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肯特的版画,本朝早期有个版画家叫黄新波就是受肯特影响的,即使搞的政治题材我也喜欢极了,作品那个沉净,同时代似乎都和他不一样。“笔触”这个问题我是较为关注的,你的老师很对,讲的是关键的东西,又是最 ...
杨林 发表于 2010-2-20 15:01
笔触只是风格塑造手段之一。构图方式,色彩运用,题材选择,情绪选择……

东山魁夷的笔触在不同时间段有变化,但不会让人把他误认为平山郁夫。
笔触只是风格塑造手段之一。构图方式,色彩运用,题材选择,情绪选择……

东山魁夷的笔触在不同时间段有变化,但不会让人把他误认为平山郁夫。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20 15:56
我尤其喜欢东山魁夷的水墨,虽然不是中国的材料语言,但被改良的恰到好处。东洋绘画走到四山他们这一辈,实际上彻底西洋了。奇怪的是越是全盘接受,反而越是本民族的气息越浓。它的那种严谨被水墨无情地消解了一部分,使得画面更加自然了一些,可惜我找不到更多的水墨图片。
日本画总是给我一种强烈的空灵感,不似中国画的肃默,也或说它的空灵是圆润的,中国的肃默是清峻的,不掩棱角。每每面对这些日本画,百思不得其解,是否因为一种说不出的浑圆感产生的这种感觉?感觉东山魁夷的第一幅黄山雨过反倒更像中国画,第二幅日本味最足。这可能和线条的应用方式有关?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0 21:19 编辑
日本画总是给我一种强烈的空灵感,不似中国画的肃默,也或说它的空灵是圆润的,中国的肃默是清峻的,不掩棱角。每每面对这些日本画,百思不得其解,是否因为一种说不出的浑圆感产生的这种感觉?感觉东山魁夷的第一幅 ...
蛋糕 发表于 2010-2-20 18:59
欢迎蛋糕,我也是进来不久的菜燕。上来就是肃默、空灵、圆润,别说你了,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慢慢讨论。
说句外行话,俺不是很喜欢东山的画,太整齐了,感觉很成人,很规则,俺不懂瞎说,杨老师别鄙视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20 23:15 编辑
我尤其喜欢东山魁夷的水墨,虽然不是中国的材料语言,但被改良的恰到好处。东洋绘画走到四山他们这一辈,实际上彻底西洋了。奇怪的是越是全盘接受,反而越是本民族的气息越浓。它的那种严谨被水墨无情地消解了一部分 ...
杨林 发表于 2010-2-20 17:37
材料倒真是水墨画的。记录片里是他太太磨的矿物颜料。

精神也很东方,那么一往情深,赋予风景人性。

饱满构图、厚重颜色比较不日本。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20 21:59 编辑
日本画总是给我一种强烈的空灵感,不似中国画的肃默,也或说它的空灵是圆润的,中国的肃默是清峻的,不掩棱角。每每面对这些日本画,百思不得其解,是否因为一种说不出的浑圆感产生的这种感觉?感觉东山魁夷的第一幅 ...
蛋糕 发表于 2010-2-20 18:59
视野放小,野花野草小酒壶,冷调子,留空多,自然就空灵了。

不过东山魁夷不在此列。他的空灵,我觉得和地平线位置、色彩渲染到位、无人物有关。
本帖最后由 蛋糕 于 2010-2-20 23:13 编辑

97# ironland
就是,我也意识到了用空灵和肃默来构成反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画也很空灵的,而且就在我写那段话的时候,反身回去看东山的第一幅作品,立马就意识到了那个“空灵”用得实在不说明问题,所以后面又赶紧补了几句,呵呵,我就是一直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元素构成了日本味的特别,比如有韩国有日本有中国,我一眼就能认出这是韩国的,那是日本的,另一个是中国的,日本味似乎给人更多的丰满感,但又是很紧凑的那种丰满,我不太说得出来,但却一眼就能认出来。
如果出现狗尾巴草、蕨菜,那肯定是日本画。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1 11:27 编辑
视野放小,野花野草小酒壶,冷调子,留空多,自然就空灵了。

