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傅国涌:“没有一家当代杂志还有民国遗风”

傅国涌:“没有一家当代杂志还有民国遗风”

——答《传媒青年》

傅国涌进入专栏)   

    那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杂志民国里的时代,民国杂志里的思想,多是我们今天都无法企及的,那些飘散在历史中的碎片,那些浸透着文化和思想,饱满着精神和气质的风骨,令人向往不堪却又难以追寻。
    《传媒青年》:您最喜欢的民国报刊杂志是哪一家,原因是什么呢?
    傅国涌:如果只能说一家,我最欣赏的当然是1926到1949的《大公报》。在报业史上被叫做新记《大公报》。《大公报》是1902年开办的,1926年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以新记公司的名义接办,在他们手里,《大公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成熟的报纸,也成为媒体行业里的巅峰,目前没有一家报刊杂志可以超越它的水准。根本原因在于,这家报纸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而在这之前的中国报刊,还没有哪家这么概括性地的提出报刊媒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四个“不”从根本上显示了其创办方针的独立性。具体说来,它的精神实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官方权力的独立,二是对大众舆论的盲从。然而一家商业报刊创办所讲求的是销量,大公报不以这一点为根本考虑方案,更加体现出了它的不凡。
    《传媒青年》:您最推崇的民国报人是谁?
    傅国涌:张季鸾。因为就是他把中国报业推到了最高峰。他写的评论迄今为止评论界无人能超越那样的水准。其评判的准确性深刻性,以及对问题的见解独到,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从中很难看到瑕疵,尤其是他对中国时局的深刻认识和准确表达。在他主持《大公报》的1926年到他去世的1941年,这15年的时间里,写了大量的评论,这些评论直接针对当时的重大政治问题,而且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对舆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且直接影响了时局。他写的另一种文字并不是就某一个事件进行评论,而是分析大时代里的整个民族的命运。迄今为止,仍是中国评论史上的标本,言论史上创立规范的标志。除了评论文字以外,他在编辑组稿方面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传媒青年》:您觉得民国气质是一种从容不迫与静水深流?(语出其博客)那这种气质如何体现于民国报刊与报人的灵魂中呢?
    傅国涌:静水流深,可以说是民国气质里的一个方面。但民国报刊的气质有他激进的一面,因为那个时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年代。有其包容性。
    《传媒青年》:我是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在学校里耳濡目染听闻的更多是:民国报人身上的气质都带有很强的烈性。对,就是烈性这个词儿。这两种腔调矛盾吗?您怎么看。
    傅国涌:民国气质,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包容性。既容纳了鲁迅的烈性风格,也容纳了胡适那种平淡、温和的普世价值,当然同时在报刊上也呈现了像周作人风格的小品文,也有张爱玲的风韵,沈从文的格调,与蒋光慈的激烈。然而经过百年沉淀,在民国年间,从容不迫静水深流成为那个时代人最向往的生活方式。
