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读金庸:社会公正与秩序的颠覆

欢迎拍砖,嘿嘿 

    如果仅从阅读的角度而言,我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反感,而且书一捧上手还往往废寝忘食,但从未对其做过怎样的思考,因为我确实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情怀来看待小说。

    有许多读者对金著十分崇拜,我也未觉奇怪,小说情节的曲折已经到了离奇的程度,把读者“勾引”得如痴如醉也实在可以理解。然而,流行并不等于高尚,更不等于就一定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范式,因此将其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真的让我感到了困惑。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一,掌握知识,其二,学会思维。任何教育脱离了这两点都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那么,金庸的作品提供了怎样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模式呢?

    金庸本人是小说家,是报人,是学者,同时他还是位历史学家,因此他的小说也多方面地具有了历史背景。但是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都是为情节服务的,是因为情节需要的存在而存在,完全不能等同于历史本身。比如,尽管读者可以通过《射雕英雄传》知道了历史上有过窝阔台这样的人,但历史上的窝阔台和小说中的窝阔台就是完全两回事,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基本上是虚拟的,将此知识作为历史知识显然是一种无效知识,在信息上则属于垃圾信息。人们可以知道这样信息的存在,但不能要求别人掌握这样的信息。

    说到思维,这是比知识的真伪更严重的问题,因为知识的真伪还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中加以修正,而思维方式的错误将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当作一种教化,影响的则是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

    不论是金庸哪一部小说,其中的人物以及人物所具有的特点,他们之所以存在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依据?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现实的必然?那些绝世高手们的绝世武功哪一个不具有神启式的神秘色彩?他们的行为、行踪有几位不具有鬼魂式特征?他们的由来到底是中国的哪一段历史和哪一段文化的产物?所代表的又是中华民族中哪一部分人的、什么样精神?在最著名的《笑傲江湖》里有兄弟六个叫桃谷六仙的,就是六个傻子,这六个傻子的功夫在众多武林高手中也是惊世骇俗的了,如果说一个傻子能达到某种成就我还真可能相信,但说什么我也不信六个傻兄弟都会有如此之高的悟性。类似桃谷六仙这样的傻子以及一些半傻半不傻的武学宗师们在金氏作品中比比皆是,正是他们构成了金庸小说的主流人群。我想请问,这样的社会群体的产生又是基于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

    有些学者很看重金著中的“正义”意识,正义在文学中的表现确实是很重要的话题。然而,文学中的正义绝不能仅仅出自于一种天然的情感,尤其在现代社会,任何正义都必须要以法制为基础。《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口称他以“正义”杀死了上百个大奸大恶之徒,然而,任何一个社会果真以此作为“正义”的基石,那么,这样的社会永远是野蛮的,不可能向人们昭示文明与进步。也许洪七公是个“古人”,他可以信口开河地表现出自己的“正义观”,但是请不要忘记,塑造这个“古人”形象的作者却是在各种现代化媒体上频频露面的谦谦君子啊,而他生活在一个更完善、更先进的法治社会里。

    面对这些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的角色们真不知该给予怎样的评价。他们大多数行为怪异、行动诡谲,他们大多数不明事理、杀人如麻,他们大多数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纠缠不清、大打出手,他们大多数还经常表现出神经质式的冲动。然而,就是他们却是正义的主体力量、崇高的道德化身,还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比之更加可悲的呢?正如那个桃谷六仙,因为和令狐冲挂上了关系,于是也成了正义群体中的佼佼者,这种“无厘头”式的正直、由这种心智残缺者担当的社会正义,其实宁可不要!因为他们才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的颠覆者。

    更有甚者,有些论者将金庸的小说誉为五四以来最好的白话小说,这真的叫人惊慌失措,完全瓦解了五四运动所构筑的人道主义精神,根本上无视五四以来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理性。而今,正是这样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却要传授给青年一代,真叫人无可奈何。因此,我只能说,这是我们今天智慧的堕落,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青年一代在疯癫的人群中成长,并接受他们的熏陶。何去何从?

2001年7月16日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网事兄:

文学作品的类型很多,单是可以划归“通俗文学”范畴的小说,就有神话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推理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多种。有些读者对这些品种都不喜欢,那也很正常。就总体而言,这些书的主要功能在于娱乐大众,载道和言志皆非其所长。《魔戒》和《哈里波特》在西方十分畅销,跟中国人爱读金庸,基本的原因和理由应该差不多。要说情节离奇曲折,上述几种类型的通俗小说作品都可能令读者匪夷所思。假如中国的《西游记》、外国的《城堡》都算具有审美价值的话,那么肯定《天龙八部》的文学性,应该不存在任何理论障碍。文学的真实始终是假定性真实或感觉真实,而非客观真实。

武侠小说是不是学习知识的工具呢?有刀认为基本不是。尽管金庸作品写尽江湖风物、人情百态,但强行要它担当起向读者传授各种知识的重任,我觉得近乎苛求。同样,我也从不认为通过精读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逻辑思维能力就能获得长足进步。最近有部很轰动的电视剧集叫《大明王朝》,讲的是嘉靖皇帝与海瑞的故事,有刀看得津津有味,逢人便对那部戏的编剧翘大拇指,但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认定其中的情节都来自对史实的考证。刘和平先生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坦言,戏中的“改稻为桑”完全是杜撰的。如果一味要求历史小说家对历史真实负责,那么《三国》、《水浒》、《杨家将》、《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就都无从传世了。用那么死板的标准去套《红楼梦》,曹雪芹会一文不值。

另外,金庸小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有刀是能够接受的。就叙述语言来说,金庸作品确实多面展现了汉语之美,比现行中小学教材中选入的许多作品语言美得多。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古龙的文字也各有特色,但他们不如金庸变化丰富。

网兄提到了《笑傲江湖》,那是金庸的一部上乘之作。曾有文学评论家把这部奇书视为政治寓言,有刀觉得不无道理。放眼社会,傻子结成帮抱成团并不鲜见。当然,网兄觉得“类似桃谷六仙这样的傻子以及一些半傻半不傻的武学宗师们在金氏作品中比比皆是,正是他们构成了金庸小说的主流人群”,此言未免不确,因为在金庸小说中,这号角色从来就是被调侃和嘲讽的对象,而非主流。

有些为武侠小说讲好话的人爱从伦理价值着眼,说金庸小说正气浩然,其实那纯属瞎捧。武侠小说中的“正义”从来就不是真正的故事主题,而只是打斗情节的道德包装物。金庸小说的文学性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与刻画,不是它诠释了某种民间正义。

记得很多年前,不少糊涂虫都嚷嚷过“文学要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其实生活未必是文学作品的源泉与土壤,文学或文学形象本身也未必高于生活。能够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源于天才作家的伟大心灵,而创作金庸作品集的那个金庸,是当得起天才之誉的。

[em05]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79504199[/lastedittime]编辑过]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我完全不同意网斑斑这篇文章的看法。一时还没想到怎么反驳。先随手找一句: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一,掌握知识,其二,学会思维。任何教育脱离了这两点都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那么,金庸的作品提供了怎样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模式呢?
——把“金庸的作品”几个字如果换成“童话作品”或者“科幻作品”,网斑斑还会同样问么?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呵呵,网兄这篇大作,有可能会烧成一座砖窑的。

文学或文化领域,现在也精细化了。精细化是多元化的产物,多元化的另一面,就是大家各有所好,各有所爱,不同的人爱好可以完全不同。金庸作品再优秀,也只是通俗小说的优秀,性质与柯南道尔没有太大的区别,非要把金庸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放到一个可怕的高度,再行质问或拷打,未必合适。比如(我不了解,只是猜测),《哈利·波特》如此畅销,英国人是否从社会正义的角度去拷问过作家呢?好莱坞整天打打杀杀,西方人是否担心社会秩序遭到倾覆呢?

如果“大闹天宫”没有引起社会大乱(从社会公正与法制昌明的角度去看,那只猴子可谈不上光辉正面),那么,金庸笔下的洪七公或桃谷六仙,应该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教材里谨慎选入些金庸作品,我还是可以认同的。理由有刀已经说了,兹不赘。

金庸的小说收到语文教材里,至少可以挤掉几篇毛选邓选。

网事兄归纳的教育目的也太单调了吧。读一篇课文,如果能了解一点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或者感受一下文字之美,或者陶冶一下性情,算不算得受到教益?

