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刘鹤: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化

(记者 霍侃)







    “我并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会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3月17日(周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鹤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经济峰会的会议上如是表示。
    刘鹤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几个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中国改革开放发生于十年文化革命之后,对文革负面作用的反思和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发展。”刘鹤认为,当时中国经济走到崩溃边缘,中国坚决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选择了改革开放。
    同时,中国改革开放正好发生在技术革命之后,赶上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后,在全球配置资源。“中国获得了稀缺的资本和当时的先进技术,迅速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刘鹤说。
    刘鹤认为,中国能够成功,还在于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成功遵循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包括界定和保护相对产权,承认和激励人的物质利益动机,推动公平竞争和所有制多元化等。
    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刘鹤认为,总体来看,中央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和引导结构变化方向上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而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投入很大精力,形成竞争局面,当然对此要一分为二地看。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有人据此将中国的成功,归纳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成功。
    “这种看法可能不太符合实际,也容易产生误会。”刘鹤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中很难看到国家资本主义的影子。经济刺激方案,是在全球经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下,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的大规模干预,取得很大成绩,但也确实还有问题。“但只是应对危机的短期做法,不能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
    刘鹤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将实现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平稳过渡。
    很关键的是,中国市场化过程将继续。刘鹤认为,市场化应当按照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所谓价值导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念,坚持保护产权、鼓励竞争,坚持公平和效率统一,坚持实现共同富裕;所谓问题导向,就是要有针对性和有先后顺序地解决一些突出的体制矛盾和问题。
    制造业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加快,庞大的传统制造业受到资源环境制约。“未来,制造业份额可能下降,服务业比重将有较大提升,制造业内部将呈现生产适度集中和细化分工的供应链式调整。”刘鹤称。
    “城市化的格局形态将出现新的变化。”刘鹤说,最主要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将会形成若干新的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的经济分工和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也将十分明显。
    此外,中国国际化的内容会发生较大变化。刘鹤指出,变化的主要线索是,国际收支将逐步走向基本平衡。中国将继续保持出口大国地位,同时根据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角色变化和新定位,从出口引资大国向市场进口大国、投资大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