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雄 土等民 易中天

转贴;

关于三国的话题,我推荐大家去看以下这四本书。看过以后在这个领域也就有了话语权,或许,你还有机会上百家讲坛去露露脸,像易中天教授那样风光一下。报纸报道名导演吴宇森要拍《赤壁之战》的电影,名制片人张纪中要拍电视连续剧《三国志》,还有易中天教授要在央视继续讲《品三国》,未来一年二年,有关三国的话题会不绝于耳。三国是个永久性的谈资,不单纯为了赶时髦,不单纯是为了上电视露露脸,了解一些三国相关的人和事都是很有意义的。我推荐的四本书如下:

第一本是黎东方老先生写的《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早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的大后方,黎先生因为生活所迫开讲三国,受到空前欢迎,竟然创造了自费包机往返贵阳和香港赶场讲三国的奇迹,被航空公司的人认为比胡适之还要了得。《细说三国》是黎东方先生作为历史学家开创的细说中国历史系列的一部份,其他还有《细说秦汉》等其他各朝代的专著,看过之后对那段历史的基本面貌就清楚了。

第二本是周泽雄写的《三国现代版》,岳麓书社出版。易中天书中也多次提到该书作者的名字和看法。该书的特点是用现代的想法和笔法写三国历史人物,笔锋激进,颇类似足球大腕记者李承鹏文笔的性感和灵动。该书重在评说人物,对历史进程和历史因缘没有做重点评述,对讲述史实不是很有把握,例如,他把董卓迁都写成了从长安到洛阳,整个颠倒了。

第三本是陈雪良先生著作《〈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这是一本专门讲述小说《三国演义》的专著,这书可能不太好找到了,也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该书把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的关联讲得比较透彻,尤其对《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思想和重要人物及对后世的影响都作了很全面和理智的分析。

第四本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刚出版的《品三国》。本人这篇文章是说《品三国》的坏话的,那为什么还要推荐别人去看呢?这如同看所谓的“国产大片”,我们花钱去买票,不是要看它有多好,而是要看它有多坏。大家都说它不好,不好得成了个话题,你要参与其中,就要先看过它。《品三国》的情况稍微特殊,因为是讲《三国志》,目前能看得下去古文的人并不多,所以只得有劳本人这样有学识、有见解、有良心的非著名学者站出来,说一些有学识、有见解、有良心的话。

下面开始,说易中天著《品三国》的坏话,篇幅所限,恕不能展开来说,点到为止,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或自己有思想方法的人一看也就明白。实在要深入细致地追究,可看本人相关文章,可查看本人新浪网博客,对本文涉及的相关问题都有详细说明。总结易中天著《品三国》如下十三宗罪,最近看到很多人批判易中天现象,估计罗列出来还会更多。

大肆引用,涉嫌抄袭

因为易教授本人在三国历史方面的积累太薄弱,对这段历史把握不到家又冒然出击,场面上好象是很轰动,但实质内容上空洞贫乏,其结果就是:让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感到味同嚼蜡,而不熟悉三国的人,听易教授所说看易教授所写,还不如再去重温一遍《三国演义》。由于准备的不充分,易书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自己说不明白就绕着走,或者把问题摆在那里不去解决,追求的是一周一讲和还没讲完就要出书。稍微对三国有所关注的人就知道,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讲不出多少新意,也没有什么新想法,很多时候整篇文字都在引用别人的说法却没有一句自己的看法,更有甚者,易书中很多地方几乎直接把别人的说法改改,就变成自己所有,奉行彻底的“拿来主义”。比较明显的有“袁绍定理”,所谓“对袁绍有用的话袁绍一定反对,对袁绍不利的话,袁绍一定执行”,这是别人早就说过的,却变成了易书的发明。还有,刘备隆中拜见诸葛亮时的情景用《西厢记》张生和红娘的对话来比喻,这也是别人用在前面了,易书竟也却不和原作者打个招呼就搬了过来。

