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 余秋雨高居榜首


 

2006年12月16日 08:39:51  来源:财经时报 

历时月余调查,《财经时报》独家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

   榜单制作说明

    版税:发行册数×定价×版税率(10%)

    1、发行册数主要来源于图书版权页,没有标明印数的则以相关出版社发行部提供的数据为准。

    2、图书版税率目前国内大致为8%-12%,根据作家、出版社提供的情况,我们抽取了平均比例,版税率以10%为基数,以便于计算。一些出版社看过榜单目录的编辑表示,上榜作家的版税率一般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3、图书选取时间为作家近十年来的主要作品,一些影响比较小的作品,因为统计的困难和数量较小,不计入内。

    4、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我们无法把作者作品所有版本的印数统计出来。上榜作家的版税数字,如果将他们作品的各种版本加以统计,数目可能还要更高。

    5、另外,部分作家的作品在影视改编方面获得的利润也很可观,比如海岩、池莉、二月河等人,但这毕竟属商业秘密,很多作家不愿透露,所以在排名时,我们仅以图书版税计算。

    6、作品的海外版权因为总体比例不大,亦没有计算入内。

    7、版税总数根据以上几点,折算而得。由于印数和具体的销售数存在差距,有的出版社提供的印数与真实印数也存在差距,由于调查的难度,难免无法完全反映作家的真实版税收入。具体的折算方法以余秋雨为例。

    8、本榜单结果据以上条件推算而得,与真实状况存在差距之处,敬请各界理解。

    换算示例

    余秋雨1400万折算方式

    中国作家TOP25

    1余秋雨1400万

    2二月河1200万

    3韩寒950万

    4苏童900万

    5郭敬明850万

    6唐浩明820万

    7易中天800万

    8郑渊洁780万

    9杨红樱750万

    10姜戎720万

    11安妮宝贝700万

    12王蒙500万

    13陈忠实455万

    14贾平凹420万

    15铁凝400万

    16海岩380万

    17周梅森375万

    18张平355万

    19余华350万

    20莫言345万

    21阿来330万

    22池莉320万

    23张悦然300万

    24刘心武275万

    25刘震云250万

    2006年,对中国作家来说是个多事之秋,先是韩白论战、先锋作家洪峰挂牌乞讨,接着诗人叶匡政在网上炮轰“中国作家死了”,中国作家究竟怎么了,中国作家是不是也呈现出贫富两极分化?本报用了月余时间,走访了诸多作家、出版社、书店,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销售情况,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生存状况。

    调查的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一些作家在为生存苦苦挣扎,一些作家已经通过版税“跻身富人阶层”,基于此,本报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目的不在于标榜作家之间的差距,而是试图真实展现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

    “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太穷和太富,都不太妙。”美国作家福克纳绝对想不到,自己无意间的一句感慨,若干年后,竟然变成中国作家在生存状态方面的真实写照。

  “文丐”和“文豪”

    寒风之中,衣衫单薄的黄辉腿有点发抖。

    这是11月14日,记者见到他时的感受,一副被生活所迫的窘态。中午吃饭时,记者点了四个菜,其中三个荤菜,对此黄颇为感慨,说自己很久没有“过如此奢侈的生活”。

    此前不久,这位湖南作家主动向媒体爆料,自称因生活所迫,愿意被富婆包养。当时,先锋作家洪峰上街乞讨的各种讨论,正闹得沸沸扬扬,有网友甚至称之为“文丐”。

    作家爆出的生存“危机”,从侧面也反映颇多现实问题。而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些作家正通过文艺作品,跻身“富人”行列。比如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新晋作家易中天,也有老牌作家二月河、郑渊洁等。

