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31
- 帖子
- 15639
- 精华
- 2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0-10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4: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幽默小师
王乾荣
如果人由一百个细胞组成,他有九十九个半幽默细胞,剩下半个,是用来吃饭睡觉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称他“幽默小师”。因为,他似乎够不上“大师”。他还不够著名。但是他已经出名。在后一代,他或许被称为“幽默大师”,但这已不关咱们的事。
他具有东方朔的诙谐,兼了马克·土温的机智,堪与卓别林比洒脱,与林语堂的机智沾边,也不乏赵本山的自嘲,遗憾的是,少了一点鲁迅的深沉冷峻——所以虽“幽默”,而不能“大师”也。以后补上,也许能“大”起来。
他是我友。我只在调侃之时呼他为“幽默大师”,公开叫,其实难副,有阿谀之嫌,也怕气不忿者侧目。“小师”挺好,只要与幽默关联。
我说他只用半个细胞吃饭睡觉,是他在家的事,细节我并不知。而凡是我与他见面之时,他的通体除了幽默,就找不着别的东西了。与他接触的人,无不被他感染,被他快乐。难得的会餐,只要有他,欢声笑语成了最香的美味。严肃的会场,只要有他,空气里始终弥漫着氤氲的轻松。幽默,是他的为人态度和生活方式。他的幽默,是打血管里自然流出来的。他可没有变着法儿叫人家如何捧腹、喷饭、笑倒。
他虽是一颗“爽心丸”,却不是咱们常见的那种没大没小的“活宝”,或没深没浅的“贫嘴”,或神神叨叨的“忽悠”。活宝着意讨好;贫嘴难免龌龊;忽悠不无下作。他的幽默,雅着呢,叫人开怀过后,尚有所悟。他不让幽默轻轻随风飘去,而是化作了美文,为更多人奉献更丰沛的快乐。他不但制造快乐,更是个传播快乐之人。当然这快乐,有时候也搀杂了凄凉——毕竟他活在世风里,而不在真空。
他以东北黑土地子弟的耕耘方式,种下《小葱大酱》,长出山川民情,于乡土气中化出阿Q的先人及其子孙们的侧影。他以洋插队的经验《给洋妞算命》,调侃山姆大叔、安娜阿姨,尽展高鼻蓝眼大人不可与我同日而语的洋行洋规。他以一介平民的世俗眼光,写下《球迷日记》,宣泄对不争气的中国足球的爱恨。这些是他的杂文著作。他的杂文作品与传统杂文作家作品的大异其趣之处,即在于他始终贯穿了两个字:幽默。
他本不是杂文家,供职于一家文学评论杂志,是正经撰写高头讲章的,如《从思维定势中闯出来》,便是他的著名大作。闯出“思维定势”,他作散文,再闯,就弄杂文啦。不光思维变,文型也变了。生活中,他连“铁饭碗”都自砸了。就这么“另类”、潇洒!近年杂文在文坛边缘化,他却甘愿从“中心”堕到“边缘”,为什么?杂文在他,才得心应手,才可以使他的幽默天才得以淋漓尽致挥洒嘛。
略举小例。《一年签一次婚约》,看书名您就想乐,是吧?这是他搜了百篇佳作的一部集子。他在本书开卷类似“序言”的一段话里说:“文章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作者,别笑!我知道我说的是废话,大家相处这么久,谁不知道谁呀?但是现在,我有了新的任务,新的职务,我当了领队,要把大家组成一本书,或者说,组成一支队伍,去参加一次游行。”此人为一大汉,有一米九吧,一表人才,像不像个统领文章的将军?他的俏皮文风,于此可见一斑。顺便诱惑一把,也算推销:您想细瞧此人壮观的文章“游行”,赶紧买书。
说了半天,该先生何许人也?有一次饭局,他恭敬如仪地问一位初见的先生尊姓大名,人家答“姓刘名立”。你道他接着有何妙语?他说:“咱哥俩名字合起来就不雅啦。”怎么不雅法儿?人家叫刘立,他叫刘齐,可不是“流里流气”嘛。臭臭臭,这是我听到的他最没有品位的一句软幽默。原来他的幽默细胞里,也有俗气因子。不过无碍,他毕竟是凡人,是“小师”,而非圣贤,也非“大师”呀。
转自《北京日报》2008年5月2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