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00
- 帖子
- 10035
- 精华
- 29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4-4-18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7: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兩岸四地高中生閱讀調查報告
傅月庵(作家) (20060109) 由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企劃主持的年度跨海大調查,今年已進行至第三年,過去兩次針對兩岸三地文化及閱讀現象的調查,刊載後均引起廣泛回響。今年的「兩岸閱讀調查」,除原有的台北、香港、北京三地之外,更將上海地區納入版圖,擴大評比的視野。 在各大都市中,論消費力最強大、閱讀品味足以左右出版市場走向者,青少年絕對是不可漠視的一群。本次專題,即針對「高中三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在網路串連的環境下成長的這一代,閱讀品味如何?未來是否有更寬廣的對話基礎?請看我們的調查報告。 按照兩岸正常學制,年滿6歲入學,6年小學、6年中學,高三生正當十八青春少年時。反推回去,目前的高 三生,應當出生於1987年前後。從兩岸三地政治發展來看,1987年台灣解嚴、1989年天安門事件、1997年香港回歸等重大事件,幾乎都是這屆同學 尚稱懵懂的10歲之前就已發生過的了。進一步看,影響人類發展最關鍵的「第三波浪潮」,1980年代的個人電腦、1990年代的網際網路,卻是隨著他們的 成長而成長的。因此,若稱這一輩為「資訊童子」,當也不為過。 〉〉〉他們在讀什麼? 這群比「Z世代」(泛指1980﹣1984年間出生者)還要更稱「新新人類」的「資訊童子」,他們的閱讀面貌到底如 何?是否一如外界普遍的刻板印象:因過度耽溺於圖像而文字能力普遍下降?上網、打電動所獲得的快感,遠勝於閱讀的樂趣?勇於表達自我,樂於嘗試新鮮事物, 卻缺乏思考能力,言語行事常讓人有「無厘頭」之感?或者,他們的閱讀早已擺脫「疆域」的限制,正朝著更寬廣之處前進?一個調查,自然不可能回答所有問題, 但我們卻願意嘗試分析數據背後的意義。 此份調查最引人注意之處,當屬「閱讀量」了。高三 生大考當前,課業繁重,想像中閱讀課外書的時間當微乎其微,數據卻顯示,從香港一路北上,台灣、上海、北京的高三生,每個月平均閱讀課外書籍,超過1﹣2 本,其中又以台北最為可觀,有一半人的閱讀量超過4本以上(包括6個人每月閱讀超過7本),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學生最愛看漫畫,而且對暢銷排行榜書 籍最為捧場,戴晨志、張曼娟、藤井樹、侯文詠、深雪、九把刀都有人讀,反而是在彼岸頻頻被提及的《紅樓夢》、《三國演義》、《咆哮山莊》、《簡愛》等名 著,此地愛讀者甚少。更讓人訝異的是,最喜愛的作家與書本中,向來在台灣極受歡迎的「張愛玲」及其作品,竟完全沒有出現過。 反之,北京同學課外書閱讀量不大,40%的人每個月連一本課外書都讀不完(反映到「最常做的課外活動」,填「睡覺」的人也最 多)。然而,他們所閱讀的內容卻最「硬」,從馬奎斯到叔本華,從《追憶逝水年華》到《萬曆十五年》都有人看。 上海同學的閱讀內容不輸北京,契訶夫、昆德拉、卡爾維諾、沈從文都有人愛,李敖、王小波、海岩、郭敬明也上榜,就整體而言,其閱讀光譜最為完整,古今兼讀,軟硬同看,算是四地之中,最不偏食的了。 相對地,香港同學也愛看漫畫,閱讀量卻最少,42%每月連一本都讀不完。最喜歡的課外活動是聊天、逛街。最愛的作家 如阿濃、區樂民、何紫、衛斯理;最愛的書像《甜甜圈的約定》、《身邊的愛情故事》、《中學生成就夢想的12課》等,都是本地色彩濃厚,較不具華人共同性。 有趣的是,香港問卷幾乎每一張都出現《唐山大地震》這一本書,很顯然是「課外指定讀物」,兩相加總,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同學的閱讀面向是相對狹窄的。 〉〉〉網路與閱讀 「上網」跟「運\動」是四地同學最喜愛的課外活動。每天耗費在網路的時間,則由南往北遞減,香港最驚人,全部都上網, 一半的人每天花2.5小時在網路,且擁有自己的部落格。台北只有2人不上網,上網時間雖略遜於香港,但同樣有一半以上的人擁有部落格,且有幾位是以寫程式 為樂。到了上海,二成不上網,三成有部落格。北京則有35%不上網,近九成沒有「博客」(有一人還特別註明「不懂,是啥?」) 上網與閱讀是否互相排擠?此一說法似可成立。台北、香港學生最愛上網,也最少選擇以「閱讀」為「課外活動」;上海、北京則相反。 網路影響閱讀,也可從閱讀內容略窺端倪,台北與香港同學閱讀內容呈現「輕薄」傾向,且受商業化影響很深,當與愛上網有關。另一種有趣的影響是,台北同學九 成以上看得懂且有興趣學「簡體字」,原因是「有很多簡體網站」;四地分別也有不少人已從「網路下載」課外書籍來閱讀,「電子書」的未來,或可寄望於此一新 世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