    郑渊洁也是同时代作家中最早走上“产业化”之路的。

    目前,他饲养了几条德国牧羊犬,为了不妨碍他人,特地在京郊一个山青水秀的风景区盖了一座房子。

    据了解,郑渊洁也是较早拥有私家车的作家之一。他的第一辆车上牌照时,北京私家车总量不超过100辆。

    喜欢赛车的80后作家韩寒却是后来居上,目前坐驾已经换到第N辆——三年前他就说过,“我比赛用的车子是三菱五代EVO5。平时开的奥迪A6,大概是我的第五、六辆车的样子。”这对于“要饭”和“卖身”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遥远而奢侈的梦想。

    而苏童、易中天等人的天价版税,同样是很多作家可望不可及的。

    面对中国作家在生存方面的两极分化,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大红大紫的作家在80年代时,其实也蛮艰苦。他们沉淀很久也未必有一次出书的机会。比之从前,目前作家们的整体处境已经有很大改善。”谢有顺再三强调,像易中天、余秋雨等人作品的畅销,只是个案而已。“他们的走红,有很多的社会因素。普通的写作者如果把他们作为标杆,那就太累啦。”

    “国外很少有人在还没有多大成就的时候,就专事写作。大多数作家都是有正式工作的,写作不过是他们的一种个人爱好。中国比较特殊,因为有一个职业的供养制度。”谢有顺的普通话略带广东话的腔调,听上去别有一番风味。

    “但供养的和畅销的毕竟是少数人嘛。”谢有顺觉得,写作者最好还是把生活和写作做一个简单的区分。到自己能维持现有生活的时候,再专事写作比较好。

    一部书稿百万元

    在目前的畅销书机制下,也有作家靠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后来居上。

    两年的时间,长篇小说《狼图腾》卖了200万册,以其10%版税计算收入令不少作家同行“惊羡”。该书海外版权又卖给了企鹅出版集团。作者姜戎再得到预付10万美元版税。靠这一本书,作者可以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这么幸运,靠一部小说就能脱贫致富。据了解,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超过3万册可以称畅销。印数超过十万的寥若晨星,上百万的更是屈指可数。有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家,即使著作有幸出版,销量也极其有限。很多专业作家靠作协有关部门养着每月领取1千元左右的生活津贴,其余靠稿酬维持生存,大多数依然处在清贫的状态。

    另一种生存

    作家中也有另外的生存方式,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丁天,第一部书是春风文艺出版的,很久都没有拿到稿费,目前和北京作协签约,月薪一千。因为不用考虑住房问题,再加上一些稿费,不算多,也不算少。丁天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还会有多大的变化。他说,“估计可能就是这样了。我希望把小说当成手工艺追求,比如像古龙那样的作家。其实我也很浮躁,也希望书能多卖点,考虑着怎么样能投读者所好——好多小说的技巧就是由此产生,这不丢人。”

    作家石康2000年出了畅销书《晃晃悠悠》,不过他也认为靠写小说维生不易。他业余时间会接一些活,比如编写冯小刚的《大腕》,当时获酬是5万元。石康的生活逻辑是,有钱了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放下一切包袱写小说,“穷疯了再去写剧本”。对他来说,写小说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当写作无法解决生存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临的建议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写作不一定要当专职作家啊,先找一个工作解决吃饭问题,这是很重要的。有很多了不起的作家并不是专业作家,也不一定要专业作家才能写出来好作品。”

    作家新势力

    相比严肃文学,近年来,青春文学渐渐成为热点。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后起之秀,通过各种商业运作,加之其作品本身的特性,已经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每每推出新作,皆能一呼百应。

    作为同年代生的其他作家,仅从作品销量来说,似乎很难超过他们,这从近两年青春文学市场的反应就能看出来。

    而网络起家的安妮宝贝,凭借冷静而个性化的写作,已经成为众多白领小资的最爱。一直以来,其作品在图书市场都是风生水起。

    采访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位编辑时,记者曾问道:你们为什么没出过安妮宝贝的书?得到的回答是,“不是不想出啊,而是出不起。她的《莲花》稿费去税都要200万。我们算了一下,只有卖到50万册时才能收回成本,风险实在太大。”——尽管版权页上未标印数,但据《莲花》出版方作家出版社市场部经理吴爱国透露,目前,《莲花》的发行量已经超过50万册。

