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963
- 帖子
- 1008
- 精华
- 5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5-12-17
访问个人博客
|
15楼
发表于 2009-2-28 16:06
| 只看该作者
注释:
[1] 狭义的红卫兵,指大、中学校的红卫兵,广义的红卫兵则泛指所有的群众组织。同样,狭义的红卫兵文学,特指大、中学校红卫兵的文学创作。广义上的红卫兵文学,泛指所有群众组织参加的文学创作活动。
[2] 1964年7月,康生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总结会上点了一批“毒草”作品的名字。8月,毛泽东在公开放映批判毒草影片《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的报告上批示:“可能不只这两部影片,还有别的,都需要批判。”12 月,江青约中宣部领导周扬等人座谈,要中宣部在全国报刊上批判10部影片。(《人民日报》1967.5.31)
[3] 上海市委在1966年搞革命故事会串,编辑、发行故事丛刊达500万册。上海郊区10个县已有17000多人的业余故事员队伍,3000个生产队、近100个乡镇有革命故事活动。(《新人新作选》人民出版社 1965.10)
[4] 杨健:《革命样板戏的历史发展》 《戏剧》1996年4期
[5] 廖盖隆主编:《新中国编年史》 人民出版社,1989.7
赵无眠:《文革大事年表》明镜出版社1996.10
[6] 王友琴:《学生打老师:1966年的革命》华夏知青网2000-2001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1966-1976》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9
[7] 红卫兵从狭义上讲,指大、中学红卫兵,从广义上讲,则遍及全社会(机关、企业、街道等)各个阶层,是一切革命群众组织的代名词。
[8] 《出身论》作者遇罗克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右派,他在1960年和1961年两次参加全国高考,都因为家庭问题而未被录取,被迫于1961年到北京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农场落户。
[9] 杨东平:《北京和上海,现代中国的双城记》《现代周刊》1992.7.26
《学生和阶级斗争之战——广州红卫兵冲突的阶级之源》(陈佩华等)调查统计,广州红卫兵保守派家庭成分好的占82%,中等成份占17%,出身阶级敌人的占0.96%。造反派出身红五类的占26%,中等成份占62.5%,成份不好的占11.29%。(许子东:《文革小说中的罪与罚》知青网2002.2)[10] 《中学红联,兵团战报》1967.7.29,武汉中学红联宋永毅、孙大进:《文化大革命和它的异端思潮》田园书屋 1997.6
[11] 江青在4月3日的群众大会上公开宣布:老红卫兵在1966年夏天执行了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中学的造反派红卫兵拥护这一讲话,成为“四三派”,当天就贴出大字报,批评在中学军训的解放军“支保批左”。北京军区支左干部李钟琪在4月4日的群众大会上出来纠偏,肯定红卫兵在1966年的造反行动基本上是革命的。中学的工农子弟红卫兵成为拥护这一讲的“四四派”。
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说:造反派不要随便解散组织,过去的造反派是自己冲杀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是在两条路线斗争中产生的。不要借平山头,都统统平掉。周的讲话,实际上是批评“中央文革”支一派打一派,试图保护老红卫兵组织。
[12] 由于高等教育在1961年后贯彻执行“阶级路线”,大学校园中的阶级成份比较纯,所以大学派系间的冲突不直接反映等级冲突,主要表现在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例如清华大学“四一四派”(保守派)和“团派”(激进派)之间(“阶级关系变动论”与“阶级关系不变论”)的论战。大学的造反派内部还围绕着权力展开争夺,甚至展开大规模武斗(如清华大学68年4月23日至7月27日的“百日大武斗”)。
[13] 本小节有关异端思潮的资料和主要观点,引自:徐友渔的《异端思想和红卫兵的思想转向》宋永毅:《文化大革命中的异端思潮》刘青峰:《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14]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陈原:《语言与社会学》《青年思想家》1993
[15] 《风雷》1967.6.7首都出版界革命造反总部 [16]同[15]