还有,网事兄若能如愿,小说中的古人集体体现出一种焕然一新的现代精神,这小说定然是失败的。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网事的帽子工厂怎么开到金大侠头上去了?!看小说不过是为了消遣,犯得着上纲上线、喊打喊杀吗?
轻听夜雨 水绵绵 琴隐隐  
仰望星空 光灿灿 月悠悠

先谢过刀兄在小文后大帖。

说说我看武侠小说的短暂经历:

虽然我看武侠小说比较早,但看的确实比较少,记得似乎还是78年的时候,就看过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这就快30年了,那时我还在读初中,书不很厚,比黄草纸稍好点的封皮,印刷十分粗糙,有点类似盗版,内容已经记不得了。

在此之前看过的基本是文革小说,只记得一本书名叫《铁旋风》的。稍稍放开点,印象深点的是《红岩》、《吕梁英雄传》。在这样背景下看武侠小说,那种痴迷简直无法言说,几百页的书,一个下午就看完,看完之后觉得不过瘾,再看一遍。接下来看的什么?没有了记忆。直到后来看金庸《射雕英雄传》以后,我和武侠小说的缘分,也基本走到了头,尽管偶尔也看一点。最后看的一部就是小文所提《笑傲江湖》,距今也有十四五年了。当时看《笑傲江湖》时的瞬间记忆,强大到连我自己都不太相信,复述给没看过的人听,就差背下来,在情节上几乎一点都没漏掉。

我并不反对、甚至也不反感武侠小说,诚如刀兄所说:“这些书的主要功能在于娱乐大众,载道和言志皆非其所长”,更由于我们经历过文革这样的历史,武侠小说哪怕再赖,其内在精神毕竟还是扬善去恶,至少不会像“文革小说”那样,挥霍“正义”以至到人伦错乱。

但是,我并不会因为此就给予武侠小说以“高度的”评价,既然其目的在于“娱乐大众”,而且结果也只能“娱乐大众”,那么,它的定位就应该相应准确。不论小说操持的如何的“正义”,过度诠释并不符合小说自身所具有的、几乎是先天性的特质。哪怕我们对金庸怀有一种无比的敬意,也无法据此证明武侠小说的伟大。

我在这里对武侠小说的意见并不仅仅缘于小说自身,更有缘于评论家们对小税的诠释。本小文涉及对小说历史的评价问题,是因为那时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学者”将小说解释为历史,并且说符合历史的实际、并且说的有鼻子有眼、并且毫不犹豫地赞美“这是五四以来最好的白话小说”,因此,我不得不回到小说中进行一番解析。

由此而引出的逻辑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理由:

其一,既然评论家说这就是历史,那么,我自然要向他们索要“历史的逻辑”,自然要求评论家告诉我,出现这些人物的历史依据在哪里?

其二,我所要的是“行为的逻辑”,通俗地说,故事编的要“圆”。以此相比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相比《魔戒》、《哈里波特》,相比《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其差距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以我们人类的经验,上述作品中人物的种种行为是可以解释的,是在我们经验之内的,而武侠小说中人物的种种行为却是无法解释的,是超出我们的经验的——刀兄哪天没事的时候,不妨随手从《笑傲江湖》里捞两个人物,分析下他们的行为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如此,金庸的文字再好,也不过是编了一个巨大而拙劣的谎言——对行为合理性把握的失控,正是武侠小说家,包括金庸在内无一例外的通病。

在一定的意义上,武侠小说所呈现的特质,和文革类的小说颇有“内合”之处,前者是对人类知性的扭曲,而后者则是对人类理性的背叛。知性的扭曲比较直观,比较容易暴露其缺陷,理论的架构也不容易建立,往往被轻易识破。这就是武侠小说的祸害远不如文革小说的地方,它的出现是自为的,没有外在的压力,至多导致几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心智迷惘,而文革小说往往是巨大的外在压力下的产物,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如果说它们之间存有某种共同点,这就是:基本都属于反智主义的。

因此,我也反对将这样作品以正面的姿态编入教材。

回闲人兄:

愚以为,这不是“把‘金庸的作品’几个字如果换成‘童话作品’或者‘科幻作品’”的问题,而是作品人物、事件前后的照应问题。一个人做一件事,总有一定的根据,放在小说里更应该是这样,所谓“高于生活”就是作者如何把这种经验性的内容总结的更加合理。小说固然是“虚构”的,即便虚构,也总需要一定的合理性支持,也许,总会有少数几个人是超出我们知性范围的,可是我们怎么想象在一部小说中的所有人都超出知性的范围呢?

可能,这涉及一个什么样的理论问题,也许我没有说清楚,但我希望闲人兄能够理解。

回泽雄兄:

被拍砖是意料中事,金粉的武功都是很厉害的。

不过,我反对的首先不是金庸的小说,而是理论家们的过度诠释。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地知道武侠小说的功能本来就是娱乐,又何必赋予其崇高的意义呢?

我并不以为洪七公、桃谷六仙们会引起怎样的社会性混乱,但要是将其比附于孙悟空的话,孙行者行为的正当性是洪七公们所无法比拟的。我可以想象老孙这样仙家的发疯,但我无法想像桃谷六仙们所担当的正义。

回紫壶:

我以为,我们的教育真的能做到知识和思维的双丰收,那功德,真的是无量又无量了。而且,我觉得,“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似乎是可以归纳在“知识”的领域的。且,我并不指望在写古人的时候要写出“现代人的精神”,而在这些武侠小说中,也不存在什么“古人的精神”,起码,我是没有看见。

回小船忽悠:

我被砸的满头是包,最开心的莫约就是你了,当然,看见你如此开心,我也很开心的——虽然我并没有上纲上线。嘿嘿。

由于今天白天没上网,迟复为歉。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79595166[/lastedittime]编辑过]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那天电视里百家讲坛,孔庆东谈金庸的小说之美,分析得真好。网事此文,有以非小说标准而以载道功用说事之嫌。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俺来凑个热闹撒。

愚以为对金大侠及其武侠作品的抬举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政府统战的需要。金大侠在港台的人脉、影响力非常人可比,而且其本人地确亲中共大陆方面,涉政的野心又不大,全在文化领域爱国为民的,所以邓公们——官方才会对他恩爱有加,推崇一下亦无伤大雅。

二是有稀释正统的作用。很多文化人之所以一再拔高金大侠作品的意义,除了武侠之类作品的风靡对政治的冲击较小可以稍无顾虑外,另一个意图就在于它能稀释正统官方文化,大可被极左人士目为和平演变文化之一种伎俩。

三是普通读者的胃口使然。文革飓风刚过,人们紧绷的心情也要放松一下。改革开发一起,这才有了邓丽君靡靡之音的盛行,才有了金大侠武侠小说的风行,何况金大侠的小说透着浓浓的中国人亚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小百姓的生活十分逼仄,什么正义、公理的大都只能在武侠怪异的行文中得到一丝丝的慰籍,放目现实好像真还没有一个切实的解决之道。

四是多元文化的勃兴,也为金大侠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诠释空间。正统的严肃状被消解了,非主流的文化得到了放大,被给予新的定位,但骨子里还是多与正统文化有抗衡的作用。

哈哈,瞎说一番。

俺也来砸砖 红色的是楼主的原文

    如果仅从阅读的角度而言,我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反感,而且书一捧上手还往往废寝忘食,但从未对其做过怎样的思考,因为我确实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情怀来看待小说。

    俺也很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而且只看金庸和古龙的部分作品,俺看书比较挑剔,如果一个作家的东东一开始就让俺觉得不对胃口,就不会再睬他的东东。金庸的小说不仅仅让楼主一个人废寝忘食,他拥有大批的废寝忘食的读者,其中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细节安排,感情投注,从艺术角度讲,无疑是超一流的。记得俺高一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同学告诉俺最后乔峰自杀的结果,俺甚至拒绝看第五本。俺不知道楼主看书有几种情怀,这几种情怀的排列顺序如何,大约楼主没把文学的艺术性列入前几名,所以才有前面的“仅从阅读的角度”之说。阅读给人的愉悦其实也很重要,还说《天龙八部》,金庸特别注意细节,例如给人物起名字,逍遥派的大佬们名字都很庄子,这在其他现代文学家们那里很稀见,就算有人说他煊艺,那也得有艺可煊才行。从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的角度说,阅读金庸也会有所收获,端看你看得细不细了。

