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646
- 帖子
- 6958
- 精华
- 5
- 注册时间
- 2009-4-23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07: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神经系统的怀旧
人们总是钟情于青少年时的音乐。比如父母们往往对流行歌曲头疼不已,却爱听10年前的热门金曲。近些年,心理学家和神经系统学家已经证实,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指令。因为从12岁至22岁的这段时间,正是你成为“你”的时间
神经系统的怀旧
http://select.yeeyan.org/view/487273/420452
译者:沈持盈
原文作者:Mark Joseph Stern
作者:马克•约瑟夫•斯特恩 (Mark Joseph Stern)
当我还是二十来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时,我就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相比其他年龄段,我对青少年时代所喜欢的音乐印象更深——但是过去的每一年,那些电台里播放的新歌听上去都像聒噪的废话。在客观层面上,我明白这是讲不通的。我不能严肃地断言说卢达克里斯(Ludacris)(译者注:美国最为出色的南方说唱歌手兼唱片制作人之一)的“Rollout”在艺术层面上就优于凯蒂•佩里(Katy Perry)(译者注:美国流行女歌手、演员兼词曲创作者)的“Roar”,但是前首歌的每一秒钟都铭刻我心,而后一首歌在我看来就像是平淡无味的叫嚷。如果我去收听2013年10大热门金曲,我会头疼不已。如果我去收听2003年10大热门金曲,我会兴高采烈。
为什么我在青少年时期听的那些歌比成年后听的任何歌都要优美动听呢?作为一个乐评人,我很开心地告诉大家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我那失败的音乐鉴赏力。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系统学家已经证实,这些歌曲会在我们的情绪之中留存有很强的力量。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相较于成年之后听的歌曲,我们的大脑会将我们与青少年时期听的歌维系得更加牢固——这种维系不会因为年岁增加而减弱。音乐的怀旧,换句话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也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指令。无论我们的品味在其他方面变得有多复杂,我们的大脑可能还是会停留在那些我们在青春期那出激荡大戏中所着迷的歌曲里。
要理解为何我们会对某些歌情有独钟,就要先了解通常情况下大脑与音乐的联系。当我们初听一首歌时,音乐激发了我们的听觉皮层(auditory cortex),我们将节奏、旋律以及和声转变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从听觉皮层开始,我们对于音乐的反应取决于我们与音乐互动的程度。当你在脑海里跟唱一支歌时,你会激活运动前区皮层(premotor cortex),而运动前区皮层能计划并控制你的活动。当你跟着跳舞时,你的神经元会跟上音乐的节拍。当你紧紧盯着歌词和配乐时,你会激活顶叶皮层(parietal cortex),顶叶皮层有助于你在不同的音乐刺激中转换并保持着注意力。当你听到一首能触发你个人回忆的歌曲时,你的能存储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相关信息的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将会突然活跃起来。
但是脱离了情感的记忆是毫无意义的——除了爱和药物之外,没有其他物质能够像音乐一样激发人类的情绪反应(emotional reaction)(译者注:指喜、怒、悲、恐时所表现出的形为,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脑成像(brain imaging)研究表明,我们最爱的歌曲能够刺激大脑的快感回路(pleasure circuit),快感回路释放出一股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以及其他影响神经系统的物质,让我们感到心情愉悦。我们越喜爱一首歌曲,我们就越能体会到这种神经系统的快乐,这种被可卡因所追逐的相同的神经递质充斥着我们的大脑。
音乐点亮了每一个躯体里神经活动的火花。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火花变成了一场烟火秀。从12至22岁,我们的大脑经历了迅疾的神经系统发育——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所喜欢的音乐似乎与我们的脑叶永久地关联到了一起。当我们对一首歌产生了神经系统的联系后,我们也创造出了一种强烈的记忆痕迹,它满载着剧烈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青春期生长激素的泛滥。这些激素告诉我们的大脑,“每件事”都非常重要——特别是那些成为我们花季美梦(以及难堪之事)中配乐的歌曲。
