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揭秘》的看点 作者:宋庆光 学术中国 >> 阅读在线 >> 06年12月 >> 旧字重温 发布时间:2006-12-29 颇费了些工作程序上的周章,《蒋介石日记揭秘》终于可以同读者见面了。 拜新时期改革开放之赐,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和探究蒋介石——这个一度被 “妖魔化”的人物了。蒋介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望着这个离我们渐行远去“古人”的背影,至今依然是人言籍籍,难以定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科研室主任、《蒋介石大传》的作者刘红先生说:蒋介石以“迅速崛起、政治反动和失败惨重而成名”,“与罗斯福、丘吉尔相比,蒋介石缺少干练、灵活;与毛泽东、邓小平相比,蒋介石缺少正义、民心。” 旅美资深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则认为:“没有老总统,八年抗战是抵抗不下去的。”蒋介石在中国历史里面“是五千年来第一人,再没有第二个。” 显然,王、唐二位的看法相去甚远。 从时间维度上看,今昔提法悄然已变:30年前,蒋介石病死台湾,《人民日报》报道的题目是“蒋介石死了”。内容仅45个字:“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 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今天,加在蒋介石名字前面颇带情绪化的定语早已在正式场合、媒体中遁迹。 不可否认,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个最重要、最复杂的人物,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正如长期研究蒋介石的专家杨天石先生所说:“对蒋介石怎么定性,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古人说:盖棺论定。蒋介石的棺盖了,但是并没有论定。分歧很大,而且会长期存在,要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长期的研究、讨论来解决。” 日记刊行,始于北宋,到了清季尤为盛行,流风所及,民国时代的人物大多有撰写日记的习惯,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弥足珍贵的资料。 据权威研究者介绍,目前世存蒋介石日记可以分为6种版本:即所谓 1.手稿本、 2.南京第二档案馆保存本、 3.台湾保存本、 4.台湾秦孝怡总编纂的《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 5.日本产经新闻编的《蒋总统密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 以及6.《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 无论哪一种版本,都未曾完整地公开过。今年年初,媒体报出蒋介石的日记手稿由其孙媳蒋方智怡交给美国胡佛研究所暂时保管,并将1917年至1931年的蒋介石日记开放(中间缺1924年的日记)的消息,但对于国内的广大读者来说仍不过是水月镜花,只能望洋兴叹而已。 《蒋介石日记揭秘》一书辑录了蒋介石自1915年至1949年逐年的日记1000余通,内容主要涉及军事、政治、党务、外交以及游冶、家事等活动。 所谓“揭秘”,就是根据日记文本相关内容进行的解析、评注、诠释,绝无个人隐私或闺闱秘闻之类的“八卦”材料。《蒋介石日记揭秘》中的日记部分,是有选择地辑录而成,但是比手稿本起始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即近年发现的《参谋长日记》13则),而且补阙了手稿本遗失的1924年部分,从而在年代上保持了编排的连续性,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对手稿本拾遗补缺的作用。 