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一味赞同“言必信,行必果”吗

夫子一味赞同“言必信,行必果”吗


  以前读过李零的《丧家狗》、《去圣乃得真孔子》,两书我都比较喜欢。《论语》全文我虽背不全,但自以为也不算很陌生。也曾在同事桌子见到于丹讲论语的书,翻了一下,不能看的。既喜欢《论语》,那钱穆先生的书是不能不读的。


  记下这段读书笔记的起因是读到如下一段网文:


“鲍鹏山称《孔子》错得离谱 编剧何海燕回应质疑”

  鲍鹏山说:“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我鲍鹏山多年的研究,这样的说法,孔子并不赞同。”
  

  小何点评:伪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分不清“自我”与“圣人”的区别,装圣人。这砖家在讲坛上摇唇鼓舌,可能就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就有资格来替孔子立言了,于是发生人格错位,竟然把自己的臆测当成圣人的认同。这未免太滑稽可笑了!
  事实上,“言必信,行必果”是《论语》里孔子的观点。鲍鹏山却说据他研究这不是孔子的观点,充其量,这也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臆测而已。可你凭什么竟敢断言孔子必然“不赞同?”若按照鲍某的逻辑,难道孔子会认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须知这正是小人嘴脸唉!(网文地址
http://nf.nfdaily.cn/wentjd/content/2010-01/17/content_8224419.htm


  两位争吵者我都不大了解。孔子的电影听说过。看不看还有犹豫。主要是听过王菲演唱的主题歌,因那个歌词,对电影没有多少期望了。抛开争吵者的语气不提,单就其内容,觉得真是很无语。


  这句话应该没什么不好理解的,看看《论语》原文不就清楚了。语出《论语·子路13.20》为正确理解本义,原文全抄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行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钱穆先生注: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称其为小人的原因,“为他们不务求大义,而专自守于言行之必信必果,此见其识量之小,而才亦无足称,故称之曰小人。然虽乏才识,亦尚有行,故得为孝弟之次。”(《论语新解》344页)


  李零亦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之信,信是比较次要的一条。(《丧家狗》242页。)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夫子并没有完全推崇“言必信,行必果”之人,在成为“士”的条件中,仅列为第三。此“小人”毕竟还值得谈说,虽排在“孝弟”之后名列第三,但仍是“士”。而那些当权者,“斗筲之人”,才真的不足挂齿。

梅茗的读书笔记好看,原汁原味。
“言必行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句我觉得孔子在说末流的“士”。孔子首先肯定
“言必行信,行必果”是士的行为。后面的“硁硁然小人哉”,是说孔子认为“言必行信,行必果”是“硁硁然小人”的行为。这里的“小人”并非贬义,是个中性词语,指经济地位低下和从事底下工作的普通民众。这些人有什么特点呢?就是非常顺从社会伦理和道德,随着社会的这部机器而转也不得不遵守社会伦理和道德,换言之即是独立思维没有或者不能有,这样的“机器人”。他们必须“硁硁然”--坚决或者固执地遵守社会道德和伦理去融入士的阶层。孔子认为这种士有些勉强,因为他们坚决遵守礼制下的道德和伦理,所以,“抑”-或者能可以把他们列入士的一个种类吧。

孔子这段为士划分了层次。孔子对“言必行信,行必果”的看法是持保留态度的。李零的解释我十分同意,“小人之信”由人不由己,夫子有点看不上眼。
是的。早些时候的“小人”之称,并无贬义。
受益匪浅,谢过了!
看了链接,这位回应者,真是没有度量,倒像个悍妇,文化人的气息荡然无存!
梅班长和小只只的分析都好,赞一个。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这种人拍的《孔子》,没有任何可看价值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是啊。我也觉得这种人拍的孔子,跟孔子毫不相干了。
他们为什么要糟蹋孔子呢。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为什么呢?
--------------------------------------------------------------------------------

(转帖) 《孔子》驱赶《阿凡达》
  
全球热播的荷李活巨片《阿凡达》(Avatar)在内地遭截击。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中影公司)指示各地停映《阿凡达》普通版,仅放映立体版;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宣部)则下令媒体不准再炒作《阿凡达》热。据悉,当局截击《阿凡达》有两大原因,一是该片吸金过度,抢了国产片市场;二是影片引起观众对强迫拆迁联想,并有煽动暴力抗争之嫌。