    有许多读者对金著十分崇拜,我也未觉奇怪,小说情节的曲折已经到了离奇的程度,把读者“勾引”得如痴如醉也实在可以理解。然而,流行并不等于高尚,更不等于就一定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范式,因此将其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真的让我感到了困惑。

    小说情节的曲折并没有什么奇怪,金庸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离奇的情节符合人性,让匪夷所思的巧合入情入理,这种叙事的本领若不能作为一种尺度,不只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范式。流行自然不能等同于高尚,但不能说高尚一定不能流行,何况这个和高尚没有必然联系。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一,掌握知识,其二,学会思维。任何教育脱离了这两点都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那么,金庸的作品提供了怎样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模式呢?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掌握基本的语文技巧;其二,通过阅读培养对艺术的感受力;其三,通过阅读训练思维;其四,学会做人,明明德。金庸的作品在每一项都达标,甚至能够得到高分。

    金庸本人是小说家,是报人,是学者,同时他还是位历史学家,因此他的小说也多方面地具有了历史背景。但是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都是为情节服务的,是因为情节需要的存在而存在,完全不能等同于历史本身。比如,尽管读者可以通过《射雕英雄传》知道了历史上有过窝阔台这样的人,但历史上的窝阔台和小说中的窝阔台就是完全两回事,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基本上是虚拟的,将此知识作为历史知识显然是一种无效知识,在信息上则属于垃圾信息。人们可以知道这样信息的存在,但不能要求别人掌握这样的信息。

    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不管金庸干什么出身,他的文本一出现,就应该通过文本而不是他本人之前的身份评判文本。小说的涉及的内容不为情节服务,那要为什么服务呢,这句话有点滑稽。我们看金庸小说,很少有人会把它当作历史传记来读,用历史传记的要求去评价金庸小说,就像可爱的小新到海鲜店买肉馅和白萝卜一样,小新说的理直气壮,没有肉馅怎么开店,老板却很委屈,我这里是海鲜店。另外须知,我们许多真实的信息多从垃圾信息开始,俺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小时候听评书。信息的价值常常不是只有真实与否一个评判维度。

to be continued......

   

没有削皮刀,何来熟土豆?
以下是引用网事情缘在2007-05-20 01:17:25的发言:

、、、我并不反对、甚至也不反感武侠小说,诚如刀兄所说:“这些书的主要功能在于娱乐大众,载道和言志皆非其所长”,更由于我们经历过文革这样的历史,武侠小说哪怕再赖,其内在精神毕竟还是扬善去恶,至少不会像“文革小说”那样,挥霍“正义”以至到人伦错乱。

但是,我并不会因为此就给予武侠小说以“高度的”评价,既然其目的在于“娱乐大众”,而且结果也只能“娱乐大众”,那么,它的定位就应该相应准确。不论小说操持的如何的“正义”,过度诠释并不符合小说自身所具有的、几乎是先天性的特质。哪怕我们对金庸怀有一种无比的敬意,也无法据此证明武侠小说的伟大。

我在这里对武侠小说的意见并不仅仅缘于小说自身,更有缘于评论家们对小税的诠释。本小文涉及对小说历史的评价问题,是因为那时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学者”将小说解释为历史,并且说符合历史的实际、并且说的有鼻子有眼、并且毫不犹豫地赞美“这是五四以来最好的白话小说”,因此,我不得不回到小说中进行一番解析。

由此而引出的逻辑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理由:

其一,既然评论家说这就是历史,那么,我自然要向他们索要“历史的逻辑”,自然要求评论家告诉我,出现这些人物的历史依据在哪里?

其二,我所要的是“行为的逻辑”,通俗地说,故事编的要“圆”。以此相比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相比《魔戒》、《哈里波特》,相比《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其差距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以我们人类的经验,上述作品中人物的种种行为是可以解释的,是在我们经验之内的,而武侠小说中人物的种种行为却是无法解释的,是超出我们的经验的——刀兄哪天没事的时候,不妨随手从《笑傲江湖》里捞两个人物,分析下他们的行为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如此,金庸的文字再好,也不过是编了一个巨大而拙劣的谎言——对行为合理性把握的失控,正是武侠小说家,包括金庸在内无一例外的通病。

在一定的意义上,武侠小说所呈现的特质,和文革类的小说颇有“内合”之处,前者是对人类知性的扭曲,而后者则是对人类理性的背叛。知性的扭曲比较直观,比较容易暴露其缺陷,理论的架构也不容易建立,往往被轻易识破。这就是武侠小说的祸害远不如文革小说的地方,它的出现是自为的,没有外在的压力,至多导致几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心智迷惘,而文革小说往往是巨大的外在压力下的产物,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如果说它们之间存有某种共同点,这就是:基本都属于反智主义的。

因此,我也反对将这样作品以正面的姿态编入教材。

回闲人兄:

愚以为,这不是“把‘金庸的作品’几个字如果换成‘童话作品’或者‘科幻作品’”的问题,而是作品人物、事件前后的照应问题。一个人做一件事,总有一定的根据,放在小说里更应该是这样,所谓“高于生活”就是作者如何把这种经验性的内容总结的更加合理。小说固然是“虚构”的,即便虚构,也总需要一定的合理性支持,也许,总会有少数几个人是超出我们知性范围的,可是我们怎么想象在一部小说中的所有人都超出知性的范围呢?

可能,这涉及一个什么样的理论问题,也许我没有说清楚,但我希望闲人兄能够理解。

、、、

回网事兄:

在对金庸小说的评价方面,我与泽雄兄的见解并不完全相同。不可否认,金庸小说具有丰富的通俗娱乐元素,但我曾在某个帖子里提出,很有必要将“金庸小说”与其他的“武侠小说”区别对待。网事兄说“哪怕我们对金庸怀有一种无比的敬意,也无法据此证明武侠小说的伟大”,很有道理。在我看来,金庸小说中最有价值的文学贡献恰恰是其他几乎所有武侠小说都不具备的,而其他武侠小说固有的缺陷与不足也很难硬套到金庸头上。这方面陈墨先生作过非常精深细致的研究,为此他先后写了七八本专著,其观点、论据和注重比较的论证方法,有刀都深为认同。当然,如果评论家蹩脚,没能发现和体味金庸之妙,也不应由金庸负责。

金庸小说(包括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能够娱乐大众,但它却未仅止于此。随便举个例子,就说金庸小说的回目吧,《天龙八部》每一集的回目连缀起来,都是一首颇见功力的好词,《鹿鼎记》每一回的七言回目则都是从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中选录的对句,这都是前无古人的创造。说到叙述语言,我清晰记得当年读罢《鹿鼎记》首回,便感觉当代作家中大概只有金庸才有笔力写出堪与《红楼梦》相媲美的杰作。说金庸作品是“五四以来最好的白话小说”,就中国题材小说的叙述语言而论,实不为过。

网事兄对金庸的批评是以生活经验层面的合理性为基础的,假如这个标准成立,那么,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能在世界上享有今天这样崇高的文学地位便成了很大的笑话。如果金庸不过算是用较好的文字“编了一个巨大而拙劣的谎言”,那么写《地洞》的卡夫卡也几乎什么都不是——他们都将因“对行为合理性把握的失控”而丧失一流作家的地位。网事兄认为金庸小说有违背“行为的逻辑”之弊,有刀不苟同。好在网事兄愿意“从《笑傲江湖》里捞两个人物,分析下他们的行为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那正好是我相当熟悉的金庸小说,届时一定候教。

关于武侠小说具有反智主义的特质,我略有同感,但这个问题似不必过多关注,因为绝大多数武侠小说给读者提供的只是某种文化快餐,而快餐店卖出的,往往是垃圾食品。

[em05]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79651055[/lastedittime]编辑过]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以下是引用平头百姓大非在2007-05-20 11:46:44的发言:

俺来凑个热闹撒。

愚以为对金大侠及其武侠作品的抬举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政府统战的需要。金大侠在港台的人脉、影响力非常人可比,而且其本人地确亲中共大陆方面,涉政的野心又不大,全在文化领域爱国为民的,所以邓公们——官方才会对他恩爱有加,推崇一下亦无伤大雅。