     但当时,就是提倡包容,比如激进的左翼、无政府主义与温和的自由主义可以共生。李大钊是共产主义者,而胡适提倡的却是自由主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生活中是朋友。即便政治立场不同,在 生活上可以共事,这在当时太普遍了。民国战乱动荡,但另一面文化上的中西碰撞所产生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得即便是国民党一党专政时代,敢于说真话的媒体到处都是,报纸杂志像《大公报》《新民报》与《文汇报》这些著名的报刊都依托那个年代的土壤而生存。
    《生活》杂志曾经一度偏左,依旧顽强地成为销量冠军。而在国民党垮台前的《观察》,最高销量也达到十多万份。而更大众化的《良友》画报,也是当时任何一家政府报刊说不能企及的。
    《传媒青年》:您在您发表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公民语言”这个概念。摒弃奴性,不趋炎附势,以一个真正公民的身份为民众说话,并且说的是实话。这样的精神气儿在那个时代体现在报刊杂志上的例子大概比比皆是。然而当下媒体中,无论是专业时评还是新闻报道,处处体现了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作风,真正用平实但鞭辟入里的语言为民众说话的不多。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傅国涌:首先是时局的原因,使得长期处在黑暗中的知识分子,慢慢被黑暗所吞噬,同化了,连自己也发不出亮光来了。不过,其实就算在在最没有自由的空间、年代里,只要内心有公民的价值,内心有公民的诉求,内心有担当,还是能用自己的那一套功能语言的,尽管打了折扣。当然今天我们通过互联网,以及部分报纸的部分栏目,也能看到作家的公民语言,不全是用奴才式的、用传媒语言来表达的。当然这样的声音弱了一点,小了一点,还是有所作为的。
    《传媒青年》:人们人们常常说,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望于江湖。那个年代我们常常看到,在同一份期刊比如《语丝》,只一期里就有着林语堂、周作人与鲁迅激烈的论战,也有俞平伯与郑振铎君子争论;不管是彼此矛盾以至顾颉刚、钱玄同的抵抗,还是政治、同仁、商业的纠缠;我们看到的是,这背后,包容着多少自由的论争,和最后如送战友般的结束,您能再为我们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您觉得我们今天还需要这样的论战阵地吗?
    傅国涌:民国时代,有很多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美好。如鲁迅和顾颉刚,鲁迅对顾颉刚始终有鄙视挖苦。我先举一个你说的例子,像陈独秀与胡适,陈独秀坚持革命道路,胡适则选择了思想与文学启蒙。但是当陈独秀被捕,每次都有胡适为他呼吁,为他奔走。尽管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不妨碍朋友之间的情感。整个民国,不但是政治文化名人之间,普通人之间也有即便政治立场不同但是惺惺相惜的例子。那个年代的互相对立,比如鲁迅和周作人,都是私人因素。鲁迅说:一个都不宽恕。所以他对陈西滢、梁实秋等都是非常刻薄。而今天看来,鲁迅并不是完人,并不都是对的。民国文化并不是以鲁迅为中心,鲁迅作为“文化旗手”占据的平台还不如张季鸾,因此我们今天获得的信息不对称的,真正要理解那个时代,看看当时的报纸,有很多激进的声音不占据主流,而胡适、张季鸾才是真正的主流。张季鸾为当时的人说话,在新闻与言论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
    《传媒青年》:当代的媒体中,哪一家最具有民国遗风?
    傅国涌:一家都没有。将来有没有我不知道,也许会有,也许还可能超越那个时代,但就现在来看是没有的。
    《传媒青年》:请您总结一下民国杂志的精神实质。
    傅国涌:民国报刊的精神实质是文人论政。这是我一直在追寻的失去的传统。
     
