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里阿尼的人体画肖像画可谓登峰造极了吧,可千万个女魔豆在他的画中都只有一个长相,一种神色。 所以,我觉得脸谱化程式化不是问题。
   问题是,是否一切程式化脸孔都好? 好的脸谱和失败的脸谱,其差异在哪里 ...
水色 发表于 2010-2-19 09:13
差异或许是在“开放性”上,有一种程式带给人的是封闭、沉闷感,但还有一种程式一看之下还是封闭、沉闷的,事实上却是开放性的……
莫迪格里阿尼的肖像画如其说是肖像,不如说是他创造了一种绘画的艺术样式,他画的谁已经不重要了。谁还会把毕加索、马提斯、米罗的那些肖像画当成简单的肖像来对待。脸谱的形成固然会束缚创造力,但有助于风格的形成,一种好样式甚至会导致群体风格的形成,结果有时是灾难性的,杨明义就属于这种情况,但过错不在创造者。创造样式的人通常是两种结果,被人跟风成一时潮流,大红大紫荣华富贵;或寂寞一生,最后被艺术史追认不朽。杨明义两种情况都谈不上,可能与他距离艺术的未知境界(地狱或天堂)还有些距离。
“不能握手言和”的艺术(文学)是美的高境界的,记得谁谁说过杨兄的可贵之处就在“不疑”,我想他指的就是这种艺术(文学)品性吧?谢谢杨兄。
马桶 发表于 2010-2-19 11:38
不能握手言和我感觉应该是一种态度,艺术的境界首先取决于态度,大概这不会错。我的“不疑”其实是对于一切的“现成说法”无一例外地抱有怀疑,我对自己这种固执想法坚定不移,换种说法就是怀疑一切。当然,这样一来你就不能怀疑自己,否则就出现了悖论。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19 14:38 编辑
差异或许是在“开放性”上,有一种程式带给人的是封闭、沉闷感,但还有一种程式一看之下还是封闭、沉闷的,事实上却是开放性的……
马桶 发表于 2010-2-19 11:43
“开放性”不知指的是否是艺术的包容、宽泛、公平、平等,总之不是封闭。但对于具体每个人来说,看待艺术的眼光或结论,则是千差万别的。你认为是封闭、沉闷的,在另外的人眼中或许正好相反,就像通常说的半杯水问题,对待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的结论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场所的不同心境,结论也可能绝然不同。
“开放性”不知只得是否是艺术的包容、宽泛、公平、平等,总之不是封闭。但对于具体每个人来说,看待艺术的眼光或结论,则是千差万别的。你认为是封闭、沉闷的,在另外的人眼中或许正好相反,就像通常说的半杯水问题 ...
杨林 发表于 2010-2-19 13:35
这样说吧,艺术和政治不是同构的,艺术可以不妥协,当然,妥协的你也不能否定它的艺术性,但政治必须是妥协的。所谓开放性,是艺术背后的讲求妥协的政治赋予它的,假设站在它背后的政治是绝不妥协的政治,那么,这样的艺术不知不觉就会失掉它的开放性。
这样说吧,艺术和政治不是同构的,艺术可以不妥协,当然,妥协的你也不能否定它的艺术性,但政治必须是妥协的。所谓开放性,是艺术背后的讲求妥协的政治赋予它的,假设站在它背后的政治是绝不妥协的政治,那么,这 ...
马桶 发表于 2010-2-19 14:19
我承认我晕菜了,同构、妥协、开放、艺术、政治,不,我只能说不、不是这样吧。
本帖最后由 马桶 于 2010-2-19 15:37 编辑

66# 杨林
可能是我的年龄太小的原因,理解不了你的意思,交流障碍,只能假以时日了。
还有,我注意到杨兄前面有一句,政治有时为艺术服务一下也是什么什么的,其实,认真说起来政治是天天都该为艺术服务的,但艺术却可以一万年也不为政治服务一次,你可以把这个说法看成一种梦呓,但如果你又确实是把它看成梦呓的话,那么,说实话,我确实看不出你出这个帖子胆气在哪里?你确定你所认同的不是梦呓的一种政治(只是假设是这样的哈)一定允许你这样做吗?而我却能确定,那个被认为是梦呓的政治一定允许,不,它是无权干涉你这样做。这就是区别吧?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19 16:52 编辑