二是有稀释正统的作用。很多文化人之所以一再拔高金大侠作品的意义,除了武侠之类作品的风靡对政治的冲击较小可以稍无顾虑外,另一个意图就在于它能稀释正统官方文化,大可被极左人士目为和平演变文化之一种伎俩。

三是普通读者的胃口使然。文革飓风刚过,人们紧绷的心情也要放松一下。改革开发一起,这才有了邓丽君靡靡之音的盛行,才有了金大侠武侠小说的风行,何况金大侠的小说透着浓浓的中国人亚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小百姓的生活十分逼仄,什么正义、公理的大都只能在武侠怪异的行文中得到一丝丝的慰籍,放目现实好像真还没有一个切实的解决之道。

四是多元文化的勃兴,也为金大侠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诠释空间。正统的严肃状被消解了,非主流的文化得到了放大,被给予新的定位,但骨子里还是多与正统文化有抗衡的作用。

哈哈,瞎说一番。

大非兄:

金庸跟所有人一样,也扮演着好几重角色。在我看来,作为一名作家的金庸相当了不起,他的作品文学成就斐然;作为一名报人和商人的金庸也很成功,获得了惊人的财富;作为社会活动家的金庸很有名,见过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与香港回归有关的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过特殊作用;作为围棋爱好者的金庸非常谦虚也非常幸运,有机会把世界顶级的高手邀到家中请益;作为教授的金庸则基本上浪得虚名,乏善可陈。

不过,你讲的那几条,有刀不能认同:

(1)金庸创办的《明报》是右派媒体,长期以来说它“亲大陆”还过得去,“亲中共”则完全谈不上。

(2)晚年金庸显然有问政之心(算不算“野心”则难以定论),精神状态也有点自尊自恋,他的小说写得好,是因为那时他还没老。

(3)金庸作品从来就不属于“正统文化”或“官方文化”的范畴,而他的文学贡献也集中在非官方层面。也就是说,认为金庸作品好,主要不是拿他跟所谓官方认可的主流文学作比较的结果。金庸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不是谁人为造成的,而是自然生成的。

(4)为金庸大声叫好、真心鼓掌的,很多不是普通读者。

[em05]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79672561[/lastedittime]编辑过]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哦,打开本页金砖横飞,把俺砸的满头大包,不过揉了几下脑袋之后,俺还是想继续申辩:

先回兮兮兄:实际上我从未将“载道”重望寄托于金氏及其武侠小说,我完全承认武侠小说存在的现实性和必然性,相反,我怀疑的是分析家们是否赋予了武侠小说以过于厚重的希冀。

说到孔庆东先生,固然他为章诒和的辩白使我感喟了一把,但从他对鲁迅的分析、对章诒和小说的解读、对朝鲜的赞美、与旷新年之争,使我对他从品格到学养产生了持续怀疑,尽管我无法确定这种怀疑的准确性,但我至少目前还不打算改变这种怀疑,因此,他的解读,哪怕我没看过,我也不会点头认同的——需要申明的是,这样的因人废“学”,仅为私下之见,用个比较生活化的语言说,就是听到“孔庆东”这个名字我就摇头——据说鲁迅听到章士钊的名字也摇头,就这么个意思。

 

俺觉得大非兄四条分析颇为中允、妥贴,可谓是“还原武侠小说本来面目”的评价,尤其“亚文化”之说,极为到位,赞同。唯“亲共”之说存疑,我印象中好像不是。

 

回削土豆皮刀:1、关于艺术性的问题,恰恰,我很难承认金庸小说里存在很高的“艺术性”,如果以这样的参照,琼瑶的小说里有哪部缺乏这样的特征呢?光看书名,也很诗意的啊,什么“却上心头”,什么“几度夕阳红”,什么“在水一方”,不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据吗?以琼瑶作品相比金庸,不过是情节不够复杂,场景不够宏大,但我还觉得更具备一点人文关怀呢。2、我说金庸及其他武侠小说存在“反智主义”倾向,兼而有之,也具有“反人性”的色彩,看这样的作品,我以为离人性的东西很远,而不是很近。3、教育的目的当然不是一条两条能够说尽的,可能我说了两条很不全面,但在这两条中舍弃任何一条,这样的教育,恐怕就很难说成功,是吧?4、关于情节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内容为情节服务这确是常态,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评论家在电视上对两者之间进行了不恰当的比较,这个评论家似乎还就是刀兄提到的陈墨先生。

 

本小贴写的不长,原因是,一方面,我没有做全面分析的打算,另方面,很多对小说的诠释是在电视上看来的,我没法子去做一一辩驳,只好做成一个小文章,因此,里面很多说法的理由也就无法一一解释了。

 

回刀兄,俺说的是让兄弟你捞两个人物分析分析呐,不是我啊。

即便金庸比别的作家高明,但也未必能够成为其作品伟大的理由,我始终认为评论家们存在过度诠释的嫌疑,而且越精细则越过度。刀兄以《天龙八部》和《鹿鼎记》为例,或许这算上金庸的创建,但是否又存在“削土豆皮刀”所说的那种“煊艺”之说呢?如果因为金庸有了这样的创建便可戴上“伟大”的桂冠,我想,这倒不如说中国当代小说家们不争气。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刀兄说“网事兄对金庸的批评是以生活经验层面的合理性为基础的”,可能我这这个问题上的叙述并不准确,而且现在也没想好用一个更加准确的描述方式来表达,这个俺先承认下“学艺不精”的事实,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想得出来了。但尽管如此,我也坚定的认为,金庸们的表述,不符合人的知性,这与马尔克斯与卡夫卡的区别大了去了。

也许,我会突然地研究起金庸了,也未可知,嘿嘿。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以下是引用网事情缘在2007-05-20 23:22:22的发言:

哦,打开本页金砖横飞,把俺砸的满头大包,不过揉了几下脑袋之后,俺还是想继续申辩:

先回兮兮兄:实际上我从未将“载道”重望寄托于金氏及其武侠小说,我完全承认武侠小说存在的现实性和必然性,相反,我怀疑的是分析家们是否赋予了武侠小说以过于厚重的希冀。

说到孔庆东先生,固然他为章诒和的辩白使我感喟了一把,但从他对鲁迅的分析、对章诒和小说的解读、对朝鲜的赞美、与旷新年之争,使我对他从品格到学养产生了持续怀疑,尽管我无法确定这种怀疑的准确性,但我至少目前还不打算改变这种怀疑,因此,他的解读,哪怕我没看过,我也不会点头认同的——需要申明的是,这样的因人废“学”,仅为私下之见,用个比较生活化的语言说,就是听到“孔庆东”这个名字我就摇头——据说鲁迅听到章士钊的名字也摇头,就这么个意思。

俺觉得大非兄四条分析颇为中允、妥贴,可谓是“还原武侠小说本来面目”的评价,尤其“亚文化”之说,极为到位,赞同。唯“亲共”之说存疑,我印象中好像不是。

回削土豆皮刀:1、关于艺术性的问题,恰恰,我很难承认金庸小说里存在很高的“艺术性”,如果以这样的参照,琼瑶的小说里有哪部缺乏这样的特征呢?光看书名,也很诗意的啊,什么“却上心头”,什么“几度夕阳红”,什么“在水一方”,不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据吗?以琼瑶作品相比金庸,不过是情节不够复杂,场景不够宏大,但我还觉得更具备一点人文关怀呢。2、我说金庸及其他武侠小说存在“反智主义”倾向,兼而有之,也具有“反人性”的色彩,看这样的作品,我以为离人性的东西很远,而不是很近。3、教育的目的当然不是一条两条能够说尽的,可能我说了两条很不全面,但在这两条中舍弃任何一条,这样的教育,恐怕就很难说成功,是吧?4、关于情节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内容为情节服务这确是常态,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评论家在电视上对两者之间进行了不恰当的比较,这个评论家似乎还就是刀兄提到的陈墨先生。

本小贴写的不长,原因是,一方面,我没有做全面分析的打算,另方面,很多对小说的诠释是在电视上看来的,我没法子去做一一辩驳,只好做成一个小文章,因此,里面很多说法的理由也就无法一一解释了。

