”的皇帝的随从,由郎中令指挥。

北军平时可视为是京师地区警备部队,战时则为战略预备队。一般由九卿中的“中尉”指挥,士兵主要从关中地区征发正卒,每年轮换。同时关中地区的郡县地方驻军也归中尉指挥。北军的总兵力没有明确的记载,平时员额大约是数万人。关中地区所有适役男子实际上都是北军的预备役军人,紧急情况下可以动员组编为一支大军。

吕太后病重的时候,布置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指挥北军,另一个侄子吕产统帅南军,企图以中央军力量威慑全国服从吕氏当政。临死前又让吕产为相国。

吕太后死后,周勃与陈平诱骗吕禄交出上将军印符,前往自己的封国。周勃通过熟人关系拿到了皇帝的符节(皇帝使者的象征),得以进入军营,谎称说是奉皇帝命令接管北军。周勃一进军营,就发布命令:“愿为吕氏的右袒(露出右肩膀),愿为刘氏的左袒(露出左肩膀)!”全军将士都“左袒”。周勃于是直接指挥北军。吕产就任相国后,移交了对于南军指挥权,被陈平派人把住南军营门和皇宫大门,不准吕产进入南军,也不让他进皇宫。吕产也不知道周勃已经掌握北军,正在感觉奇怪,被朱虚侯刘章率领的号称“入宫护驾”千余名北军赶到后被杀死在皇宫外的厕所里。周勃派出军队把京城里所有吕氏家族的人,无少长全部杀了个精光。

可是灭了掌握实际权力的吕氏家族,杀了这么多人,这些大臣以及皇族怎么来收拾政局呢?

这个统一战线的目标是反吕,这个目标一达到,他们各自都想扩张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么如何来达到一个平衡点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的历史文章人读得放心



庆幸又有精彩故事看啦。
这一段读得人不过瘾,真想求木匠师傅多贴些,不过,我要出门两天,还是贴慢些吧。
善后关键
       
他们发动政变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吕后封了自己的侄子为“王”,违反了汉高祖刘邦“非刘姓不得为王”的“白马之誓”;另外一个理由说是吕产、吕禄等吕氏家族的人准备造反,推翻汉朝。

可是从理论上讲,京城里还是有一位皇帝的,就是被吕太后当作自己孙子扶上皇位当傀儡的那个小男孩刘弘、历史上称为“少帝”的。这两项政变的理由严格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只有在皇帝的命令下才可以处置违反“非刘氏不得为王”、以及处置反叛朝廷的叛逆。因此,如果政变的参与者不另外立一个皇帝,怎么来证明他们政变的合法性呢?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另外立一个皇帝,越快越好。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找谁来当这个皇帝呢?

于是政变后的第二天,大臣们就开始秘密集会,讨论如何善后处理。

他们达成的第一个共识是,把政变进行到底。现在坐在皇帝位置上的“少帝”,以及在京城里几个被吕后封为“王”的所谓的皇族,都是被吕后找来的孤儿,养在宫中冒充汉惠帝的儿子,封王只是吕后为了给自己子弟封王而找的借口,是为了壮大吕氏的力量。如果让少帝保留皇位、或者挑这几个人中的一个来当皇帝,等到他们羽翼丰满了。那么我们这些参与发动政变的大臣就都要被斩尽杀绝了。所以就必须把这些吕后封的皇帝、国王全给废了杀光。

第二个共识就是要从分封在外地的刘氏诸侯王里挑一个最好的来当皇帝。不过至于哪一个是最好的,这就有了分歧意见了。

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皇位继承的明确法律。西周的“礼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是在已经没有了长子的情况下,是由次子、还是由长孙来继承,是没有定论的。

当时刘邦的嫡系子孙分封在外地的诸侯王并不多。刘邦死的时候还有8个儿子,后来被吕后杀了3个,两个已经病死,吕后自己的儿子惠帝也早已去世,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下一代的诸侯王有好几个,其中就有起兵反吕的齐王刘襄。