郭嘉和诸葛亮在同一时段一个去世而一个出世,曹刘双方力量由此此消彼长,这就决定了曹刘二人最终的胜败,易书把这个很勉强的推断几乎原封不动地搬来却不写明出处。原本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类似于“关公战秦琼”,只是一家之辞罢了,但却被易中天教授“拿来主义”了。易书《品三国》“天生奇才”这个章节中,非常生硬地把郭嘉和诸葛亮扯到一起来比较,这种别致而另类的做法,无疑是受到我前面提到的周泽雄著《三国现代版》的影响,其基本立论也是来自于对方,但易书并未给与说明。易书中其他并非原创、并非首创但却心平气和地就移了花接了木的地方,相信明眼人还会发现不少处。

东拼西凑,严重“注水”

易中天讲三国,基本手法是直接转用他人的观点或直接列出他人的文章,《三国演义》古人的要用,今人吕思勉、张作耀的要用,用起来都是直接搬来。有的引用的地方给出了出处,很多时候信手拿来也不说明。易书还有一个手段是大搞观点排列组合,自己不加分析先把众家看法先摆出来再说,却偏偏不直接亮出自己的看法。遇到难下定论的时候,易中天甚至还多次说到让“你自己去想想”或“我们可以跳过这一段”之类的话,让人怀疑作者本人根本也就没有什么看法。结果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让你一次看个够,却不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易书《品三国》没有在历史本质的层面谈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看法,只涉及到三国历史阶段的一些皮毛,但却能在这些皮毛上大做文章,反反复复地品咂玩味。如:曹操是怎么杀的吕伯奢?推测张绣的儿子张泉因为几种可能被杀?诸葛亮和刘备到底是谁先去见的谁?诸葛亮和鲁肃谁先对孙权表态抗击曹操?等,这些问题并不涉及历史的深层次。易书中的很多内容是拿别的专家学者的文章和看法来说事,在别人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再作引申,很多时候干脆把别人的看法摆在那里就算了事。易书和讲座中很难看到属于本人的独特看法和观点,看不到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大都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三国是个筐,别人说过的都要往里装”。

之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罗列出其他几本三国相关的专著,就是希望大家有机会去看看别人是怎样研究三国的,也就明白了注水的说三国是多么空洞,多么有形无实。易书还把大量人们从《三国演义》中就能知道的内容拿来充数,或者干脆针对《三国演义》里家喻户晓的故事分析来分析去,可谓“史料不够,演义来凑。”《三国演义》本身是小说,在小说的基础上去讨论历史问题,如同在盖在沙子上的高楼顶上再起高楼,根基自然不牢靠。稍微翻看一下就可以知道,易书内容的很大一部分是在说《三国演义》中的事情,与作者标榜的讲正史的说法背道而驰。排挤出易书中参杂的大量的水分,能留下的干货少之又少;在耐心看了易中天45分钟讲座之后,在勉强被易教授莫名其妙地“笑谈”得笑了一次半次之后,听众们又能得到什么深刻的有益的认识呢?

