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也提一个问题:

  "官渡之战的结果,与其说取决于曹操的用兵神武,倒不如说是因为袁绍的过于无能。将固执、愚蠢、狂妄等诸项用兵大忌结合得如此完美,袁绍真当得起反面教材的典型。

  削弱沮授的兵权,只是袁绍"笨伯才华"的第一步,这以后他以不可思议的愚笨,将所有的有利条件一一错过,同时又不放弃任何一个加速自己失败的机会。"

    这段话引自周泽雄的<<泡沫英雄>>,这个评价框架似乎用在赤壁之战中的曹操身上也是可以的.如此,曹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在前后两个事件中差别如此之大?似乎不是同一个人所为.能否解释一下?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回王清营兄:也许可以,但,顾虑也不是没有。首先,曹操这人确实不笨,说曹操是笨伯,冒险的程度接近犯傻,俺就不冒险了;其次,赤壁大战其实远没有小说中渲染得那么壮观,曹操对这场战役的重视程度都是非常不够的。关于这点,主帖提到的黎东方先生的大著《细说三国》,有过非常权威的论述。第三,面对历史人物,有一点我们或许应该时刻挂在心上,那就是:同样一个人物,他的行为乃至智力,也是有可能随着年事的增高和地位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的。官渡之战前的曹操,意气风发,居安思危,心智有可能处在一个最好的状态;而赤壁之战前的曹操,位高权重,捷报频传,当其横槊赋诗之时,难免意态骄横,目中无人。所以,智力上有所不逮,于情于理,都不是什么怪事。骄兵必败的命运,也就可能罩上他的命门了。

   谢谢周先生解惑,不过,您的这些顾虑是否也可以用在袁绍身上呢?不管怎样,他毕竟占据了大片江山,即便不是顶级人杰,可是,应该也算是一流人物,不算太差,对不?

  我总认为无论哪个有些成就的人都有几把刷子.袁绍大概也不例外.我怀疑历史把他的智慧省略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王清营兄说得对,袁绍肯定会有几把刷子的,他敢于拿着剑与虎狼般的太师董卓当堂顶撞,这份胆量就非常人可及。有时,我们把一个人看得简单,不是因为他确实简单,而是因为观看者自身眼光有限。我看待袁绍的方式,就可能缘于我自身,而非袁绍当真那么简单。

虽然,袁绍与曹操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袁绍出身名门大户,曹操的出身甚至都难以启齿。袁绍势力的增强,有他自身的原因,也确实与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因素有关。曹操基本上是白手起家,袁绍则不是这样。甚至,他最初被十八路诸侯公推为盟主,也有亲属被董卓谋害的人情因素,并非人们公认他能力超群。

周泽雄兄在文章史实上犯硬伤,对于其文采无损,写文章的人谁都难免被人泼一瓢凉水的。不过,就本过客一家小见,一个人老写文章是中国的文艺病,这样会不会让纯文学就不发达了。一方面要写好文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都可操于笔中。另一方面文章写得太好,只会写好文章,李敖狂人,董桥雅士,莫不如此,其他体裁极可能就显得稀松平常,难以出众了。所以要是有人说我文章写得好,我是是喜是悲,该哭该笑呢,难道真是文章误我,或我误文章了吗?天知道!呵呵!过客敬留


谢谢,不过,个人私见:智有穷而圣有尽,势所至,虽圣贤复生,犹无能为也.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谢谢过客兄的鞭策,拜领了。对我来说,如能把文章拾掇得好一些,此生也可不做他想了。

王清营先生的话说得漂亮,一般情况下,话说到如此漂亮的程度,旁人(这里特指俺)也只有讷讷称是的份了。——不知是否说明,过于漂亮的话,会导致一个不足:使讨论无法继续。

泽雄兄,韶关学院政法系有个讲师和你同名同姓,65年出生,广东花都市人,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呵呵[em07]
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
呵呵,小名稀松平常,竟然少有重名者,已经算意外之幸了。

夸得我不好意思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也许你文章中对智力崇扬太过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