从对消灭吕氏集团的功劳来说,应该是齐王刘襄。从皇室的血缘名分来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长房长孙,而且又是这次反对吕氏的“首义”,第一个打出反吕的旗号。他的兄弟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在京城的这次政变中也是关键性人物。因此就有人建议说:“死去的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祖的长子,现在的齐王就是高祖的嫡长孙,因此可以请齐王进京来当皇帝。”

可是这个意见居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一直同意,那么有名分的、有功劳的齐王为什么不被看好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嘿,这材料,听起来有紫檀的味道。木匠,好好刨!
木匠师傅多贴点吧,呵呵。
另外,2楼第一段里的“中尉”貌似是“执金吾”一类的官,印象中并不在九卿之列,可能是享受同等待遇的官爵?
搬个小板凳,听偶像讲故事~~
8要太吊偶们胃口。
吊足胃口
历史版又要热闹一下了,为老哥厅里掌灯,山外点上松明子一哈,慢慢写,慢慢帖,让他们等到肚肠根都痒了再贴也没有关系,好东东都是这样叫人心里发痒的说。
原帖由 竹南 于 2008-3-20 09:32 发表
木匠师傅多贴点吧,呵呵。
另外,2楼第一段里的“中尉”貌似是“执金吾”一类的官,印象中并不在九卿之列,可能是享受同等待遇的官爵?
啊,这里确实是写得不够严谨。当时是在宾馆里写的,完全凭印象,有好多乱语的。

当时应该还没有“九卿”这样的列法,是写错了。

中尉在当时是指挥驻军的军事指挥官,这是没有错的。但文帝吸取了大臣发动政变的教训,以后就将这个指挥职务逐步架空,改为负责京城治安、以及办理皇帝交办案件的职务——就好像文革时毛一度将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作为文革指挥以及办事单位一样。所以到了武帝时就将它改为“执金吾”,专门负责京城治安,不再是野战军指挥机构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感谢版主加精!“谢三爷提拔!”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居然抓到木匠师傅的bug,窃喜中,
建议木匠师傅每天多贴点,从早上到现在等得脖子都酸了。
众推代王

当提出齐王后,立即就有人出来反对。这个反对者却也是皇族的诸侯王,他就是琅邪王刘泽。

琅邪王刘泽在皇族里辈分很高,他是汉高祖刘邦的远房堂弟弟,参加过秦末战争,立有战功。可是在西汉初年分封诸侯王时,他因为是远房宗亲,只受封了个营陵侯。吕后掌权后,对刘姓皇族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有意扶植这位元老皇族,在大封自己的兄侄为王的时候,把刘泽封为琅邪王,但是他的封国却是从原来最强大的齐国割出十几个县来设立的。由此得罪了齐王刘襄。

这次齐王刘襄起兵的时候,首先和琅邪王取得联系,派了自己的内史祝午去联系。说;

“齐王起兵征讨吕氏,齐王考虑到自己还是晚辈,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而大王是皇叔辈分,跟着高皇帝打天下,所以齐王想请大王来当这个总指挥,齐王愿意把自己全国的兵力都交给大王来指挥。不过齐王自己不敢离开军营,请大王到临淄军营,一起商议大计,统帅全军西征平定关中的诸吕之乱。”

琅邪王刘泽听了当然很高兴,立即动身前往临淄。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一离开,他的琅邪王国就被祝午控制,所有的军队都被齐军兼并。他自己一到临淄就被软禁。琅邪王刘泽也知道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见风使舵。对齐王刘襄建议,说:

“你父亲齐悼惠王是高皇帝的长子,你就是高皇帝的嫡长孙,应该当皇帝的。消灭了诸吕后就应该换皇帝位置。不过朝廷里的大臣首鼠两端,狐疑不决,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个定论。我现在反正在临淄也没有事情,而在皇族里辈分算是高的、年龄也算大的,不如让我进关上京去帮大王说一说,大臣们一定会尊重我的意见的。”

这个齐王刘襄也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居然就同意让琅邪王刘泽上京。他也不想想自己刚夺了琅邪王刘泽的王国,能指望琅邪王刘泽为他讲什么好话!