内地接近中影公司人士昨对本报证实,中影公司近日向各地发出指示,要求在本周初撤下《阿凡达》2D和胶片版(即普通版),仅保留3D版继续上映。

抽起2D仅保留3D版

因内地3D影院不多,该指令实际是限制《阿凡达》在更大范围继续传播。该人士称,有关决定来自国家广电总局,「可能是带有政治性的决定。」据悉,即使是3D版可能也只能放映三至四周。《阿凡达》是在本月四日开始在内地上映。

消息透露,中宣部近日也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宣传主管部门管好媒体,不要再炒作《阿凡达》掀起的热潮,并正确引导相关舆论。中宣部同时要求,媒体娱乐新闻报道重点,应转到即将在全国上映的国产巨片《孔子》。由香港明星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将于本月22日(周五)在内地各地同步上映。

北京影评人刘毅认为,中影公司和中宣部同时出手截击《阿凡达》,原因之一是该片在内地上映短短半个月,票房已近五亿元人民币,打破内地影片吸金纪录;当局要扶持国产片,不想让一部进口电影占据太大市场份额;另外,《孔子》是获中共高层力捧、被定为「主旋律」的献礼影片,当局不想让它被一部外国进口片抢去风头。

还有消息指,中宣部下令舆论冷待《阿凡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片挑起观众对强迫拆迁的联想,甚至有煽动观众仿效片中情节对逼迁「以暴抗暴」之嫌。随着影片热播,内地互联网出现不少相关议论,有网民直指影片「讲的就是发展商和政府以开发为名,强迫搬迁的故事」,「要向纳美人(片中反抗外来者强拆的外星人)学习」!

内地近年因强迫拆迁酿发悲剧不断,居民不时以自焚或自残等方式抗议。有网民指,《阿凡达》导演一定在中国住过,受中国社会强拆逼迁事件启发,才想出这个故事,「唯一差别是,电影结局是有希望的,而中国被强拆的民众只有绝望」。网民又说:「《阿凡达》是纪念钉子户抵抗强迫拆迁的成功挽歌。」

中共力撑 图以儒治国

北京截击《阿凡达》原因之一,是本周将上映的国产影片《孔子》,当局一方面要扶持国产片,另一方面因《孔子》是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力撑的「主旋律」影片。中共期望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灌输民众,维持统治。

内地媒体披露,去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胡锦涛在江苏团遇到全国人大代表、电影女导演胡玫。胡锦涛问:「你在做什么?」胡玫答:「我在拍《孔子》。」胡锦涛闻讯大悦:「哎呀,那可是一个重大的……」停顿数秒后胡锦涛说:「现在推出《孔子》,正是时候!」

正是因胡锦涛这句话,正在筹拍的《孔子》就被中宣部纳入「主旋律」作品之列,誉之为中国首部「具重大政治、文化、历史意义的巨片」,决定作为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代表在全球推广。据悉该片制作拷贝多达2,500个,超过建政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1,450个),更创下内地电影拷贝纪录。

内地文化人昝爱宗指,马列意识形态今天在中国难获认同,中共处心积虑搬出孔子,欲以儒治国,因儒家的「忠、孝、君、臣」等观念,十分适合中共在社会动荡之际维持统治的心态。他表示,胡锦涛对电影《孔子》的热情及中共在全世界推广孔子学院的做法,都是证明,「孔子与马列格格不入,马列哲学已彻底破产,共产党救不了自己,要孔子救共产党,恐怕也是毫无出路。假如孔子在世,一定讨厌自己被政客所利用。」
转的是谣传,可删。
还没看过电影《孔子》,不知道是不是弘扬主旋律。
但看了何海燕答鲍鹏山得文字,感觉何说的较为有力。鲍有点说不到点子上吹毛求疵的意思。也可能是看的链接主要是挺何的文章吧。
但愿电影《孔子》多一点人性,人性不多多一点“商业性”也是好事。
看文艺作品一般而言有个规律,大凡党国力挺的东西,宣教的东西就多,就索然无味,屡试不爽。但愿《孔子》不是这样子。
11# 小只只