一直以来,蒋介石日记被列为与公众无缘的密档。《蒋介石日记揭秘》一书的出版,不仅披露了蒋介石日记的真实面目,而且用以揭秘的文字本身也是人们平素难以见到的珍贵资料,因此,这本书可说是公开了双重秘密,从而可以使我们尽量置身于那个时代,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了解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1915——1949年)恰恰是蒋介石经历了从崛起、发展、衰落直到败亡的过程。由于蒋介石在历史中所担当得特殊角色,这35年间,特别是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举凡历史大事件都能看到蒋介石的不同身影。因此,揭秘蒋介石日的同时,也就是对相关历史内幕的披露。 今年7月,《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蒋介石日记首度披露,访苏联曾碰‘大钉子’”的文章,是说蒋介石希望苏联支持在蒙古的库伦(现乌兰巴托)建立国民党的军事基地遭到拒绝的事。“首度披露”也可视作“揭秘”,碰“大钉子”,不免给人一种灰头土脸的印象,会产生蒋介石方苏是一次失败之旅的感觉。然而,实事怎样呢?我们不妨就着蒋介石访问苏联这个话题继续“揭秘”一番。 1923年8月5日,孙中山写信叫蒋介石到上海,与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商谈赴俄考察事宜,当时与马林商谈的除蒋介石外,还有汪精卫、张继、林业明等人,最后决定由国民党人蒋介石、王登云、沈定一和共产党人张太雷,组成由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其政治、军事和党务,其中特别关注的是苏联红军的建设。孙中山在广州虽然位居大元帅之尊,但是苦于陈炯明以及各军阀叛乱的困扰,深深地感到要想达成革命目的,亟需编练一支在革命精神统率之下的强劲直辖部队——党军。为培育这样的军队,孙中山便考虑到设立军事学校,认为苏联的军事制度不无可供参考之处——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蒋介石以前学过一点俄文,加上计划在将来设立的军事学校预备由他来负责,故而被选中担任这个考察任务。 8月16日,这个考察团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苏联访问行程。应当说,苏方对考察团的安排是热情周到的,蒋介石的感触良多,在日记中一一记载。 事情的原委是,这一天蒋介石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齐采令)就“外蒙古”问题进行的会谈。俄国人对曾经是中国领土的“外蒙古”一直就存有觊觎的野心,这种态度并未因俄国的政权更迭而改变。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在俄国人的怂恿下借口不承认北洋军阀政府而宣布独立。会谈的核心是在外蒙古建立苏维埃问题,这使蒋介石感到失望,并怀疑苏方支持中国独立自由的诚意。会谈“无结果而散”,蒋介石回到下榻处当即给齐契林写了一封信,为我们“揭”出了会谈中的某些要害所在。 其中有一条是与“碰钉子”的事有关的,日记中写道: 【1923年10月26日】致俄外长齐采令(林)函。 星期天的晤谈,虽然没有讨论到什么具体的问题,我们很感谢你抽象的给我们的教益。昨日孙先生来电说,“谁是我们底良友,谁是我们底敌人,我们胸中都十二分明了,所以我们很希望我们底良友能够谅解我们。”孙先生来电又称:“友邦政府及政党,派代表鲍罗廷到粤援助之热心与诚意〈并言中俄两党志同道合,利害相共,如能办到之事,确信其不我卸〉。”又嘱“吾等与友邦诸同志从长计议”等语。那天你说“蒙古人怕中国人”这句话。要知道蒙古人所怕的是现在中国北京政府的军阀,决不是怕主张民族主义的国民党,蒙古人唯其有怕的心理,所以急急要求离开怕的环境。这种动作,在国民党正想快把他能够从自治的途径上,达到相互间亲爱协作底目的,如果苏俄有诚意,即应该使蒙古人免除怕的状况,须知国民党所主张的民族主义,不是说各个民族分立,乃是主张在民族精神上做到相互间亲爱的协作。