第四:语无伦次,毫无文采

估计是因为要抢时间抢进度的缘故,这本易中天著《品三国》中不仅错误很多,而且写得相当地粗燥。有的问题讨论到一半,就一下转到另外话题上,半天又回不来,直到说完整个章节还是有头无尾。依次看完各个章节,很多章节之间毫不连贯,很多章节之内前言不搭后语,全书罗嗦重复、唠唠叨叨没有章法可循,文字表现也毫无文采可言,谈不上文字的精彩和语言的精炼,让人很难想到竟是出自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手笔,基本上类似于民间艺人用的“话本”,还是明清之前的不成熟期的话本。举对曹操的评论就可看出易中天作文的方法,不过就是不断地堆砌事例,再自行安排几个名目把这些事例划分一下;其他如分析为什么说刘备是英雄,诸葛亮为什么选择投靠刘备,等,用的都是这样的硬性归类法。稍微知道点三国故事或曹操故事的人,都知道官渡之战时荀彧为曹操总结了四胜之说,贾诩也对曹操说了类似的四胜说,而《傅子》记载的郭嘉评述曹操和袁绍对比的十胜十败,重复累赘,明显失真,连陈寿也不采用。易书中连篇累牍这样的堆砌文字,叫做演讲草稿或叫做课堂素材更为合适,作者懒得分析也懒得整理,囫囵吞枣地都打包放在了《品三国》之中。演讲时出现的很多明显错误没有改正过来,演讲时的不准确表述原封不动地又体现在书上,来不及整理的“课堂教案”不加修正就仓促地出版发行,其严肃性和艺术性当然根本无从保证。可能是演讲日期安排得过于紧张,易中天颇有古龙写武侠小说的风格,喝得半醉了写的有,半夜睡醒写几笔的也有,结果是后面接不上前面的,前面说过的后面再重复一遍。多亏是名人呀,如果是小孩子写出这样文笔的作文,连中学老师都不会给出及格的分数。

易中天讲三国,基本手法是直接转用他人的观点或直接列出他人的文章,《三国演义》古人的要用,今人吕思勉、张作耀的要用,用起来都是直接搬来。有的引用的地方给出了出处,很多时候信手拿来也不说明。易书还有一个手段是大搞观点排列组合,自己不加分析先把众家看法先摆出来再说,却偏偏不直接亮出自己的看法。遇到难下定论的时候,易中天甚至还多次说到让“你自己去想想”或“我们可以跳过这一段”之类的话,让人怀疑作者本人根本也就没有什么看法。结果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让你一次看个够,却不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易书《品三国》没有在历史本质的层面谈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看法,只涉及到三国历史阶段的一些皮毛,但却能在这些皮毛上大做文章,反反复复地品咂玩味。如:曹操是怎么杀的吕伯奢?推测张绣的儿子张泉因为几种可能被杀?诸葛亮和刘备到底是谁先去见的谁?诸葛亮和鲁肃谁先对孙权表态抗击曹操?等,这些问题并不涉及历史的深层次。易书中的很多内容是拿别的专家学者的文章和看法来说事,在别人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再作引申,很多时候干脆把别人的看法摆在那里就算了事。易书和讲座中很难看到属于本人的独特看法和观点,看不到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大都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三国是个筐,别人说过的都要往里装”。

之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罗列出其他几本三国相关的专著,就是希望大家有机会去看看别人是怎样研究三国的,也就明白了注水的说三国是多么空洞,多么有形无实。易书还把大量人们从《三国演义》中就能知道的内容拿来充数,或者干脆针对《三国演义》里家喻户晓的故事分析来分析去,可谓“史料不够,演义来凑。”《三国演义》本身是小说,在小说的基础上去讨论历史问题,如同在盖在沙子上的高楼顶上再起高楼,根基自然不牢靠。稍微翻看一下就可以知道,易书内容的很大一部分是在说《三国演义》中的事情,与作者标榜的讲正史的说法背道而驰。排挤出易书中参杂的大量的水分,能留下的干货少之又少;在耐心看了易中天45分钟讲座之后,在勉强被易教授莫名其妙地“笑谈”得笑了一次半次之后,听众们又能得到什么深刻的有益的认识呢?

[此贴子已经被真名网管理员于2006-12-20 21:34:31编辑过]

感觉主贴作者的眼光还蛮毒的。不过他说周泽雄“把董卓迁都写成了从长安到洛阳,整个颠倒了。”是这样吗?泽兄好象不大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啊?
俺是灭绝师太

“第二本是周泽雄写的《三国现代版》,岳麓书社出版。易中天书中也多次提到该书作者的名字和看法。该书的特点是用现代的想法和笔法写三国历史人物,笔锋激进,颇类似足球大腕记者李承鹏文笔的性感和灵动。该书重在评说人物,对历史进程和历史因缘没有做重点评述,对讲述史实不是很有把握,例如,他把董卓迁都写成了从长安到洛阳,整个颠倒了。”