不过东山魁夷不在此列。他的空灵,我觉得和地平线位置、色彩渲染到位、无人物有关。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20 21:56
空灵、幽邃、清新、玄虚,计白当黑,中国人在避实就虚、点到为止这些方面的本事无人可及,千百年来大师辈出。这方面元画达到高峰,倪云林、方方壶是高峰中的巅峰。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是又一个高峰。发展到清末,空灵还是要讲,实实在在的世俗也有了意义。从赵之谦开始一直到吴昌硕、齐白石,绘画的题材,追求的意味,发生了很大变化。画面变得饱满起来了,留白还是大面积的存在,但物体本身的质感加强了,重量增加了。日本的南画保持着过去中国绘画中的虚无飘渺,看似的不经意做得却是很细腻很认真,不像中国的大写意的率真,真性情,南画有点太仔细。岭南诸公受到日本南派绘画的影响不小。
我以为空灵不是视野的问题,也不在乎题材是山水还是花鸟,甚至与留空大小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以东山为代表的二战以后的日本画,无论材料、理念都与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表面上相去甚远了,但关键的空灵我认为是没有消失的,只不过是在厚重当中来体现了。嗨,不看原作很多问题是说不清楚的。
上几幅八大、金农、齐白石的画,说明一下“空灵的饱满”和“饱满的空灵”是怎么回事。

八大山人

金农

郑燮

齐白石

齐白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来此贴应是俺这美术棒槌启蒙的帖子,可一路看下来不但没启蒙,反而更加糊涂了。想启蒙还得找点ABC看看。
回101:高手过招么,都这德性。俺看不懂的,就死记硬背。囫囵之,硬消化。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21 11:49 编辑

我以为空灵不是视野的问题,也不在乎题材是山水还是花鸟,甚至与留空大小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以东山为代表的二战以后的日本画,无论材料、理念都与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表面上相去甚远了,但关键的空灵我认为是没有消失的,只不过是在厚重当中来体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战以前的日本画,和中国也是有差别。平安时期以来,日本不止一次有去中国化运动。

日本画没有像中国画那样,极端强调画者主观表现。

另外我觉得东山魁夷是个异数,超越了岛屿局限。
我以为空灵不是视野的问题,也不在乎题材是山水还是花鸟,甚至与留空大小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以东山为代表的二战以后的日本画,无论材料、理念都与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表面上相去甚远了,但关键的空灵我认为是没有消失的,只不过是在厚重当中来体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绘画没有固定规矩。但一定有些因素影响到观众的心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受。

一直好奇这些因素能拆解开来吗?

就像主板、显卡、电源、内存条构成一台电脑似的。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1 13:57 编辑

回复ironland“绘画没有固定规矩。但一定有些因素影响到观众的心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受。

一直好奇这些因素能拆解开来吗?

就像主板、显卡、电源、内存条构成一台电脑似的。”

东山魁夷是个异数?不知日本人是否这样看。就像徐渭、八大,中国人认为是异数吗?起码现在的中国人认为他们是传统正常的变数。可八大在我看来根本就是天外来客,即使用现代西方最苛刻的数字美学定律来衡量,那也是毫无瑕疵的完美。他的心手合一根本不是什么追求,直接就是观音的千手千眼,天生长出来的神话。
绘画没有固定规矩吗?有的,不过不能就绘画本身来说,现代人拼命进行专业拆分,艺术这个行当已少有全面的人才了。有个可笑的术语叫“架上艺术”,草,脚手架还是衣裳架?搞艺术的当然知道,其实指的是可以挂墙上看的东西。这一上架,把中国的手卷册页等就放在了架下。又扯远了,就说规矩,绘画的规矩与雕塑的规矩肯定存在很大不同,一个是加上去的,一个是减出来的。影响到观众的心理,产生的感受自然不同。
整体的感受固然很重要,局部的感受同样重要。这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比如现代建筑拆掉后就是一堆垃圾,古代建筑的鸡零狗碎还是艺术,门哪窗啊甚至砖瓦摆着还好看。因素能拆开吗?似乎能。有些还是非拆不行的,断臂维纳斯也是个例子,谁要是把她的胳膊接上,无论怎样的美妙姿势也不会得到普遍的认可。现在的电脑技术可以尝试,找出一万种可能都不费劲,会有一种被人接受吗?奇怪,拆掉了反而更好。
别说电脑了,说活人。按道理一个美女绝对应该整体欣赏,能局部吗?我也不说的太恐怖,非洲人有个民族用无数铁环套在脖子上,把脖子弄得很长,堪与长颈鹿有一拼,目的是要突出局部,根本不管与整体的协调,需求使然。我奶奶那一辈的中国妇女还都把脚弄成粽子的模样,目的也与审美有关。当然,你会说把它们砍下来就不美了。可我要问:放上面就美吗?可以前人就这么认为的。
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都可以局部欣赏,有些还必须一点一点的来。比如手卷,现在放到展厅里全部打开,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览无余。其实这很土,过去是一段一段边展边收着看的。中国古代书画有很多残章断简,寸纸寸金。
我说这一通有偷换概念之嫌,不如此偷梁换柱无法攻击你的“电脑系统”美学理论。
整体的感受固然很重要,局部的感受同样重要。这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比如现代建筑拆掉后就是一堆垃圾,古代建筑的鸡零狗碎还是艺术……
--------------------------------------------------------
妙!