何的回复极其糟糕,只说他的态度,就很成问题——他既然写孔子了,面对批评怎么能这么粗暴,侮辱批评者的人格呢?难道他连《论语》的第一句话都没读过么?如果读过了还这样,只能说明他根本不理解孔子,也根本没把孔子的箴言当一回事,这种人就不配写孔子。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仅就这个概念来说,鲍鹏山是对的,何编剧差得太远了。
儒家思想,从起点上就不强调“言必信、行不果”。同出儒门一脉的法家,更不强调,后者会把“言必信”视为一种手段,以使令行禁止,但作为君王本人,则不必当回事。儒家推崇“中道”,中道时乎有变,所以,君子的上乘手法是“用权”。
“言必行”之类,大概是侠之道。侠者仗剑行走江湖,以信立身。
电影我没看过,估计看看也不妨,但以何编剧的认识水准,我就不打算通过电影来进一步了解孔子了。可悲的是,肯定会有大量观众,从电影里获得了对孔子的认识,并坚信不疑。
相信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之信”,有点和早先泽雄讨论的伪善类似,言必信,行必果为信,小人之信,非君子之信,然犹为信,一如伪善为善。
今天,我就是高瑜
仅就这个概念来说,鲍鹏山是对的,何编剧差得太远了。
儒家思想,从起点上就不强调“言必信、行不果”。同出儒门一脉的法家,更不强调,后者会把“言必信”视为一种手段,以使令行禁止,但作为君王本人,则不必当回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1-20 09:27
不是这样的吧?儒家推崇的道是中庸,则不论是何种情况下的中庸都为中庸。“言必信,信必果”虽不是儒家着力推崇的,但却符合儒家的道德,也因此孔子首先肯定这种行为是一种士的行为。孔子是在肯定中有看法,总体还是肯定的。因此,鲍把此说看做是孔子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
其实,鲍何之争主要并不是语意之争,而在于对电影、戏剧的创作的理解上。电影戏剧表现历史人物、表现历史,但不等于历史,它是种再创作。
因此,我不怎么认可鲍,他很有些吹毛求疵!
相信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之信”,有点和早先泽雄讨论的伪善类似,言必信,行必果为信,小人之信,非君子之信,然犹为信,一如伪善为善。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10-1-20 09:44
”伪善“之说,我觉得值得商榷。
如果是“一心向善”而心有余力不足呢?还说“信”吧,举例来讲。李先生是个上班族,答应了参加王先生的婚礼,但是单位老总却正好那几天要把他派到非洲去,这样李先生就爽约失信了。李“一心向善”有“守信”的强烈愿望却不能,这种可能会有吧。反之,李先生正常参加王先生婚礼,很守信,能是“伪善”吗?能是“无信之人”吗?
电影《孔子》没看过,也许会有问题,但鲍的质疑没有说到点子上是肯定的。
电影《孔子》我也没看过,但就孔子的角度来说,“言必信,行必果”要看是对谁说的,孔子的尊卑观念是很强烈的,如果不分对象一味都是“言必信,行必果”确实很那个。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话,的确才是原汁原味的孔子形象,我无法想象孔子会对一位国君说“言必信,行必果”,也无法像他会对子贡、子路、颜回说同样的话,说了他就不是孔子!呵呵。
我本瓜族,随愿成粉……
不是这样的吧?儒家推崇的道是中庸,则不论是何种情况下的中庸都为中庸。“言必信,信必果”虽不是儒家着力推崇的,但却符合儒家的道德,也因此孔子首先肯定这种行为是一种士的行为。孔子是在肯定中有看法,总体还是肯定的。因此,鲍把此说看做是孔子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
其实,鲍何之争主要并不是语意之争,而在于对电影、戏剧的创作的理解上。电影戏剧表现历史人物、表现历史,但不等于历史,它是种再创作。
因此,我不怎么认可鲍,他很有些吹毛求疵!小只只 发表于 2010-1-20 10:19
小只只兄:
“吹毛求疵”这种指责,主观色彩太浓,人们大可将自己不喜欢的批评都斥为“吹毛求疵”的,但反过来,高端的批评,难免会涉及“吹毛求疵”。——我不是说鲍的批评很高端,而是强调,“吹毛求疵”本身缺乏营养。
这是你说的:“言必信,信必果”虽不是儒家着力推崇的,但却符合儒家的道德,也因此孔子首先肯定这种行为是一种士的行为。”
而闲人摘出的孔子言论却是这样的:“曰:“言必行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两相对照,不觉得太过信口开河了?分明是“又其次”,到你嘴里竟成了“首先”?
明了儒家“执中道而求之”的理念,就不会把“言必信,行必果”视为儒门的首要品德,因为那恰是反“中道”的。高明儒士,追求通人之恣,最瞧不起的就是所谓“抱柱之信”或“胶柱鼓瑟”,孔子“见南子”,就是一个生动事例,在信与不信之间,寻求自以为正确的“中道”。
附带一说:“儒家推崇的道是中庸,则不论是何种情况下的中庸都为中庸,”这句话没法读懂。
泽雄老师:
为方便,在您的回帖加括号,内回复,谅解。

