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芬尼根的守灵夜》——谜般“天书”离读者有多近?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14-4-5 22:00 编辑
近日,文学史上著名的“天书”,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花17年心血写成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终于有了中译本。这部“天书”有着迷宫般的语言和结构,但只有真正翻开它,才会发现其中的优美之处。乔伊斯创作了后现代小说技巧的巅峰,而走过文本密码的障碍,这座扑朔迷离的万花筒,其实离读者并不遥远。
“河水奔流|尊敬的神父|记忆,流过亚当和夏娃之家|伊甸园,从起伏的海岸,到凹进的港湾|都柏林湾,又沿着宽阔|康茂德回环的维柯路|村镇|维科,将我们带回到霍斯堡和郊外。”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译本的开头一句,是一个优美自然、双关并置的句子,假如你能读懂第一句,那么相信这本“天书”的距离并不遥远。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花了17年时间,呕心沥血地创作了这部梦呓般的小说,把文本结构和语言的复杂推向巅峰,几乎穷尽了后现代小说技巧的一切可能性。乔伊斯本人也曾经说过:“这本书可以让评论家忙上三百年。”假如这一切让一位普通读者只产生敬畏和膜拜的心理,那么《芬尼根的守灵夜》也许只化作一个“深奥难懂”的符号,而成为束之高阁的书房“奢侈品”。
但是,在中文版译者戴从容看来,《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优美的、也是在解读过程中能真正找到乐趣的。整整8年的刻苦翻译,给她带来不仅仅外界想象中的艰辛,查阅资料的繁琐,个人探索的孤独,也有内心的宁静,文本中不断闪现的波光粼粼的美和诗意,以及与大师对话的成就感。柏拉图有句著名的话说:“美是难的。”那么,在困难中,想必也有极致的优美。“乔伊斯的语言假如破解开来的话,他的文学能力可以在任何方面游刃有余,他想要抒情就能够抒情,他想要粗俗就可以粗俗。”
戴从容记起书中最感伤抒情的一个片断,那是从《伊索寓言》里化出的:狐狸和葡萄在一起争论,到了快结尾的时候,有一小朵云哀伤地看着他们,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狐狸和葡萄分别被两个女人带走,小云却始终无法唤起他们的注意,她感到非常悲伤,流下了眼泪。“小云一边照着自己一边听着,而且她尝试了能做的一切来让狐狸抬头看她……来让葡萄听到她能多么羞涩……但各处都是温润的水汽。甚至她那淡淡的投影,小云也不能让他们注意……她自艾自叹,好像她生来就应该嫁给悲伤更悲伤最悲伤。……天色如此昏暗,连夜晚的泪水也开始落下,最初一滴两滴,然后三滴四滴,最后五滴六滴又七滴,因为疲惫的人们在苏醒,而我们如今与他们一起哭泣。……明裳飞扬。她走了。”
“一个四边形的圆”
生于1882年的都柏林人詹姆斯·乔伊斯一生只写过三部长篇,从相对比较纯朴自然的早期作品《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到结构如万花筒般的成熟时期的《尤利西斯》,再到技巧上臻于极致、语言繁复如密码般难解的晚期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乔伊斯在不断挑战着形式的极限。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创造了梦呓般的语言,书中有一半的词语是作者自造的,词源来自近50种语言,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由100个字母组成的“雷击”一词,出现在第一章的第三段,其中能分辨出十几种语言关于“打雷”的表达,双关、隐喻、文字游戏更是数不胜数。不仅如此,书中大量融入了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使得小说更加晦涩难懂。
然而,乔伊斯并非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奇特夸张,才把文本弄得如此佶屈聱牙、难以卒读,他的作品非常讲究声音悦耳、文字富有韵律,爱尔兰有朗诵作品的传统,乔伊斯也曾经诵读过他自己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不仅在视觉上描绘画面,也在听觉上让人身临其境,直接把声音引入文本,立体地表现了书中的世界,比如说,两个人在喝酒,杯子里啤酒在冒气泡,乔伊斯就会把气泡的声音加到文字里去,再比如说,两个人聊天时会走神,他把脑海中浮现的想法也写了进去。应该说,《芬尼根的守灵夜》就是一部适合吟唱的爱尔兰史诗。