    作家如何避免沦为“二奶”

    也有通过电视荧屏这种大众传播方式跻身“富人”作家的。比如易中天和刘心武。

    有趣的是,对于畅销书,部分文学之士不屑一顾。历史小说家王少农就曾批评余秋雨的作品是狗屎。知名德国汉学家顾彬近日也炮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吧,一本书畅销自有畅销的理由,因为读者也不是傻瓜。像易中天的书,我看了一下,他的一些说话方式和见解,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80后包括韩寒的作品我也看过一些,我觉得他们还是很有才华的。每一部畅销书,我觉得质量都不坏,至于是不是很好的作品,我不敢肯定,要因作品而论。”评论家谢有顺说。

    国内的畅销作家和畅销作品,也引起了部分文学评论家的担忧和思考。

    “在中国当下语境,大部分畅销书是没有文学价值的,有的只是负面价值,严重误导大众,让他们以为这些就是好文字。”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告诉《财经时报》记者,现在,市场标准取代了文学标准,精英作家和汉语整体水准都在下降。”

    朱大可说,他希望看到的是既有市场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出现,“只有这样,作家才不会沦落为文学二奶,才不会有生存危机,也只有这样,文学才能进步。”

    然而,归根结底,推动文学进步的重任,最终还是要作家来完成。但问题是,面对市场诱惑和生存压力的时候,作家们还能耐住寂寞烹文煮字,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吗?

    “我先问一下,你这个调查收费吗?”这是作家出版社宣传主管李宏伟在记者表明来意后问的第一句话。有些出人意料,在记者肯定地作出否定回答后,李宏伟似乎放心了。

    作家社发行部和大多数出版社一样,是最热闹的部门,墙上贴着全国各地媒体对他们所出作品报道的报纸,电话铃此起彼伏,催款发货却在唱主角。

    在墙角一台运行速度超慢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从2000年1月至2006年11月的销售详单。每本书销售总量精确到个位。抄录这些数据的时候,记者颇为感慨,有些作品可能有文学价值但是现阶段没有市场价值,有的恰恰相反,有的两者皆无;而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市场价值,则寥寥无几。

    记者有时为了求证一本书的印数,电话要转打N次,才能得到一个“可以负责任的数据”。这个数据会不会有水份呢?“没有必要。”对方的回答都很肯定,“一本书刚出来时,从宣传的角度考虑,可能有些夸大,但当它真正畅销后,就完全没有必要。”

    据记者调查所知,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拿到出版社给出的版税。有的作家就抱怨索债比写作更辛苦。对此,出版社似乎也有苦衷。春风社社长韩忠良就曾解释过:“现在出书的周期大大缩短,稿费、纸张费、印刷费、制版费的支付周期都缩短,但回款周期没有缩短,还是6个月开始回款,中间便出现了一个资金缺口,所以有的时候就不能按时支付稿费。稿费滞后问题实在是无奈之举。”

    颇让人深思的是,在80年代稿费制时代,作家的收入差距并不大,但在市场经济下,作家间也出现了贫富差距。

    关于作家的贫富分化,很多受访作家都觉得正常。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是其一,他的说法具有代表性:“任何行业都存在这种现象,不要因为作家是一个特殊群体就另眼相看。”(记者吴怀尧)


 

[此贴子已经被梅茗于2006-12-16 12:40:14编辑过]

重复发帖,请版主删除。谢谢!

不必删啦。这个内容详细些。

都是大陆作家,港台作家没计算在内吧?否则金庸等人应该也是很有实力竞争一下的。

余秋雨夺冠,应该。他的书卖的最好。

只在此云中,山深不知处。
靠文学发财,好象只有哈立波特的作者,本来穷极了,现在居然变成了英国除女王之外最富的女人.
生存是一种义务,哪怕只有一刹那。——歌德《浮士德》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任何一个国家的作家如果纯粹靠写作,而没有其他收入,那是要被穷死的。
以下是引用凌寒在2006-12-16 20:27:00的发言:
任何一个国家的作家如果纯粹靠写作,而没有其他收入,那是要被穷死的。

这个说法俺没理解。上面的作家不就是“纯粹靠写作”富了吗?