[17] 《文学战报》1967.5.26中国作协革命造反团
[18] 参见《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 朝华出版社 1993
由北京39中延安公社、4中新四中公社联合演出的“四三派”《红卫兵组歌》中选取了《我们和中央文革心相连》,演出在7月1日公演后不久,即在北京广播电台播出。(《新四中》1967.8.20首都中学红代会新四中公社主办)《誓做中央文革的铁拳头》为1967.8.20首都中学红代会《红卫兵战歌》(大型歌舞)中的一首歌曲。
[19] 《毛泽东思想光辉普照排演场——节日前排演场盛况见闻》《戏剧战报》1967.9.27 戏剧战报编辑部
[20] 1967年6月毛泽东接见东南亚一共产党领导人时说:仅地质学院《东方红》的销量就在10万份以上。这些报纸何止几百种,有几千种。我看到两百多种,看不完。如将全中国的报纸销量加起来比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销量总数还多。10月,毛泽东接见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时说:“为了争夺报纸,争夺舆论机关,斗争可激烈了。比如《湖北日报》,这一派夺了过去,那一派再夺回来,然后大家都不赞成,根本不出报,那么就出很多小报,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学校,大的学校,都有报纸。”(《炎黄春秋》1994年3期)
[21] 《毛泽东主义战报》1967.4上旬 中央戏剧学院毛泽东主义战斗团
[22] 《文艺宣传材料》1967.4.20 中国歌剧舞剧院红旗造反公社
[23]同[22]
[24] 由苏念慈提供。该剧编剧:陈刚,导演:苏念慈,作曲:
贺小秋、顾雨飞。贺小秋为贺绿汀之女,在文革运动中受迫害,自杀。1979年,苏念慈在上海某区文化馆导演了产生全国影响的话剧《于无声处》。
[25] 《九七战报》1967.7.22 四川师范学院红色革命造反联络委员会、红卫兵成都部队川师支队、川师毛泽东主义战斗团
[26] 1967年9月3日,太原红卫兵总联络站(红总)与红色造反联络站(红联)发生大规模武斗,造成红联的李承义(太原钢厂工人)、孟玲玲(10中女学生)在武斗中阵亡。为了纪念“九五”烈士,红联各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联合组创了大歌舞《晋阳红旗颂》。在“九五”事件一周年纪念日,红联在市中心五一广场召开悼念大会,公演了大歌舞《晋阳红旗颂》,观众达十余万人。(由王笑林提供)
[27]由赵健提供剧本,丁扬忠、王韧提供有关资料。参阅《戏剧战报》1967.6.7 《文化革命中的红卫兵戏剧》(杨健)《戏剧》1995年3期
[28] 《湘江评论》清华附中、北航附中、北师大女附中联合主办 1967.5.
[29]《路线》全剧8场:序曲——五一六通知;破四旧;红卫兵想念毛主席;无限风光在险峰——斗、批、改;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大串联;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复课闹革命;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主要策划和编创单位是:北京工业学院附中、清华附中(创作主体)、101中(舞美设计、制作主体)等三个中学为主的海淀区 “四三派”红卫兵组织。全剧演出人员约500—600人。舞蹈、合唱、乐队各占100人左右。全剧没有整体的音乐创作,除“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等两三首新创作歌曲,其余均借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剧目中的历史歌曲,进行重新填词。
《路线》的创作素材,取自北京工业学院附中的一个“四三派”红卫兵吴清华的经历。京工附中的吴清华出身不好,老红卫兵迫害她,还嘲弄地将绳索丢到她面前,说:“你还活什么?上吊吧!”她大声地说:“不!我还要和毛主席干革命呢!”这个故事成为《路线》编创的重要契机。对老红卫兵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强烈反抗,构成了这部大歌舞的重要情感基础。
1967年6月2日,《路线》在北展剧场首演成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首都文艺界专业人员的重视和好评。剧组在北京各剧院和北京军区、首都钢铁公司等地演出达100场以上,并到郑州、武汉、天津等地演出。全剧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电视转播,“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一曲,被中央电台多次播放。(由杨军提供)
