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页,每字每句精彩,经过推敲的,真是不容易,读完意犹未尽,觉得怎么就结束了,恨不得从头再读一遍。对人的心理刻画,尤其精妙,全书那么多“不响”,每次“不响”都极到位,读者会心,或莞尔,或叹息。
emmer 发表于 2014-4-5 20:30 <转帖> 春与繁花俱欲谢,愁如中酒不能醒 ——《繁花》中的性别意识解析 Voiceyaya 《繁花》堪称近年来出版的一部经典之作,可评述的角度很多,对其艺术上的成就,在此不再赘述。写在前面,是想澄清一下我对该小说的评价并不低,并非刻意要从中挑刺。本文主要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作者(及其所代表的一类男性文人)对性别问题的认知状态。 难以自省的厌女症 《繁花》中是否存在性别问题?这是不言自明的,许多读者(非女权者)都提出过相关疑问,大致有两点:一是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可爱的人,大多自私、放荡、苟且、阴暗、变态、愚昧……,毫无上海女人的优雅、精致,让人心生厌恶;二是为何小说中女性结局大多悲惨。作者对前一问是如此解释的:“蓓蒂,阿婆,姝华,雪芝,春香,大妹妹,黎老师,李李,甚至小阿姨身上,都散发出钻石般的高贵光华,这种高贵,是混合在朴素的人性中,不宜再浓,就像正常的画一样,比较自然……。《繁花》的女人,都是花一样绽放,都是很美的”。假设作者所言出于肺腑,这就让人不禁要问,为何读者与作者的审美观有如此大的差异? 第二个问题作者也有交代,即“做人很尴尬,男女都一样”。但认真看起来,其实还是有差异的。女性的结局不但悲惨,而且大多让人难以同情。例如梅瑞被自己母亲骗、被母亲的继任丈夫骗,万贯家财瞬间灰飞烟灭,最后寄人篱下,看前夫和前婆婆脸色过日子,本来是很可怜,但她之前各种算计、对母亲寡情薄义,让人感觉她最终落魄是咎由自取;汪小姐怀孕不知是谁的种,丈夫和情人都不想负责,还可能是个双头怪胎,人生多少尴尬,但只要一想到是她自己拎不清,送上门去给人占便宜,借着生二胎的机会出轨,背叛丈夫,就无论如何也同情不起来了。 对男人则不同,顾飞曾在书评中写道:“小毛最后下岗、病死,沪生和阿宝其实也混得不怎么样,人前没有多少风光,背后同样有很多的心事与烦恼,但作者总是把他们写得体体面面的,懂世故,知人情,不卑不亢,从不叫他们塌了架子掉了身份,像待自家弟弟,或者自己”。尽管如作者所言,“小毛死前如僵尸”,但离开人世前,床边莺莺燕燕围了一堆,他临死尚在教导女性要如何经营婚姻,可谓至死没有塌台。况且说到他的病,也是帮人办病退照x光落下的根,自然不免让人同情,甚至有些敬佩起来。按此标准,作者在写女性时远没有这么体贴,甚至连客观中立都没能做到。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个案。小说中小琴的故事是有原型的,作者这样说:“看电视看来的,很多年前一个上海中年男人在饭店吃饭,认识一个服务员,离婚后跟服务员结婚,每个月工资交给她。这个服务员原先是三陪小姐,男的一出差,这个女的以前的男朋友就到家里来。男人深爱服务员,每次吵架都让步,服务员总把这个男的骂得狗血喷头,男人不吭气。最后一次,男人几年积压的情绪一起爆发,一怒之下把她掐死了……法院取证,打开女服务员日记,结婚三年,一个字没提男人,老是在说:我缺钱,我这个月要挣多少钱……我太需要钱了。因为这个日记本,法官觉得这个男的太可怜了,最后法院判他15年徒刑,本来这种案子肯定判死刑。” 作者怎么改编这个案例的呢?在他笔下,并非男人看不到明显的事实(女人不喜欢他,经常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一厢情愿付出,而是女人为达到想结婚的目的,假装百依百顺,通过种种(欺骗)手段将男人捕获,用尽心思拆散了对方家庭。故事结局也不是男人杀死女人(因杀人这样的事无论如何也无法辩解),而是女人诱骗成功后,乐极生悲,失足坠楼。这一段描写巧妙地洗脱了男人的罪责,让他成为一个清白的人,同时置这个阴险无情的女人于死地。在这个前提下,日记本的作用不是令人对男方的罪行有所同情,而是进一步让女人的真面目曝光,将她之前的种种好处完全抵消,令读者对其好感荡然无存,细思极恐。她的死被归责于自己的错误,而死人是没办法为自己辩解的。作者对其中最大的改编(即女方诱骗男方并自行坠楼)甚为得意,因为他竟如此说:“小琴和陶陶的交往,从阳台坠楼的描写,都很美,读书不能只看结局,要看过程。” 这种将客观事实通过改写来贬损女性的做法,是“厌女症”(misogyny)的一种潜意识流露。所谓厌女症,指的是广泛存在于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病症”,具体表现为对女性、女性倾向以及一切与女性相关的事物和意义的厌恶。在《繁花》中,女人经常让人感觉讨厌,她们说话啰嗦,行事愚蠢,心思太重,过于功利……通过刻画种种让人讨厌的女性形象,作者流露的是自己对女性的一种负面评价。