就其本身而言,这些神经系统中的烟火足够能将某些歌曲镌刻在我们的脑中。但是还有别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将八年级舞会上播放的最后一支乐曲几乎永远地锁入你的记忆之中。《音乐感知的科学: 用理性解释感性》(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The Science of a Human Obsession)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列维廷(Daniel Levitin)写道,我们在青少年时期所听的音乐从根本上是与我们的社交生活交织在一起的。
“我们正自主地去发现那些我们年轻时初听的音乐,”他告诉我,“通常也是通过我们的朋友。我们听着他们听的一些音乐,把这些音乐看作一枚徽章,看作归属到某个社交团体的途径。这中做法把音乐融入了我们的身份归属感之中。”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彼得•贾那塔(Petr Janata)同意这一社交性理论,他解释了我们最爱的音乐“能够被整合为对于我们成长岁月的特别的情绪记忆。“他还补充了一个可能起到作用的因素:怀旧性记忆上涨(reminiscence bump)[1],这是一种相较于其他年龄,我们对于年轻时候生活的记忆更为生动的现象,这种记忆直至我们衰老之后也牢牢地保存在我们脑中。根据怀旧型记忆上涨理论,我们都有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人生脚本”,它在我们的记忆里充当着人生的记叙文的角色。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主导着这种叙事的记忆有两个共性:第一,这些记忆是愉悦的;第二,它们仅仅围绕着我们十几岁的少年时期和二十来岁的青年早期。
为什么我们对于这些年月的记忆是如此地生动持久呢?利兹大学的研究者在2008年提出了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解释:怀旧性记忆上涨中最突出的那些年月与“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自我的出现”的时间相吻合。从12岁至22岁的这段时间,换言之,是你成为“你”的时间。之后,该段促成这种变化过程的记忆在你生命中的剩余时间都变得极其重要。他们不仅仅促成了你的自我形象的发展,也变成了你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你自我意识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音乐发挥了两个作用。首先,一些歌曲成为了他们自己本身的记忆,这些歌曲是如此强烈地慢慢潜入记忆之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生动地回忆起我们第一次听披头士(或者后街男孩)的歌曲时的情景,数十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在每个KTV之夜唱起这首歌。第二,这些歌曲形成了我们对于彼时感受的背景音乐,那些时光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几年。在我们初吻、初次参加毕业舞会、初次吸烟时播放的音乐,都属于这种记忆,并呈现出一丝丝记忆的深刻性。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回想起来,毕业舞会并不是真的那么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即使记忆本身消减褪色,被贴上音乐标签的情感余晖仍然萦绕回旋。
这些理论也许与它们的逻辑结论一样有趣——你可能从来不会像热爱你年轻时代所听的音乐那样热爱其他歌曲——这让人有点沮丧。当然,这也绝非全然是个坏消息:我们成年人的品味其实也并不差;我们的鉴赏力更加成熟,从而能够在知识层面上欣赏复杂的美学。但是,无论我们变得有多成熟,音乐仍然是一个逃生舱口,让我们成熟的大脑回到年轻时那青涩、纯粹的热情中去。伴随着我们最爱歌曲的怀旧之情并不仅仅是对于我们早年岁月的短暂回忆;它也是一个神经系统的虫洞,让我们能一瞥那些年月,那时,我们的大脑能够开心地享受那些给我们带来共鸣的音乐。经年已逝。但是每当我们听到自己所爱的歌曲时,它们所带来的快乐又会再次在我们心中翻涌不息。
译注:
[1]怀旧性记忆上涨:又称记忆隆起,指人对于生活经历的记忆曲线不同于传统的回忆量递减的遗忘曲线, 反而是对发生在一生中第二个和第三个十年之间的经历回忆数量增多的现象。
版权声明:
原文来源:slate.com
原文标题:Neural Nostalgia
原文地址:http://www.slate.com/articles/he ... preference_and.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