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完了年初出版的《罗家伦与张维桢》(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一书,作者是罗家伦先生的长女罗久芳先生。此书在较为详实地记载了罗家伦先生不平凡一的生同时,收录了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稿及照片,对于研究罗家伦先生的生平、思想及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均有极大的帮助。在《罗家伦与张维桢》47至48页有这样一句话颇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更有一位莫名其妙的,便是陶孟和,陶是英国的留学生,他外国书看得很多,是一位很好的读书顾问,但是他的中国文字太坏了,而且他读书不若胡适能得简,且没有综括之能力,做出来的文章非常笨(以后他还出了一部《孟和文存》,真是可笑之至);但是因为能够谈什么社会问题、家庭制度等等,所以他也成为一位编辑了。”(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这是罗家伦在评《新青年》杂志最初的几位编辑时对陶孟和的评论,罗是新文化运动的学生领袖,陶则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之一,二人均曾留学于英国,无论从哪方面看这样的评论似乎都不该出自罗家伦之口。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后来又当过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的校长,关于他这里笔者无需多言,要介绍的是陶孟和先生。陶孟和,原名陶履恭,1889年生于天津,少年时曾在严范孙创办的严氏家馆(即南开学校前身)读书,毕业后被送往日本留学,在东经高等师范学校攻读教育学。两年后回国转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大期间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1929年任北平社会调查所所长,1934年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合并,仍任所长。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60年4月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逝世。书中记载罗家伦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本科外国文学系,此时陶孟和正是北京大学的哲学门研究所教员兼文本科教授,从罗说话的口气看,陶似乎不曾亲自给罗上过课,二人甚至不曾有过交往。单凭说话人的口气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发生过显然过于轻率。细读此句前后可知,罗在论《新青年》的六位编辑的时是在刻意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评价的,他们均为北大文科教师,而刚入北大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的罗家伦,即便无师生之谊也定是有过交往的。更何况书中《父亲与他的恩人张元济》一文记载陶孟和与蔡元培、胡适、蒋梦麟同为罗家伦获得留美奖学金的考核人之一,这样一来陶孟和不仅是罗家伦的老师,还是罗家伦的恩人。 从史料上看,罗家伦并非不念师情之人,他曾因在聘请蒋廷黻来清华一事上得罪了自己的老师而感到不安,与蔡元培、胡适等人更是接下了一生的情谊。还有一事,陶孟和于1919年初赴英国考察,错过了国内由罗家伦等人领导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此后罗便去了欧美留学,而陶也专注于他的社会学研究,二人再没了共同的舞台。但无论如何罗家伦实在不该以如此嘲讽之语来评价自己的老师及恩人。 (《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