全球五位作家身价过十亿

中华读书报

记者  张隽

2006年07月21日

    文学改变世界,写作创造财富。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本年度的全球100名人榜名单,及其收入、收入排行和上榜原因。其中有丹.布朗和J.K.罗琳等5位作家上榜。由此可见,世界上有5位作家身价超过10亿人民币。

  2006年7月出版的《福布斯》杂志对外公布了“2006福布斯全球100名人榜”,其中排行第10名的丹.布朗(DanBrown)收入为0.88亿美元,收入排名第9名,上榜原因为“《达芬奇密码》狂销6100万册,电影也成大热门”;排行第19名的J.K.罗琳(J.K.Rowling)收入为0.75亿美元,收入排名第11名,上榜原因为“据说《哈利-波特》第7部将为该系列画上句点”;排行第60名的里克.沃伦(RickWarren)收入为0.25亿美元,收入排名第56名,上榜原因为“《标竿人生》一书大卖2400万册”;排行第66名的詹姆斯.帕特森(JamesPatterson)收入为0.28亿美元,收入排名第49名,上榜原因为“书的印数超过1亿,16部作品成为最畅销书”;排行第80名的约翰.格里沙姆(JohnGrisham)收入为0.21亿美元,收入排名第62名,上榜原因为“第18部法律惊悚小说《掮客》售出180万本”。

===========

中国作家仍需努力

答童版主,靠写作发财的人确实有,但绝对是凤毛麟角,绝大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在贫困线上挣扎。身边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有些简直是惨不忍睹。

   靠写作发财升官改变命运,我以前就是这个思路,也不知道是哪些傻B给我灌输了这种愚昧想法.真是害我不浅.误了我多少年光阴,搞得我大学也没考上.

  "绝大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在贫困线上挣扎。身边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有些简直是惨不忍睹。"

  楼上这种人,我见得也很多,和我以前一样愚昧.

   靠卖什么不能赚钱呀,要靠这种苦功来赚钱.

   上面所有作家的钱加在一块,也顶不上朱孟依的零头.而作家首富余秋雨比不上朱孟依的零头的零头,

和小儿科有同感,作家除了有一点虚名,实际好处几乎可以说一点没有。但已经上了这艘贼船了,要下船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又看了一遍楼主转贴的文章,认为这个作家富豪榜本身就有水份,书本印数的多少很多都是假的。比如说某出版社印了某人40万册书,实际上只印了5万册,就连这5万册的钱,作者都要被拖好久才可拿到。80后的作家有几位可能发财了,因为他们的读者群是学生,学生的队伍是非常大的。成人作家要靠成人读者发财,无异于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以下是引用凌寒在2006-12-17 13:35:00的发言:
和小儿科有同感,作家除了有一点虚名,实际好处几乎可以说一点没有。

这话说了让人心寒,作家难道不应该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词吗?伟大的作家从不会计较“实际好处”,那么的人也配不上作家二字。

姚宏越的思想就像个小孩子,天真而幼稚,人要生存,就必须吃饭,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一种饥寒交迫的状况,势必会产生黄辉这种人。作家也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他所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成果不成正比,这一点是公认的事实。

喊口号型的人是最虚伪的人,是假大空的人!