------我没看过《三国现代版》,但感觉这段评论还比较客观,没带任何感情色彩。不知道泽兄自己以为如何。

俺是灭绝师太

还有这一段:郭嘉和诸葛亮在同一时段一个去世而一个出世,曹刘双方力量由此此消彼长,这就决定了曹刘二人最终的胜败,易书把这个很勉强的推断几乎原封不动地搬来却不写明出处。原本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类似于“关公战秦琼”,只是一家之辞罢了,但却被易中天教授“拿来主义”了。易书《品三国》“天生奇才”这个章节中,非常生硬地把郭嘉和诸葛亮扯到一起来比较,这种别致而另类的做法,无疑是受到我前面提到的周泽雄著《三国现代版》的影响,其基本立论也是来自于对方,但易书并未给与说明。易书中其他并非原创、并非首创但却心平气和地就移了花接了木的地方,相信明眼人还会发现不少处。"

看来主贴作者也是个三国通呢!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2-20 19:05:00的发言:
感觉主贴作者的眼光还蛮毒的。不过他说周泽雄“把董卓迁都写成了从长安到洛阳,整个颠倒了。”是这样吗?泽兄好象不大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啊?

回金秋:是这样的。俺的确犯了个非常愚蠢的错误,就在小著开卷第一回里,这事一直让我痛心不已,也一直希望有机会改正。小著中知识性硬伤还有一些,但都不及这个来得沉重和可笑。没办法,无知就要受到报应,这很公正。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2-20 19:12:00的发言:

“第二本是周泽雄写的《三国现代版》,岳麓书社出版。易中天书中也多次提到该书作者的名字和看法。该书的特点是用现代的想法和笔法写三国历史人物,笔锋激进,颇类似足球大腕记者李承鹏文笔的性感和灵动。该书重在评说人物,对历史进程和历史因缘没有做重点评述,对讲述史实不是很有把握,例如,他把董卓迁都写成了从长安到洛阳,整个颠倒了。”

------我没看过《三国现代版》,但感觉这段评论还比较客观,没带任何感情色彩。不知道泽兄自己以为如何。

再回金秋:标题没看懂,不知道作者是谁,在小名和易中天之间,却嵌了个“土等民”,不知何谓。但这位作者在发现俺犯下如此低级错误后,仍能坚持把小著读完,并给予这样的评价,我是非常惭愧兼领情的。虽然,我并不知道李承鹏是谁。也许,他发表体育评论的报刊,正好不在我的阅读视野之内。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以下是引用林志炎在2006-12-20 19:26:00的发言:

还有这一段:郭嘉和诸葛亮在同一时段一个去世而一个出世,曹刘双方力量由此此消彼长,这就决定了曹刘二人最终的胜败,易书把这个很勉强的推断几乎原封不动地搬来却不写明出处。原本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类似于“关公战秦琼”,只是一家之辞罢了,但却被易中天教授“拿来主义”了。易书《品三国》“天生奇才”这个章节中,非常生硬地把郭嘉和诸葛亮扯到一起来比较,这种别致而另类的做法,无疑是受到我前面提到的周泽雄著《三国现代版》的影响,其基本立论也是来自于对方,但易书并未给与说明。易书中其他并非原创、并非首创但却心平气和地就移了花接了木的地方,相信明眼人还会发现不少处。"

的确,在小著《天生郭奉孝》一章里,我曾修辞性地把郭嘉和诸葛亮拿来比较过一番。我没有去翻阅《品三国》,但我的确胡诌过一个袁绍定律,在嘲笑刘备时,好像也曾拿红娘奚落张生的话做过比喻。

出于我对易中天先生的了解以及对易中天先生学识人品的钦佩,我并不认为他对我构成了剽窃。他在《品三国》中多次提到我的名字,包括那个“文和乱武”,那本来也是我的游戏笔墨,易中天先生在引用时就特地标明了来源。我认为,易中天先生已经足够坦诚了。