“吹毛求疵”这种指责,主观色彩太浓,人们大可将自己不喜欢的批评都斥为“吹毛求疵”的,但反过来,高端的批评,难免会涉及“吹毛求疵”。——我不是说鲍的批评很高端,而是强调,“吹毛求疵”本身缺乏营养。(呵呵,营养缺乏与否,我觉得应该看质疑是否在点子上。如果把没有营养的质疑看做是“吹毛求疵”算不算用词不准,算不算没有营养呢?鲍的所谓高端无所谓是他是媒体捧起来的名人罢了,其他恕我眼拙,没看出什么高端来。)
这是你说的:“言必信,信必果”虽不是儒家着力推崇的,但却符合儒家的道德,也因此孔子首先肯定这种行为是一种士的行为。”
而闲人摘出的孔子言论却是这样的:“曰:“言必行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两相对照,不觉得太过信口开河了?分明是“又其次”,到你嘴里竟成了“首先”?(这里的“次”不是“又其次”吧,好像还在“又其次”之次,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其在其次。是吧?)

明了儒家“执中道而求之”的理念,就不会把“言必信,行必果”视为儒门的首要品德,因为那恰是反“中道”的。高明儒士,追求通人之恣,最瞧不起的就是所谓“抱柱之信”或“胶柱鼓瑟”,孔子“见南子”,就是一个生动事例,在信与不信之间,寻求自以为正确的“中道”。(孔子是在讲“信”的层次。任何道德都不会所有的人群都一样高低吧?承认有层次并非是否定,这一点必须明确,这是质的区别。高明儒士为儒士,低级儒士也一样是儒士,这也是质的问题。因此,不能由于有高明儒士就否定低级儒士,也没那个逻辑。)

附带一说:“儒家推崇的道是中庸,则不论是何种情况下的中庸都为中庸,”这句话没法读懂。(这不要解释了吧?道在其中。道也只能是儒家的道,而非其他。)
电影《孔子》我也没看过,但就孔子的角度来说,“言必信,行必果”要看是对谁说的,孔子的尊卑观念是很强烈的,如果不分对象一味都是“言必信,行必果”确实很那个。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话,的确才是原汁原味的孔子形 ...
瓜粉 发表于 2010-1-20 10:57
此不清楚。只是就梅茗帖子及其链接文章发言。是电影问题再说,如是假设没必要。
此不清楚。只是就梅茗帖子及其链接文章发言。是电影问题再说,如是假设没必要。
小只只 发表于 2010-1-20 12:04
你我都没看过电影,不假设如何“断公道”?尽管看了也不一定就能断!鲍说的那句话本身也语焉不详,也许要准确理解的前提正是“看过电影之后”,没看过的话,所面对的诸多可能性是确定不了的,你知道他们谁对谁错?
我本瓜族,随愿成粉……
瓜粉,随你吧,你继续假设。呵呵
孟子早就解释过“权”与“变”的关系了,拘泥于“言必行行必果”的那叫腐儒。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本帖最后由 瓜粉 于 2010-1-20 15:59 编辑

言不足信,以字为据,行未必果,有法为度。但这已经是很西方的思想了,而且有很强烈的商业背景,以孔子原朴的轻商思想,也许永远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吧?但鲍鹏山说:“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我鲍鹏山多年的研究,这样的说法,孔子并不赞同。”语义似不明确,不过,不明之间,倒也确实托出了一个事实:孔子的原意本来是可以和一种商化环境相匹配的。他虽然也轻商,但言语之间毕竟仍给某种商业环境留有足够的伸展空间。当然,这个事实其实是从顶搂和小只只兄沙发中的解读中领悟出来的。
我本瓜族,随愿成粉……
电影《孔子》没看过,也许会有问题,但鲍的质疑没有说到点子上是肯定的。
小只只 发表于 2010-1-20 10:31
鲍的质疑其实是很隐晦的,我觉得他掐的恰好是在“点子”上,你把一个可以和商业文明兼容的东西演绎成力斥商业文明的东东了,他能不着急吗?呵呵。
我本瓜族,随愿成粉……
本帖最后由 小只只 于 2010-1-20 17:29 编辑
11# 小只只  