至于作者所言可爱高贵的女性形象,并非不存在,但大多转瞬即逝,只是一种短暂的(过渡)状态,仅能用于怀想。 以男男关系为核心 《繁花》作为一部小说,结构上略显散漫,有旧章回小说的模式。动不动花开几朵,各表一支。这几朵也并非女子,而是男人,他们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而他们之间(沪生、小毛、阿宝)的关系,更是构成了小说的经纬,搭起了整个小说的框架。 以小毛为例,他跟沪生、阿宝的决裂看起来与其情人银凤有极大关系(银凤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实质上真正让他伤透心的并不是银凤的翻脸无情,而是痛感结义弟兄对自己的心境毫无体会,在背后拿来调笑。从后来的情节发展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小毛娶了春香,对银凤日益淡忘,但沪生、阿宝对他的意义却不可替代。知夫莫若妻,一个对丈夫深爱的女子是能体会出来的,即使丈夫对此缄口不言。春香多次暗示乃至明示想请沪生和阿宝来玩,在临死前还谆谆嘱咐:“老公太孤单了……老公要答应我,不可以忘记自家的好朋友。”这个细节非常奇怪,因为一般女人在辞世之前,多是期待老公不要忘记自己;如果害怕老公孤单,就会嘱咐老公另行娶妻,尤其他们并没有孩子,不用担心后母虐待自己骨肉。但春香一句都没有提,就只提到了老公的朋友。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她(其实就是作者)心里明白,小毛真正需要、真正无法忘怀的是兄弟之谊。 男人之间的这种互相理解、体谅乃至安慰,即使在不(尽)相知的个体中也普遍存在。比如ktv包房中恶魔一般调戏女人的陆总,康总却肯陪他一起等喜欢的服务员小妹,直到凌晨三点半,这显然超出了一般生意场上的应酬所需;沪生不赞同陶陶离婚,但帮其劝说芳妹放人却尽心尽力,也显然不是为了赚有限的律师费。反观女性之间,情况就截然不同。小姐妹情谊大多靠不住,实际上是尔虞我诈、互相利用。如小琴和玲子,表面亲热,其实互相看不惯甚至讨厌,小琴在日记本里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而玲子则是在酒醉后破口大骂。不但如此,全书中最可怕的欺骗和报复,也发生在女性之间,即小芙蓉骗李李去新加坡做色情服务,而李李则找人弄死了小芙蓉。整件事之肮脏程度,远超过猥琐男徐总的不经行径,令人齿寒。 为说明这种表述方法的问题,先介绍一个国外的案例。据英美媒体的报道,瑞典电影工业最近开始推行一种新的电影分类方式,用于测验电影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标准大致是三条:1、影片中至少有两位女性;2、她们要面对面地谈话;3、谈论的问题不是男人而是其他。如果达到这个标准,就获得一个“A”标志认证。据称按此标准,多数经典电影都无法突围,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只有一部能幸存。这种新的电影分类方式看似无厘头,但其提出和实施挑战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制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让人重新审视本已司空见惯的现象,反思大众媒体如何呈现女性及其之间的关系,这些对我们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借鉴此标准,《繁花》无疑是一部不太合格的作品。其中女性大多以男女关系为核心生活要义,她们之间的关系被男性所定义,隐含着一种竞争性。如汪小姐跟其他女人的关系基本都如此,她跟梅瑞争夺宝总、跟李李争夺徐总、跟苏安争夺徐总……等;梅瑞也可算一个典型案例,她甚至突破伦理的阻碍,跟自己的姆妈都变成了竞争关系(与母亲的后夫上海小开暧昧)。即使如兰兰和雪芝这种不存在明显竞争性的姐妹,其交往的主要内容也围绕着男性,比如结伴去国外嫖男妓等。 女女关系的难以建立,在许多作家那里都是一个问题。沪上女作家王安忆早年写《弟兄们》,就曾企图建立一种女性间的联系,但该努力在小说中宣告失败了,自称为兄弟的女人们最终因家庭的阻碍而疏离。不过王安忆并未放弃这个念头,在她的其他作品中,仍可以看到类似倾向,比如晚近的作品《天香》,就构建了一个女性乌托邦世界。她通过想象,在一个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时代,将男女情爱抽离之后,女性间的关系(妯娌、妻妾……)终于占到了故事的中心。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个女性世界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父权制家庭中女性抱团取暖的一种边缘生活方式,它如何能在当代生活中实现仍然是个谜。 