回刀兄,俺说的是让兄弟你捞两个人物分析分析呐,不是我啊。

即便金庸比别的作家高明,但也未必能够成为其作品伟大的理由,我始终认为评论家们存在过度诠释的嫌疑,而且越精细则越过度。刀兄以《天龙八部》和《鹿鼎记》为例,或许这算上金庸的创建,但是否又存在“削土豆皮刀”所说的那种“煊艺”之说呢?如果因为金庸有了这样的创建便可戴上“伟大”的桂冠,我想,这倒不如说中国当代小说家们不争气。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刀兄说“网事兄对金庸的批评是以生活经验层面的合理性为基础的”,可能我这这个问题上的叙述并不准确,而且现在也没想好用一个更加准确的描述方式来表达,这个俺先承认下“学艺不精”的事实,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想得出来了。但尽管如此,我也坚定的认为,金庸们的表述,不符合人的知性,这与马尔克斯与卡夫卡的区别大了去了。

也许,我会突然地研究起金庸了,也未可知,嘿嘿。

 

回网事兄:

武侠小说基本上无可载道,这话应该不错。金庸当年创作他的小说时,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吸引读者,提高《明报》的销量,但他的作品除了塑造优秀的文学形象,还凝聚着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这也是不容否认的。孔庆东在央视“百家讲坛”评析金庸,我刚巧看过一回,坦率地讲,孔先生对金庸作品的艺术分析并不到位,比陈墨逊色得多。文学鉴赏离不开评论家,但有的评论家会品出作者没有的创意,或对作品真正的闪光点视而不见。这没办法,看运气。

大非兄的“四条分析”,加诸武侠小说不为无理,但用于评价金庸,则不敢苟同。同样,很多人把金庸与琼瑶划为同一档次的作家,在我看来绝对属于人为地鱼龙混杂,殊不可取。有刀不擅长文学批评,要让我从《笑傲江湖》里“捞两个人物分析分析”,这功课做起来太难(如果网事兄先行一步,分析了某个人物,有刀倒是愿意跟着起哄的),而且我还忽然产生了另一种感觉,即对于什么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怎样的小说家才算得上顶级等等,有刀跟网事兄的认识标准说不定有些差别。说到底,金庸是否伟大,取决于伟大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我的内心,一时难以用精准的语言文字详加描摹,但只要把两部我读过的小说摆在一起,孰优孰劣,我是很乐意给出自己的评鉴结论的。网事兄不妨举出一两部你认为伟大的小说来,拿它们跟《天龙八部》、《鹿鼎记》对照,有刀会把我的比较结果告诉你。

金庸与马尔克斯、卡夫卡迥然不同,这是事实,而许多批评金庸的说法同样构成对那两位外国优秀作家的贬低——例如不合乎生活经验或一般人的理性——从中我得出的经验教训是,以那样的理由来否定金庸作品的艺术价值,思路不对。

 [em05]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79730410[/lastedittime]编辑过]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今最佳小说评选委员会的委员,所以说的都不算数!正如大部分人看小说是一种娱乐,评小说也是一种娱乐,而看对小说的评论就非常娱乐了,呵呵。

回刀兄:

金庸小说的高明,在武侠小说内翘大拇指,说第一,我没意见;说里面有“中国文化传统”也无可厚非;说他和琼瑶在一个“档次”当然也可以商榷,我以为琼瑶“说故事”的能力,显然不如金庸,在小说结构的安排上,也逊色不少。但即便金庸有如此之多的“优势”,在网事这里也无法把“五四以来中国最优秀的白话小说”的桂冠戴在金庸头上。既然刀兄命俺举例,俺只好从命,硬着头皮说两部吧:要说对汉语的驾驭,我以为金庸比不上早年的沈从文,甚至也比不上做了汉奸的胡兰成;要说对中国侠客文化的把握,我却以为鲁迅的《铸剑》要高明的多,虽然《铸剑》只是个中短篇,那种魔幻主义色彩的流露,迄今没几个能赶上的;要说对小说整体性的把握,尽管这些小说的所展现的时代大可推敲,但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金光大道》,陈忠实的《白鹿原》其艺术水准绝对不在金庸之下。

能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诗词歌章展现出来,这固然是种能耐,而能将其搓碎,揉在里面,那才是种真功夫。金庸缺乏这个。

下转一文,和上述讨论无干:

……说话间,那个自称馨儿的玄衣女子突然飘身而去,那身形之快简直令人难以喘息,可是站这儿的何许人也?只见尘封剑侠眼角迅速地瞟将过去,在这一眼之中他看清了,看清了这女子身形的来历,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却使尘封剑大惊失色,难道?难道??

原来,这馨儿的飘身之功竟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幻影,而尘封剑侠正是为此而来。早在三十多年前,江湖上有个令所有武林中人色变的大魔头,叫做千年八戒,千年幻影正是他的武门独学,此功练成之后来无影去无踪,取人项上人头如探囊取物,甚至,被取人头者都不知道是何人所为,就做了冤死鬼,不过这千年八戒行事倒也磊落,每每完事,必留下“取人头着,千年八戒也”。只是他杀人如麻,心狠手毒,绝不留任何活口,所以江湖之上极少有人看过他的真面目,但他恶名远扬,一提“千年八戒”四字,无人不心惊肉跳,生怕这无妄之灾落到自己的头上。本来,这千年八戒也无此凶恶,只为和万年猴头争做天下第一,结果比武之中落败,怎奈,他气量太小,于是去做了人听人怕的大魔头。这万年猴头倒也心怀慈悲,有心把天下第一的名分让了,不想因护送师父亿年唐僧去邓府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这方圣地,现在正在满地球乱转)取经,山高路远,此事也就耽搁了,路上他收了个徒儿,也就是这尘封剑了,经过三十余年的修炼,这位尘封剑侠已学武成精,武功独步天下,身揣武林罕世无双的武学秘籍《野驴行吟》。剑侠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他师父把他放出江湖的目的,也就是希望他能把这本秘籍亲手交给千年八戒,以了自己的的一段夙愿,望他能收起魔心,弃恶从善。

不想,这千年八戒却也收了个弟子,关键是还学会了大恶魔法千年幻影,尘封剑侠心想,莫非这馨儿也和她师傅一样地……,这人世间岂不是又要哀鸿遍野、饿殍遍地?芸芸众生岂不是又要生灵涂炭、饱受劫难?不敢想,不能想…………

话说这馨儿日着红装,笑魇迷人;夜披玄衣,身手敏捷。若非剑侠亲眼所见,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红扑扑的红装姑娘和黑森森的玄衣女子居然是同一个人,千年幻影在她那儿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她手中还有两件独门兵器,简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她左手拿的是80G的电脑、右手捏的是一枝叫MP3的暗器,运用自如,更使她如虎添翼,剑侠心底暗暗叫苦:她功力如此深高莫测,我如何应付得了?不过转念一想,难道她不也是为他师傅的《野驴行吟》而来么?何况,馨儿毕竟为女儿家家,真的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吗?于是尘封剑侠上去几下,先把自己打得头破血流,使用一个小小的花招,把秘籍送了过去,而且,由此得知,这馨儿不仅师出名门正派,竟还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早在剑侠光临之前就降伏了千年八戒,欲知这剑侠用了怎样的技法送去了这部秘籍、这馨儿又是如何降伏千年八戒、他们后来又做了如何惊天动地的大事?诗曰:

千年八戒非真功,万年猴头技也穷;

剑侠只为馨儿来,却看馨儿笑尘封。

这正是:

闲来无心插闲枝,枝枝茂盛;奇剑有意舞奇招,招招多情。

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79732812[/lastedittime]编辑过]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基本同意网事兄的几个观点


1:金庸小说好看
   我从高中开始看金庸小说,至今已看了好几轮,其中一些特别钟爱的,如《倚天屠龙记》,至少完整看过五遍。金庸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引人入胜的情节,一方面是作者匪夷所思的想象力,二是丰富细节组成的庞大情节段落,三是作者将普通人的情感融入离奇故事中,读者阅读时容易代入自己,而古龙笔下的人物情感过于极端,行为较少逻辑,很难打动人,古龙只好自己跳出来大吹大赞那些情感,带着读者感动。

