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里对于四声“泡”字解释是这样的:①气体鼓成的球状体。如:水泡;②泡状物。如:灯泡。 时下流行的词语:泡网,泡吧,泡妞,却没有在辞海找到任何解释。我这样理解:这些词里,泡是动词,指一种行为,一种状态。这就象人们通常说:我去泡泡菜。其实说“我去泡菜”语法也说得通,泡指一个动作,菜指动作所指物体。而“泡泡菜”更多是为了顺应人们的语言习惯。既都称为“泡菜”了,何须再泡?反过来,假设说:我去泡泡网,我去泡泡吧,我去泡泡妞,则别扭得多。因为人们习惯语言里,泡网、泡吧、泡妞已经涵盖了动作及所指对象。 罗嗦这么半天,我不是为说这个“泡”字,也不是为说如何“泡”,我是要说说“泡网”。“泡吧”我还没尝试过,“泡妞”倒有过一次,只因人家误认了我是男人,算不上泡。数来数去,只有说“泡网”。
网络这东西,跟抽烟喝酒差不多,是有瘾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及,凡有大学问、大作为者,皆有三种境界。其中第二种境界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我想说,泡网之人,皆有此症候。这网一旦“泡”上,便是离也不行、断也不能了。没事上网转转,遛遛,看看。不管干点啥,就是要每天守在电脑前那么片刻,要“泡泡”才安心。 时下流行传统媒体作家“泡网”,天涯有不少,新浪有不少,真名也有不少。要说这作家“泡网”能泡出点经济效益来,我还真没看出来。倒是“泡网”给不少网络写手带来莫大经济利益。靠“泡网”泡出名的网络作家不胜枚举。最近发现天涯诸多写手都在帖子后跟个“寻求出版”的小尾巴,可见“泡”功能之强大,使人利欲之膨胀,绝非什么“研讨会”能企及。这么说可能伤害了诸多泡网作家的感情,我要强调的是:人家泡为泡出版,他们泡呢,其实也无非图个乐和。可见同为“泡”,心态却天差地远。 古人读书讲究,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有不少作家朋友,他们喜欢“两耳不闻天下事,关起门来著闲书”。好像作家都喜欢在住宅之外找个清静场所,关起门来看书写书。以我小人之心看来,旁边若有国色女子相伴,那便是再好也不过的了。“红袖添香夜读书”,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关起门来读书倒也还好,关起门来写书,却未必那么可取。我有一朋友,是警察作家(大家不要误会,这里说的不是谢宗玉)。他小学文化,靠写警匪题材作品出名,为他赢得名利若干,最近又当上某铁路公安局副局长。一日吃饭闲谈,他提及读晨报有一消息说:母亲为逼迫儿子戒掉网瘾,断绝母子关系,切断儿子经济来源,儿子靠拣垃圾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痛改前非,考上某所大学……他认为这故事很具代表性,剪了下来,准备写篇文章谈下一代教育问题。话间,得意之色尽现。我乃一老实且傻之人,不懂察言观色,不谙马匹之道,即露不屑状,轻描淡写说:这是个传奇,不具备复制性,更不具备教育价值。该朋友当时脸色大变,愤愤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不喜欢听人家教育,自己犯了错才知道后悔。听了他这话我好斗之心顿起。(周泽雄先生曾提醒我,《演讲与口才》编辑是真名资深网友。但我还是要讲,正是受了《演讲与口才》的荼毒,才导致我日后喜欢跟人家斗嘴。)我遂与该朋友展开口舌之战,歪理、狗屁不通之理统统搬将上来,讲的我那朋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见状越发得理不饶人起来,从年龄代沟讲到人生观世界观,滔滔不绝,致使一场聚餐最后以不欢而散收场。那朋友此后半年多没跟我联系,我也自是不敢叨扰。 话说回来,遗憾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这事儿我也干过,还不止一次两次。我把那看成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拒绝那朋友的看法如同看书从来不看名人传记,人家的传奇自有孕育传奇的土壤,未必能够给你启示,却容易让你忘却现实,游荡在传奇的玄幻里无法自拔。这就好比我认为持“怀才不遇”的人,大多是病态的。诗人多有此心态,可诗人多都自杀了。每个人从小就有各自伟大的梦想,日后多随岁月飘逝。我也无数次在半夜醒来思考人生及生存等问题,最后使我明白一件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人,注定有平凡的生活,奇迹出现的概率等于零。想到这些,还幻想个屁?老老实实做凡人吧,狗尾巴花也有它自己的味道不是? 扯“泡网”,扯着扯着就扯远了。 上面说到我不赞同作家关在屋子里写作,主要原因是我觉得关起门来写的东西多脱离现实,多数意淫。如同我鼓励我家先生多认识异性朋友,我也鼓励作家多上网,多跟陌生人交流。指不定能碰撞出什么火花来,作出流芳千古的大作也不好说。古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倡导的不也是体验吗?写作这东西需要真实的体验方能写的出神入化。我欣赏传统作家的严谨,也欣赏网络作家的写实。遗憾的是能将此两者结合者,少之又少。读书,读书,书这东西不就是用来读的吗?若书没了可读性,这书不读也罢。 中午与先生在家看电视,波导广告说:波导手机,手机中的学习机。我与先生说:靠,波导越来越退步了。先生答:是啊,人家以前是战斗机,现在是学习机,估计下一步就是“波导手机,手机中的小鸡鸡”。两人遂哈哈大笑。这话直白,倒也清楚。人家网络作家出名,靠得就是写东西敢这么直白,我们普通人嘛,也就是聊天闲话才能说得如此清晰了。 网络作家之迅速蹿红,大抵也和语言之通俗平实有关。纵观多数网络作家,特点皆以贴近生活为首。易读,却不耐回味,当数文字之快餐;钱钟书等大家,耐读,属文字之饕餮盛宴。对普通人来说,快餐吃的多,大餐未必有福消受几次。所以写东西难免没了后味余香,多了些家长里短。 近日读董桥《文字是肉做的》上有一例:JamesJ.Kilpartrick劝人写作不必担心用词重复,说是有一特约记者奉命去写一篇关于联合水果公司的特稿,“他提了一次香蕉;他再一次提香蕉;第三次还是用了香蕉;这下他可急了。‘全球首要细长黄色水果托运商’,他写道。第四次用香蕉两个字其实更好。”董先生说:不论中文英文,写得平实清楚最好。……香蕉就是香蕉,写作不宜有非分之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