果然,在这个群臣密商会议上,琅邪王刘泽明确提出反对齐王当皇帝。当然他也不能明确说这是为了自己的私怨,他就从这个功臣集团的利益来入手。他说:

“齐王是高皇帝长孙,论名分也是应该的。不过他的舅舅驷钧,性格暴戾,为人凶狠,简直如同‘虎而冠’(就是个戴了帽子的老虎的意思)。刚刚因为吕后而天下大乱,现在立了齐王,有这么厉害的太后家族,那就等于是又出来一个吕氏家族了。”

这里说的这个驷钧确实也是个厉害角色,在齐王起兵的时候逼死了朝廷任命的齐国丞相,自己当了丞相,指挥齐军和朝廷大军对峙。琅邪王刘泽这一说,扭转了会议的方向,大臣们第一考虑的是皇帝的太后家族是否势力强大、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

后来有人提出立淮南王刘长的时候,也很快被否决,第一是因为这个刘长年纪还比较小,第二个理由也是他的母亲一族势力较大。

于是与会者的意见逐渐统一,唯一的选择是代王刘恒。代王的母亲是汉高祖的妃子薄姬,家族不是功臣大族,兄弟薄昭为人也比较厚道,是个“君子长者”。而且听说这位代王为人“仁厚宽孝”,又是现存的汉高祖儿子中的年长者。结果形成的一致意见是“推立高皇帝的儿子名正言顺,推立善良之人大臣就可以安心。”

显然,这些参与会议的大臣的主要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触动,能够保持皇族集团与功臣集团这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势力平衡。并没有什么为了国家、利于天下的公心。

而且这个秘密会议的决议还有一个最大的漏洞:

他们并不知道代王究竟愿意不愿意当这个皇帝?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历史的惊人相似之处,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简单:吕这只雉就是太祖的那个青,不同之处,青还没有成过功就失败了,雉有过成功,但是还要死的,死了,就要被人家粉碎四人帮了,再不同之处,那是没有一个郭沫若拿着汉代长安腔,迎着黄土风尘唱道:大快人心事兮粉碎吕雉帮。今天这一段呢,就有点像江代王的产生了。
宋昌决计

和一般人想法不一样的是,代王本人对于这个“君临万人之上”的位置并不怎么动心。

当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秘密派来的使者来到代国的晋阳(位于现在的山西平遥县西)后,代王的反应是极其谨慎。

代王刘恒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左右一起商议。他的幕僚中的大部分提出的意见是要谨慎从事。郎中令张武提出的意见具有代表性,他说:

“汉朝朝中的这些大臣都是过去在高皇帝时带兵的将军,会打仗,多谋诈,都不是习惯听从命令的人,只不过是畏惧高皇帝、吕太后的威势而已。现在他们灭了吕氏,刚刚喋血京师,就派了使者来迎接大王进京,实在是不可相信。请大王对他们说身体不好,敷衍一下,静观其变。”

这时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建议代王果断答应大臣的邀请。这个少数派的声音,是由中尉宋昌发出的,他是这样说的:

“刚才诸位的议论都不对。当年秦朝因为政治失败,群雄并起,豪杰自立,以为自己可以得到天下的人数以万计,可是最后登上皇位的只有刘氏,几十年来天下人已经不再有自己称皇称帝的野心了,这是第一。高皇帝分封子弟为王,诸侯国各自犬牙相制,刘氏犹如磐石一般强悍,天下人只能服从,这是第二。汉朝建立后,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政治,简化了法律,实施惠民政策,老百姓个个都安居乐业,任何人不能动摇,这是第三。况且即使是吕太后那样的恐怖手段,把自己的子侄封了三个王,擅权专制,然而当太尉周勃仅仅凭借一个代表皇帝的符节(没有正式的调兵指挥的虎符)进入北军军营,一声号召,所有的士兵都袒露出左肩,来表示愿意效忠刘氏,脱离吕氏,终于得以消灭吕氏。这是上天的授命,不是单靠人力能够实现的。现在即使是这些大臣企图叛乱,老百姓不服从他们的命令,他们的那些党羽难道能够专一效忠吗?现在朝内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属,朝外有吴、楚、淮南、琅邪、齐、代这样的诸侯强国。而高皇帝的儿子只有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年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因此我认为大臣是顺应天下之民心而真的打算迎立大王,希望大王不要怀疑。”

宋昌这段话陈述的4大理由:刘氏当皇帝已是天下认可的惯例,刘氏诸侯国势力的制约,民心的向背,上天对于刘氏的授命,因此无须惧怕这是大臣们的阴谋,可以相信大臣们的诚意。

理由似乎很充分,可是代王刘恒并不马上下决心。和幕僚们商量完了,他又去找母亲商量。母亲薄太后的意见好象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我们只知道这位三思而后行的代王还曾找来了卜师,用一块烧烤过的乌龟壳上的裂纹来帮助自己作出决策。说来奇怪,那块乌龟壳上的裂纹是一个横向的大裂纹,卜者解读:“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是个吉兆,预兆得到王位。代王说:“寡人原来就已经为王了,还要得什么王位?”卜者说:“所谓天王,就是天子的意思。”

看来卜卦的结果给了代王刘恒更大的信心,他终于决心采取一个实质性的行动:派遣了他的舅舅、薄太后的弟弟薄昭赶往长安,去见太尉周勃,打探一个确实的信息。这次周勃仔细向薄昭说明了迎立代王为皇帝的真实意图。薄昭连忙赶回来报信,说:“确实是要迎立大王,没有什么可疑的了。”

代王刘恒听了舅舅的回报,才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和先生说的一样。”

一旦下定了决心,代王就毫不犹豫,立即行动。他在听取了舅舅薄昭的回报后,当天就动身赶往长安。他让宋昌和自己坐同一辆车,向着长安疾驶。要张武等六个人“乘传”(利用政府驿站提供的4匹下等马拉的政府马车)随后赶上。

那么这位行动起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代王能够顺利到达长安、登上皇位吗?

那些发动政变的大臣是如何来拥戴这个只有一车一侍从的“光杆国王”来登上皇帝宝座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有关图片

有关的图片

[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8-3-22 20:12 编辑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好看好看,抢个板凳
看吊胃口的章回体说部啦~~~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俺准备报考老木匠的研究生。
原帖由 猪头猪智慧 于 2008-3-22 19:01 发表
俺准备报考老木匠的研究生。
不敢当哩!

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电视剧本素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确实是一部好电视剧,
希望下一集快一点出来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8-3-22 21:44 发表


不敢当哩!

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电视剧本素材?12d" />
我一记毒眼就看出来了,猪头说要考木匠的研究生就是冲着这一点来的。
公言私言

代王刘恒赶到了长安。这段路在今天的公路里程上也有5、600公里,在当时要走十几天。我们没有办法说明代王刘恒在赶路途中在想些什么,可是根据在他到达长安后的行动来看,他肯定拟定了一个行动计划,甚至还有一个应急计划。

到达长安北边的高陵县后,代王刘恒就暂停,让宋昌先进长安探路。宋昌赶到长安城外的渭河桥头,发现周勃已经带了群臣在桥头迎候。可见一路上代王来京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城。

当宋昌再陪同代王刘恒来到渭河桥头,群臣都跪地拜谒,自称为“臣”。代王刘恒赶紧下车还拜。太尉周勃拜见,说:“请允许我上前一步说话。”宋昌立即在旁边阻挡,说:“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意思就是你如果说的是公事,就应该公开讲;你如果要说的私事,国王不受私人私事的嘱托。这颇有点坚持政事公开性的原则。

