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444
- 帖子
- 422
- 精华
- 1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9-12-19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11-5-7 14:28
| 只看该作者
九 《六国论》与连横的奥妙
当然,仅就技术环节论齐湣王的扩张战略,失策也很明显。
可以拿秦国对比。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一百多年时间里,秦军不断出击,但除了僻处西南谁也不去关心的巴蜀,秦国多年来也并没有消灭哪个大国。
《韩非子·初见秦》里写到,秦国早就有机会灭楚、灭魏(其实确定一定肯定还有灭韩),但一直没有这么做。
韩非子认为,这是因为谋臣对秦国不忠的缘故。但其实,不灭大国,未必不也是一种策略。
消灭一个大国,立刻就会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感,从而迅速形成一个牢固的合纵同盟,那未免压力太大。相反,打一顿揉一揉,却有利于连横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苏洵的《六国论》是非常有名的,老苏提出一个观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这里暂不讨论这番高论的正确与否,问题还是在于,赂秦只会使秦国更强大,这无疑明摆着,六国何以脑残至此,竟看不出这么简单的症结?
不妨回顾张仪欺楚故事中的一个细节。楚怀王发现上了张仪的当,决定攻秦,这时一个叫陈轸的跟楚怀王说:
“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於秦,取偿于齐也,吾国尚可全。”
打秦国不合算,不如再送个大城市给秦国,然后跟秦国一块去打齐国。这样咱们损失给秦国的,还能从齐国身上找补回来,我国就没什么损失了。
“赂秦”的行为之所以没完没了,就是因为像陈轸这样的聪明人实在太多。
不给秦国送地,秦国要来打我;给秦国送地,就可以跟着秦国一块儿去打别人然后分赃。乍一看,后一个选择并无损失甚而可能获益,那大家何乐不为?于是秦国就像给两只小熊分饼干的狐狸,这几年带着韩魏去打楚国,过几年又带着楚国来打韩魏。每回,大家都觉得自己跟秦国结盟并没吃大亏,但一百多年累积下来,大家就都发现,自己的国本已经给秦国啃得差不多了。
秦始皇统一,是包举宇内并吞八荒的横扫,十年之内六国覆灭。但在此之前,秦的策略却正像李斯说的,是“蚕食诸侯”。
齐湣王的扩张方案,刚好相反。——他是四面树敌,而鲸吞宋国。
宋国不是好打的。当时正是宋国复兴的时候,宋王偃“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俨然也是要变天下格局为战国八雄的态势。而且宋国有个最大的本事就是长于守城,早在春秋时代这点就很突出,极盛时代的楚军(楚庄王时代)就顿兵于宋城之下而无力攻入,而那个以防守才华闻名天下的墨翟,据说本也是宋国的大夫。
所以,齐灭宋之战,号称叫“并巨宋”(《盐铁论·论儒》)或者“举五千乘之劲宋”(《燕策一》),以示和扫灭那些蕞尔小邦绝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想象,齐军为灭宋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巨大。所以这个时候齐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一,是齐军必须要有一个休整期,否则根本缓不过劲来;二,需要花时间来赢得原来宋国老百姓的认同,才能把这里真正变成齐国领土的一部分。
然而各国不会给齐国这个时间。灭宋的行为,引起了所有国家的愤怒和警觉,使齐国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于是,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竟然出现了五国联合攻齐的局面。
这可能是整个战国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合纵,只不过,这一次秦国是合纵国之一(可能还是纵长),而并非攻击的对象。
十 最成功的合纵
秦、燕、赵、魏、韩五国,都有足够的动机,要进攻齐国。
燕国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整整二十八年。当初燕国动乱,齐宣王趁机一举占领了燕国。燕国人本来对齐国军队很欢迎,齐军来了也不迎战,齐军攻城也不关城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即使征服者标榜自己代表着光明和正义,即使征服者确实是来自当时最文明的国家,但做亡国奴的滋味,一样不好受。