以下是引用凌寒在2006-12-19 10:25:00的发言:

又看了一遍楼主转贴的文章,认为这个作家富豪榜本身就有水份,书本印数的多少很多都是假的。比如说某出版社印了某人40万册书,实际上只印了5万册,就连这5万册的钱,作者都要被拖好久才可拿到。80后的作家有几位可能发财了,因为他们的读者群是学生,学生的队伍是非常大的。成人作家要靠成人读者发财,无异于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比如说某出版社印了某人40万册书,实际上只印了5万册”,这种情况应该说极为罕见,能见到的是:某人自费出书,为了面子会把实际只印了500册标成3000册,上万以后就不会这样了,因为财务上是不允许的。另外,上面这些作家拿版税,是就高不就低,出版社敢于标“40万”那他就得给40万册的版税,从这个角度考虑,出版社只会往少里标不会往多里标的。

以下是引用姚宏越在2006-12-19 23:2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凌寒在2006-12-17 13:35:00的发言:
和小儿科有同感,作家除了有一点虚名,实际好处几乎可以说一点没有。

这话说了让人心寒,作家难道不应该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词吗?伟大的作家从不会计较“实际好处”,那么的人也配不上作家二字。

职业本身无所谓高下,“作家”这个字眼也不存在天然的、可以免检的神圣光环。立志当作家的人,大多出于笔墨兴趣,也可能抱有强烈的成名之心。作家这个行当,虽说不容易赚钱,但却较容易获名。

伟大的作家与普通的作家,在我眼里几乎是两种人。两者之间的共性,并不多于(比方说)木匠与公务员之间。

 

我认为童志刚斑竹是在说外行话了,出版社印数印得多是为了给读者造成一个错觉,好像这本书怎么好,怎么好销似的,但出版社在出书前会跟作家“串通”好的,作家同意拿实际印数的钱。当然这个作家必须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否则印数虚报得再多也没用。至于您说的财务问题,那就更是外行话了。哪个财务不会做假帐?就说外面的其他企业招财务吧,不会做假帐的财务谁要啊。扯远了,还是说出书的事情吧。上海的出版社还比较规规矩矩的,外地的出版社那假帐做的就厉害了,有一家外地很有名的出版社,名字我就不说了,省得得罪人,他们的财务只会做假帐,让他们做真帐,他们已经不会做了。

哦。俺这么多年在出版系统也算是白混了,管了这么多年的财务也白管了。严重自卑中。。。。。。。。。。。。。。。

[em04]

 

 

哦。俺这么多年在出版系统也算是白混了,管了这么多年的财务也白管了。严重自卑中。。。。。。。。。。。。。。。

我本来就说过每个出版社都是不同的嘛,不知童版主在哪家出版社高就呀。

余秋雨回应“首富”事件 郑渊洁称其虚伪

2006年12月22日  来源:新京报 

 余秋雨说,1400万版税将盗版和伪书都算了进去。

    余秋雨20日在博客里对“中国作家富豪榜”作出了回应。他认为1400万元的版税错把伪书和盗版书收益计算在内,但这也证明了自己拥有强大的购买号召力。

    第八“富豪”郑渊洁称,余秋雨此番表现正是“中国文人的虚伪”。

    余秋雨:读者没有轻信“文史差错”等谣言

    余秋雨20日傍晚在博客上贴出来的文章,标题是《我对“全国作家财富榜”的回复》。他说,自己看到1400万的收入很吃惊,统计者应该是把远远高于正版书的盗版算了进去,此外还有一些正规出版社从没支付过报酬,或者隐瞒印数。

    在批评完盗版行为后,余秋雨颇有些自喜道:“不管怎么说,这个财富榜证明,只要是印有我名字的书,销售情况一直很好。对于这个事实,我有一种超越经济数字的喜悦。”余秋雨还说,多年来关于自己的种种谣言(主要是“历史问题”的谣言和“文史差错”的谣言),全都是为了让读者不买自己的书,转而去买那些人的书。“结果,广大读者没有受他们的骗。”

  郑渊洁:他想要个“德艺双馨”的标签

    对于余秋雨有些自得的回应,在“中国作家富豪榜”排位第八的郑渊洁回应说,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虚伪。