当然,批评是应该的。如主帖这样的批评,也应该是易中天先生非常欢迎的。除非事情与我有关,我的态度是:不愿意卷入其中。

这帖子贴的够乱的,哪位斑竹给编辑一哈先.(再看能发出去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0 20:20:32编辑过]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19:40:00的发言:

回金秋:是这样的。俺的确犯了个非常愚蠢的错误,就在小著开卷第一回里,这事一直让我痛心不已,也一直希望有机会改正。小著中知识性硬伤还有一些,但都不及这个来得沉重和可笑。没办法,无知就要受到报应,这很公正。

 

天啦!若不是泽兄亲口承认,俺是打死也不相信的。这错误太让人没法原谅了,你这可是给了俺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呀!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2-20 20:1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19:40:00的发言:

回金秋:是这样的。俺的确犯了个非常愚蠢的错误,就在小著开卷第一回里,这事一直让我痛心不已,也一直希望有机会改正。小著中知识性硬伤还有一些,但都不及这个来得沉重和可笑。没办法,无知就要受到报应,这很公正。

 

天啦!若不是泽兄亲口承认,俺是打死也不相信的。这错误太让人没法原谅了,你这可是给了俺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呀!

金秋表哭,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而即使圣贤也会有过的。

相比之下,泽兄的书中之错已经到了可以忽略不记的地步,这就很让人钦佩了,就拿错别字来说,我经常拿放大镜挑,都很难挑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0 20:29:41编辑过]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土等民是文章的作者.本人是一名普通读者,恰巧

周泽雄的《三国现代版》又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2-20 20:1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19:40:00的发言:

回金秋:是这样的。俺的确犯了个非常愚蠢的错误,就在小著开卷第一回里,这事一直让我痛心不已,也一直希望有机会改正。小著中知识性硬伤还有一些,但都不及这个来得沉重和可笑。没办法,无知就要受到报应,这很公正。

天啦!若不是泽兄亲口承认,俺是打死也不相信的。这错误太让人没法原谅了,你这可是给了俺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呀!

金秋:我建议,那就不要原谅了。作者不应该在读者那里享受到原谅的特权。依我看来,中国的读者,也过于喜欢原谅作者了,这无助于如俺这样的作者茁壮成长——如果俺还有望茁壮一把的话。

话说回来,如果你认为以我这号学术槛外人的水准,而竟能避免硬伤的出现,那也太高看我了。写作当然最好不要出现硬伤,但水平摆在那儿,不出现硬伤,又是不可能的。

谢谢林志炎先生的肯定。

不过,作者大名嵌在两个被评者之间,这种体例倒是闻所未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0 21:19:40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21:18:00的发言:

金秋:我建议,那就不要原谅了。作者不应该在读者那里享受到原谅的特权。依我看来,中国的读者,也过于喜欢原谅作者了,这无助于如俺这样的作者茁壮成长——如果俺还有望茁壮一把的话。

话说回来,如果你认为以我这号学术槛外人的水准,而竟能避免硬伤的出现,那也太高看我了。写作当然最好不要出现硬伤,但水平摆在那儿,不出现硬伤,又是不可能的。

 

总之你不能出现硬伤,你是个严谨的作家。

俺是灭绝师太
这是哪位大佬版主编辑的,编辑了半天还是个乱。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周泽雄先生不愿卷入其中的态度是非常超凡入圣的,钦佩。

易中天先生是个教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何罪之有,易中天先生多次引用周泽雄的文章,做教授的未尝不可,我们听众无疑从易中天的口中更加仰慕周泽雄先生的文彩,外人如果不特别的节外生枝,这种英雄所见略同式的引用都是正向作用的。也就是听了一场易中天的讲座下来,对易中天的教学方式喜闻乐见,而最周泽雄的雄韬大略更加神往,走到书店,就要去找找周泽雄那本书。

