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神奇 悲天悯人

本帖最后由 驾一叶之扁舟 于 2009-8-14 11:26 编辑
小舟MM,大作贴出来吧。
文学评论,本来就不该求得言论一致,异议是正常的。我倒还觉得,关于《废都》,大家的共识太大了。我非常希望读到些对《废都》的文学评论。我反感的只是那些具有第三世界特征的“文化-社会评 ...
周泽雄 发表于 2009-8-10 12:59
这个小文发表在2000年初一个高校的学报上,今天看来很有些青涩。呵呵,奉周兄之命贴在这里,算是一个长一点的跟帖。


怪诞神奇  悲天悯人




       贾平凹的《废都》,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悲剧意识,人生的悲剧感,现实社会的悲剧感,人类出路与前途的悲剧感等,构成了它悲剧意识的主要内涵。贾平凹除了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对日常生活的白描展示这种悲剧意识外,还精心构置了一个由神奇的天象、物象、奶牛的反刍沉思、牛老太太的神神道道,孟云房的治字算命、悲凉的坝声等等组合而成的怪诞神奇的世界,更为立体地、本原地观照了人生的意义、社会的现状乃至全人类的未来。透过贾平凹心灵深处这种关于个人命运、社会命运以及人类命运的忧思,可以看到一个成熟而富有责任心的作家对自身生命和宇宙世界的独到体昧。
    《废都》的怪诞神奇色彩呈现着这样的特征,似乎真实,实则怪诞;似乎存在,实则虚幻。神秘的表象背后蕴藏着朦胧深厚的寓意层次。作品开篇的奇异物象、天象描写为全书的神幻色彩抹上了第一层迷雾。第一是那盆奇花.其奇异有四:没下花种,竟从取自于杨贵妃坟丘的土里“兀自长出”;无人能识其品类,连最有经验的老花匠也不认识;形状奇特,“类似牡丹,又类似玫瑰,且一枝蕊为红色,一枝蕊为黄色,一枝蕊为白色,一枝蕊为紫色,极尽娇美”;花开的数量和短命的结果,皆与智禅大师事先预测的一致。第二是那天出现的四个太阳。古历六月初七的中午,神不知鬼不觉中天上出现了四个太阳,且呈丁字形排列。当人们注目时,四个太阳由红变自,最后白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其间人们惊恐异常,一片死寂。第三是一日阴雨天气,孕璜寺的智禅大师想去看山门内那块“平日毫无色彩,凡遇阴雨,石上就清晰显出一条龙的纹路来,惟妙惟肖”的奇石。在半路上看见雷声中。西边天上,却有七条彩虹交错射在半空”。智禅大师联想到那日天上出现四个太阳,知道西京又要有了异样之事。果然,第二天从广播里收听到了距离西京二百里的法门寺发现了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废都》的日常生活就在这样的基础上拉开了序幕。这三次奇异的景象描写,运用的是幽微曲折的象征手法。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这样的文学意象:以花比喻女人,用太阳比喻明君贤士。四朵奇花象征了庄之蝶生活中有亲密关系的四个女人: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花的主人一天夜里恍惚中提了炉子上的热水浇花,把花浇死,喻示庄之蝶亲自塑造了四个女人的生活及其形象,又亲自一个个毁灭了她们。四个丁字形的太阳则影射了西京的四大名人:庄之蝶、龚靖元、汪希眠、阮知非。四个太阳由红变白以至消失,暗示其后的生活中四大名人迷茫烦扰,迷失了自己,丧失了文人精神,一个个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这是对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预言。人生有命,生死已是定数。并且事先已通过物象、天象向人们泄露了玄机。释迦牟尼舍利子的发现,则是意在揭示现实社会中的丑恶、黑暗。佛家宗旨在于普渡众生脱离苦海。舍利子乃是佛祖的一缕精魂,它的出现地,可以想象出其中芸芸众生悲苦深重,竟需佛祖亲自出马拯救。所以,精通佛家妙理禅机的智禅大师得知舍利子消息,顿时悟得奥妙:“如今世上狼虫虎豹少.是狼虫虎豹都化作了人而上世,所以丑恶之人多了。同时,西京城里近年来云集了那么多的气功师.莫非是上天派来拯救人类?
       牛的反刍沉思在《废都》中占了较大篇幅。贾平凹在此采用的是荒诞的手法,赋予牛以人的思想和灵性,以非理性的意识流淌,表现了理性的思索:其一,人类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变得越来越罪恶卑下。人类本来是牛变的,却数典忘祖,说自己是猴子变的。人类战胜了牛,是因为人有了“忘义之心”并“制造了鞭子”。其二,人类的现状是可怜的,痛苦而贫弱。人类创造了城市文明,同时也制造了诸多弊端:住房拥挤,人满为患,远离祖先生活的大自然;彼此冷漠无情,自私自利;体质越来越弱,各种病症都在侵害人的肌体。其三。人类的未来是可悲的,必然走向共同的毁灭。因为生命的短暂和后天学习需要时间,人类对宇宙万物永远不能穷尽其奥秘。一代人刚学会思想,生命就完结了。现代文明严重地破了人
类赖以寄身的大自然,破坏了生态环境,地球因此将有灭顶之灾。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一步,就向毁灭之时趋近了一步。
       牛老太太的神神道道也是《废都》怪诞神奇色彩中浓重的一笔。作者借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打破主观和客观的时序,混淆人与鬼的界限。牛老太太行为怪异,明明活着,她却要睡到棺材里,因为只有睡在棺材里,她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她常常阴间和阳间不分。和死人对话,与鬼魂吵架。她能看到鬼的面目,知道阴间发生的事情。出门时,她总要戴上面罩,说真面目怎能让别人见了?牛月清美容之后.她又说女儿是假的,不是她的女儿。这一切,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透视:人鬼不分,黑白不分,善恶不明。表现出一种反叛和逃避相融的矛盾心理,不愿随波逐流、改变自我,但又不愿轻易暴露本我,只好在虚幻和逃避中解除自己的苦闷。