何的回复极其糟糕,只说他的态度,就很成问题——他既然写孔子了,面对批评怎么能这么粗暴,侮辱批评者的人格呢?难道他连《论语》的第一句话都没读过么?如果读过了还这样,只能说明他根本不理解孔 ...
彼亦一是非 发表于 2010-1-19 21:29
呵呵,何的态度是比较轻佻,似是用的是网络语言。但就那个链接而言,大致意思还是过得去的。
至于具体如何,只看到何反驳鲍的一面之词不好讲。不大清楚背景,一是电影里到底是怎么回事;二是鲍何如何争辩的。要明白是非这是必须的。我们现在的讨论只能就那个链接文字来讲。
本帖最后由 小只只 于 2010-1-20 17:28 编辑
言不足信,以字为据,行未必果,有法为度。但这已经是很西方的思想了,而且有很强烈的商业背景,以孔子原朴的轻商思想,也许永远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吧?但鲍鹏山说:“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 ...
瓜粉 发表于 2010-1-20 15:56
这怎么讲呢?我觉得这些思想之类的对电影、戏剧而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电影戏剧把即便是假的东西也能让人看起来像是真的。当然,其真的具有“史诗性”那就更好了,而即使能也是需要进行艺术或者不艺术加工的,也不会全是“写真”。

电影、戏剧不必一定要与历史、现实等划等号。
28# 小只只
嗯,倒也是,海龟乡(镇)干(部)型孔丘先生也没什么不好接受的。只是他比曹操在2009还冤,看着让人灰常灰常同情,可能!
我本瓜族,随愿成粉……
也把鲍鹏山的质疑贴上。另,鲍在其博客对何等的反驳进行了案语式反击,满篇皆见“小何”云云,也没啥看头,有兴趣者可前去一观。还有发现下文是上海《青年报》文转发,有“太无知”和鲍话“非常失望”字眼,加上后来复文中的“小何”等,请问彼此一是非兄这些算不算无礼、粗暴和侮辱呢?当然双方都是博文、网文或者采访的口语化表达。

作家鲍鹏山:炮轰电影《孔子》编剧太无知(图)2010年01月15日 11:08   来源:华西都市报   

“非常失望!”“真是崩溃了!”这是《百家讲坛》中的专家鲍鹏山看完《孔子》后的感想。昨天,将于22日上映的《孔子》在上海举行了内部看片会,曾写过《说孔子》一书的鲍鹏山对孔子研究已久,看完片的鲍鹏山义愤填膺:“对孔子这样的大人物,电影里很多基本事实竟然都完全不符合历史,我完全不明白编剧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错误

    1

    孔子儿子的名字都写错

    对于电影中的错误,鲍鹏山表示最不可原谅的就是,连孔子儿子的名字都写错了。“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有故事的,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电影出来总有审片的吧,可是竟然所有主创都没有看出来,太让人失望了。”

    如果说孔鲤的名字被打错可以用“粗心”来解释的话,另一个错误则让鲍鹏山对编剧的水平产生了质疑。“《论语》里面出现子路、子贡是对的,但是电影里孔子怎么会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呼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错误

    2

    南子根本没被谋杀?

    鲍鹏山还指出,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颜回以及卫国南子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片中,子路是在卫国战死的,之后颜回在回鲁国的路上为了跳入冰水救孔子的书而死。两人虽然死得都很浪漫,可是鲍鹏山说:“子路

    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因为太穷、营养不良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死得最离谱的是周迅饰演的南子,影片中,在孔子离开卫国时,南子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历史上的确卫国的太子想要谋杀南子,但是并没有成功,反而因为意图谋杀南子被逐出卫国。这些基本事实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篡改啊。”

    错误

    3

    于丹的话成孔子思想?

    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鲍鹏山多年的研究,这样的说法,孔子并不赞同。“这句话的确出现在《论语》中,但是孔子自己并不赞成。孔子一生最反对四个字,‘必’字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字把事情推到极端,这并不是孔子所赞成的。”

    而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鲍鹏山表示:“这话是于丹说的啊,怎么变成孔子思想了?这就是得了便宜卖乖嘛,就是要妥协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

    上海《青年报》
----
看了此文及其鲍后复文,我的感觉何文的“吹毛求疵”没有说错,至于电影如何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