    “一方面不敢承认自己赚了这么多钱,另一方面又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书卖得有多好,想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赚钱最少、书又卖得最好的作家,让人给他贴上一个‘德艺双馨’的标签。用我的话说这就是‘假招子’……那些不承认赚那么多钱的作家可能赚的还要多。”郑渊洁表示同意韩寒“中国缺少大作家”的观点。“大作家应该有大作品、好作品,好作品一定好卖,但是好卖的并不一定是好作品。”以300万收入位于“富豪榜”第23位的张悦然,认为榜单没有什么意义。“而且这类榜单太多了,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上过多少个榜。”(记者姜妍 实习生王亚菲)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以下是引用凌寒在2006-12-20 8:01:00的发言:

姚宏越的思想就像个小孩子,天真而幼稚,人要生存,就必须吃饭,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一种饥寒交迫的状况,势必会产生黄辉这种人。作家也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他所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成果不成正比,这一点是公认的事实。

喊口号型的人是最虚伪的人,是假大空的人!

有人问我算不算理想主义者,我告诉他文人不可能不是一个理想注意者,但是这个理想主义并不好界定,就比如在这里谈文学的意义.写作的境遇等等,在您看来小孩子就代表错误,无知,...可我要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着一个孩子的心,那么他至少能够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少一些遗憾.在论坛里说的当然只能是口号,这就是网络,离的最远也最近,最近也似乎最远.作家当然是人,所以作家也需要劳动,吴宓把人生二元地看成DUTY和LOVE,他不知道此二者是可以兼得的道理,如果单纯通过一个人的生活条件来判断他的快乐,他的价值是没意思的,尤其是对于作家,对于一个能够自觉地从事精神活动的人.一个人的付出与所得他自己是最清楚的.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12:3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姚宏越在2006-12-19 23:2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凌寒在2006-12-17 13:35:00的发言:
和小儿科有同感,作家除了有一点虚名,实际好处几乎可以说一点没有。

这话说了让人心寒,作家难道不应该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词吗?伟大的作家从不会计较“实际好处”,那么的人也配不上作家二字。

职业本身无所谓高下,“作家”这个字眼也不存在天然的、可以免检的神圣光环。立志当作家的人,大多出于笔墨兴趣,也可能抱有强烈的成名之心。作家这个行当,虽说不容易赚钱,但却较容易获名。

伟大的作家与普通的作家,在我眼里几乎是两种人。两者之间的共性,并不多于(比方说)木匠与公务员之间。

 

读周先生的文字,总让人觉得周先生总在试图消解文学的意义,在我看来周先生虽然表面上说作家与其他职业无区别,但是周先生的潜意思也是这样的吗?我持怀疑态度。

回宏越兄:实不相瞒,我只是试图消除文学上的镀金,目的正是为了还原文学的意义,而非消解它。我宗教般地虔信文学的意义,惟其如此,我反而不需要给文学或从事文学的人赋予额外的意义。

这种排行榜现象里掩藏着许多模糊不清的财富概念。

首先,作品的好销,不是一个单纯写作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营销的问题。

其次,写作也是一种专业技术下的产物,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另外,写作致富的道路,除了版税之外,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市场上还有许多“空白”格局需要文人们努力争取商机和填补。

所以,写作的人,并不是会运作文化产业的人。写作的人多,而真正当“文化企业家”的人并不多。或者说,在行业中人才转移到文化产业中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这就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财宝库远未打开的状况。

举例来说,象周兄这般聪明的文人,我们更愿意他们在文化产业上获得发财的成功,而不是仅仅在一本书本上获得版税的小利。

对比国外的市场,我们有什么产业价值链形象的文化工程呢?戏剧、电影电视、戏曲、文化品牌创意设计……等等,哪里有真正可数的文化标志性产品呢?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12:30:00的发言:
 

伟大的作家与普通的作家,在我眼里几乎是两种人。两者之间的共性,并不多于(比方说)木匠与公务员之间。

 

俺木匠赚不了那么多哩!

[em01][em01][em01][em01]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说起来,只要不是抄袭之类的,真正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卖得的钱,还真是干净——一律都是被出版社扣了所得税的税后所得。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南周上看到叶匡政对此写的一片文章,见解不凡.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