于是燕国人反击,国际社会干预,齐军又不得不撤出。
这一次,齐国并没有什么获益,但齐军在燕国“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14],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
与燕一样,赵国也和齐为邻,它也一直非常警惕地看着这个强大而不安分的邻居,所以赵当然不愿意放弃攻齐的机会。燕将乐毅本身又有在赵国长期任职的经验,燕联络赵国协同攻齐可说轻而易举。
秦国把齐国视为最大的对手,另外,当时掌控着秦国军政大权的穰侯魏冉出于个人私欲,也不惜令秦、齐一战。——齐灭了宋国,当然也就得到了宋国的定陶。定陶这个城市,在当时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因此也号称是“天下之中”,其经济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魏冉很想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封地。
韩国、魏国本来应该是站在齐国这一边的。齐湣王曾经带领着它们攻打楚国和秦国,都取得了胜利,而且取得的土地也是为它们所瓜分而齐国并无所得。但问题是,为了灭宋,齐国抛弃了这两个盟友。齐攻略宋国土地的期间,所有令人生畏的秦国将领中最可怕的一位,白起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韩魏两国被屠杀了几十万军队,丢失了大片土地,而齐国坐视不救。根据连横的一贯模式,这时他们已经转而追随了秦国,而且可能比秦国更急于出击以挽回损失。
大国中态度暧昧的只有楚国。《史记》的记录自相矛盾,一会儿说楚国参与了攻齐,一会儿又说楚国看齐国形势危急而出兵相救。大概,出救兵是事实,想趁火打劫也没错。因此楚将淖齿先和齐湣王一道守御莒城,并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但后来却又发动政变,令湣王死得很难看。[15]
和秦国一样,齐也号称是四塞之国,甚至干脆有个外号就叫“东秦”。但实际上,齐的四塞,即所谓“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其险要程度是远不能和秦的崤函之固相提并论的。
这一次面对五国的攻势,联军自西北进攻,顺利突破,清河(介于齐赵两国之间,源出今天的河南内黄附近,下游情况不详)几乎没有构成什么障碍。而看齐湣王逃跑的路线,出临淄后先到卫国,再到鲁国,往西南方向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才回到齐国的莒城。这可能表明,有一支燕军是沿海进攻,甚至是从海上登陆的,则是渤海之险也未必可恃。
这次战事的大致进程,《史记·乐毅列传》自然是要写的,《资治通鉴》当然也写了。难得的是,这次司马光比司马迁更有浪漫主义情怀,据他说:联军与齐军主力在济水西岸大战,齐军很快大败。济西大捷之后,其余各国就不再向齐地进兵,只有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迅速挺进,直扑临淄。这种攻心战术收得极好的效果,不但临淄唾手而得,而且整个齐国土崩瓦解。接下来的六个月内,燕军兵分五路,横扫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市还在死守。
这两座英雄城整整坚持了五年,终于等来了绝地反击的机会。
燕昭王去世,新即位的燕惠王不信任乐毅,用其他将军取代了他,于是即墨城内的齐国宗室田单大摆火牛阵,大败燕军,又一举收复了齐国。
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传奇,也可能是这么一个过程:秦国对合纵攻齐其实一直有点举棋不定(事实上,魏冉之所以垮台,攻齐成了他的重要罪状之一,因为这不能给秦国带来直接利益),济西大捷之后,秦立刻转而侵略三晋的土地,于是三晋和秦国开始混战,所以就只有燕军深齐境,继续进攻了。
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乐毅相继攻陷了齐国五大军区中的三个,但以即墨和莒为都城的两个军区仍在坚守。就是说,田单是在齐国保有大致五分之二的国土的基础上展开反击的。
《资治通鉴》又把乐毅指挥下的燕军描述成一支仁义之师,这则基本可以肯定不符合事实。早期的史料都表明:当初齐国在燕国固然很残暴,燕在齐也只有变本加厉(刘向的《说苑》甚至说:“乐毅屠七十余城”,当然这一说大概也夸张了)。五年时间的战争,对齐国的影响,是摧毁性的。
这一战,使齐在大国的宝座上跌落,而燕国只有因此变得更弱。[16]
于是胜利的天平,也就越发向秦国倾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