就说规矩,绘画的规矩与雕塑的规矩肯定存在很大不同,一个是加上去的,一个是减出来的。
----------------------------------------------------------------
这句,想听详解。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1 15:17 编辑

打不了马虎眼了。说雕塑吧,布朗库西的出现模糊了圆雕与浮雕、绘画的界限,进而使现代绘画与现代雕塑的发展进入了同步期。虽然他做得几乎都是圆雕,可是他的大胆抽象在此前的雕塑家没人敢做,显然是抽象绘画的理念影响了他。他的雕塑我没见到素描稿,我只是感觉这种雕塑不需要。可恰恰是这种带有严重朦胧暧昧色彩的雕塑,使雕塑之中的无尽之柱生长了出来,进入了无限可能的时代。当然,此前的绘画由于现代的不期而至,也出现了无限可能。两个方向的无限可能,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各守各的规矩,其实不存在人为的规矩,而是各自的局限性。举布朗库西的例子,是因为他太典型了。 106# 水色

空中飞鸟



无尽之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空中飞鸟,超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2 08:59 编辑

布朗库西的雕塑本身就是诗,或者说他是在雕刻诗。《空中之鸟》极富诗意的美感,体现在它那简洁的造型上,布朗库西雕刻打磨出的是一种滑翔的影像,或者就是一种声音。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只鸟,说成一条鱼也没关系。欣赏这件作品不能从比例如何完美、材料使用如何正确、抛光如何精致等等入手。就是凭感觉,这种感觉完全是一种能力。 108# 杜雅萍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22 11:09 编辑

误会。
“电脑系统”是我瞎想的技巧讨论。

举例来说,我画小狗小猫小孩子。
造型原理是劳伦兹所言“亲情反应”,大头小身、高额头、短吻。符合这几条的,基本都会让人觉得可爱。这是生物本能。

那么,“空灵”呢?哪些因素构成了“空灵效果”?

评论家和观众可以只凭感觉来掰。画画的人是否可以试着找出原因,这次我做了什么而达成这样的效果,下次可以复制并做得更好,而不是将成功失败归咎于灵感之类。

对我而言,只告诉我铜离子令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是不够的。我想知道,硫酸铜溶液的原子排列成什么样子,反射出哪个范围的波长而使得我们眼里看到那么美丽的蓝色。

绘画也是。感觉,只有感觉是不够的。是我们做的事情才导致感觉。我们做了什么?是什么因素,让我们辨识出一张纸上的两根线有熟练和轻浮之分?分出“空灵的饱满”和“饱满的空灵”?

笔迹鉴定学通过笔迹来判断人、情绪,而且这种知识是可传授的。那么,它们的规律、原理,可否反过来用在绘画里呢?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3 07:56 编辑

劳伦斯的“亲情反应”原理对于人类的成人组可能是有效的,童年组呢?我认为不见的有效,即使有效往往也不在于单纯的造型比例因素。极端的例子我可以举小蛇、小癞蛤蟆的例子 ,熊猫大了,在某些人看来照样可爱。

所以每个人对空灵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又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尺度,我认为后天的共识,来自于教育、经验。空灵包含很多的文化含义,通常我对它的使用比较谨慎。一个画家把画画的干净已经非常不易了,你的话就有这个素质,这是通往空灵的路基。

评论家不瞎掰的那就不叫评论家了,艺术家要使听从评论家的每一句话,马上就的自杀。每句话都不听反而可能成事。你能指望谁来说出空灵的制造公式和操作流程。历史上的那些制造空灵的大师,想必也不是手掐比例卡尺,计算着黄金分割律画出一幅幅好画吧?