       孟云房的算命、测字及牛报应故事则隐含了一种人生命运的悲剧感.它表现了作者观察人生时的悲剧眼光:人生诸多的灾难和际遇不可避免,因为命运一一这一冥冥之中的神奇力量控制着一切,谁也逃不出它的手掌心。尽管人在生活中苦苦挣扎,但许多问题无法解决,且受到种种邪恶势力的袭击。失败和挫折不可避免。这也是庄之蝶观察到的人生景象。因此。庄之蝶不仅常发出找不到自己的悲鸣,还流露了一种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无可奈何的情绪。他一再找盂云房为他算命、测字,企图从中探究未来的自己将会有何结局。
       埙声的描写在《废都》中看似传统的烘托之法,实则也是一种神幻的手法,其特征是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全书写埙声达十几处之多,长长短短,隐隐约约。真的是它每天晚上都在城墙上响起,幻的是它乃一种古乐器,连乐器店的营业员都不认识,却有那么多的西京人一听就知道是埙声。人们能听见埙声,却看不到吹奏者的真面目。偶而才见一个剪纸样的身
影。埙的声音响起时也颇有些蹊跷:或是西京城里出现异常天象之时,或是老头叫喊承包破烂之时,或是庄之蝶内心悲伤痛苦烦忧之时,或是周敏内心苦闷之时。其声幽怨呜咽,如泣如诉,传达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映照着书中人物内心的悲凉。庄之蝶倾诉过听埙声的感受:你闭上眼睛慢慢体会这意境。就会觉得犹如置身于洪荒之中,有一群怨鬼呜咽,有一点磷火在闪,你步入了黑豺鼢的古松林中,听见了一颗露珠沿着枝条慢慢滑动,后来欲掉不掉,突然就坠下去碎了。您感到了一种恐惧,一种神秘,又抑制不住地涌动出要探个究竟的热情。你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你看到了一个疙瘩一疙瘩涌起的瘴气。又看到了阳光透过树枝和瘴气乍长乍短的芒刺,但是,你却怎么也寻不着了返回的路线……”
       如上所述,《废都》的怪诞神幻色彩,寓含了深广的内涵。人生的意义、现实社会的状况、人类的未来等等,无不令人感到凄惋迷茫。人生命运不可把握,恩恩怨怨乃命中注定;社会现状人鬼难分,变幻无常,权利和金钱各自显示着独特的力量;人类的未来是必然走向共同的灭亡……这就是作者要表现的悲剧寓意。这是一种对人生命运及人类的深沉忧思,也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浓郁的悲观情绪、逃避心理。贾平凹在谈到给《废都》命名时道出了这种悲剧意识:“废都’二字,最早起源于我对西安的认识。西安是历史名城、文化古都。但已在很早很早的时代里这里就不再成为国都了。作为西安人,虽所处的城市早己败落,但潜意识里其曾是十二个王朝之都的自豪得意并未消尽,甚至更强烈。随着时代的前进,别的城市突飞猛进.西安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已无什么优势,这对西安人是一个悲哀.由此滋生一种自卑性的自尊,一种无奈性的放达和一种尴尬性的焦虑。西安的这种古都——故都——废都文化心态是极典型的,我对此产生兴趣。但当我构思时,我并不认为我仅是来写西安,觉得扩而大之,西安在中国来说是废都,中国在地球上来说是废都。地球在宇宙来说是废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安人的心态也恰如中国人的心态。这样,我才在写作中定下这个废都为西安城,旨在突破某一城市的限制而大而化之,来写中国人,来写一个世纪的人。”(《喜剧世界》l9931 0)
    作为一部以当代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写实小说,《废都》中产生大量的怪涎神幻内容有其特定的缘由。像所有的文化现象一样,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统归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一、地理因素。贾平凹生长的陕西农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黄色的高坡、坦荡的原野,起伏跌宕之中蕴含了大自然的神秘,广裹无垠里显示了造物主的伟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贫脊土地上的陕西农民.虽然为这片热土付出了太多的血汗,但至今许多人依然贫困。长期困窘生活的压迫,使许多人感到他们对这里的坡坡坎坎、山山水水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是那样的万般无奈,甚至怀着浓重的崇敬畏惧情绪。万物有灵的观念依然是一种普遍的意识。这就是黄土地形成的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气质。贾平凹的创作深深打上了这种烙印,如《月迹》、《风竹》、《丑石》、《太阳路》等等,都罩上了一层神奇的灵光。贾乎凹现在生活在西安,更是一个古色古香、蕴藉深沉的地方。这里曾是中国古代十二王朝的京都,有着沉重的文化积淀。无论是王公贵族曾经生活过的宫段。还是掩埋他们的尸骨陵墓,都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它拾西京人以灵气,也给西京人以神秘感。
       二、文化氛圈。西京有着辉煌的过去,西京人为它的古文化面自豪,曾举办了首届古文化艺术节,而近些年西安涌动的新文化浪潮也出现了特有的异质色彩。其中对人生奥秘的探索就是一支分流。先是邢伟华等人的《周易》与预测学研究形成热浪,让人们心动目摇;后是张宏堡的生命科学探秘,又使一些人迷上了“麒麟文化”和中华养生益智功,而各派气功和特异功能学说也为许多人所接受。街头巷尾,算命、打卦、看相随处可见。这种异质文化形态以一个侧面表现了人们对人生命运的探索愿望。它渗透在《废都》中就是庄之蝶内心隐隐约约的信命意识.他找盂云房测字、算命,惶然于白虎星克人之说。