情爱之性别差异 尽管《繁花》以男男关系为核心构建情节,但其中男女情爱也占据了相当篇幅。分析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发现一个倾向,即几乎所有情爱关系都是女性主动、男性被动,这与传统的性别规范似乎产生了某种矛盾。那么,是女性的性别意识已大幅度提升,以至于可以在男女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以沪生为例来看,小说中他一共经历了4段情爱关系,初恋姝华,两人发生关系后,姝华因下乡插队,主动结束关系;后是兰兰,因兰兰娘要女儿嫁给香港人,两人结束;再是梅瑞,因其移情阿宝而结束;最后是白萍,结婚后白萍出国,一直未归。这几段关系,多是女方主动的情况下发生和结束,沪生基本采取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主义。看起来,他没有为这些关系(的延续)努力过什么,但他也从不责怪对方。相反,当对方有难,如姝华精神失常回到上海,披头散发,身上一股恶臭,他碰到会小心照顾;梅瑞最终落魄,不成人样,也是沪生来安慰,提供金钱资助。通过这种修辞手法,作者把一个生性懦弱、随遇而安、缺乏担当的人,描述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让人几乎忘了他在谈恋爱时如何脚踏两船,最后因贪图女方房子与其结婚……种种并不绅士的行径。 从本质上而言,《繁花》中男人放弃的不是对两性关系的主导,而是因此需要承担的责任。而女人主动求索的也不仅是情爱,更有物质利益的驱使。由于两性在物质资源占据上的差异,才导致了女性更主动的局面,因她更需要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利益,一旦无利可图,则需要止损保存自身实力(色相);男性的被动和小心谨慎,也并非是对情爱看重,而是自身因掌握资源,居于被利用、被勒索的地位。虽然人生无处不尴尬,但两者境遇是截然不同的。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了为何汪小姐勾搭年老的徐总、梅瑞娘痴缠香港小开、梅瑞暗恋康总宝总……凡此种种,脱不过一个“利”字,单纯用情感是无法解释的。 随时代推移,两性关系中的交易性丝毫未减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依稀可看到二三十年代甚至晚清时代的旧上海风情。甚至书中许多饭局的描写,跟《海上花列传》的吃花酒、钓恩客如出一辙。小说中的女人也大致只有三类,一类是在高档酒店、娱乐场所出没的“白领”交际花,以梅瑞和李李为代表;二类是通常能自食其力,但生活目标是钓男人的小家碧玉,以摆摊卖衣服的小琴为代表;三类就是下层欢场女子,可参考小毛请来陪兄弟喝酒的几个发廊妹,连名字也没有的。有读者奇怪为何书中不谈孩子,其实作者也不怎么谈妻子,唯一的贤妻春香可谓全书中最乏味的一个女子,除新婚夜略有风情外,没能给读者留下任何印象,早早地死去,给小毛的兄弟情谊让路。只要你想明白了作者笔下的女子多以出卖色相为生,就能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尤其是男性)所想象的妓女生活并不以夫妻、孩子为核心的。 为何过了一百年,在男性文人的笔下,男人依然是嫖客,女人还是妓女?这是真实的社会图景,还是作者的一种想象呢?我以为兼而有之。即由于性别不平等的广泛存在,女性处境相对改善但依然弱势,所以交易性的两性关系仍随处可见,只是未必完全表现为女性以色相来谋求经济利益,且非交易性的两性关系也普遍存在。至于为何作者的描述重点倾向于前者,我认为这是由其审美情趣和性别意识所决定的。 小结 如果对海派文学做一个梳理,我们应该可以发现其中的性别差异,包括作者的性别差异以及基于此的小说人物的性别差异。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倾向于对女性做负面描述、以男男关系为核心、将两性关系物质化等,是一个通病而非个别人的偏好。归之于时代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解释此现象,更有说服力的大概还是“厌女症”,即基于自身性别的局限,无法客观理性地看待女性及相关的性别关系。 男性文人喜欢将女性比作花朵,他们看女性大多出于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或是批判性的旁观,缺乏赞赏和认同。这并非他们在有意歧视女性,而是中了“厌女症”的毒,虽然痛惜繁花凋谢,却对此缺乏清醒的认知,他们的作品也正如诗人倪瓒所言:“春与繁花俱欲谢,愁如中酒不能醒。”而只有从这种醉酒的症候中清醒过来,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真正性别平等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