《红卫兵战歌》与《路线》几乎同时出台,该剧同样表现了红卫兵的历史,但突出歌颂了《红旗》杂志第13 期社论,颂扬它是扭转红卫兵命运的关键。歌舞剧中还有反“血统论”的段落。《战歌》以红后代自居,又表明了与老兵“血统论”的区别,突出了独立的政治立场。它成为“四四派”展示政治力量和宣传政见的一面旗帜。在形式上,模仿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利用革命历史歌曲重新填词。编创人员是:北京5中、25中和女2中、女11中、灯市口女中等东城区“四四派”红卫兵。演出人员达200人。因为“四四派”在红代会中占据统治地位,《战歌》成为北京市红代会的代表节目。《战歌》剧组代表北京中学红代会先后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音乐厅演出,并到宣化65军、张家口等地巡回演出。(由安平等人提供)
[30] 《阿芙乐尔重开炮》讲述,在十月革命几十年后,在新沙皇统治下,一个阿芙乐尔老水兵的家庭,由于修正主义的影响,一家人闹矛盾,发生了分裂,最后还揪出了一个叛徒。《历史的一页》(郭路生编剧、李平分导演、姜昆主演)叙说红卫兵成长的历史,在戏的高潮,一个红卫兵在上海支持造反派被阶级敌人杀害。这出戏曾在学校、工矿等地演出十几场。(由郭路生、郭新生等人提供)
[31] 见剧本《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油印本)
剧组人员由北京外语学校附中(演出主体)、中央美院附中(舞美设计、制作主体)、师大女附中、清华 附中、人大附中、25中、34中、5中、101中等学校的老 红卫兵组成。由徐雅雅(北京戏剧专科学校,话剧表演系)担任导演,申小科(北京外语学校)、胡滨(北京外语学校)等人编剧。(由徐雅雅提供)
[32] 26中的吴西平首先提出创意,31中的安平、5中的曹鸿翔、灯市口中学的姜昆等人随后响应,积极参与该剧的组创工作。剧本由吴西平执笔写一、二幕,安平写三、四幕,孙丕平(26中)完成其余各部分及贯通全剧。袁中瑞(26中)作曲。在集体讨论剧本写作的同时,演出队伍也开始组建,最后形成以28人为核心的演出团体,加上饰演小薇拉的分司厅小学的小学生,当时称“28个半布尔什维克”。(由安平提供剧本及相关资料)
[33]“一二五红场事件”指,1966年中国留苏及东欧学生,在返国参加文化大革命途中,在红场列宁墓前举行反修集会,遭到苏联军警的镇压,发生流血事件。
[34] 参见《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
[35]《长城》1968.1.1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总部718联总、哲学社会科学部六一公社红色造反者。《长城》报上发表批判王力、关锋、穆欣的社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真理》。
[36]《GCD历史讲义》解放军政治学院教材 1983.12
[37]《联合报》 1967.7.27 武汉钢工总、钢九一三、钢二司、新华农、新潮大、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
[38]《淮海八三一》1967.12.6 徐州淮海八三一革命造反总司令部
[39]《写在火红的战旗上》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 1968.12
[40] 同[39]
[41] 同[39]
[42] 由李辛、杨小穗等提供手抄本
[43] 王靖(彭忆东):1949年2月18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65年考入北京47中高中部。1971年入伍,1976年复员,先后在建材公司、检察院工作。1968年前后,写有“三寄”(寄往事、寄广阔天地、寄国际红卫兵)、“三别”(少年别、父兄别、从军别)等旧体诗,及流传甚广的地下诗作《决裂•前进》。1978年写有电影剧本《在社会档案里》、长诗《祭》。现为全总文工团编剧。(采访自王靖)
[44]《红尖兵》1967.10 北京二十六中红尖兵
[45]《首都风雷》1967.2.7 中学红卫兵首都风雷宣传部
[46]《井冈山》1967.4.6—1967.5.10 清华井冈山兵团
[47]《卫东》1967.4.27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
同类章回小说还有:批判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彭贼外传》,北航红旗《照天烧》战斗队创作,连载于《红旗》1967年10-12月。批判贺龙的《贺贼现形记》(共8回)无线电《红卫东》兵团长缨创作,连载于《体育前哨》1967年5月20日至8月6日。
[48] 《井冈山》1967.5
[49] 《文学战报》1967.9.20 中国作协斗批改委员会
[50] 由李连琮、甘铁生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