2:从金庸小说的“历史”中学不了真正的“历史”
   “历史”不过是金庸的叙事工具,进入小说中的历史,是剪裁过后的历史,作不得真。引进“历史”的好处有几点。一是吸引眼球,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读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就象电视电影要请明星来演一样,最起码有个脸熟,读者少了陌生感,看着心里塌实。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颠覆一下,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快感,“大话”类作品为何那么受欢迎,由此可见一斑,某种程度上,武侠小说也是“大话”。三是落实“正义感”,无论金庸小说中的“正义”是否恰当,但“正义”无疑是武侠小说奉献给读者的必备粮食,引进“历史”,可以容易的区别正邪阵营,使读者迅速在感情上站好队,孰正孰邪比较分明。四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这一点,非“历史”不可为,古龙小说把历史完全撇开,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就谈不上了。
  
3:金庸小说的人物不太现实
   武侠小说的人物性格和其中的武功一样夸张,或者说是简单。武侠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比如重义气守信诺,比如不欺凌弱小,比如门户森严,等等。现实世界也有道德信条,但常人没有武侠世界人物那么讲原则。拿《笑傲江湖》为例,田伯光就是典型,他有自己的行事原则,采花也采的铁骨铮铮,简直是找阉。网版提到的桃谷六仙也是如此,他们是金庸创造出来活跃气氛的,类似的还有周颠、包不同等人,说傻不傻,一会儿天真,一会儿撒泼,但一看就是干不出坏事的,顶多惹人发发脾气,还可博个真性情的美名。

4:金庸小说中的“正义”不宜过于拔高
   武侠世界自有其对正义的理解,不可与现实一概而论。武侠小说中正邪的区分不是以现实世界的标准,比如向问天,在金庸笔下无疑是个正面形象,但若以现实标准来考察他,其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行为方式,恐怕不比吃人博士汉尼拔更正面。


至于金庸小说是否担得起“五四以来最好的白话小说”,我看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不多,难以评价。但就我的阅读范围来看,金庸小说是最好的。

以下是引用网事情缘在2007-05-21 15:30:09的发言:

回刀兄:

金庸小说的高明,在武侠小说内翘大拇指,说第一,我没意见;说里面有“中国文化传统”也无可厚非;说他和琼瑶在一个“档次”当然也可以商榷,我以为琼瑶“说故事”的能力,显然不如金庸,在小说结构的安排上,也逊色不少。但即便金庸有如此之多的“优势”,在网事这里也无法把“五四以来中国最优秀的白话小说”的桂冠戴在金庸头上。既然刀兄命俺举例,俺只好从命,硬着头皮说两部吧:要说对汉语的驾驭,我以为金庸比不上早年的沈从文,甚至也比不上做了汉奸的胡兰成;要说对中国侠客文化的把握,我却以为鲁迅的《铸剑》要高明的多,虽然《铸剑》只是个中短篇,那种魔幻主义色彩的流露,迄今没几个能赶上的;要说对小说整体性的把握,尽管这些小说的所展现的时代大可推敲,但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金光大道》,陈忠实的《白鹿原》其艺术水准绝对不在金庸之下。

能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诗词歌章展现出来,这固然是种能耐,而能将其搓碎,揉在里面,那才是种真功夫。金庸缺乏这个。

、、、

回网事兄:

有句话叫文无什么武无什么,对不对?金庸小说是不是“五四以来中国最优秀的白话小说”,说穿了是个涉及个人阅读喜好的话题,形成不了共识也不打紧。不过,既然各表一词,该说清楚的话还是要说。

沈从文先生是我相当喜欢的作家之一,但论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刀认为金庸远胜沈从文,不光是叙事语言,作为小说家,金庸在几乎所有重要方面都占明显优势。至于汉奸胡兰成,据说他文字功夫很好,但他的文章我读得很少,小说则根本未读过,难以置评,等哪天读了,再把读后感报呈网事兄吧。

鲁迅没写过长篇小说(依有刀私见,他也写不出来),如果按传统理论看鲁迅小说,由于塑造了若干典型人物,鲁迅已名垂现代文学史无疑,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高不等于他的小说胜过金庸。有刀读过《铸剑》,感觉那个短篇只是稍具武侠风味而已,跟金庸的煌煌巨著自然没法比,便是与《越女剑》、《白马啸西风》相较,也差了好几个等级。如果在武侠小说的范围里评论《铸剑》,把它视为一篇习作可也。

至于网事兄提及的另几部长篇,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金光大道》和陈忠实的《白鹿原》,换了有刀,是无论如何都不肯将之与金庸小说放在同一个水准作比较的。特别是前两本,有刀连借来重读一遍都缺乏兴趣,而金庸小说,有刀却搜集了许多版本,至今仍在不断重读中。

[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以下是引用网事情缘在2007-05-21 15:30:09的发言:

、、、

下转一文,和上述讨论无干:

……说话间,那个自称馨儿的玄衣女子突然飘身而去,那身形之快简直令人难以喘息,可是站这儿的何许人也?只见尘封剑侠眼角迅速地瞟将过去,在这一眼之中他看清了,看清了这女子身形的来历,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却使尘封剑大惊失色,难道?难道??

原来,这馨儿的飘身之功竟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幻影,而尘封剑侠正是为此而来。早在三十多年前,江湖上有个令所有武林中人色变的大魔头,叫做千年八戒,千年幻影正是他的武门独学,此功练成之后来无影去无踪,取人项上人头如探囊取物,甚至,被取人头者都不知道是何人所为,就做了冤死鬼,不过这千年八戒行事倒也磊落,每每完事,必留下“取人头着,千年八戒也”。只是他杀人如麻,心狠手毒,绝不留任何活口,所以江湖之上极少有人看过他的真面目,但他恶名远扬,一提“千年八戒”四字,无人不心惊肉跳,生怕这无妄之灾落到自己的头上。本来,这千年八戒也无此凶恶,只为和万年猴头争做天下第一,结果比武之中落败,怎奈,他气量太小,于是去做了人听人怕的大魔头。这万年猴头倒也心怀慈悲,有心把天下第一的名分让了,不想因护送师父亿年唐僧去邓府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这方圣地,现在正在满地球乱转)取经,山高路远,此事也就耽搁了,路上他收了个徒儿,也就是这尘封剑了,经过三十余年的修炼,这位尘封剑侠已学武成精,武功独步天下,身揣武林罕世无双的武学秘籍《野驴行吟》。剑侠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他师父把他放出江湖的目的,也就是希望他能把这本秘籍亲手交给千年八戒,以了自己的的一段夙愿,望他能收起魔心,弃恶从善。

不想,这千年八戒却也收了个弟子,关键是还学会了大恶魔法千年幻影,尘封剑侠心想,莫非这馨儿也和她师傅一样地……,这人世间岂不是又要哀鸿遍野、饿殍遍地?芸芸众生岂不是又要生灵涂炭、饱受劫难?不敢想,不能想…………

话说这馨儿日着红装,笑魇迷人;夜披玄衣,身手敏捷。若非剑侠亲眼所见,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红扑扑的红装姑娘和黑森森的玄衣女子居然是同一个人,千年幻影在她那儿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她手中还有两件独门兵器,简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她左手拿的是80G的电脑、右手捏的是一枝叫MP3的暗器,运用自如,更使她如虎添翼,剑侠心底暗暗叫苦:她功力如此深高莫测,我如何应付得了?不过转念一想,难道她不也是为他师傅的《野驴行吟》而来么?何况,馨儿毕竟为女儿家家,真的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吗?于是尘封剑侠上去几下,先把自己打得头破血流,使用一个小小的花招,把秘籍送了过去,而且,由此得知,这馨儿不仅师出名门正派,竟还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早在剑侠光临之前就降伏了千年八戒,欲知这剑侠用了怎样的技法送去了这部秘籍、这馨儿又是如何降伏千年八戒、他们后来又做了如何惊天动地的大事?诗曰:

千年八戒非真功,万年猴头技也穷;

剑侠只为馨儿来,却看馨儿笑尘封。

这正是:

闲来无心插闲枝,枝枝茂盛;奇剑有意舞奇招,招招多情。

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是个什么东东?[em06]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胡兰成的语言雅的过了头,接近于涩,算不上好吧

先回兮兮兄:实际上我从未将“载道”重望寄托于金氏及其武侠小说,我完全承认武侠小说存在的现实性和必然性,相反,我怀疑的是分析家们是否赋予了武侠小说以过于厚重的希冀。

-------------------

单从网事文章《我读金庸:社会公正与秩序的颠覆》标题,我感觉是网事'赋予了武侠小说以过于厚重的希冀。"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说到思维,这是比知识的真伪更严重的问题,因为知识的真伪还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中加以修正,而思维方式的错误将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当作一种教化,影响的则是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

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文学思维、哲学思维、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物理思维,其间的差别可能很大,认识的对象是什么,要用什么眼光去看待,这才是思维,楼主拿出一个影响民族思维,可能给一个群体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大帽子吓唬人,底气不足?