所以西北问题正是包括国民党要做工作的真意使他们在实际解除历史上所遗传笼统的怕。我们尽量把我们的意旨对我们良友倾谈。你那天叫我们访问党部的首领谈话,我很希望你先把我们这一段意思,介绍到党部。 同“老大哥”说话,既要尊重又不能丧失原则,在这个问题上,蒋介石并未底气不足,更未灰头土脸,至于“碰钉子”的自有人在,却不是蒋介石。这正如本书的编著者评论的:“这是一件有礼貌但又不失原则的外交文献。在这里,蒋介石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立场是明确的。”几年后,苏联红军的皮靴果然踏上了“外蒙古”的草原,俄国人的野心昭然若揭。1925年,孙中山辞世前抱病北上,在天津逗留期间曾对张作霖之子张学良说:“你们东北地处“红(苏联)白(日本)两个帝国之间”,这也算是对日记揭秘的一个小小的补充吧。 蒋介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这是个需要从多维度深入考察的大题目,那种采用政治或道德“一票否决”的办法正反映了思维的僵化,早已经退出了现代的话语环境。蒋介石的反共立场、专制独裁、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这是他的大节。有专家总结他早年性格上的五大坏毛病:“第一好色,第二多疑,第三暴躁,第四任性,第五孤僻。”其实,这些能否算是“坏毛病”还大可商榷(即如“好色”难说是“毛病”,既不属于道德问题,更不属于法律问题),但毕竟开始从个人性格角度看待蒋介石,算是一个进步。除了政治大节、性格外,还有思维、能力、性情、习惯、爱好、修养等等诸多方面需要认真考察,才能比较好地回答蒋介石是个什么人的问题。上述方面在《蒋介石日记揭秘》中都可窥到一些,例如: 【 1922年10月13日】谕长子经国谈书法。 所“谕”的内容,是在给蒋经国的一封信里: 经儿知之:我明日由甬上起程,要到福建去了,你在上海须要勤奋读书。你的字还没有什么进步,每日早起,须要学草字一百个,楷书五十个,既要学像,又要学快。闻你所读过的《孟子》,多已忘记了,为什么这样子不当心呢?《孟子》须熟理重读,《论语》亦要请王先生讲解一过,你再自习,总要以彻底明白书中的意义为止。你于中文如能懂得一部四书的意义,又能读熟一册左、孟、庄、骚菁华,则以后作文就能自在了。每篇总要读三百遍,那就不会忘记了。余如英文最为重要,必须将每日教过的生字,在自习时,默得烂熟,一星期之后,再将上星期所学的生字熟理一遍,总要使其一字不忘为止。算学亦要留心,切不可厌倦懒学,遇有疑难问题,务求彻底了解。须知目今学问,以中文、英文、算学三者为最要,你只要能够精通这三者,亦自易渐渐长进了。你上半年没有脱课,是最好的好处,我很喜欢,以后还要这样才好。如果从现在到毕业,不脱一课,则你的学问品行,自然而然会好了。学生最要紧的就是上课时候,不顾闲野,教员所说的话,句句听得明明白白,则功课自然容易精专,学业亦自然容易进步了。寄我奖状附还,望你检收。 父示。 时蒋经国11岁,在上海万竹小学读书,蒋介石在苏州接到孙中山命令将赴福建任许崇智所部正参谋长。戎机倥偬,仍不忘教子,殷殷之情,见诸毫端,可谓“怜子如何不丈夫”!蒋介石于上年已与发妻毛氏、妾姚氏离婚,由他带着儿子过活,维持着一个只有“爷们儿”的单亲家庭,够不容易的。显然,蒋介石在信中所谈的不止书法,至于还有什么,识者自当去理会。又如: 【1920年8月13日】 到家。往雪窦寺,纬国母子随行,周览山景,留恋浃旬,入飞翠亭,倚崖际侧出松,鸟瞰千丈岩瀑布,会大雨,树杪重泉,溅珠喷雾,光色甚奇。妙高台南向突出,三面凌空,涧蜿峰环,升眺之,亭下〔村名〕屋舍俨然。又探隐潭,第一潭黝暗在峡谷,圆径不过丈余,而深度莫测。潭前涓流一脉,经岩骨下,经第二、第三潭而汇于大溪。由庵岭头岩下,寻第三潭,径仄蛇行,为导者所误,迷路,乃披蒙葺乱践,不啻邓艾之阴平也。将至,则天造石磴,跬步防跌。潭为一大岩穴,宽约二丈,上有盖,峭壁回合,前面鬖开,高可百米突,右畔微湍冲泻,第一潭无比幽邃也。 这篇写景的小散文水平如何?关于蒋介石的文才,过去多有论者认为枯涩、寡情、少文采,其实并非如此。日记只能自己写,不可能由“秘书”代笔。《蒋介石日记揭秘》中我们还能看到蒋介石的诗歌、祭文、联语、演讲,文采谈不上是一流,但也绝不是末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