喜欢《月光》。
画的时候很诚实,单纯。

其次是那些水彩写生。很熟练。

套色木刻不喜欢。技术上没瑕疵,但符号都是某个讨厌年代。这点我和EE一样。无关技术性评价,纯属个人爱好。

那个年代的符号和水乡小镇情绪有冲突。江南小镇的懒惰劲儿没体现出来。那种地方,白天听到麻将声、评弹声,会让人觉得很自在。

仅仅精确、熟练表达眼睛所见是不够的,还要更多点加工,加点情绪,加点文学性之类的东西。


————————————————————————————————————————


水墨是表达水乡的好方法。江南水乡灰灰的,挺合适水墨。陕西高原适合油画。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19 16:53 编辑
莫迪里阿尼的人体画肖像画可谓登峰造极了吧,可千万个女魔豆在他的画中都只有一个长相,一种神色。 所以,我觉得脸谱化程式化不是问题。
   问题是,是否一切程式化脸孔都好? 好的脸谱和失败的脸谱,其差异在哪里 ...
水色 发表于 2010-2-19 09:13
很喜欢这段。

如何能用名词而不是形容词来说明艺术呢?

前段时间正努力想什么元素让线条有“熟练”、“圆滑”之分。有艺术的使用说明书就好啦。
参差多态产生美的观点我同意,可我要引申一点,这是美的一个前提,并不是美的本身。同样,一切美都是有秩序感的,但秩序本身也不是美。这就产生了问题,美是什么,有一万多种说法,我不想再增加一种说了等于没说的说法。既然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理性就派上了用场。不说杨明义的画,说说话剧与京剧的比较,单说布景和服装、脸谱,一个是恨不得把生活场景拷贝到舞台上,一个是绝对不能与实际生活有一点重复之处,目的是什么呢,又都是要表现生活或对生活的想法,与真实的生活没有关系,是两码事。我觉得你说的那种场景接近话剧,适合油画表现,由有话剧观念的画家来画更好。杨明义的这种形式就其完善的程度来说,是一种介乎昆曲京剧带有程式化的东西,这可能是它的价值,也同时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至于又会引出话剧、京剧的多样性,甚至先锋话剧,现代京剧,不是此话题的探讨范围。
杨林 发表于 2010-2-19 08:02
我是说,“参差多态才真实。” 经水色提醒,程式化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的程式化才是好的。 经杨明义的提炼,人物基本都是低眉顺目,那种缺少生命力的天真和顺从,有多少欣赏价值呢?
马桶说的很好啊,封闭性与开放性,两个词汇,很是痛痒。我想,“重复”是个超高难度危险动作,天堂和地狱都从这里路过(借杨兄语)。

我想了想,比如女子扮靓,最In的不是最潮的,而是最风格的,比如羽西的齐耳短发,安娜苏的刘海,香奈儿的长款珍珠项链……这是重复在起作用,然而它不乏味,栩栩有生机。一个女子,绝非日复一日重复某种装扮就能达到这种风格效果。因此,在我这里,风格是个高级词汇。

也就是说, 一个成功的程式,或者说,成功的风格化重复,一定不通往乏味,而通往更加宽广自由之地,使作品更加臻于完善。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杨林有一句话没说对,艺术的“创造力”和“风格化”,不应该是彼此分裂和矛盾的,好作品的内部应该有某种超级引力将二者牢牢浓缩为一体,彼此转换,合二为一,同为心灵表达的必须。 而且,无论重复还是繁复,都必定是有意识的,控制性的,当仁不让的,而非臣服的,无奈的,让位的。一句话说,风格是一只五指紧握的,力道饱满的拳头,绝非绵软的掌力所为。

   这样说来,杨明义好像真的做的不好似的。我不懂绘画,在鉴赏中的确有疑惑,换个体贴的角度看,有三个疑惑1、群像和个人肖像必定不同吧。艺术家一般如何处理群像的脸部关系?什么样是好作品。 2、版画,和水墨、油画也不同吧,版画粗硬的技术手法与柔软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前我不爱看版画,从未仔细端详过哪怕一幅,这还是头一遭,被版画打动。3、一个失败的风格,隔了年代,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要素加以引用?比如红色绘画中常用到的五角星,毛泽东像。这样,出现同样一个脸谱化程式,作品的年代是否也是判断优劣的标准?