       三、杜会现实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政机关的庸败现象触目惊心。随着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和飞速发展,权钱交易在一些政府机关日益严重。世俗生活当中,追求金钱、物质之风愈来愈烈。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精神却空虚了,有的甚至判了崩溃的边缘。具有匡世济民传统文人精神的贾平凹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激愤情绪和沉重的忧患意识.其忧患意识涉及了好几个层面:个人存在的,西京存在的,国家存在的,人类存在的。但是,长期以来文化攻策上的禁忌和多变,又使作家心有余悸,不便直接发唱笔端。于是,就以精心构造的一个个怪诞神秘场面和境界来同接反映严酷的现实,以畅其情,以伸其志,维护一个正直作家良心的安然。
       四、新思潮的影响。近些年,西方文学、哲学、美学的新思潮、新方法,不断被介绍进来,其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给传统的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这使传统的重意境、重形象、重哲理的贾平凹也深受感染,有意识地企图冲破自己创作的范围,在《废都》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实感与虚幻的结合,大段独自的运用,人与鬼界限的混淆,物象与心境的映衬等等。在大量的象征与喻中构量了一个个令人咀嚼的物象和境界,反映自己对人生、对时代、对人类生活独到感触。
       五、作家的才情气质与生活经历。《废都》虽然是贾平凹第一部写城市的长篇巨著,但他敏锐的才情和多愁善感的气质早在他的一向创作中显示出来,特别是近几年的一些作品已经呈现了这样的共同特征:把对个人人生和现实社会的感悟提升到整个人类生存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哲理思考。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在过去的清纯隽永和自嗟自叹里平添了许多苍凉和无奈.散文《一位作客》、《陋室》中知识分子的艰辛窘迫;《生活一种》、《玩物铭》中的放浪形骸,渴望恬淡,《人病》、《庸人》中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如此等等,都表现了沉郁顿挫、苍凉凝重的风格,抒写了贾早凹这个人到中年的成熟作家品尝到的五昧人生,以及由人生到现实社会、到人类未来的系列思考。而他的《太白山记》、《白朗》、《燭》等也张扬了人生的变化无常、命运的神秘莫测、世事的不可捉摸。《废都》则以更细腻、更幽微的笔触尽情揭示了作者的心灵世界。神幻色彩的描写则是以折射的手法表露他品尝到的荒诞、尴尬的人生况味,宣泄他的人生悲剧感。如果说贾平凹敏锐的才情和敏感的气质是形成《废都》神幻色形的主观因素之一,那么,他的人生经历则是主观因素之二。十几年向着成名作家目标的苦苦奋斗,饱含了多少见那苦恨不说.只是《废都》写作前后他的种种人生际遇也足以使他饱尝人生的苍凉和窘迫:“这些年来,灾难接踵而至,先是我患乙肝不愈,度过了变相牢狱的一年多医院生活,注射的针眼集中起来又可以说经受了万箭穿身;吃过大包小包的中药草,这些草足够喂大一头牛的。再是母亲染病动手术;再是父亲得癌症又亡故;再是妹夫死去,可怜的妹妹拖着幼儿又回住娘家;再是一场官司没完没了地纠缠我;再是因他人而卷入单位的是是非非中受尽屈辱,直到又陷入到另一种更可怕的困境里,流言蜚语铺天盖地而来……”(《废都》后记)人生经历中的悲剧意味深深地影响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和审美观,加上他一颗不断超越自我的骚动之心,便有了《废都》的创新。
    “在那些爱思索的人看来,世界是一大喜剧,在那些重感情的人看来,世界是一大悲剧。”(英国作家华波尔语)贾平凹善感的气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使他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深沉真挚的爱——对人生、对时代、对人类的爱。正是这份爱,这份怜悯,才使作家将许多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气质和个性特征,赋于它们人的思想和生活境界,如老牛、牛老太太的鬼城世界。也正因如此,作家笔下的庄之蝶爱怜那条老牛,那条老牛也依恋着他。在老牛无限悲凉的思想中,隐藏了庄之蠊的悲凉;而牛老太太鬼域世界的纷扰烦恼与庄之蝶体昧的现实生活如出一辙;邻里纠纷、争财夺利、渴望柔情、惩罚不义等等。所以,庄之蝶对它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那每天在城墙上吹响的埙声在庄之蝶听来尤为森寒。如泣如诉,鬼哭狼嗥,像进入鬼域世界。因为埙声印证了他所体味的宇宙和人生。还有那哀婉欲绝的哀乐。也叫庄之蝶如醉如痴。又正是这份爱与怜悯,使庄之蝶在感觉自身孤独无助、身不由己处境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人生命运、社会现状、人类出路与前途的可悲。
    《废都》中的怪诞神幻描写,在诸多方面尚有着雕琢、生硬的痕迹。但它的出现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首先,对《废都》来说,它使作品的内涵更丰富、更深沉了。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实写相互映衬,它更本原、更客观地观照了人生、现实和人类。对贾平凹来说,它说明作家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蝉蜕时期,由以前的以率真淳朴的个性、清纯秀美的风格为美学特征,转而为以沉郁顿挫、深情绵邈为主要风貌。对当代小说创作来说,它标志着作家们正向表意更坦诚、更大胆,而手法更多变、更客观地方向前进。