太尉周勃于是只好跪在地上,双手高举,奉上“天子玺符”,就是皇帝的大印、符节之类的皇权的象征。代王回拜,并不接受,只是说请群臣到“代邸”去商议。——当时汉朝给每个诸侯王都在京城里修建了官邸,供他们到京城朝见时居住。

群臣到了代王的官邸,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一起再拜,说:“刘弘(就是吕后立的那个少帝)等人都不是惠帝的儿子,不应当奉宗庙。臣等经过和京城里的王侯宗室以及吏二千石(省部级干部)仔细商议,大家都认为大王是高帝的长子,应该即位为皇帝,请大王即天子位。”

到了这地步,代王刘恒还是要推辞一下,以示诚意的。于是他说:

“继承高皇帝的宗庙(就是当皇帝的意思),这是极其重大的事情。‘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我没有才能,不足以当此大位)还是请楚王——这个楚王是汉高祖的弟弟,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不参与政事——更合适,寡人不敢当。”

群臣都趴在地上继续劝进。代王刘恒“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当时人们座位很讲究,宾主的座位是宾客朝东坐、主人朝西坐,君臣的座位是君主朝南坐、臣下朝北坐,代王是先以主人(因为这是在他的邸舍)的礼节还礼推辞三次,然后再按照君臣的礼节推辞两次,表示逐步向正式的皇位靠拢。

群臣纷纷都说着“大王即位最合适”。丞相陈平就代表大家的意思,说:

“臣等慎重考虑,大王奉高帝宗庙最是相宜,就是天下诸侯的万民也都认为是最合适的。臣等为了宗庙社稷的大计,丝毫不敢马虎的。伏愿大王接受臣等意见。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

代王刘恒这才说:“宗室、将相王列侯都以为寡人最合适继宗庙,那寡人也不敢推辞了。”这虽然是客气话,意思里也隐含着:这是你们推我上台的,可别反悔。
代王收过了“天子玺符”,就算是“即天子位”,当了皇帝。这已经是政变发生后的第49天了。

可是他还不是皇帝,皇帝的宝座在皇宫,而皇宫里面还有一个皇帝。要把那个皇帝除掉是个脏活,代王自己是不能够、更是不愿意弄脏自己的手。

那么谁来赶这个脏活,如何把这个半推半就的皇帝正式推上皇帝的宝座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可是他还不是皇帝,皇帝的宝座在皇宫,而皇宫里面还有一个皇帝。要把那个皇帝除掉是个脏活,代王自己是不能够、更是不愿意弄脏自己的手。
-------------------------------------------------------------
武力除宫
       
这件夺取皇宫宝座的任务,当然还是有人会自觉跳出来做的。当群臣在代邸按照朝见的礼仪排位置的时候,齐王的兄弟东牟侯刘兴居上前说话了:“诛杀吕氏,臣没有立功,请把这件除宫的事情交给我。”

刘兴居这么积极当然也是有考虑的。他的大哥齐王刘襄本来是最有希望当皇帝的,可是眼见得朝臣集团并不认同,而且这个朝臣集团也得罪不了:京城里的军队是朝臣控制的,和齐王停战的朝廷军队,是由和朝臣一个集团的功臣灌婴指挥的。他估计这个消息肯定会传到代王的耳中,因此不如直接为代王登宝座出一把力。

东牟侯刘兴居与太仆汝阴侯、老功臣夏侯婴带上一批军队一起入宫。夏侯婴当年是惠帝兄弟的救命恩人,因此在吕后掌权时位置仍然很稳固,在朝廷里有很高的威望。东牟侯刘兴居到了宫殿,上前对着少帝刘弘说:“足下非刘氏子,不当立!”指挥两边持戟的侍卫抗上兵器离开。有几个不愿意离开的,主管殿中事务的宦者令张释一番劝谕,那些侍卫也就撤去了武器离开。

