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096
- 帖子
- 6551
- 精华
- 29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7-11-6
访问个人博客
|
54楼
发表于 2008-10-7 21: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郭勇健 于 2008-10-7 14:53 发表
一、我并不反对你加精,相反,我恰好认为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特别值得加精。再说,我的问题是针对水色的跟贴,又不是针对主贴的。
二、水色的答复,我以为大致相当于燕谈前一阵讨论得很热闹的“词肥义瘠”、“理荒情浓”。当然,对于不会思考或不擅长思考的人(我不是说“不懂艺术”),确实很精彩,可以赢得一批粉丝。
三、我问的是哲学性的问题,你的答复却是经验性的,擦肩而过了。
四、生活和艺术确实可以“互相渗透”,但当我们如是说时,我们已经设定了艺术和生活的概念。我追问在什么情况下艺术和生活可以互相渗透,并不是用曾经有过的创作方式来回答就可以了。其实,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就已经讨论了取消艺术与生活对立的二元论思维,关键是,他指出了为何可以取消两者的界限。在他看来,“艺术即经验”,而生活的核心就是经验,在经验的意义上,两者是统一的,或者说,艺术与生活统一于经验。按照海德格尔的致思倾向,艺术与生活也不存在界限,但关键是,这里的“生活”是本己本真性的生活,而不是“沉沦”的日常生活。现在呼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的许多学者,其实既不懂“生活”,也不忽视与“审美”。我想,可以为“艺术融入生活”或“艺术重返生活”提供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两个哲学,就是杜威和海德格尔。
五、当你区分“有意思”和“无意思”的艺术作品时,你其实正在区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但是,你的标准是纯然主观的。按照这一标准,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燕谈的“腐败”大概是极有回味空间的,蛋糕于小孩亦然。……
临时有事,先仓促说到这里。 很惭愧,勇健兄,我对海德格尔懂得不多。你恐怕只能抛开他的名字直接引导这场讨论了。
我仔细想了想,艺术和生活结合的可能性来源于感觉和体验,这个应该是无可辩驳的吧。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两者结合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也许来源于艺术存在的意义:艺术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生活不够美,艺术来帮我们从中解放出来,并在精神上得到提升。旧的艺术就干的这个:它们弄了一个大抽屉,里面装满了各式牌子的嗅盐,有的芬芳有的刺鼻,但都很有些疗效,郁闷的时候可以打开来闻一下,感觉很棒很超脱,关上抽屉走向生活,一切还是老样子。后现代艺术家不想再把艺术当抽屉了,如果艺术想要解放生活,它应该像宗教一样,直接走入其中,将自己融化在里面。
我个人眼中是把二战前的艺术看作艺术的旧约时代,二战以后艺术就开始谱写新约圣经了,旧约重视律法,在新约里,耶稣宣称:爱超越律法。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上帝从天上走下来,道成肉身,与芸芸众生彼此平等。
正如茗艺所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抗争对象是旧有艺术当中所隐藏的权力意味,比如技法、比如鉴赏力,这些精英主义法则(是不得不提到,绝无针对性勒)到了现代主义的末期,也就是抽象主义艺术那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们不但成为了有才能有天赋人士极其封闭的内部话语体系,而且艺术家们普遍养成了逃避现实的习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例外,他们的勇敢付出的代价惨痛,纳粹的大规模屠杀让这一代勇敢的艺术一下被燃成了灰烬。) 看看那位牛皮哄哄的杜尚,在整个二战过程中都对战争持有沉默和旁观的态度,胆小得要命。那样的艺术不过游戏尔尔,究竟对人类灵魂和精神能有多少超拔作用呢?
真正的后现代艺术家身上都有一股强大的悲天悯人的气息,他们关注社会甚于艺术,艺术只是他们说话的方式,呼喊的方式,这原本是他们刻意为大众所创造的语言,然而由于它们“看起来不够美”,也由于大众习惯了被“高雅”宣判有罪,因此它们反而遭到大多数人的鄙夷和排斥,这和耶稣的经历还真有点相似,当年彼拉多审判的时候,众人宁可释放杀人犯也不愿意释放耶稣,正是因为他不够本分,不肯乖乖的按照律法做事,不肯按旧约说话,胆子太大,管得太多。
似乎又跑远了,赶紧打住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