   

小舟MM这篇大作,似乎单发为宜。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本帖最后由 驾一叶之扁舟 于 2009-8-12 12:55 编辑
小舟MM这篇大作,似乎单发为宜。
李大兴 发表于 2009-8-12 12:25
谢谢大兴兄的鼓励。
在这个文章之前,还有一个解读《废都》主人公庄之蝶的小文,发表在1994年的一个高校学报上。今天读来也很青涩,但是其中的一些观点依然合乎现在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点滴认知。也贴在这里。

自我的迷失:庄之蝶的人生悲剧



       翻开贾平凹的((废都》,迎面扑来的是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息。它从世俗的、哲学的、魔幻的、神话的等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生的、民族的、时代的乃至人类的悲剧意识。主人公庄之蝶的形象集中体现了这多重悲剧意识之一的人生悲剧意识。  
       一出场的庄之蝶已是斐声文坛的著名作家,他名声大,崇拜者多,在西京的四大名人中首屈一指,“春风得意马蹄疾”。作为一个从潼关的乡下出来、苦苦奋斗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人,他本应该活得很自信、很得意、很潇洒,但是他却感到活得很累、很尴尬、很焦虑,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泼烦"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孤独、迷茫、悲凉和无奈充满了他的内心。在他的身上,集中了许多悲剧人物共有的特征:品性耿直守正,却做了许多不磊落的事;执着追求!拈业,却大多在世俗里耗费精力,向着目标奋斗,却最终一事无成,对现实清醒觉悟,遇事却迷幻糊涂跟着走;在意识里时时把握着自我,却又往往在行为里失去了自我……一直到死,他都是那么矛盾痛苦,无可奈何。
       纵观贾平凹笔下庄之蝶的全部生活,贾平凹大致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刻画这个悲剧人物形象的。   
       一、庄之蝶复杂、痛苦的人生际遇
    生活在现实之中,庄之蝶虽然是个名人、作家,但同时又兼有多重身份。是丈夫,是朋友,是情人,是崇拜者的老师,是上级领导者看重的文人。因此,他有各种各样的人生际遇。在这种人生际遇中,他始终都感觉到自己就像汪洋中的一条船,自己把握不了自己,越来越远离“本我”。
    作为一个作家,庄之蝶最想的是写出自己最满意的长篇作品。但是,繁杂琐事扰得他始终不能安坐下来动笔,各种人物都找上门来利用他的名声取一己之利。他以往的那种清清静静的作家生活一天天远去。
    作为一个丈夫,他想有个温馨的家,可他没有孩子,年已40还未曾生育。他想在夫妻生活中能满足妻子也满足自己,但在妻子面前却常常是个性无能者。
    作为崇拜者的前辈,他愿意提携后人,为了潼关来的周敏能有个出头之日,就默许了那篇名为采访纪实的文章,谁知却引来了一场连绵不绝的官司,最后使他名声扫地。  
    作为一个朋友,他热情正直,龚靖元因赌博被抓进公安局,要六万元钱的罚金。为了凑足这六万元钱,他出主意让画廊收买了龚靖元收藏的字画,谁知此举却如雪上加霜,使爱字如命的龚靖元一回到家就精神错乱,在万念俱灰中上吊自缢。钟唯贤一生坎坷,唯一的精神支柱是传说还在安徽宿州、其实早巳去世的大学女友。为了给老钟一份晚年的温馨,庄之蝶想方设法冒女友之名给老钟去信,但他同时也欺骗了老钟这个老实人,让他浪费了一腔痴情。赵京五对他忠心耿耿,他却夺赵京五所爱,把柳月又介绍给了对自己更有用的人。
    作为情人,他知道唐宛儿是最令他动心的女人,只有在她那里,他才能找到自己。但他却不能为此情抛妻别家,不顾名声与她结婚。唐宛儿被丈夫弄回家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他却只能白白落泪,束手无策。景雪荫是他心中最尊重的女人,因为当年他在《西京杂志》社里倍受别人歧视和欺侮的时候,是景雪荫给了他奋斗、生活的勇气。这一段生活“是他人生长途上的一袋干粮,永远咀嚼不完”。但自己默许的文章却伤害了她。他知道文章风波中景雪荫也想息事宁人,却因各种压力而推波助澜。柳月深爱庄之蝶,但为了自己的利益,庄之蝶先把柳月介绍给了赵京五,又转而介绍给了市长跛腿的儿子。
    作为众人崇拜的“老师”,他崇尚作家的做人原则,不愿使自己的创作跟着名利走,却为阮知非的假字画题跋写序,致使阮知非越滑越远,成了公安局追查的对象。他为101农药写了宣传文章,却料不到101农药是假的,自己倒成了助人为恶的帮凶。他信任精明能干的洪江,让他做了太白书屋的代理人,洪江却悄悄中饱私囊,不仅转换着玩女人,还开了自己的废品收购站,甚至利用他的名声编选轶闻逸事出书赚取昧心钱。
作为市里的大名人,他以为领导很看重他,谁知遇到困难,他让周敏拿着他的信去找秘书长,秘书长却爱理不理,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就连那头他爱惜的老牛,也半途得病身亡,他珍藏的牛皮也被人弄去做了鼓……
    想做的做不到,不想做的却不得不做,想达到的结果实现不了,出现的结局自己却料想不到。他不想伤害别人,却已经伤害了别人,他没有看出别人会坑害自己,自己却已受坑害,几乎处处都事与愿违,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所有的挣扎都摆脱不了可悲可怨的结局。在这一系列的人生际遇中,庄之蝶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唯有随波逐流。
   二、庄之蝶悲凉的内心世界
       种种人生际遇的无可奈何、身不由己,使庄之蝶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一种悲剧的特色。孤独,悲苦、凄凉、忧郁。这种心理状态体现在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宣泄出来:付之于声,一方面是他动情的自我悲鸣和倾诉,一方面是如痴如醉地听埙声、听哀乐;付之于笔端,最突出地体现在他为龚靖元、钟唯贤写的挽联;付之于象,是他常有的幻境与梦境;付之于神,是他常常流泪,常常烂醉如泥。
    首先,庄之蝶内心的悲凉、痛苦、无助,常常从他嘴里不自觉地说出“泼烦”,包容了不尽的烦恼,是他的一种哀鸣。他也曾把这烦恼倾吐给唐宛儿:“苦苦巴巴奋斗得出人头地了,谁知道现在却活得这么不轻松!我常常想,这么大个西京城,于我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什么是真正属于我的?只有庄之蝶这三个字吧。可是,名字是我的,用的最多的却是别人;出门在外,是有人在崇拜我,在恭维我,我真不明白我到底做些什么让人这样?是不是人们弄错了!难道是因为我写的那些文章吗?那算些什么玩意儿?我清楚我是成了名并没有成功的。我要写我满意的文章,但我一时又写不出来,所以我感到羞愧。羞愧了别人还以为我在谦虚,我谦虚什么呀?这种痛苦在折磨着我,可这种痛苦又能去对谁说?说了又有谁能理解呢?”除了这种直接的宣泄之外,庄之蝶还常常通过听埙声、听哀乐来疏导自己内心的悲凉。作品从头至尾十几处写了他倾听埙声,每一次都在他极度消沉的时候,周敏一早一晚在城墙上吹动的埙声流进了他的心田。那如泣如诉的声调。那荒漠萧瑟的境界,正和他的心境不谋而合。一早一晚的倾听不足以让他满足,他还悄悄录成了磁带,反复地咀嚼,死的时候还把埙抱在怀里。在埙声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契合,正是他和周敏的共同处。除了听埙声的吹动,庄之蝶还喜爱那沉重、悲伤的哀乐,以为它比埙声更有味儿。好多次,他独自浸淫在那凝重的沉痛的乐曲声中。
       其次,庄之蝶内心的悲凉还在笔底世界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钟睢贤的一生深深叩动了他的心弦,他为钟唯贤写下了这样的挽联:“莫叹福浅,泥污莲方艳,树有包容鸟知暖,冬梅红已绽,别笑命短,夜残莺才乱,月无芒角星避暗,秋残声渐软。”除了对老钟灵魂的慰藉,另有一种同病相怜、共迎残秋寒冬的幽冷萧瑟意味。而他为龚靖元题写的挽联则更有一种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无限伤感:“生比你迟,死比我早,西京自古不留客,风哭你哭我生死无界;兄在阴间,弟在阳世,哪里黄土都埋人,雨笑兄笑弟阴阳难分。”极度的悲伤使他刚写完就昏了过去,并且自此之后连病多日不起。
