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雅萍 (平平)当前离线
议事
访问个人博客
自费出书是相对于公费出书而言。公费出书,一是指出版社的本版书。中国的出版社都是国有的,所以我把他们投资的书列入公费的范围。二是指用其他公款出书,公款有的是行政事业费,有的是各种基金,还有多种多样的名目,我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自费出书并非自己想印什么就印什么,而是出版社经过审读,认为你的书政治上没问题,但市场销路没把握,于是让你自己出管理费、印刷费若干,印出来自行处理。
有几种情况。有的是为评职称。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晋升教授缺少科研成果,于是自己掏了两万多元,由某“国家级”出版社把他的讲义印成了“专著”,于是当上了教授。虽然出书是赔了钱,但教授在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都能得到较高一级待遇,所以他觉得自费出书还是划算的,况且这本书还能在授课过程中陆续推销给学生。
有的是出于无奈。7年前,我的老朋友高增德先生主编了一本《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共300万字,有20多人参与,我也参与撰稿。原先也和一家出版社签了合同,但接下来出版社领导易人,原合同失效了。又联系一家出版社,总编辑表示,书很有价值,但市场风险我们承担不了,于是我帮助高先生下了一个决心,采用自费的方式出这本书。这本书的印刷费是8万多元。高先生通过发信,征订了500册,收回5万元,还差3万多元,于是找下海经商的朋友筹措了3万元,把书印了出来。书出了以后,朋友看了都说很好。但因没有稳定的发行渠道,所以还是难以和需要者见面。几年过去了,陆续卖去几百册,欠的钱,至今还没有完全还清。
有的是为了一种心愿。倒退20年,出书只是少数作家学者特有的权利。50年代批判过“一本书主义”,当时谁能出一本书是很了不得的事。有许多作家学者,一生也出不了一本书。这些年情况不同了,不便作家、学者、教授出书,记者、演员、主持人和大大小小的官员也出书,有一些文人没出书自然觉得心里不甘。我的朋友向继东是湖南省政协主办的《湘声报》的编辑,是一个很有人文追求的人。他几次来京公干,都顾不上游山玩水,而是抓紧时间采访。他采访的对象以思想型的知识分子为主。特别是长沙的一些饱经风霜的老知识分子,如朱正、李冰封、钟叔河等。我知道他这些文章颇有分量,其中有几篇可称精品。然而,出版社没有接受。他只好以自费的方式出了书。书名是《生活没有旁观者》,标明是“新湘军文丛”。
骆爽的情况比较特殊。他的书是很好销的,前几年出的《文化人批判》、《现代人批判》都很火。但最近的一本《每一个字都可疑》却成了自费出书。原来他是嫌出版社得了大头,他不甘心,于是主动要求自费出书,但他实行的结果并不理想。书发出去不少,钱却收回来不多。不知他以后还敢不敢继续冒险?
《中国文化报》
订阅 TOP
周泽雄 当前离线
名家
骆爽的例子我听说过,现在有些人自费出书,是自以为能耐超群,不想让出版社拿大头。所以,只是借用出版社的名义并支付相应费用,别的事情都由自己筹措。——是否相当于微型书商?
记得大学里还有一种情况,几个合作者写教材,各自承担若干章节的内容,再分别在各自的学校里开设某门课程。好处是:既可以申报课题,为申评职称提供成果,又可以确保一定量的销路,弄得好,还可以赚钱,堪称一鸡三吃。书编得好,数全其美;书编得不好,由学生充当冤大头。
TOP
单正平 当前离线
书僮
国外好像专门有这类出版社,名称各异,但实际上被统称为虚荣出版社,专门替有出书需求的人提供服务,出多少本,完全由作者说了算,一般不会超过百本。这类出书,有虚荣成分,也可能动机非常单纯,只是为人生留个纪念。
考虑到出版社的眼光未必值得信赖,沧海遗珠也是可能的,另外,世上也不乏伟大的作品起初无人问津的例子,所以,对这类书籍,也不宜遽尔贬抑。
在西方发达国家,自费出版的书,大概是不能作为申报职称依据的吧?这才是区别。在人家那里,自费出书主要是一种情趣,不会干扰正常的文化秩序。
乌龙茶 当前离线
雅士
闲人一名 当前离线
秀才
闲人也见过有网友自费出过书。好像是掏出多少钱,对方给个书号,给印书。印好后,书都交给本人完事。当时记得能出的人兴奋得很。过后,其中一些人,兴许连打字的欲望也没有再起过。
童志刚 (童志刚)当前离线
钟少松 当前离线
菜燕
-------------------------------
不得已而为之
丁伯刚 当前离线
梅茗 当前离线
闲人
时时刻刻 当前离线
可以设想,那些没有多少文化传统的人群\\民族,或文化程度不高的民族,比如非洲多数国家,比如亚洲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地方的人有没有,有多少人想写本书,出本书,印出来博人赞赏,让人阅读?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很多文人,虽然他们没有名气,没有多高水平,但写书的冲动和欲望,跟大作家比豪不逊色.我想这就是文化传统了。
能这样看问题,很有启发,也确实如此!
也喜欢童志刚先生提供的信息,童版主怎么这么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