每个人眼中有每个人眼中的美丽蓝色,色盲同志们也会大喊大叫的说蓝天真美呀,他们也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小就有人告诉他们,这片灰蒙蒙的东西就是蓝色的,并且是美丽的。

我能辨识出一张纸上的两条线那根是遒劲的,那根是轻佻的。但那也得是成年人、受过教育的。儿童的不好分别。

笔迹学与书法的学问是两个门类的知识,前一种非常窄的局限于人的下意识习惯,只涉及个体的人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别。书法则要复杂的多,但不是把书法简单化就是笔迹学。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22 14:38 编辑

“亲情反应”是动物行为学内容,并不局限于人类成人组。小蛇、小鳄鱼比大蛇、大鳄鱼可爱,成年大熊猫也比成年棕熊可爱,它有大脑袋,大脑门,较短的鼻子……我们对夸张的爱好,和鸟儿爱好超大的蛋也是一样的。



历史上的那些制造空灵的大师,想必也不是守卡比例尺,计算着黄金分割律画出一幅幅好画吧?
——————————————————————————————————————
真有。达芬奇肯定这么干过。有人凭直觉做,但也有人拿着计算尺做。


Parrish这张图里,柱子、人物位置、树叶,都是计算过的。






无定之慧是狂慧,无慧之定是枯定。

技巧和思想亦如是。

缺乏思想的技巧,会流于平庸匠气。但缺乏技巧,也无从表达思想。

我想寻找的那些成分、技巧,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但是应该能做出不太恶劣的作品。

书法当然不是笔迹学,但笔迹学或许会有帮助。

当然,这可能只是适合于我个人的想法,因为我的职业是实用美术,而不是杨林这样的纯艺术探险者。我相信艺术伦理的存在,美是有界限的。如果美是没界限的,那鸟儿就该对莫扎特和摇滚乐一视同仁。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22 20:36 编辑

我能辨识出一根枝上的两条线那根是虬劲的,那根是轻佻的。
————————————————————————————————————

我现在超想知道就是:那两根线,什么地方让人觉得那根是虬劲的,那根是轻佻的?

“宁方勿圆,宁拙毋巧”,我们都知道什么样是拙,可什么是拙?有可能用名词动词来描述,而非形容词吗?像探案剧似的:证据呢?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2 17:16 编辑

ironland的问题如其说是问题还不如说是独到的艺术体会,你已经把很多东西搞得比我明白多了。“空灵”与“空洞”有时还真不好区别,“无定之慧是狂慧,无慧之定是枯定”,禅宗有些话说得精彩极了,正可以说明“空灵”与“空洞”。

笔迹学我没正经研究过,我倒是认为书法会给笔迹学提供大量有用的东西,因为一个临摹高手会把一般的笔迹鉴定者搞晕的。

关于美的界限问题,我们其实一直有一个“以人为本”的糟糕前提,美学的起点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本能衰退的开始。

也举个鸟儿的例子,大家熟知的,毕加索指责看不懂他画的人——“鸟儿叫的什么你也听不懂,可你也说那叫声很美。”这是典型的诡辩。

“遒劲的线”与“轻佻的线”都是训练的结果,现在书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本真的失落,而不是传统的离去。小孩从一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被成年人毒化,等到他自己的艺术觉悟觉醒之后,很多毛病已变成了痼疾。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出现书法大师的主要原因。

书法的一些理论描述有些显得玄之又玄,傅山的“宁拙勿巧,宁丑无媚,宁支离无轻滑,宁真率勿安排”还算是说的很实在,但你真的用他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恐怕也会误入歧途,起码对初学者是这样的。极端的学说都不会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听起来会把人激动的血压陡增。

两根线的比较真的不是个难事,因为标准要由你自己制定,你自己掌握判断。
两根线的比较真的不是个难事,因为标准要由你自己制定,你自己掌握判断。

是啊。可要能像肯德基似地可复制,连锁,那就难了。
我能辨识出一根枝上的两条线那根是虬劲的,那根是轻佻的。
————————————————————————————————————

我现在超想知道就是:那两根线,什么地方让人觉得那根是虬劲的,那根是轻佻的?