    不论是金庸哪一部小说,其中的人物以及人物所具有的特点,他们之所以存在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依据?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现实的必然?那些绝世高手们的绝世武功哪一个不具有神启式的神秘色彩?他们的行为、行踪有几位不具有鬼魂式特征?他们的由来到底是中国的哪一段历史和哪一段文化的产物?所代表的又是中华民族中哪一部分人的、什么样精神?在最著名的《笑傲江湖》里有兄弟六个叫桃谷六仙的,就是六个傻子,这六个傻子的功夫在众多武林高手中也是惊世骇俗的了,如果说一个傻子能达到某种成就我还真可能相信,但说什么我也不信六个傻兄弟都会有如此之高的悟性。类似桃谷六仙这样的傻子以及一些半傻半不傻的武学宗师们在金氏作品中比比皆是,正是他们构成了金庸小说的主流人群。我想请问,这样的社会群体的产生又是基于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

    金庸的小说,人物塑造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充分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这是近代以来其他华语作家不能比拟的,甚至多数外国小说也不能望其项背。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说,不管人有什么样的境遇,遇到什么事情,只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人性的逻辑,能够感动人、吸引人甚至让人觉得武侠世界也是一个真实的世界,那就是作者的成功。金庸小说中的绝世武功恰恰写得符合巧合加机缘的原则,几乎没有做梦中间神仙托梦得来的,神启式的神秘色彩?您看过金庸的小说吗?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舛,却不具有鬼魂式的特征,那个是恐怖小说,金庸的不是。小说的人物是否一定要代表哪一段文化、哪一部分,哪样的精神?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让人有共鸣,现实题材的小说达到已经不容易,何况是世俗之外的武侠世界?任何情节的设定,都是为表现人性服务的。桃谷六仙并不是金庸小说的主流人物,周伯通情商差,武功智商高,这也符合实际,很多人专业领域是高手,生活方面一塌糊涂,有什么好奇怪。只能说你还是一根筋思维。

有些学者很看重金著中的“正义”意识,正义在文学中的表现确实是很重要的话题。然而,文学中的正义绝不能仅仅出自于一种天然的情感,尤其在现代社会,任何正义都必须要以法制为基础。《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口称他以“正义”杀死了上百个大奸大恶之徒,然而,任何一个社会果真以此作为“正义”的基石,那么,这样的社会永远是野蛮的,不可能向人们昭示文明与进步。也许洪七公是个“古人”,他可以信口开河地表现出自己的“正义观”,但是请不要忘记,塑造这个“古人”形象的作者却是在各种现代化媒体上频频露面的谦谦君子啊,而他生活在一个更完善、更先进的法治社会里。

武侠小说本来就和世俗世界有所区别,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简直就是暴徒,唐基柯德,大战风车,傻瓜一枚。生活世界的某些法则,在文学中并不通行,否则就没有魔幻、神话等文学形式,浪漫主义最好也关张大吉。

    面对这些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的角色们真不知该给予怎样的评价。他们大多数行为怪异、行动诡谲,他们大多数不明事理、杀人如麻,他们大多数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纠缠不清、大打出手,他们大多数还经常表现出神经质式的冲动。然而,就是他们却是正义的主体力量、崇高的道德化身,还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比之更加可悲的呢?正如那个桃谷六仙,因为和令狐冲挂上了关系,于是也成了正义群体中的佼佼者,这种“无厘头”式的正直、由这种心智残缺者担当的社会正义,其实宁可不要!因为他们才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的颠覆者。

不知道楼主怎么得出这些角色是源于生活低于生活这一结论,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还是生活在基本的道德价值体系之中,只不过他们实现价值的手段更为极端,给无法这么做很想这么做的人提供一个解气的途径,武侠小说中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有自己的逻辑和法则,暴力手段固然存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制衡暴力的力量。用公民社会、宪法条款考量文学作品,大家都别看书了。

    更有甚者,有些论者将金庸的小说誉为五四以来最好的白话小说,这真的叫人惊慌失措,完全瓦解了五四运动所构筑的人道主义精神,根本上无视五四以来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理性。而今,正是这样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却要传授给青年一代,真叫人无可奈何。因此,我只能说,这是我们今天智慧的堕落,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青年一代在疯癫的人群中成长,并接受他们的熏陶。何去何从?

楼主镇定,不必为此惊慌失措,五四运动有没有建构起人道主义精神,我还没看见,五四以来的批判和解构精神到很厉害呢,五四的文化遗产很多,理性算不算,我看还要打个问号。金庸小说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现代汉语的丰富和完善,倒是值得今人好好学习一下的。思维虽然重要,语言也很重要,楼主自己老早就看了金庸小说,还这么“理性”的忧患着,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今天的青年无所适从。

没有削皮刀,何来熟土豆?
以下是引用绿骄阳在2007-05-21 17:36:24的发言:
胡兰成的语言雅的过了头,接近于涩,算不上好吧

我读过《今生今世》、《禅是一枝花》,喜欢胡语,我认为又雅又好。

花花不花
胡兰成写过长篇小说么——或再宽泛些,他写过小说么?[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知道有这个帖子,一直没有点开,因为我知道,点开俺得说话。

好在,有刀兄们说了不少了,俺基本同意。(不同意的是他说的另一句话,他说他怀疑鲁迅能写长篇,而我认为,这个是不容怀疑滴。)

去年去过南方出差,早晨被朋友拉起来开了一把小胃,哦,南方的早点真叫丰富,使习惯开水泡白饭或者葱饼包油条的我,把本来不大的眼睛狠狠的睁大了一次,尽管我不经常地做饕餮之徒,但还是忍不住大快朵颐,状如动物凶猛。朋友讥笑我没见过世面,不过几道复杂的点心而已,接着还有中餐,中餐之后还有晚餐呢。

一日三餐各司其职,其实不过是种常态,早餐的繁复并不能取代晚宴的盛大,虽然人数不多,因此排场不大,但那份庄重还是显见的。

假如,我企图将武侠小说当作必不可少的一餐,而且是十分丰富的一餐,以私下意见,还是当作早餐比较合适——不仅我私见如此,我那几位作为武侠小说拥趸朋友几乎也是这样的意见。比方我那以忠厚平实著称的兮兮兄,因为我以《社会公正与秩序的颠覆》为题,他就批评我说:老网,我还觉得你对武侠小说赋予了过重的希冀呢。而我那敏锐善辩的刀兄也言之凿凿地告诉我:武侠小说基本上无可载道,这话应该不错。呀,更不能忘记的我还有个天真率直,伶牙利齿的平平MM,她一半娇嗔一半恼怒地对我说:老网哥哥,虽然你也喜欢吃早餐,可我并没看你把它当作晚餐吃啊。

是啊,既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顿不错的早餐,我为什么要将其当作晚餐进行挑剔一番呢?当然,还是事出有因,比方有几位专门研究这顿早餐的大厨就郑重其事地宣称:这不仅是顿早餐,而且这是一顿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早餐,吃了这顿早餐,你就是吃了从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最好的大餐。

举个例子吧。当裘千仞问谁有资格杀他的时候,一个叫洪七公讨饭头子跳将出来说,我能啊,我都杀了二百七十多个大奸大恶之徒了,你这么坏,我怎么就不能杀你呢?这原本是句姑且说之,姑且听之的话,别说这姓洪的老先生在小说中杀人,就是他老人家在里面当皇帝,估计我也不会说不行的,只是我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这个人物的时候,还是多多避免一点弘扬的意味,免得把我们当下的观念与书本里的人物牵扯的不干不净。不过大厨们却异常地津津乐道地说,你看,整本书的人物都没有资格,只有洪七公有资格,他杀的多么壮烈,多么大义凛然。哦,因为自己过去杀过人,就有资格现在继续杀人,即便算杀的算是恶人吧。这到底算是一种什么资格呢?大概只有鬼知道了。对了,前几天还看过一篇关于电影《决裂》的评论,勾起我现在看起来也算颇为漫长的记忆,那龙国正还说上大学手上老茧就是资格呢。