夏侯婴叫皇宫里的侍卫们用皇帝坐的“乘舆”马车送刘弘出宫。刘弘早知道大势已去,心里害怕,问:“你们打算如何安置我?” 夏侯婴说:“让你出去住。”先把刘弘暂时安置在少府衙门里。

夏侯婴、刘兴居要殿里的侍卫们准备好全套皇帝出行的“法驾”——如果要更慎重的话,应该是准备“大驾”,动用81辆马车,由公卿开道,大将军陪同“参乘”。法驾公卿不参加,只由管辖京城的京兆尹、主管京城治安的执金吾、京城的地方官长安令开道,侍中参乘,一共是36辆车——到代邸去迎接代王,报告说:“宫谨除。”

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清除好,这个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代王刘恒到皇宫的未央宫门前,在皇宫的端门,又有10个皇帝的近侍“谒者”持着戟守卫,阻挡车列前进,说:“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你们要进去做什么?

代王刘恒仍然不愿意脏自己的手,立即派人去叫太尉周勃。太尉周勃赶来,劝告威吓一番,这10个谒者才扛着兵器离开,代王这才得以进入皇宫。

好不容易进了皇宫,这个上午才被推为皇帝的光杆皇帝,在这黑夜降临的时候才坐上了宝座的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我们上述的过程就可以知道,盘踞在京城的以功臣为主的朝臣集团,是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希望皇帝是个容易受他们操纵的傀儡,所以才挑选了这个他们认为势单力薄的代王,那么他们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进门先读连载,还好没落下多少,读来正好。
原帖由 竹南 于 2008-3-24 10:01 发表
2、自有主张

上一次我们讲的是,功臣集团和皇族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诛杀了吕氏集团,为了使他们的政变合法化,也为了保持势力均衡,他们推出了代王刘恒来当皇帝。

那么这位代王刘恒会成为一个愿意听任他们玩弄的傀儡皇帝吗?他被推上皇帝宝座后究竟会如何行动?他是如何来对付推举他上台的这两大集团的?还是他自有主张?

这个光杆皇帝,第一个当皇帝的晚上,是公元前180年阴历九月三十,是个没有月亮的漆黑的夜晚。这位皇帝如何“到夜权到手,便把令来行”,来个新皇帝上任三把火?

初露锋芒

黑灯瞎火时分登上宝座的代王刘恒——我们现在应该使用历史上的称呼,叫他汉文帝了——当晚就进行火速的慎密部署。

第一道命令就是夺取军权,当夜立即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也就是迅速把中央军这两大集群的指挥权夺到自己的亲信手中。

另一道命令是保证皇宫的绝对安全,把赶来的自己原来的郎中令张武为主管皇宫守卫、指挥宫殿内警卫部队的朝廷郎中令,并要他立刻亲自带领皇宫卫队在宫殿巡逻检查,来一次自己亲信主持的、足以让人放心的“除宫”。

在这同时,朝廷的有关部门也派出了军队将刘弘等所谓的惠帝儿子,全部杀光。这是否是出于文帝的授意?史书上没有记载。如果我们推想一下文帝被推上宝座时不愿弄脏自己的手的“除宫”,那么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这应该是那些报复心重的皇族们的最后疯狂。

汉文帝自己也不闲着,他并没有入后宫休息,而是半夜里坐上前殿的宝座里,连夜起草诏书,一大早就立即发出。

这道诏书为什么要急着立即发出?

是不是要说明自己是刘邦的儿子、拥有全部的统治的合法性,来警告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觊觎者?

或者是为了给那些拥戴他上台的功臣及贵族集团一点回报?

都不是。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是什么呢?
真急人啊。如果是现场讲,一集也只这么点?
真没想到文帝的皇位来得这么富有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