   顺便说一下,这个讨论真的很带劲。谢谢杨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66# 杨林
可能是我的年龄太小的原因,理解不了你的意思,交流障碍,只能假以时日了。
还有,我注意到杨兄前面有一句,政治有时为艺术服务一下也是什么什么的,其实,认真说起来政治是天天都该为艺术服务的,但艺术 ...
马桶 发表于 2010-2-19 15:31
马桶对艺术的痴情令我肃然起敬,“认真说起来政治是天天都该为政治服务的,”为这句话,你如果是和我在同一城市,我会请你吃饭,并且我会把自己喝醉,乌托邦万岁!我没有丝毫的调侃成分,多少年没听到理想主义的呐喊了?你帮我找回了不知怎么就丢失了的纯真,我看到了真实的清纯。年龄是个问题,又是个多么简单的问题,我可以对你的其他观点及表述挑剔,因为这句话的出现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19 21:30 编辑

71# 水色


“风格化”和“图案化”又有差别。

方才想起来,2楼那些图,太装饰画了。和莫迪里阿尼的脸不一样。更像吴冠中,而不是东山魁夷。

作者的笔触似乎更适合表达青岛、新英格兰风光。
回复ironland :时代的烙印(符号)是个讨厌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无论那个时代都一样,艺术需要超越时代,最起码不能向政治世俗金钱妥协。可惜,无法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提出这样的要求,事实上他们生怕所谓主流的排斥。我不是杨明义的辩护人,但我要说,那个时代环境之下,能够透过令人窒息的红幕,表现点清爽的自然气息已属不易。
你所体会到的江南小镇的慵懒、颓废,画面似乎不好表现,我承认杨明义的水墨江南表现的只是外在的精致景物而已,这是形式和手法的局限性。绘画的文学性、故事性一度是古典主义最要紧的内核,可又是现代绘画最要命问题。视觉至上是我坚持的原则,思想性是作者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融入,制作不出来的。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19 21:53 编辑

因为摄影、电影的竞争,现代绘画文学性、故事性不再是首选,但情绪性表现可说是更强了。

江南小镇的慵懒、颓废一定有办法体现,否则要画家作什么呢?

像肯特版画,有惠特曼般极其强健的,但也有温柔的。

不同笔触的表情不一样,总能解决的。

素描课时老师说过,塑造不同人物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画阿格里巴和画维纳斯的笔触肯定不一样。我觉得这话很有用。
“艺术的“创造力”和“风格化”,不应该是彼此分裂和矛盾的,好作品的内部应该有某种超级引力将二者牢牢浓缩为一体,彼此转换,合二为一,同为心灵表达的必须。”
首先同意“风格”是个高级词汇,不然我们没法讨论。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要说,“风格”有时会成为艺术家的枷锁,太在乎风格也是艺术家创造力枯竭的表现。看看毕加索、齐白石的艺术历程就清楚了,“变”是一种常态,“风格”只是他们的一只只马甲而已。
相信自己,被打动一次多么不容易,还是被自己以前根本都不去正眼瞧一眼的画种,其中不可能没有真意。
诸位讨论得如此专注虔诚,俺得进来烧柱香,占个座。
我觉得杨林讲的“风格”和“形式感”有混合。