       再次,幻境和梦境的经常出现也体现了庄之蝶失去自我的焦虑和恐惧。他喜欢琢磨午老太太的荒诞世界,但有一次同时觉得空中的乌云“全然是一个似人非人而披发奔跑的形象”,吓得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当他听一个世俗老太太议论真假之后,就迷迷茫茫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庄之蝶,并且又被自己拉长的影子吓得半死。他在城墙上看到野芦苇丛中独坐一个人在手淫,恶心地让他呕吐,下了城墙之后又怀疑那正是墙根头上自己的倒影。他梦见自己扶乩得了一首诗:“站是沙弥合掌,坐是莲花瓣开,小子别在作乖,是你出身所在。”他梦见自己与景雪荫结了婚又离婚,梦见老太太说唐宛儿下身被锁住……他还多次找孟云房算命打卦,指点迷津。对自己悲剧结局的预料,自我丧失之感,穷途末路之感,都集中体现在这些幻境和梦象之中。
      又次,庄之蝶内心的展示还常常在他黯然心伤的流泪和醉酒。作为“有泪不轻弹”的男人,庄之蝶却于人前人后多次流下了悲天悯人的泪水。有的是因牛月清的责备嘲讽而自哀自怨,有的是因唐宛儿的劝慰和温柔,有的是因为老钟的坎坷受压而不平哀伤,有的是为阿灿的决然离别,有的是对柳月的愧疚和她对自己的理解,有的是因唐宛儿受的非人折磨,有则是触景伤怀的自我感慨,而庄之蝶后期的烂醉如泥,更是痛苦至极、绝望至极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解脱。
       三、庄之蝶悄然猝死的结局
      庄之蝶的死更令人感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不知是什么病因,没有一点儿先兆,也没有一点挣扎和痛苦,但又似乎在意料之中。他本想离开让他伤透了心的西京到南方去,却猝死在火车站里。本来,人有生就有死,死乃自然之理,但庄之蝶却死得太早,死得太无声息,就像一片秋叶悄然飘去。他正当壮年,正当创作盛期,他死的时候在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亲人,只有那只系他灵魂、牵他情怀的埙。可他的死因又是那么了然,他死得那么自然。“哀莫大于心死”,庄之蝶的心弦已经崩溃。在此之前,一桩桩不幸的事接连在他身边发生:阿兰疯了;阿灿走了;钟唯贤死了;龚靖元死了;孟云房瞎了一只眼后又带着儿子找新疆的师傅云游去了;那付出了他几多努力的官司输了;洪江暗中坑了他;阮知非的双眼被人放了水,成了狗眼;汪希眠因弄假字画被公安局追查了;赵京五因失去心爱的柳月心灰意冷;柳月嫁给了跛子大正;那头老牛瘦干了身子死了,唐宛儿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牛月清走了;他身心交瘁,幻象丛生,恶梦不断。西京城里再也没有让他留恋的了。在精疲力竭、完全绝望之中,庄之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是什么原因使庄之蝶的内心如此悲苦、孤独、凄凉?作为一个自觉在人生和命运里受尽苦难的人物,他的内心深藏着深深的负罪感,作为作家、丈夫,朋友、情人、老师、名入的多重负罪感。身为作家,虽然名声在外,其实名不符实,他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他一直想写出好作品献给读者,却终于未能写出;身为丈夫,他深知牛月清为了他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又给了他多方面的关怀和呵护,自己却背叛她,在她的眼皮底下和几个女人鬼混;身为朋友,他欺骗了钟唯贤,把龚靖元撵上了死路,没有阻止阮知非滑向歧途,从赵京五身边嫁走了柳月;身为情人,他给了柳月和唐宛儿一线光明又把她们推向深渊,也伤害了曾经挚爱过的景雪荫。他觉得自己对周围的每个人都犯了罪,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正是这些负罪意识,才使他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饱受心灵痛苦的折磨。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庄之蝶产生这些沉重的负罪感?究其根源,是一种自我迷失,自我丧失意识。他是作家,曾有过苦苦奋斗的时候,可是,当他成名之后,有了地位、金钱、声誉的同时,他也开始一步一步失去自己。他再也写不出好作品,却为了名声、利益写了自己不该写也不愿写的东西。他没有了那种向着目标苦苦奋斗的乐趣,也逐渐丢弃了一个真正作家的精神和情操。他是个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名声、利益的诱惑也使他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高尚的品行和做人准则。真挚的友情、坚贞的爱情、适可的情欲,这些支持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由此带来的美好感受,在他身上消失殆尽。他知道自己正向深渊滑去,但百般的挣扎却无济于事,最终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失去了自我,和身边的人物一样迎来了可悲的结局。这种关于个人命运和可悲结局的忧思,以及由此产生的哀怨、悲凉的情绪,构成了庄之蝶的人生悲剧意识。
       庄之蝶的人生悲剧意识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表现了当今社会中一些文人的共同人生感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金钱的追求已深入人心,金钱本身也显示了无孔不入,无所不能的强大威力。中国历史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们无论通达还是窘迫,总有坚强的精神支持着。但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一些文人,却失去了固有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产生了浓重的失落情绪。卑微与贫穷使他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意义,而一些人成功后的名声与金钱更会让他们失去了心目中的自己,原有的文人精神支柱已经倒塌,世俗的生活趋向还不能适应,因此,许多文人感到自己几乎成了现实中的“多余人’’。这种丧失自我、找不到自我的意识,存在于一些文人的内心世界。贾平凹通过庄之蝶的人生际遇和感受,展示了当今社会中一些文人关于人生和命运共同的优思和哀伤的情绪。也许,这就是一些文人对《废都》欣赏的原因。
小舟MM:
大兴兄的意思,是请你不要把主帖当成跟帖,谁知,你再接再厉了。
读了小舟的帖子,我在想,是否应该把《废都》再读一遍。也许我仍然不会读,但小舟MM的帖子确实让我想了下。
一部小说,可以容纳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小说的价值。优秀小说的一个特征,是争议性。不过,名家的失败之作,往往也会有争议性的。
深刻的解读。
周兄,我喜欢倾听。
倾听每一个人,倾听每一个作品,甚至每一阵风、每一滴水、每一片叶子的声音,在倾听中走近他们,感受其中的苦痛与怜爱。
我以为,所有写文章的人,之所以写,是因为爱。爱天地、宇宙、人生。
周兄,我喜欢倾听。
倾听每一个人,倾听每一个作品,甚至每一阵风、每一滴水、每一片叶子的声音,在倾听中走近他们,感受其中的苦痛与怜爱。
我以为,所有写文章的人,之所以写,是因为爱。爱天地、宇宙、人生。
驾一叶之扁舟 发表于 2009-8-12 15:47
能够聆听,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高贵的安静,与慈悯。
本帖最后由 悖论的微笑 于 2009-8-12 17:20 编辑