     【《传媒青年》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进入 傅国涌 的专栏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天益思想库 > 学者文库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163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傅国涌:民国报刊的精神实质是文人论政。这是我一直在追寻的失去的传统。 ”

读之动容。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没有一家当代杂志还有民国遗风。
——这是一个字硬理软的批评。
在最好的情况下,假设中国具有欧美式的言论自由环境,那么,当代是否有可能(或有必要)出现一家充满民国遗风的杂志呢?可以看看美英等国,今天的《纽约时报》和《泰唔士报》也已非复旧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报纸,原是常事。
作者实际上想说的是批评精神的继承。这能怪今天的办报人吗?张季鸾先生若活在今天,他也写不了当年那种评论。胡适、余英时等先生甚至无法在这片土地上呼吸。
另外,用一蒿打翻一船人的态度否认媒体从业者和一些学者作家的努力,也是不对的。今天的报刊从业者和媒体作者的工作环境,远较民国时代来得峻急和高危,忽略两种不同的环境,只是方便得出情绪性结论。
没有一家当代杂志还有民国遗风。
——这是一个字硬理软的批评。
在最好的情况下,假设中国具有欧美式的言论自由环境,那么,当代是否有可能(或有必要)出现一家充满民国遗风的杂志呢?可以看看美英等国,今天的《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6-27 09:25
不能传承遗风,在当今之时,最低限度,保持沉默,也足以赢得尊重。
可惜,如今的实际情况是报人万众齐声、大唱红歌,上赶着表态歌颂。曰“红旗飘飘”“光辉历程”“伟大的开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这些党粹走狗如此这般也算了,一些原本就定位在娱乐杂耍的媒体,居然也不甘于后。此起彼伏,鸡犬相闻。这是什么道理?嗟来之食,各位媒体人居然甘之如饴。别说“民国范”,人性范都丧失怠尽。
其实,说白了民国的杂志是私人的,百子诸家,万花齐放,不同观点政府不管,或管的很宽松。而现在或四九年后,报刊杂志都成了党的喉舌,清一色为执政者的政治服务,前后没有可比性。
不能传承遗风,在当今之时,最低限度,保持沉默,也足以赢得尊重。
可惜,如今的实际情况是报人万众齐声、大唱红歌,上赶着表态歌颂。曰“红旗飘飘”“光辉历程”“伟大的开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这些 ...
笑笑书 发表于 2011-6-27 09:48
中国只有工具没有媒体,只有喉舌没有新闻。
批评,还是揭示一种现象,迥然不同。窃以为,其中界限,经常为人忽视。
简单地说,你不能批评一种别人改不了或没法改的东西,好比,你不能批评某人为什么没有越活越年轻。因为,“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只是广告。同理,你不妨从揭示现象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没有一家当代刊物具有民国风,但不应该批评它,因为换了你做刊物主编,你同样无法再现民国风。批评一种别人改不了的东西,对烘托自身风骨或许不无小补,对被批评者可能是一种伤害。
7# 周泽雄

可能大多批评的是执政者,不是批评具体的报刊杂志。
7# 周泽雄  

可能大多批评的是执政者,不是批评具体的报刊杂志。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6-27 22:31
想必是这样。
不过我还是认为,批评的力度来自精确。
其实,说白了民国的杂志是私人的,百子诸家,万花齐放,不同观点政府不管,或管的很宽松。而现在或四九年后,报刊杂志都成了党的喉舌,清一色为执政者的政治服务,前后没有可比性。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6-27 09:48
此言甚是,我八十年代中曾与友人讨论,以为政改的起点,在于言论、新闻与办报的开放。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想必是这样。
不过我还是认为,批评的力度来自精确。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6-27 23:27
很多事情是无法精确的。
譬如沙叶新、章立凡、章诒和、杨继绳等等,个性中就是民国范,甚至i是金圣叹范,谁也改造不了他们,原因就是他们有个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而这个“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恰恰是新社会要扼杀的。于是,能扼杀的,扼杀了。扼杀不了的,还是扼杀不了。
你官方没有民国遗风,民间还是有的。
半醉兄和我说的,貌似不是一件事。我强调批评要有针对性,言外并没有否认“很多事情是无法精确的”这个事实。
认真地说,“民国遗风”“民国范”之类概念,也是无法精确的。
批评讲究精确,和射击追求准星,是一个道理。
技术上讲,对一国媒体(或别的什么)动辄来个整体否定,恰恰是最没有难度的。正因为没有难度,故实际所能达到的,也不过是一种口号式力量。
12# 周泽雄

前半段赞同,后半部分待商榷。
在天朝苛严的言论管制下要民国范,就像要求一个乞丐具有慈善家的风度。

风骨神马的,不过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我是一颗火星,四季分明,有复杂的地形,有自己的生命,要探测的神秘。
一切都被党妈妈掌管着,在这里讨生活很容易有嗟来之食的感觉。乞丐身份的羞辱不接受不行,谁让你还没有摆脱奴隶主。
我是一颗火星,四季分明,有复杂的地形,有自己的生命,要探测的神秘。
在天朝苛严的言论管制下要民国范,就像要求一个乞丐具有慈善家的风度。