詹姆斯·乔伊斯耗费了整整17年,创作了这样一部庞大复杂的后现代巨著,光笔记就做了18本,写完之后又校对5遍,根据笔记做了无数改动。假如说《尤利西斯》是一个白昼的漫游,《芬尼根的守灵夜》便是一个夜晚的梦境,在技巧上已经无法简单用“意识流”来概括,它犹如一个后现代的迷宫,首尾相连,岔路丛生。乔伊斯在创作中受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影响很深,已经完成中译本的第一卷8章,就分别对应着维科划分的人类历史的4个阶段:神,英雄,人民,回归;所以历史是一个循环往复,这本书的开头结尾也是一个循环,全书第一句是拦腰开始的,丢失的片断又在结尾出现,把读者带回小说开头,应该说结尾才是真正的开头。乔伊斯本人也曾说过:“《尤利西斯》是个圆,而《芬尼根的守灵夜》则是个四边形的圆。”
1939年,乔伊斯写完《芬尼根的守灵夜》,两年后便与世长辞。在文学走向普罗大众的时代,乔伊斯试图通过极端的技巧,和对人类历史的深刻隐喻,来寻回精英文学的神庙,《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写作中包含着对大众的抗拒,也几乎耗尽了他的心力。写到最后,乔伊斯像荷马、弥尔顿一样陷入半盲的黑暗中,在一些助手帮助下完成小说,其中就包括著名后现代剧作家贝克特。
八年翻译半部书
“我早晨6点半起床,7点一刻开始翻译,中午累的话休息半个小时,不累的话继续翻译,吃完晚饭散个步,然后继续回到书桌前,一直翻译到10点半、11点左右。”假如没有其他事务干扰的话,戴从容的一天一般是这样度过的,即使一整天都花在翻译上,速度也仅仅是3天一页,几乎像蜗牛在爬。戴从容搜集了40来本关于《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外文资料,分别放在学校办公室和家里,很多是复印资料,占据了整整一层柜子,翻译过程中她参考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关于这本书的研究专著。
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开学了,在复旦中文系担任副教授的戴从容要教四门课,还有其他诸多杂务。翻译工作和家庭也很难平衡,儿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一开始她打算放手,但后来儿子成绩逐渐下降,她便只能抽出时间辅导孩子功课。她有点怀念在美国访学的日子,那段日子没有人也没有杂事打搅,除了上课,每天起来就翻译直到睡觉,有时候买好菜一整天都不出门,她喜欢这种日子,很平静,知道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我是一个内心喜欢安静的人”她说。
戴从容第一次打开《芬尼根的守灵夜》还是读硕士的时候,结果读了3页就读不下去了,有一半陌生词语的《芬尼根守的灵夜》是需要一套解码系统的。她在读博士之后,真正开始研究乔伊斯,从此一头扎进了乔伊斯的世界,到现在已经整整14年。到后来,出版社找到她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700多页的第一卷她译了整整8年,后面还有将近一半的篇幅要继续翻译。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情节在尚在翻译的第二卷才真正展开:晚上8点半左右,小孩们在街道上做“魔鬼与天使”的游戏,有8个孩子让主人公HCE的主要化身壹耳微蚵的两个儿子猜谜,作为山姆化身的格拉格没有猜出来就黯然离去;然后场景转到了兄妹三人做作业的楼上,随后又转到楼下的酒店,有12位酒客一边喝酒一边讲故事,晚上酒客们散去,老板壹耳微蚵就把剩下的酒全部喝光,然后醉倒;4位男性老妇看到壹耳微蚵赤身裸体,就把他叫醒。第三卷就好像在梦境中间,充满着各种对话;第四卷只有一章,对应着复活的主题:太阳出来了,酒店的门被打开,而主人公HCE仍在沉睡,一个声音呼唤他醒来。最后,主人公的妻子ALP的声音响起。
乔伊斯的作品对无论哪个国家的译者来说,都是要倾尽一生心血的,法语版花了44年,意大利语10年,德语19年,波兰语50多年,而日语版,前赴后继经过三个翻译家之手,第一个失踪了,第二个发疯了,直到最后一个人才把它译完。然而,其他语言版本的翻译,都不像中文那样困难,即使是日语,也可以用片假名来音译那些奇特的象声词,但是中文找到一个准确的表达极不容易。虽然,戴从容在电话里没有多谈自己翻译的艰辛,但责编曹杨告诉记者,她不止一次跟他诉说有时候感到很绝望,“没有同道可以交流,没有其他中译本可以参照,就好像一头骆驼在沙漠中孤独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