东山魁夷的风格不太变,但形式有变。
诸位讨论得如此专注虔诚,俺得进来烧柱香,占个座。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2-19 21:56
哈哈,我给他加了个“现实主义”的底座,他却把它读成了“理想主义”,“中文系”出身的人是“危险的”,信然!
但我很喜欢这个讨论,真的!太喜欢了!有一种血脉中的什么东西在呼唤似的!
马桶要喷发了,真危险。
这个帖子好,俺也学一下。
哈哈,我给他加了个“现实主义”的底座,他却把它读成了“理想主义”,“中文系”出身的人是“危险的”,信然!
12d" />
马桶 发表于 2010-2-19 22:13
马桶给俺加了个“现实主义”的底座,一定四平八稳坚如磐石。有这样的底座,继续吹吹理想主义的号角,“艺术可以一万年也不为政治服务一次”,我注意到你用词的严谨,语意的节制。这里的“可以”,上一句话的“应该”,这都是现实主义残酷条件下的理想表现,我也可以说成幻想,我们擅用“主义”,幻想有些不够层次,只好理想了。
83# 杨林
杨兄,小弟有话如下,如果这都只是一场戏的话,我在79楼的反应是很真实的,你在83楼的反应也很真实。我觉得这不是个有预谋的“戏”,不可能有什么什么样的“天才”能“掌控”出这样的真实,“戏”中每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是预先可以“谋划”到的,但它的确是一个成功的“演出”,且不妨碍各人会有各人的解读,只是冒犯之处还望兄长多多担待!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0 11:26 编辑
我觉得杨林讲的“风格”和“形式感”有混合。

东山魁夷的风格不太变,但形式有变。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19 21:58
就以东山魁夷为例,他成熟之后的作品有统一的形式模样,这包括构图、色彩、线质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你称之为“情绪”的抽象概念,我能感受到,也很喜欢,我认为已很了不起。的确,画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情绪”应该是最要紧的东西,也是风格的内核,但它不可能建立在虚空之中,形式是风格的依托。倪云林是最有风格的古代山水画家,你能说他的那种极简形式不是他风格的主要成因?我理解你说的“风格”和“形式感”的区别,似乎讲的是“内在情绪”与“物化视觉”的区别,好比鉴定假画,往往有高人自称什么半尺,就是放半尺画他就能说出真假,他能感觉到古人的气息,也就是风格吧。这等伎俩我也会,甚至别人给我看的画不用打开,看背面就知道假的,这不是本事。把假的东西看出来太容易,因为很多假货假的太厉害,把真东西看出来是很难的,要真本事。又扯远了,回到形式感,五十年代荣宝斋制作水印木刻复制徐悲鸿、齐白石,就打了两位作者的眼,日本二玄社影印复制,启功称之为上真迹,也就是比原作还真。这些都有夸张的成分,当事人因为制作的高级史无前例兴奋不已。但同时说明,风格与形式的不可分割。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0 11:25 编辑

东山魁夷作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学习,很多讨论记到小本本上了~~
ps86楼的画构图很规整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3# 杨林  
杨兄,小弟有话如下,如果这都只是一场戏的话,我在79楼的反应是很真实的,你在83楼的反应也很真实。我觉得这不是个有预谋的“戏”,不可能有什么什么样的“天才”能“掌控”出这样的真实,“戏”中每一 ...
马桶 发表于 2010-2-20 11:01
马桶把俺说成了好赖乌大片的导演了,高兴都来不及,还可能生气?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0 15:41 编辑
因为摄影、电影的竞争,现代绘画文学性、故事性不再是首选,但情绪性表现可说是更强了。

江南小镇的慵懒、颓废一定有办法体现,否则要画家作什么呢?

像肯特版画,有惠特曼般极其强健的,但也有温柔的。

不 ...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19 21:46
我喜欢肯特的版画,本朝早期有个版画家叫黄新波就是受肯特影响的,即使搞的政治题材我也喜欢极了,作品那个沉净,同时代似乎都和他不一样。“笔触”这个问题我是较为关注的,你的老师很对,讲的是关键的东西,又是最不好讲的东西,这又牵涉到描述对象本身的风格了,不同的笔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会不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黄新波版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86楼作品的创作时间 :

黄山雨过  1978 纸本彩色
青享 1960 纸本彩色
静唱 1981 纸本彩色
冬华 1964 纸本彩色
花明  1968  纸本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