风骨神马的,不过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李新苗 发表于 2011-6-28 00:29
切!本身就是乞丐,早丧失了傲慢的资本。
楼主的帖子说到点子上了。“要独立、不盲从”,是帖主的“民国风骨”云云的实质诉求,以此观照现今“红卫区”的传媒,“一篙子打翻”大概也不怨呢。
要说“精准”,帖主的观点确实精准,他未拘泥于个案的是非纠结,而是从“类”的属性上把握了宏观的虚实。这是大局观层面上的精准,不是人人领会得的。
印象中傅国涌先生近年来的着力点之一便是百年报业史,言论史,所以这方面他的观点应当比较切中肯綮的。
当然我同意周老师的观点,字硬理软。民国遗风也确实是相当模糊,不容易界定的概念,这方面陈丹青先生也同样定义的浮泛,虽然大意我清楚。好比马儿几十年不吃草了,旁观者却在慨叹这马怎么跑不快。跑不快当然是事实,毋庸置疑,但是个中情由,确实不应过于求全苛责。而且我有限的记忆中,即便是昙花一现,至少某些杂志在某些时刻,还是颇有民国遗风。傅先生的火力也确实应当对本,而不应对标,因为治标不治本,本不治,标也难改。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我不知道老独兄所谓的“大局观”有何意指,“不是人人领会得的”,起码暗示两义:一,该大局观很高端;二,别人领会不得,老独却是可以得其精髓的。
大局观一词,我最早是在围棋里听到的。但围棋里的大局观,与老独兄阐述的意思完全不同。在围棋里,缺乏精细之功者,不足以言大局。所以,所谓“未拘泥于个案的是非纠结”,也只能在老独独解其秘的高端境界里成为一种雅玩,若试着在围棋里加以实践,必然导致全面溃败。
我还是希望老独能界定一下你独特的“大局观”(你已经暗示了,包括俺在内的普通人,是领会不来的),所以,界定它的概念就是你的责任了。你若不加界定,万一我一下子想到了所谓“讲政治”,恐怕有损你的高端秘境。是的,庸俗大局观的代表,就是“讲政治”,老独兄不想与之拉开差距吗?
“大局观层面上的精准”,听上去就像“宏观层面上的微观”、“广义层面上的狭义”,很酷。
另外,你若不属于被“一篙子打翻”的媒体人之一,你又如何知道别人怨不怨呢?中国不乏因言系狱者,中国的监狱里还关着些言论犯呢?你是嫌他们的努力还不够,还是认为他们在监狱里很“不怨”呢?
印象中傅国涌先生近年来的着力点之一便是百年报业史,言论史,所以这方面他的观点应当比较切中肯綮的。
当然我同意周老师的观点,字硬理软。民国遗风也确实是相当模糊,不容易界定的概念,这方面陈丹青先生也同样定 ...
showcraft 发表于 2011-6-28 09:11
我没有针对傅国涌先生,这类访谈,经验上讲,有多少观点属于访谈发起者,有多少观点属于受访者,还真难说。包括标题上的观点,多半是编辑所加。所以,我只是针对这一类说法,对观点不对人。
练、唱红歌之狂潮,到昨晚戛然而止。只是,连日联番不分晨昏地“曲不离口”,不但用时很多,且透支、耗竭了体力、精力,一时,恢复不起来。故此,近日上网只是匆忙瞅一眼拉倒,实在没有气力发多少帖子。看来,还得修养调理数日呢。不妨,偷个懒,来个“一帖两发”,复制一个前天的帖子,充个数。
------------------------------------

发表于 前天 12:52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用高等数学来拯救思维不健全者
这个建议是对的,但作者对韩寒的诘难却没有道理。两人理解“内政”的概念不一样,作者自己违反同一律。
wly 发表于 2011-6-29 06:55
同意。
现在有不少人的讨论,很有些类似情形,先歪解、曲解以成就一个自以为是的攻击对象,再对这个自己心中的对象发起攻击,似乎很陶醉,其实很“永恒少年”。