“宁方勿圆,宁拙毋巧”,我们都知道什么样是拙,可什么是拙?有可能用名词动词来描述,而非形容词吗?像探案剧似的:证据呢?
ironland 发表于 2010-2-22 13:49
阅读理解:

形容词是效果,动词是手段,名词是操作程式。铁妹妹希望从最佳效果中提炼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将之固定成一套操作程序,最好还能编码,按章操作。
类似一套高级绘画数字软件,那样。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阅读理解:

形容词是效果,动词是手段,名词是操作程式。铁妹妹希望从最佳效果中提炼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将之固定成一套操作程序,最好还能编码,按章操作。
类似一套高级绘画数字软件,那样。
水色 发表于 2010-2-23 00:27
纠正:“一根枝”应为“一张纸”,“虬劲”应为“遒劲”。

水色为阿铁设计的软件我首先要预定一套,谁来开发?撇开玩笑,正经说来,我觉得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就现在的数字技术说来亦并非难事。我想很快就会有这样的“实用美术”制造工厂或软件开发中心,阿铁只需要动动脑筋进行创意,甚至电脑会根据你的脑电波变化,自动按程序把你的想法画成三维或二维。将来还有没有版权著作权這一说了,有的话应该给人还是电脑?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2-23 14:56 编辑

在目前技术手段下,通过电脑不够用呢。

手绘时,心和画只隔了一支笔的距离。用电脑,压力笔、程序、显示器……距离可远啦。

不想要软件,有个1、2、3、4条就可以了。喜欢手绘时的不确定性和瑕疵。
“遒劲的线”与“轻佻的线”都是训练的结果,现在书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本真的失落,而不是传统的离去。小孩从一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被成年人毒化,等到他自己的艺术觉悟觉醒之后,很多毛病已变成了痼疾。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出现书法大师的主要原因。

——————————————————————————-

是否现在的书法教学和老年大学教国画似的?画竹就是劈“个”字。

我很喜欢李叔同晚年的字,一看就是和尚写的。记得他说过写字就是摆构图。构图摆好,自然就好看了。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2-23 22:01 编辑

“是否现在的书法教学和老年大学教国画似的?画竹就是劈“个”字。

我很喜欢李叔同晚年的字,一看就是和尚写的。记得他说过写字就是摆构图。构图摆好,自然就好看了。”

李叔同说写字就是摆构图,我是第一次听说。类似的意思启功倒是说过,其功在《大学书法》这本教材当中阐释书法美学,首先是从字的结构开始的,他用细线将他自己的毛笔正楷子描出来,告诉你一幅骨头架也很美,多点肉少点肉没关系。启功的字本身我就极其厌恶,因此我也就觉得对他来说,道理不道理的就跟石头是否真能蹦出个猴子差不大多。

李叔同说这话我可要认真思考一下,因为这是个异乎寻常真诚的人,无论对什么事情。我马上想到的是,他说的是“实用美术”,你的专业,虽然我对你的画并不完全这样看。既然是美术,我认为主要在于术,还有不是实用的术吗?书法之术尤其是这样,从根本的起源上就是这样。因此李叔同说这话是真诚的,他自己写字肯定也不追求书法之术,所以他绝对不再强调的“八法”,画画也不会计较传统的“六法”。问题是他真的是到了那个境界,所以只需要摆摆笔画的横竖撇捺就可以了,如同“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弦不弦的都无所谓,挥挥手,惊鸿一瞥是关键。他能告诉你要追求无弦而有声的感觉吗?不是他不诚实,而是他太诚实了,绝对不打妄语。他不想艺术的事,是缪斯主动到了他笔下。李叔同的书法超尘绝俗,无垢无净,涅磐境界,悲欣交集,无上清凉。换个人不成的,除非你到了他的那个精神境界。他的引路人马一浮没到,他的学生丰子恺没到,这两个人都称得上书法家,字的境界比之弘一还是差了不少,字如其人没错。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手的距离要多远有多远,要多近有多近。不信你摆摆试试。从这件事上又可以看到,高科技软件硬件的进步对此都是无能为力的。

现在的书法教学,大学多数教的是高级的个字,社会上多数教的是低级的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