我完全是门外汉。也没有读过《废都》。按理说,靠边都挨不上。
可是,世上之所以常有狗尾,就是因为常存在着不按理。所以,小舟,见谅了,有一番悖论跟在你后面“狐假”。
首先说,上面的解读,很让我长了见识。
同时,也回响了我对自己平时阅读时的一点小小揣度:
这个人在写什么?他想写什么?他为什么要写?那些经验是基本的吗?他关注了什么人的什么样的境况?他又是站在哪里关注的?那些经验与境况的根源与本质又在哪里呢?出路又在哪里呢?他看现世的那双眼里还有余光吗?
一个人对自己的出路,往往是在他看周围世界的眼光里。
了了几句浅语,见笑了。
欣赏,赞同这种“倾听”态度,心态。

对任何一所谓具有争议性的现象,事物,人物,主题,希望能做到不偏颇,不从一个极端到一个极端,不以某种意识形态的教条去强求,而参照当事人当时各种环境背景,考虑偶发及必然因素;尽量以客观,而不是先入为主的,以宏观的角度,眼光,心胸去看。

我要好好读读您这两篇文字。谢谢。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老贾看到这两篇解读一定很开心。
我读《废都》,还是十余年前,而且只是匆匆通读;我于文学评论,更是外行。这里只是随意说几句,不当处还请小舟MM和方家批评。大概而言,八十年代长篇小说作者,自莫言以降,多受拉美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其实这种影响,是通过中译本实现的,尤其是一本《百年孤独》,这些长篇小说作者,往往对外国文学所知不深,尤其西班牙语文学。在隔雾看花里,所汲取者一为神鬼、一为性、一为家族史。《丰乳肥臀》、《白鹿原》乃至《废都》,都有这种如小舟MM所言“雕琢、生硬的痕迹”。
装神弄鬼,在贾平凹恐怕并非出于顾忌,我也看不出他有过多少“深深的激愤情绪和沉重的忧患意识”,更多是时尚使然。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这个小文发表在2000年初一个高校的学报上,今天看来很有些青涩。呵呵,奉周兄之命贴在这里,算是一个长一点的跟帖。


怪诞神奇  悲天悯人
——《废都》的神幻色彩及其悲剧寓意

       贾平凹的《废都》, ...
驾一叶之扁舟 发表于 2009-8-12 12:11
关于《废都》的评价,说来话长,这里偷懒仅给出一个思路:

1,小说的阅读:普通读者(包括燕谈网友们)的好恶感觉;
2,小说的解读:文学评论与阐释过度——楼主的尝试,与周先生的胡言乱语;
3,作家的创作与解说:文学创造力与文化教养——贾平凹的文字能力与文化背景;
4,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传道与传技,小说技巧的观念与升级——尽管有些评论家反对传道派的文化阐释与批评立场,但是,就这些评论家而言,也未必知晓小说技巧的最新观念。(这一点,中国的文学评论家往往显得落伍,包括钱钟书之流。而燕谈里周、李两人的解读套路更为陈旧不堪。)
周兄,我喜欢倾听。
倾听每一个人,倾听每一个作品,甚至每一阵风、每一滴水、每一片叶子的声音,在倾听中走近他们,感受其中的苦痛与怜爱。
我以为,所有写文章的人,之所以写,是因为爱。爱天地、宇宙、人生。
驾一叶之扁舟 发表于 2009-8-12 15:47
这段话很受教的!
小舟妹妹一定是学文学的,欣赏角度和理解能力和俺们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有些抽象派画家的画作,俺瞅着就像小孩子抓了墨汁后擦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可是抽象派画家就不是这么看。
假如不是评议书本身,以至作者本身,而是从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环境,有这样的书本,文学作品,这样的主题,这样的写作手法出现而去探究,也应该很有意思。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正襟危坐说《废都》 /扎西多 /《读书》1993年第12期