幸好说这样话的不是孔庆东,否则以我对老孔偏执的感情,上去抽他两嘴巴也是可能的,而且我还能找到十足的理由。老孔的嘴巴没有抽着,我却与武侠小说——当然也包括金庸,结下了梁子。

类似的评价话语在大厨师那里几乎多如牛毛,可平平告诉我,这很符合人性呢,符合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啊,人性中怎么能没有恶、没有野蛮的一面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厚道的和郭靖差不多,这世界大概也一点都不好玩了。可是,如果作为读者,作为一个评价者,把这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当着一种合理性和正当性进行诠释,那我不知道平平是不是会要的了。平平还说,你不是看了还保持着充分的理性,你怎么知道别人看了就不理性呢?哎呀,我可没把别人看的比我更加糟糕,我绝对不会认为谁看了这个就会去杀人的,但,至于我们在现时代,是否将继续以此作为我们的正义就未可知了,以我比较拙劣的理解,我以为我的几个朋友就认为洪七公的正义是应该得到弘扬的。可我并不敢说我朋友们的心智有多迷惘,只能说这个叫金庸的老家伙实在太滑头了。

继续回到我的餐桌上吧。武侠小说是什么呢?不过是晚餐之后的回味,吃过饭,抹抹充满油渍的嘴巴说:其实早上的早餐也不错哎。而金庸呢,也就是不错的早餐中大家都喜欢的那道点心,手工精细一点,颜色好看一点,味道可口一点,而基本材料,说不定就是我们平常吃的一块豆腐而已。当然,还可以经常吃,经常性地赞美如何地好。其实,只要说声好吃,差不多就是这道早餐的全部意义了。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79825605[/lastedittime]编辑过]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这个帖子掐的不对嘴,本来主帖讨论的是学界对金庸的崇高评价是否合适,后面的讨论转向了针对金庸本身,呵呵
以下是引用网事情缘在2007-05-22 14:33:07的发言:

去年去过南方出差,早晨被朋友拉起来开了一把小胃,哦,南方的早点真叫丰富,使习惯开水泡白饭或者葱饼包油条的我,把本来不大的眼睛狠狠的睁大了一次,尽管我不经常地做饕餮之徒,但还是忍不住大快朵颐,状如动物凶猛。朋友讥笑我没见过世面,不过几道复杂的点心而已,接着还有中餐,中餐之后还有晚餐呢。

一日三餐各司其职,其实不过是种常态,早餐的繁复并不能取代晚宴的盛大,虽然人数不多,因此排场不大,但那份庄重还是显见的。

假如,我企图将武侠小说当作必不可少的一餐,而且是十分丰富的一餐,以私下意见,还是当作早餐比较合适——不仅我私见如此,我那几位作为武侠小说拥趸朋友几乎也是这样的意见。比方我那以忠厚平实著称的兮兮兄,因为我以《社会公正与秩序的颠覆》为题,他就批评我说:老网,我还觉得你对武侠小说赋予了过重的希冀呢。而我那敏锐善辩的刀兄也言之凿凿地告诉我:武侠小说基本上无可载道,这话应该不错。呀,更不能忘记的我还有个天真率直,伶牙利齿的平平MM,她一半娇嗔一半恼怒地对我说:老网哥哥,虽然你也喜欢吃早餐,可我并没看你把它当作晚餐吃啊。

是啊,既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顿不错的早餐,我为什么要将其当作晚餐进行挑剔一番呢?当然,还是事出有因,比方有几位专门研究这顿早餐的大厨就郑重其事地宣称:这不仅是顿早餐,而且这是一顿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早餐,吃了这顿早餐,你就是吃了从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最好的大餐。

举个例子吧。当裘千仞问谁有资格杀他的时候,一个叫洪七公讨饭头子跳将出来说,我能啊,我都杀了二百七十多个大奸大恶之徒了,你这么坏,我怎么就不能杀你呢?这原本是句姑且说之,姑且听之的话,别说这姓洪的老先生在小说中杀人,就是他老人家在里面当皇帝,估计我也不会说不行的,只是我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这个人物的时候,还是多多避免一点弘扬的意味,免得把我们当下的观念与书本里的人物牵扯的不干不净。不过大厨们却异常地津津乐道地说,你看,整本书的人物都没有资格,只有洪七公有资格,他杀的多么壮烈,多么大义凛然。哦,因为自己过去杀过人,就有资格现在继续杀人,即便算杀的算是恶人吧。这到底算是一种什么资格呢?大概只有鬼知道了。对了,前几天还看过一篇关于电影《决裂》的评论,勾起我现在看起来也算颇为漫长的记忆,那龙国正还说上大学手上老茧就是资格呢。

幸好说这样话的不是孔庆东,否则以我对老孔偏执的感情,上去抽他两嘴巴也是可能的,而且我还能找到十足的理由。老孔的嘴巴没有抽着,我却与武侠小说——当然也包括金庸,结下了梁子。

类似的评价话语在大厨师那里几乎多如牛毛,可平平告诉我,这很符合人性呢,符合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啊,人性中怎么能没有恶、没有野蛮的一面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厚道的和郭靖差不多,这世界大概也一点都不好玩了。可是,如果作为读者,作为一个评价者,把这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当着一种合理性和正当性进行诠释,那我不知道平平是不是会要的了。平平还说,你不是看了还保持着充分的理性,你怎么知道别人看了就不理性呢?哎呀,我可没把别人看的比我更加糟糕,我绝对不会认为谁看了这个就会去杀人的,但,至于我们在现时代,是否将继续以此作为我们的正义就未可知了,以我比较拙劣的理解,我以为我的几个朋友就认为洪七公的正义是应该得到弘扬的。可我并不敢说我朋友们的心智有多迷惘,只能说这个叫金庸的老家伙实在太滑头了。

继续回到我的餐桌上吧。武侠小说是什么呢?不过是晚餐之后的回味,吃过饭,抹抹充满油渍的嘴巴说:其实早上的早餐也不错哎。而金庸呢,也就是不错的早餐中大家都喜欢的那道点心,手工精细一点,颜色好看一点,味道可口一点,而基本材料,说不定就是我们平常吃的一块豆腐而已。当然,还可以经常吃,经常性地赞美如何地好。其实,只要说声好吃,差不多就是这道早餐的全部意义了。

网事兄:

这么说吧,假如你我各得了一套36册的《金庸作品集》,在书房里怎么摆放,估计会有很大的差别。有刀一定会把它搁在最显眼又最方便抽取的位置,而网事兄呢,可能会把它塞到某个抽屉的角落里去。我们都没错。

同为读书人,阅读的趣味不必完全一样,对同一本书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只要还能经常翻翻自己喜欢的书,我们就拥有了一种很深的幸福。

[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有刀兄不想再提这个话题了?

谁来接着掐?

[em02][em02][em02]
以下是引用心中有刀在2007-05-22 19:39:21的发言:

网事兄:

这么说吧,假如你我各得了一套36册的《金庸作品集》,在书房里怎么摆放,估计会有很大的差别。有刀一定会把它搁在最显眼又最方便抽取的位置,而网事兄呢,可能会把它塞到某个抽屉的角落里去。我们都没错。

同为读书人,阅读的趣味不必完全一样,对同一本书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只要还能经常翻翻自己喜欢的书,我们就拥有了一种很深的幸福。

[em05]

刀兄:

俺的书架已经非常局促,70%的书都是横放的,说实话,俺已经顾不上我的阅读对象,而是以最大可能的存放量为标准,具体到金庸作品,我并不反感,没事看看,也是很好玩的。

说到阅读兴趣和评价的不同,这是肯定的,因此在讨论中各持己见也是常态,而我觉得,收获一种认识方式比相比得到一定的结果,可能要重要的多。谢谢刀兄和俺掐这一大架,嘿嘿。

[em01]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