这个就是我们一般听众的直觉。

参加交流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2-20 21:3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21:18:00的发言:

金秋:我建议,那就不要原谅了。作者不应该在读者那里享受到原谅的特权。依我看来,中国的读者,也过于喜欢原谅作者了,这无助于如俺这样的作者茁壮成长——如果俺还有望茁壮一把的话。

话说回来,如果你认为以我这号学术槛外人的水准,而竟能避免硬伤的出现,那也太高看我了。写作当然最好不要出现硬伤,但水平摆在那儿,不出现硬伤,又是不可能的。

 

总之你不能出现硬伤,你是个严谨的作家。

金秋MM是个伪球迷,在意球员更甚于球本身。[em01]

我不认为周泽雄先生出现硬伤,类似的错误在哪本史书中都可以看见,大部分读者不在意长安到洛阳的方向,除非看书用笔记来画地图的那种人。就算这样,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般也不去深究这种笔误。

当然史学界的人除外,看书的目的不同。

参加交流

菜农兄所言之中肯令人感动。

是的,泽兄令我钦敬之处就在于低调做人,高雅为文。若像国内某当红“大师”,肯定动不动就会在文章中提起“易中天先生在讲三国时候如何如何引用小可......”,或者某教授对在下的观点又是如何评价云云。

的确,周先生的名气没有易中天大,但我在听易中天先生的讲座时,已经看了泽兄的《三国现代版》,好多观点确实出自泽兄书中,但我从未见过泽兄争功。其实就连我当时也挺不服气的,我想,央视开坛讲《三国》怎么就不请周泽雄去呢?嗨,名气这玩艺了得,可鬼才知道一些人的名气咋突然就那么大呢?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金秋不允许泽兄出错,其情可嘉。但这是追星族的典型心态,或迷信心理作祟。这使我不得不怀疑,泽兄在金秋心目中已接近“神”了,或已经成神了。我不知道泽兄为有如此虔诚的粉丝或忧?或喜?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从我们非文科类的听众和读者角度来看,易中天是个出色的讲师,对现代人意识形态研究胜过史学的研究,是个知识传播者,不是知识研究者或者是发明者,他擅长通俗易懂,适合大、中学生学习,也很适合没有史学背景的一般听众。

易中天其实是个商人,不是学者,易中天在商业上的悟性一般学者没有觉察到,易中天不是一般的懂皮毛,而是身体力行,发自内心地和观众交流在商业社会的人生感悟,所以在今天市场经济时代下大行其道。

易中天成为红火的文化商人,和他的天才和修炼分不开的,绝对不是随便成功的。

易中天讲了半天的那些评论,其思想深度非常浅显,相当部分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才得到了世俗的认可,不过易中天的贡献不是在与传播了多少学术成果,而是对于民智开发起到启蒙老师的作用,他那套评论方法如果让一般的市民学会,对于过去的用谎言来教历史的传统做法是个致命的打击。

易中天的先生贡献再过二十年,人们会猛醒,原来易中天先生在二十年前给中国人民民主成果施下带有一点馊味的肥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0 23:26:09编辑过]

参加交流
把周泽雄和易中天做个比较,我总觉得周泽雄太纯粹了。我有时候都整不明白,在上海那样一个交易就是一切的大卖场里,咋还会有像周泽雄这样纯粹的读书人。这使我想起周实先生评价周泽雄的一句话:真是一粒读书的种子。这句话里的赏识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但我想“这粒种子”的作用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还一时长不成参天大树,但有“这粒种子”,我坚信后人会乘到凉的。--这决非阿谀之词。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乖乖。感觉,俺提早听到了自己的悼词。菜农、进明二兄的话,拔高小可的程度,惟悼词可比。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23:53:00的发言:

乖乖。感觉,俺提早听到了自己的悼词。菜农、进明二兄的话,拔高小可的程度,惟悼词可比。

泽兄,俺跟菜农聊天,说点心里话,干你何事,还不早点睡觉去。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12-20 19:53: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林志炎在2006-12-20 19:26:00的发言:

还有这一段:郭嘉和诸葛亮在同一时段一个去世而一个出世,曹刘双方力量由此此消彼长,这就决定了曹刘二人最终的胜败,易书把这个很勉强的推断几乎原封不动地搬来却不写明出处。原本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类似于“关公战秦琼”,只是一家之辞罢了,但却被易中天教授“拿来主义”了。易书《品三国》“天生奇才”这个章节中,非常生硬地把郭嘉和诸葛亮扯到一起来比较,这种别致而另类的做法,无疑是受到我前面提到的周泽雄著《三国现代版》的影响,其基本立论也是来自于对方,但易书并未给与说明。易书中其他并非原创、并非首创但却心平气和地就移了花接了木的地方,相信明眼人还会发现不少处。"

的确,在小著《天生郭奉孝》一章里,我曾修辞性地把郭嘉和诸葛亮拿来比较过一番。

周泽雄和易中天都很坦诚。记得7月份易中天在厦门“鹭江讲坛”开讲那次,我还专门提了个问题,就是关于周泽雄谈郭嘉的,易中天教授回答说,按学术惯例,有人提出过的观点,就必须说明,非常坦诚,场上气氛也因之活跃许多。

我没有去翻阅《品三国》,但我的确胡诌过一个袁绍定律,在嘲笑刘备时,好像也曾拿红娘奚落张生的话做过比喻。

出于我对易中天先生的了解以及对易中天先生学识人品的钦佩,我并不认为他对我构成了剽窃。他在《品三国》中多次提到我的名字,包括那个“文和乱武”,那本来也是我的游戏笔墨,易中天先生在引用时就特地标明了来源。我认为,易中天先生已经足够坦诚了。

当然,批评是应该的。如主帖这样的批评,也应该是易中天先生非常欢迎的。除非事情与我有关,我的态度是:不愿意卷入其中。

周泽雄和易中天都很坦诚。记得7月份易中天在厦门“鹭江讲坛”开讲那次,我还专门提了个问题,就是关于周泽雄谈郭嘉的,易中天教授回答说,按学术惯例,有人提出过的观点,就必须说明,非常坦诚,场上气氛也因之活跃许多。

从商业上讲,老易无疑是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从学术上讲,老易绝对是因匆忙而丧失了严谨。包括先前叫钟少松的提出的一些批评,虽然有些结论过分,但那一系列软伤和硬伤都是不那么值得原谅的——你是老师,你在开讲,你当然有责任提供正确和准确的信息。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12-20 23:00:00的发言:

金秋MM是个伪球迷,在意球员更甚于球本身。[em01]

以下是引用杜进明在2006-12-20 23:19:00的发言:
金秋不允许泽兄出错,其情可嘉。但这是追星族的典型心态,或迷信心理作祟。这使我不得不怀疑,泽兄在金秋心目中已接近“神”了,或已经成神了。我不知道泽兄为有如此虔诚的粉丝或忧?或喜?

这年头,做什么都不容易呀!做粉丝难,做女粉丝更难,做有才华的人的女粉丝,难上加难———让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俺是灭绝师太

“做粉丝难,做女粉丝更难,做有才华的人的女粉丝,难上加难。”

这句话严重有语病。其实金秋是要说“做粉丝难,做女粉丝更难,做有才华的女粉丝,难上加难”吧?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6-12-21 13:20:00的发言:

“做粉丝难,做女粉丝更难,做有才华的人的女粉丝,难上加难。”

这句话严重有语病。其实金秋是要说“做粉丝难,做女粉丝更难,做有才华的女粉丝,难上加难”吧?

又被童版逮着一回。应该这么说:做粉丝难,做女粉丝难,做男作家(包括男编辑)的女粉丝,难上加难。

俺是灭绝师太
偶推荐一本吕思勉先生的的《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