  八月在意大利开会,听两位北京来的作家讲,大陆最近有《废都》热。男作家说:看得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女作家说:看了半截看不下去了,那个男性性心理,腻味死你!听得我好奇心大起,借过他们手里的一本《十月》看。会间陆续看掉小半本,果然味儿大,而且挥之不去。

  会上有位汉学家朋友,每每扬言要研究中国的颓废文化,我便给他通风报信,说大陆新出了一本颓废小说。他听得两眼发光,要过去急急读了几段,连说:妙,妙!表示要尽快找来细读。我突然记起这朋友平素所好:马勒第六、施蛰存、邵洵美、布拉格之春。糟糕,多半是误会!赶紧提醒他:颓废是颓废,可是土颓土颓的!

  回到芝加哥,撞见一个刚从大陆回来的熟人,居然手里也捏一本《废都》。这位是做生意的,肥头大耳,向来看黄片积极。我问他:是不是很过瘾?他倒正色起来:有什么呀,比《金瓶梅》差远了!不过,写世态人情写得深刻,现在的大陆社会,就是这么回事!

  这回借了书来,终于彻底读完。
  贾平凹的东西我看得少,只知道是陕西农民出身,向有严肃作家的好名,在严肃作家里,又有淳朴的好名,作家中因而有叫他“平娃”的。印象中,笔下的商州农民不是土得掉渣儿,就是水做的人儿,在乡间土路上一尘不染地走着,有些小奸小坏,也都并不阴暗。又知道他算“寻根”一族里的。自然,那时风气不同,并没有寻到“尘根”上去的。

  这《废都》却看得人有些心惊。一水儿的县城流氓、省城遗老,一杆子的男盗女娼、名流野客、贪官污吏,一街的死猫烂狗、乌烟瘴气,又还有用黄汤儿淫水儿洇出来的一片桃花坞。
  这么一本书热成这样,有意思。《废都》的包装、烘炒,证明大陆商业出版、发行、推销术又上了一层台阶。但最有说头的,恐怕还是作品本身和引起的反应。

  反应是炸了锅。有人觉得它老气横秋、空虚无聊,有人说是春秋笔法,是当下人欲横流的大陆社会的一面照妖镜。淑女们为性描写的猥亵下流而愤怒,女性主义者为大老爷们小贱胎的陈腐观念而震惊。通达的说它是大陆文化多元局面下的一绝,感伤的说是大陆书生末路的悲歌;有人为那一串串卖关子的床上戏“天窗”而想入非非,还有人读出了大量的政治影射……把所有这些搅拌到一起,这书的味道也就出来了——拌香椿还是煎臭豆腐?香还是臭?就看你好的是什么了。

  又有真假之争。有人认为是真诚的心路历程,有人指出是貌似高尚深沉实为腐朽媚俗,还有慈悲心肠的人说:贾平凹是因为父亡、母病、妻离,实在给逼急了,有股子邪气(用贾的话讲该叫“秽物”)堵在那里需要撒出来。言下之意:撤出来就好了。贾自己则声明:情节纯属虚构,唯有心灵真诚,云云。

  议论纷纷,是因为这小说包容的东西芜杂,刺激出来的反应自然矛盾。硬打硬冲的黄书,只知捏人的一根筋。《废都》要高明、花哨得多:老的,野的,土的,三教九流,左道旁门,五味杂陈。再加上文字流畅,时有猥亵的风趣、出奇的笔触,煞是好看。不管是否投你口味,这书写得有才气,好歹算一绝。

  真假的争辩却属多余。写小说,故事、情节、人物,都能编造;编造多少无关紧要。最难编造的是作者的趣味视角,或者说作品的气味。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这小说挺真实,贾平凹挺老实。在太多人动不动就崇高、就道德起来的大文坛,能这么不遮羞处,不易。

  但这一老实,内镶也尽上来了。这贾平凹原来是写脏写压抑写虚伪的好手!因为压抑,就变态,就不是那种黑得透亮的脏,也不是那种黄得透明的脏,是那种脏稀稀、污突突、软塌塌的脏,象一块揩过浓鼻涕、掖在裤兜里一直捂着的旧手绢,上面竟又绣满了沉沉的花。这种脏,文雅一点该叫“腌臢”吧。大陆文坛擅写“腌臢”的至少还有一个残雪。也是把脏写得艺术兮兮,神神鬼鬼,入木三分。但残雪用现代主义手法,把腌臢推到极至,抽象化脸谱化,弄成了象征的鬼殿。贾平凹仿的是《红楼梦》、《金瓶梅》,走写实白描,家常里短。残雪是冷处理,对脏之为脏没有幻觉。贾平凹则在腌臢里一咏三叹,有抚痂而玩的情怀。

  《废都》写色情,比一般当代小说大胆,却算不上优秀。无关乎那些性交“天窗”是空是满,主要是色有余而情不足。色又限于女色。囿于男性视角,从头到尾,只见渲染一个个女的如何玉体横陈、骚首弄姿,屁股如何脚丫如何,那些男的一概面目模糊。除了矮、瘦、头发乱,你连男主角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提他是否鸡胸、牙齿是黄是白了。这种单向的、性幻想式的叙述,又带着十分典型的老派文人口味,采用的也是旧小说里用滥了的语言。全书写得最生动的中心人物庄之蝶,又是一位老范儿小男人。自恋、自私、胆怯,表面上清高,骨子里猥亵。因为弱,特别需要女人来证明他强。这种性格给整个风月场定了调。

  围绕他,点染出几个小女人。品种分别有:小娼妇唐宛儿、小骚精柳月、小烈女阿灿。这些女的性情、身价略有不同,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作者让这些小女子一见庄之蝶,就情不自禁地涌上为名作家献身的激情,能蒙他赏识爱怜是她们一生最大的幸福,跟他一性交她们的心灵就升华(虽然这些势利眼的小贱货心灵到底在哪儿谁也不清楚),并一再证明他“那裤子里的东西是特号的”。连只打了一个照面的小妓女,也眼明心亮,立刻巴巴儿地渴望免费献身。没献身的女人有是有,可惜都不大正常:汪夫人是淑女型,非等来世不可;景雪荫是女强人型的,端着架子。最可恨的是糟糠之妻牛月清,献身老献不到地方。

  从《废都》叙述者眼里打量女人,你脑后会渐渐生出一根油腻腻的辫子来,揪着你摇头晃脑。女人,先要她不是个完整的人,起码不能是成人,更不能想望和男人平等,然后她才有可能当女人,有女人味儿,作出阿猫阿狗的媚态来,说些小聪明话,让男人赏心悦目,愿意扑她玩她。并且,“男人家没有不行的,要不行,那都是女人家的事。”作者不断把这类哲理塞到不同人物(特别是女人)嘴里,启示给读者。放到封建时代,这类见识虽属陈词滥调,到底是标准的传统观念。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腐朽得有点发馊了。

  但老庄确有尴尬处。饱读旧诗书,却活在解放后,比不上从前封建士绅、洋场恶少,或妻妾成群或携妓过市,来得理直气壮堂而皇之。于是,这一省文坛之主,今生最倒霉的,便是摊上了一位贤惠而牛心的糙老婆,既无妾的风情,又无妓的泼辣,却不幸占了共产党给的一夫一妻制这条理,弄得有贼心没贼胆的老庄,性压抑得厉害,只好每日偷鸡摸狗、抠抠缩缩,手心里捏着一把细细的小阴汗,整个潇洒从容不起来。环境如此之糟,心理自然扭曲,不仅几个女的下场悲惨,老庄自己的生活也搞得一塌糊涂。悲愤之余无可奈何,只好一翻白眼一歪嘴,中风去也。

  妙的是,这路窝窝囊囊、陈腐老套的男女色情,与书中的世界倒十分匹配。这废都里的世界,已经到了世纪末,可二十世纪从没开始。似乎发生过一场革命,却水过鸭背毛不湿。新中国一阵风刮没了,剩下的还是老中国。新人们一抹脸上的白粉,露出来一张张老人脸。臭烘烘热乎乎的烂泥窝里,老道理万古常新。

  贾平凹烘托这世界的气氛,描画众人脸谱,有不少辛辣传神之笔。作为中心人物的庄之蝶,与其说同环境格格不入,倒不如说是其中沆瀣一气的一员。他的伦理道德感既是旧式的又是实用的,良心未泯,但绝无大信,道貌岸然,内里实际,不仅平时惯抹烂泥,屈于权势,紧要关头还能落井下石,暗地给朋友情妇使拌子下毒手。他不是悲剧里的英雄,倒是荒唐剧里的主角。不过,因为作者对他认同太深,欣赏同情大于嘲讽,《废都》便与从前那些批判意识浓厚的黑幕小说不大一样,也不象《儒林外史》讽刺得那么绝情彻底。说到底,作者表现出来的感情意识,和书中主人公是大体一致的。

  《废都》学《红楼梦》学得这么明显,倒可惜没有沉住气,弄得再细致些。既写饮食男女,也该在那些宴席、服饰上多下些雕琢的功夫,别老报上菜名就完事。写衣服也嫌简单,基本是小黄裙子、白高跟鞋、长统丝袜那几下子,跟着就见肉,显得只有五六七八,没有一二三四,急狠狠的忒饥荒。当然,恐怕不能光挑贾平凹一个人的眼。贵族在中国断了好几代,锦衣玉食是早说不上了。张爱玲之后,好象小说家们对衣服就都没了讲究。这也是普罗文化给害的,大家伙一堆儿活得糙,闹得中国当代题材的电影也不好拍,画面乱七八糟的找不出色调。不过,把省城的俗艳好好铺陈起来也是一景,凭贾平凹的经验,其实不难做到。《废都》写得还是急了,越到后面越潦草,呼呼地过场走人,砸锅卖碗,交代各家后事,显得有点虎头蛇尾。

  话说回来,活在没多少闲情逸致的时代,这也就不容易了。在忙着炮制畅销书肥皂剧的环境里,沉缅于颓废(不论洋颓士颓)的文人能有几个呢。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日,芝加哥
我很喜欢扎西多这篇评论。转过来供大家欣赏。
自明清一降,此类“社会批判”小说似乎一波一波,屡见不鲜。嬉笑怒骂社会百态,世态炎凉。
当这样类型,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文字在某一波出现,成为时尚的“流”,便不足为奇。但是,那首发的一本,起这一波的领头作用,即使未至石破天惊,也显然吸引眼球。

贾不能算是华夏此类文字的第一人,但他却有勇气,有先见,敢抓住时代命脉,特征,去作这文学史上重复着出现的某一波的带头人,并敢以不同于学院派“斯文文人”的农民样式与小市民样式的朴素,直率,原始地,猥琐地,赤裸裸地,甚至加油添醋地,剖白那种朴素,猥琐的生态。

多年前读过,有点震撼,却觉得有被圈在猪圈里脏兮兮的感觉,遑论被可能挑起的“性幻想”了。
一己之见,个人感受已而。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扎西多是查建英的笔名,这篇评论也写得急了点。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佩服扁舟在这本书似乎恶评如潮的情形下独自严肃思考和认真治学的态度!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